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 泉州人的吃

2022-01-09 Random

泉州好吃!早在出發前便已在地圖上標記了許多,而熱情的泉州人又給我們推薦了他們喜歡吃的館子,從閒適下午茶到街邊小攤、蒼蠅館子再到地道閩菜,在西街周圍繞來繞去,沿著中山路南北來回,又總是回到鐘樓,泉州的老城不大,那些美味散著步騎著小電驢便到了,也可以試試招手即停的小白車,涼風迎面,舒爽的很。

位於金魚巷角落的時落咖啡,在烘焙上走中深烘路線,衝煮時膨脹開來的咖啡粉有點可愛。若是不愛深烘的話,也還是推薦來一杯奶咖,堅果、巧克力、奶油風味,醇厚。

同在金魚巷的,還有東來菜頭酸,在巷子兩頭一家老店一家新店,專賣「菜頭酸」,也就是醃蘿蔔,是在泉州值得嘗試的一道滋味。

沿著金魚巷往裡走一些,便是OH KAFE了,二層小樓就像是去朋友家做客。用了濃縮、燕麥奶的「海島姑娘」是別有一番滋味的Dirty,店裡還有許多自製的梅子露、梅子酒,以及,試試加了一顆梅子的「hi summer」吧。

距離老城區不遠的華僑新村,是泉州最早的別墅區,前後5排48棟別墅,每個都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十二味咖啡館便是其中一棟,吧檯是進門院子裡的陽光房,烘焙間在別墅的一樓,其餘房間大都可以讓客人們隨意落座。

性價比頗高的手衝,讓人有衝動想要每一款都吃過來的甜品,還有一些轉換口味的特調咖啡可供選擇,預留給十二味咖啡的時間可得多一些才行。

水門巷總店&老店的面線糊是會出現在各大推薦榜單上的泉州特色,適合早飯來一碗加了醋肉的面線糊,再嘗嘗豬肝湯或是大油條,少則個位數填報肚子多則十幾塊多嘗幾個滋味,順便再從這個短短的水門巷逛起,感受泉州的地道。

泉州朋友把春哥鐵板燒和童年憶四果湯放在同一地位上,想來是伴隨成長的重要一味。比起燒烤來,鐵板燒還是要少一些燥熱的煙火氣。雖說燒烤嘛,誰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裡私藏的一兩家,但到了別處的燒烤,還是藉由當地特色食材,豬血糕、白果等等,再次獲得快樂。

又有泉州朋友推薦說去吃牛排時,我們在腦子裡想到的是鐵板上滋啦啦的西式牛排,帶著疑慮到店時,才曉得牛排之意是牛的排骨。

一口蘿蔔湯就把前面的疑慮塞進了肚子裡,還有燉的入味的牛排,滑溜溜的牛肉羹,淡淡藥膳味的牛雜湯,清爽的蒜蓉生菜,不起眼的不鏽鋼碗裡盛了不容小覷的滋味!

花巷的滷麵館會輕易就人選擇困難症發作,滿滿當當的一牆菜單,輕易就戳破了外鄉人的身份。牛肉滷麵加些魷魚或是花蛤,總是不會出錯的,勾了芡的湯汁裹著面與料一起,滿口的醬香,再配一碟炸魚餅吧,蘸醬更香。

據說泉州人吃薑母鴨也有「派系」,前後阿山後有斯丹。匆忙的行程裡,只來得及嘗了這一家阿山薑母鴨,生薑味淡淡的,連著糯米鴨血都是入味的鹹香,吃著吃著,又在辛辣裡帶出了一些甜味,配著海蠣煎和一碟蔬菜,真的超下飯。

車橋頭文阿小吃附近的聚寶街,是曾經商船上岸的必經之路,繁華一時,但距離現在最為熱鬧的西街區域,還有些距離。像是附近居民食堂的文阿小吃,以林家手打的挑擔魚丸起家。

雖然看起來像是食堂般一字排開,但地道的泉州朋友這兒指指那兒問問,就上了一桌頗有些門道的佳餚。水丸湯可以一人一碗,炸雞卷得配上蘿蔔絲,炣鯊魚如同榴槤般因人而異,海蠣啦鰻魚啦,都是各家有各家的做法。

在海邊城市泉州,找了一家吃海鮮。營業到次日凌晨的阿靜美食,有著大排檔般的嘈雜感,與百米之外的梨園劇院有種巧妙的距離感。

每道菜都超大份量的阿靜美食,大概是當地多人聚餐的選擇之一。明檔點菜的方式可以依據當日的海貨們進行選擇,每道菜的菜色都搭配得超好,拿炒花蛤來說,還加了彩椒、洋蔥、大蔥一同翻炒,好看又好吃。另有蒸河鰻肥美、芥蘭鮮爽,吸飽了湯水的面線糊也是鮮味十足。

  面線糊裡加了蟹肉,端上來不一會就吸飽了湯汁,能吃好幾碗!

一勺綿密芒果冰,一口順滑的牛奶布丁,南方就是有這個好處,十一二月能都吃冰~

文字 Tina|圖片 Tina & Liz

設計 Yaizir

Random Play作為器物買手店及社區美術館,尋找並呈現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同時以實體空間為載體,為年輕創作者提供平臺,不定期策劃獨立展覽與分享活動。

2015年成立於中國杭州,旗下有精品咖啡品牌Ceremorning, 與藝術設計品牌Random Play。我們專注於精品咖啡產品及線下服務,輔以設計的語言傳遞coffee connects people的理念。我們也不斷發掘來自國內外的獨立創作者,為公眾推介美的日用器物、藝術作品。

Ceremorning | Random Play

TUE - SAT 12:00 - 18:00

Instagram  randomdesignstudio

Weibo  ceremorning | randomstudio

相關焦點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什麼?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人在南洋」陳列展預展
    華聲報泉州消息:8月30日上午,泉州市僑聯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第二個基本陳列——「泉州人在南洋」舉行預展座談會。該展覽自即日起開始預展,向社會各界廣泛徵求意見。  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僑聯主席陳秋菊,市僑聯副主席張梓教和市委統戰部、市外事僑務辦公室、致公黨泉州市委等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廈門華僑博物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等博物館界同行,上海創超展示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泉州華僑歷史學會顧問以及來自日本的潘宏立博士、奈良行博先生等30餘人出席座談會。預展座談會由市僑聯副主席郭景仁主持。
  • 泉州人的月子餐,朱古力到底可不可以吃?
    老一輩泉州人說,女人坐月子不能喝白開水,白開水性涼,不適合月子裡的女人,坐月子講究熱補,所以一個月子裡產婦口渴了,是不能喝白開水。那喝啥?龍眼乾、荔枝幹、黨參、黃芪、黑棗、紅棗和薑母等一起熬煮,前十四天熬煮得稀,十四天過後,那就得熬得濃稠。一個月子就從這杯滋補的水開始。
  • 泉州人奉贈書籍 鬱達夫寫下七律《詠泉州》
    首本海外出版宣傳泉州的書日前再版,牽出鬱達夫與泉州的情緣 泉州人奉贈書籍 鬱達夫寫下七律《詠泉州》 這是一本85年前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宣傳泉州的小冊子,曾一度在東南亞華僑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可謂一時洛陽紙貴,好評如潮。而本書作者陳祖澤(已故),是泉州人。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再版牽出一段令人難忘的佳話。泉州地方志學會理事許月才介紹,原來現代作家鬱達夫就是在看了陳祖澤奉贈的《溫陵探古錄》後,才寫下膾炙人口的七律詩《詠泉州》。
  • 泉州PK廈門,看1個廈門人和7個泉州人就可以
    這7位泉州人,他們有的白手起家,比如黃奕住、許春草;有的繼承家業之後發揚光大,比如黃仲訓、卓全成、李清泉等,他們是泉州人的典型代表,泉州人似乎天生有一股闖勁,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他們詮釋得最到位。
  • 泉州傳統小吃「三合面」,香甜可口,是泉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三合面是福建泉州地區的傳統小吃,主要是由麵粉、白糖、白芝麻、本地紅蔥頭和上等食用油精製而成的。只要用熱水一衝,面香和蔥油香同時撲鼻而來。作為兒時為數不多的零食之一,三合面既能解饞,又能飽腹。是閩南名副其實的「粗飽料」。在每一個泉州人的心中,三合面,不僅僅是一道早餐可選項,更多的,如同面線糊、花生仁湯……是老泉州人的一種情懷。
  • 「西街故事」泉州影劇院:泉州人心中永遠的「寬銀幕」
    (泉州影劇院/供圖)許多泉州人對上世紀80年代泉州影劇院的一場大火記憶猶新,在距離大樓落成27年整的1986年9月30日凌晨,一場大火把影劇院觀眾廳化為廢墟,令無數觀眾痛心疾首。那些泉州人難忘的觀影故事當年的泉州影劇院使用過的聯排座椅。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什麼?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 清源茶餅已在泉州傳承了兩百多年,是流淌在泉州人心底的夏天記憶
    清源茶餅,這看上去其貌不揚的茶餅,卻已在泉州傳承了兩百多年,是流淌在泉州人心底的夏天記憶。不少泉州人在夏天,會熬兩塊茶餅,待湯色熬出,大口咕咚咚地喝下,頓覺唇齒回甘,果然清甜。以溫柔的方式,回敬炎炎烈日。
  • 泉州老字號,吃了這些才算真正到過泉州
    在泉州,更有一些美味,在流轉的時光中守望如初,它們不僅是舌尖上的饕餮盛宴,還牽動著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的回憶,連接著泉州遊子的思鄉情懷。今天要推薦的這些老字號,許多遊客錯過了,寧可多住上一天也要嘗上一回,不吃就白來泉州了! 一、水門香鵝羊牛肉火鍋
  • 泉州超好吃的8家老字號,你吃過幾家?
    泉州,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小吃自然也是非常贊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些泉州必吃的美食。這些美食,已經傳承了幾十、上百年,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改良,依舊是泉州人最愛的古早味。
  • 泉州人餐桌上的滷麵
    一、泉州人喜愛麵食泉州人喜愛麵食,估計這在南方人中都是獨樹一幟的表現。平日裡,除了米飯,經常要來頓麵食改善夥食,什麼面?生面,怎麼做?麵湯和滷麵。而到了過節,泉州人所謂的過節,過的都是傳統的節日,在傳統節日裡,泉州人要祭祀,緬懷祖先,這時候也要用到面,什麼面?油麵。祭祀的時候用油麵,等祭祀完,一家子圍爐,就把油麵炒著吃,那就是炒麵了。無論是生面還是油麵,都加入了鹼,因為泉州的小麥生長周期短,做出來的面不筋道,所以要加鹼,叫做鹼仔面。
  • 泉州PK廈門,看1個廈門人和7個泉州人就可以
    這7位泉州人,他們有的白手起家,比如黃奕住、許春草;有的繼承家業之後發揚光大,比如黃仲訓、卓全成、李清泉等,他們是泉州人的典型代表,泉州人似乎天生有一股闖勁,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他們詮釋得最到位。
  • 泉州人奉贈書籍 鬱達夫寫下七律《詠泉州》
    首本海外出版宣傳泉州的書日前再版,牽出鬱達夫與泉州的情緣 泉州人奉贈書籍 鬱達夫寫下七律《詠泉州》 這是一本85年前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宣傳泉州的小冊子,曾一度在東南亞華僑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可謂一時洛陽紙貴,好評如潮。而本書作者陳祖澤(已故),是泉州人。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再版牽出一段令人難忘的佳話。泉州地方志學會理事許月才介紹,原來現代作家鬱達夫就是在看了陳祖澤奉贈的《溫陵探古錄》後,才寫下膾炙人口的七律詩《詠泉州》。
  • 泉州:陪伴了泉州人30年的汽車站將停止運營 市民紛紛表示不舍
    位於泉州市溫陵南路的泉州新車站,承載著許許多多泉州旅客和厝邊人的記憶。曾經,不少外出打拼的泉州人,回家的時候都要搭車到這座泉州汽車站,再從這座泉州汽車站坐著公交車回家,所以泉州汽車站對於在外打拼的泉州人、長途返泉的市民,有一種「回家了」的感覺。然而這個陪伴了泉州人30年的汽車站,自2020年12月20日起將正式停止運營。結束它長達30年的歷史。將和我們說再見!
  • 泉州吃吃吃攻略——古早篇
    這次想跟你們分享泉州的美食,泉州真的是一個來了就會愛上的城市推薦一些古早味的小吃啦~>1、面線糊 地址:美食街155號or水門巷不管是不是泉州人,到這裡必須來碗面線糊!!泉州幾乎每條街都有面線糊店,加什麼自己選擇。
  • 泉州人的特點,神總結!
    這三項東西在泉州人生活日常中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泉州人喝酒必配猜拳,他們是不可能一杯一杯乾喝的,猜拳向杯碰中,那氣勢那兇勁那熱鬧勁,可是讓很多外地人開了眼了,驚訝,感嘆,佩服的都有,而且別人喝酒都是一瓶一瓶來的,泉州人是一箱一箱來的,因為這種愛好,各路商家酒業零售商在泉州的逐鹿競爭也因此格外激烈。第二大愛好是體育。
  • 泉州人的月子餐,朱古力到底可不可以吃?
    老一輩泉州人說,女人坐月子不能喝白開水,白開水性涼,不適合月子裡的女人,坐月子講究熱補,所以一個月子裡產婦口渴了,是不能喝白開水。那喝啥?龍眼乾、荔枝幹、黨參、黃芪、黑棗、紅棗和薑母等一起熬煮,前十四天熬煮得稀,十四天過後,那就得熬得濃稠。一個月子就從這杯滋補的水開始。
  • 初秋八月,你來發文「歷史上的泉州」泉州人千年的口音尷尬
    《宋史》關於劉昌言的記載無意中留下了一個關於宋代泉州人的官話記錄,那麼宋代前往中原的其他泉州人,是否也有這種尷尬?恐怕不能排除。宋亡之後,元王朝存在的近百年間,泉州人似乎暫時擺脫了這個煩惱。只是,這主要並非泉州人的官話水平有了極大提高,而首先是因為元朝朝廷上幾乎就看不到泉州人的身影,加上蒙古人一統天下,蒙古語成為主要的官話,包括中原地區的漢人也得學習蒙古語。泉州人與中原人變成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彼此間語言交流是否順暢,在蒙古貴族看來並沒有多大意義,中原人的優越感也派不上多大用場。
  • 泉州人一年都在忙什麼?
    初五「做大歲」的習俗,流傳於惠安崇武、泉港、莆田等地,也叫作「吃大頓」、「過大年」…俗稱「初五比初一還大」,除「吃大頓」外,紅色春聯上還會多加一道醒目的白紙條,稱「白眉紅聯」。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便是玉皇大帝,每年敬「天公」是泉州人心中最為神聖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