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2020-12-10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

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雖然李鴻章此舉看著有些軟弱,但是從戰爭的實際結果看,至少李鴻章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如果日本輸了,那麼李鴻章的這個態度就是純粹的卑躬屈膝了。肯定會有很多人對於李鴻章加以彈劾。

更重要的是甲午戰爭前最希望和日本開戰的是光緒。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雖然名義上還權給了光緒,但是依然在朝堂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把權力抓在手中。因此在中日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把日本當作蕞爾小國的光緒自然認為對日戰爭勝利以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聲望,所以才會一力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老是和自己唱反調的李鴻章在光緒眼裡就非常可惡了。甚至可能會認為是李鴻章故意阻撓自己親政,因此忌恨李鴻章

而且光緒和他身邊的清流大多把李鴻章當作慈禧的心腹,屬於典型的後黨。在歷史上光緒就有意借甲午戰爭之機將他剷除。在戰爭爆發以後,以翁同龢、文廷式等為首的清流就對李鴻章和他身邊的人展開了一系列攻擊,甚至不惜捏造罪名,誣陷被認為是李鴻章骨幹的淮軍眾將。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一旦甲午戰爭勝利,光緒權力加強以後,肯定會借李鴻章判斷失誤這個理由,對他加以嚴懲。

因此對於李鴻章來說,甲午戰爭清政府勝利的話,肯定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運氣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如果清軍再堅持幾個月會怎麼樣?日本會亡國麼?
    而最為恥辱,最為可惜的一戰就是甲午戰爭,敗給了幾千年的小弟日本,使得大清顏面盡失,面臨列強瓜分,亡國滅種的危機。而甲午戰爭只打了10個月,清政府就匆忙投降,如果繼續打下去會怎麼樣?日本會亡國麼?首先我們來看下,在清政府決定割地賠款,投降前,中日兩軍的狀況。此時甲午戰爭打了10個月,從海上來看,日軍完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但是在陸軍上,日軍可謂是危機四伏。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清日甲午海戰情景 二,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那對大清來說,將會是一場難得的提振國家民族士氣的勝利,戰後大清重新取得對朝鮮的全部宗主權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餓著肚子慶祝
    接連幾個赴日談判人選被日本否決後,只得派出了此時已經人人喊打的李鴻章赴日談判。與此同時,大清戰敗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間傳播,在慈禧太后授權下,大清朝空前強大的媒體工具也開足馬力運營起來……楊角風談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 甲午戰爭,清軍有沒有打贏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被李鴻章親手毀了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9期: 我們繼續脫離劇情說歷史,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大清輸得很慘,而且全世界都知道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勒著腰帶慶祝勝利。
  • 甲午戰爭大清戰敗,並非船慢、缺彈、武器差,更關鍵是喪失一制勝...
    而當年大清的有識之士,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並且要向西方學習現代工業技術,積極開展洋務運動,也出現被慈禧所津津樂道的所謂「同治中興」。李鴻章經常講,他也只能是為大清做些修補而已,充其量只能算個裱糊匠 。大清的洋務運動,無法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對國家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
  • 甲午戰爭復盤:假如戰爭晚5年爆發,大清還會有勝算嗎
    而相反甲午戰爭則恰恰相反,不僅是以前的「小老弟」日本正式趕超大清成為東亞第一強國,更將大清推向了覆滅的深淵。復盤這次戰爭,有的人說這是日本預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如果雙方都準備好了,拉開架勢,或者將時間往後拖5年,當時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的大清政府不一定輸給剛剛完成維新變法,經歷過國內戰爭的日本,畢竟當時日本的國力還是無法和大清抗衡。
  • 中日甲午戰爭中,假如清朝贏了黃海海戰,最後會贏嗎?
    可以說,這一仗日本以國運為賭注,做了萬全的準備,打敗了匆忙應付戰事的大清。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其主要的焦點在於海戰的勝負。而中日雙方在海戰當中,北洋艦隊的實力並沒有和日本聯合艦隊差距太大,但最後弄得全軍覆沒,顯然是不正常的。如果拋除人員、制度以及執行方面的問題,大清在黃海海戰當中將日本聯合艦隊擊敗,那麼大清就可以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嗎?
  • 1986年,李鴻章訪美看見高樓大廈,感嘆:大清國建不出來
    李鴻章也是這樣的想法,在他看來,天朝上國並不是西方一些蕞爾小國可以比較的,他們在軍事方面的進步只不過是奇技淫巧,如果談論制度和文化,西方國家全然不是對手。在這樣的認識下,從未出洋考察的李鴻章自然認為西方國家沒有多麼的先進,中國應當還是引領世界之前,這也就造成了李鴻章在紐約的一番感慨。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日本早在20年就已經開始布局
    100年前的日清甲午戰爭是中日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雙方的地位也開始進行了對調,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博大」,他們賭上國運的一戰看似贏的很艱險,但實際上卻早已在意料之中。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
  • 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可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爭打得很漫長,花了9個月的時間才結束,結果卻很尷尬——被美國人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給打光了。清朝滿朝文武花了幾十年建設下來的家底都給敗乾淨了。可是,在全世界都知道甲午戰爭日本贏了的時候,大清的百姓,卻為戰爭而狂歡,這是怎麼回事呢?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也以北洋水師的勝利和平結束,成為清朝自鴉片戰爭後,第一次對外的外交勝利。倘若此時能夠引起北洋官兵的足夠重視,禁止水兵登岸,返回大清的話,事態也就不會擴大。但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李鴻章竟然授意全艦官兵放假一天,並允許450名水兵自由觀光。丁汝昌當時明令禁止水兵執軍械上岸,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數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圍,街邊日本市民也展開攻擊。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而這勝利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情報戰優勢,依靠著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日軍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甲午戰爭有沒有打贏的可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要不籤約就能勝
    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大清輸得很慘,而且全世界都知道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勒著腰帶慶祝勝利。不管是戰前對日本的藐視,還是戰中對戰況的瞞報或謊報,亦或者戰敗後對大清百姓的愚弄,都透露出,大清真的爛到根子了。
  • 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信誓旦旦說會保大清,為什麼一開戰全跑了?
    由於李鴻章把希望都壓在了西方列強調停上面,所以,積極備戰這方面就弱了一點。在《走向共和》中,導演把這個鍋甩給了慶親王奕劻,他成了主要負責調停的人,而李鴻章反而成了積極備戰的將領。我們還是結合歷史來講,西方列強也進行了調停,為什麼日本人還是發動了甲午戰爭?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史上最狂野的抗日神劇:一百年前,大清在甲午戰爭全勝
    一部抗日神劇惹來眾罵1894年7月,甲午戰爭的陸上首戰發生在朝鮮牙山,史稱牙山戰役。清軍統帥葉志超和聶士成兵分兩路,依託堡壘與日軍拼戰,最終堅持不住,率眾潰圍一路撤回平壤。此戰,日軍傷亡87人,清軍傷亡200餘人,戰後清軍在朝鮮南部已無一兵一卒,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敗仗。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傷,日本為什麼那麼害怕,原來是這些原因!
    日本所謂的害怕,並不是害怕刺殺事件本身,而是害怕這件事情會引起連鎖反應,尤其是改變正在進行的甲午戰爭的進程。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中國戰場的甲午戰爭局面,就戰場形勢本身而言清政府岌岌可危,但就整個戰爭局勢而言,日本方面已經耗不起了,必須儘快結束戰爭,與李鴻章在日本的談判也是希望在談判桌上能提前結束一切。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賠償3億兩白銀,當然還有其他賠償條款。
  • 大清,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是極其看好大清朝 ,因為當時清朝剛經過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建立了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一支海軍艦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戰船的噸位都明顯強於日本,而且大清的國力和領土面積也是日本這個彈丸小國不可比的。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堂堂大清的北洋海師,最後居然被一個弱國的海軍打得全軍覆沒,最後絕望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 甲午戰爭時,如果清政府拒絕籤署《馬關條約》會怎麼樣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馬關進行談判時,因為日本提出的和約草案過於苛刻,李鴻章不敢籤約,只能把皮球踢給光緒,讓他定奪。而光緒也猶豫不決,一再召集朝中重臣進行討論,談判一時陷入僵局。日方對於清政府的拖延大為不滿,陸奧宗光認為與其浪費口舌,不如「在事實面前使他們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