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此人在朝鮮抵抗日軍,結果貪生怕死一夜狂逃500裡!

2020-12-14 小小六說歷史

甲午戰爭時,此人在朝鮮抵抗日軍,結果貪生怕死一夜狂逃500裡!

甲午戰爭我們都知道在海戰中,北洋水師不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對手,在路上的朝鮮戰場,清軍更是丟人現眼,這次陸戰更是驚現一代「跑神」,那就是駐守平壤的大清總指揮葉志超,他一夜逃跑500裡路的神話,至今傳為笑談。

葉志超是李鴻章的愛將,早期在鎮壓太平天國時立下功勞,受到李鴻章的重用,在甲午戰爭時清廷任命他為朝鮮的最高統帥,但是他本人打心眼裡不想去,因為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葉志超了,整日花天酒地,已經過慣了榮華富貴生活,再讓他去打仗賣命他是不想去的,但是李鴻章強令他去,最後沒辦法才去的朝鮮,因為淮軍當時也是無人可用了。

當時他到了朝鮮後,副將聶士成認為可以打一場阻擊戰,葉志超也同意了,但是他把聶士成派了出去,自己在全州遙控指揮,接著因為怕死竟然沒有通知聶士成就自己跑到平壤了,在朝鮮的日軍兵分四路,並且日軍兵力分散,給就給了清軍足夠的各個擊破的機會,就想薩爾滸之戰一樣,但是葉志超可不是努爾哈赤,只是在平壤呆著。

後來日軍進攻平壤後,日軍收到了清軍的頑強抵抗死傷很多,日軍一度打算放棄進攻平壤的打算了,但是葉志超消極防禦,在左寶貴戰死後,葉志超就徹底打消了防禦的心裡,他跑了。守城的朝鮮軍隊看到清軍逃跑差點氣死,日軍派軍一路圍追堵截,最後清軍2000人戰死,600對人被俘虜,火炮輜重丟的一乾二淨。

然後逃到安州的葉志超還沒喘口氣,就又繼續跑,聶士成建議在安州防禦,因為安州有大量的清軍輜重裝備,所以憑藉著險峻地形可以抵擋住日軍,但是葉志超已經嚇破膽了,屁都沒放一個就又跑了,最後一直跑到了鴨綠江邊才喘口氣,也創出了一個記錄,要知道那個時候全靠一匹馬而已,葉志超一夜奔逃500裡,也不知道他騎的馬是不是真的千裡馬,還是葉志超本人開了掛,總之他完成了這個創舉。

這是一個毫無責任心的將領,也是一個愚蠢的將領,他的外號叫「葉大呆子」其實他一點都不呆,比任何人都精,他的貪生怕死讓日軍可以水路並進,使得日軍可以全部佔領朝鮮,最後甲午戰爭清廷可以說是完敗,在談判桌上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了。小夥伴們對「跑神」怎麼看法?歡迎留下評論哦!

相關焦點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
  • 甲午戰爭中清軍有六大逃跑將軍 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何桂清官至兩江總督,因為與太平軍作戰時不戰而逃,最終在曾國藩的嚴參下,被清朝處決。那麼,在甲午戰爭中出現的這些逃跑將軍,他們的結局如何?葉志超是安徽合肥人,於1894年奉命率部進入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日軍隊在平壤展開決戰。雖然雙方實力旗鼓相當,但葉志超貪生怕死,假意向日本投降,連夜逃出平壤,一路狂奔500裡,從平壤跑到鴨綠江邊。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牙山之戰牙山戰役,也叫「成歡驛戰役」,是1894年7月,中日軍隊在朝鮮展開的第一次陸戰。這場戰鬥在朝鮮忠清南道牙山的成歡驛附近進行,以日本軍隊的勝利而告終。牙山之戰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戰役,但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軍凱旋圖從那以後,日本完全切斷了從中國到朝鮮西海岸的航線,日軍就可以專力北顧,為以後發動平壤戰役解除後顧之憂。
  • 湘軍曾捲入甲午戰爭 左宗棠舊部牛莊激烈抵抗(圖)
    左宗棠舊部的牛莊苦戰  甲午戰爭失敗後,出現了各類傳言,使戰爭變得撲朔迷離,今天的人們通過史料分析,發現諸如北洋水師在主力炮管上曬衣等故事,事實上都是謠言。  而關於湘軍出徵山海關後的表現,野史記載,在牛莊與日軍第一次接觸,新老湘軍即望風而逃,一潰千裡,奔逃至山海關。事實上,這也是一種謠言。
  • 此人是屠殺數萬中國人,是旅順大屠殺元兇,後被清軍炮轟而死
    此後日本逐步實施其侵略計劃,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1879年日本吞併中國附屬國琉球;1894年日本借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趁機派兵入朝,挑起旨在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慘敗,被迫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告終。然而在那場不堪回首的慘敗中,清軍也並非一無是處。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慘敗,清軍陸戰情況如何?輸得更慘
    豐島海戰之後,日軍陸軍也立即出動,駐紮在朝鮮的日本陸軍襲擊了當時位於朝鮮忠清南道牙山附近成歡驛的清軍,史稱「成歡驛之戰」,中日之間的陸戰也打響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朝鮮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按理說是不應該有日軍駐紮在朝鮮的。但是在1882年朝鮮爆發了壬午兵變,日本藉口本國僑民被殺而軍事介入其中。
  • 甲午戰爭中最悲哀一幕:日軍用中國大炮轟炸中國艦船
    然而,在甲午戰爭中,包括黃土崖炮臺在內的威海炮臺群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打響後,清軍節節敗退。北洋水師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後,退縮到威海衛港,不再出海迎敵,將制海權拱手於人。然而,日本軍隊並沒有放過北洋水師。
  • 宗主國清朝無力保護朝鮮,甲午戰爭前日本海軍去朝鮮侵門踏戶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在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和賠款中結束。當時朝鮮作為清朝的番屬國,在日本眼中那是一塊尚好的「肥肉」,對朝鮮半島垂涎已久。中日籤署《馬關條約》清朝聲明放棄宗主國的權利,讓朝鮮獨立後,日本開始長期殖民朝鮮。其實此前日本侵略的野心早已顯露。
  • 日本敢於挑起甲午戰爭,不僅是船速快、彈藥足、射速高,更關鍵的...
    蓄謀已久 戰略引誘 欺詐矇騙 善於偷襲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東學黨起義,而朝鮮的軍隊卻無法剿滅起義的隊伍,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派出400名先遣日軍,以保護使館及在朝僑民為由,在朝鮮登陸後迅速向漢城開進。日本決心與清朝開戰的決心已經下定,雖然此時朝鮮的東學黨起義,在達成全州協議後,也已經基本解決。朝鮮政府要求日、清雙方撤軍,但日軍找各種藉口拒不撤出。並且還朝鮮不斷增兵,後來增至一萬六千人。清軍也增加到一萬五,雙方陸軍兵力在朝鮮旗鼓相當。
  • 日軍多次入侵中國,為何中國不主動滅亡日本?此人3句話揭露真相
    坦白來說,在這些戰爭中,日軍多次入侵中國,為何中國不主動滅亡日本?此人3句話揭露真相,他便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劉伯溫。想必大家都知道,日本只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島國,並且千百年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在生活習慣上,還是在語言文字上,都和中國十分相似,在漢朝時期,日本只是中國的一個藩屬國。
  • 甲午戰爭清朝陣亡了2萬5千人,日軍戰死多少?說出來真丟人!
    甲午戰爭,是日本策劃已久的侵略戰爭,其矛頭主要是對準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其實兩國廝殺的時間並不長,從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僅8個月。但在這八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有限的反擊戰,清軍在戰場上幾乎都是被日軍壓著打。
  • 日本近代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甲午戰爭的朝鮮篇)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對外戰爭。1894年6月初,朝鮮政府因東學黨起義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2000多人赴朝駐紮在朝鮮牙山。與此同時日本於6月12日,派歩兵第9旅團一戸大隊800步兵抵達仁川,拉開日本近代對外戰爭的序幕。
  • 甲午戰爭中日兩國在大戰,朝鮮王朝當時在幹嘛?
    甲午戰爭是近代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戰爭之一,此戰清王朝敗給了新興強國日本,其虛弱的本質暴露無疑,國家一蹶不振……也正是因此,中國任何一個中學生都會學到這段歷史,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朝鮮,最初的主戰場也都是在朝鮮,清軍海陸軍腐敗無能,兵敗如山倒,日軍在朝鮮半島一路北進,打入中國境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說到甲午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民族危機。如果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發起的侵略我國和朝鮮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一種「H」結構的說法。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路易斯·黑利在其所著《作為歷史的戰爭》一書中就朝鮮的歷史結構,提出了精彩的理論。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見死不救;其他派系的大清軍隊,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註:文章裡帶日語和英語的圖片是日本人小川一真拍攝編輯的,沒有日文和英語的就不是日本人拍攝的照片。「廣乙」躲避追擊觸礁而碎,「濟遠」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掛白旗示降,並下令轉舵回逃。此時正有「高升」(租英商船)運輸船及護航艦「操江」由天津駛來,日艦俘獲「操江」,擊沉「高升」,「高升」上700餘人犧牲。日本以突襲方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 簡單了解一下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之戰,第一次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勝利後,日本既佔臺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日本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戰爭暴發戶,財力雄厚,國力增強,在戰後的十年間,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
  • 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張放棄朝鮮,何來戰過日本
    甲午戰爭從來就不是李鴻章在苦撐,而且也不是他一個人。(1)李鴻章就沒有想過去和日本決戰,何來一人戰日本?放棄朝鮮本來是其戰略甲午戰前,中國在朝鮮的「宗藩地位」其實只剩下駐軍。對於藩屬國朝鮮,李鴻章是不在乎的,就連新疆都不在乎朝鮮算什麼?因此,正如衛汝貴在被斬頭前高呼的:實秉鴻章戒退兵,何彼巍然為使相,而罪獨坐我?內容詳見「甲午戰爭,盛軍統領衛汝貴最終在菜市口被斬首,到底冤不冤?你怎麼看」。四處所說的賠幾十萬兩銀子兒,就可以沒有戰爭也是以放棄「宗主國」地位作為條件的。然而,朝鮮半島的地位可以放嗎?不能。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