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一年都在忙什麼?

2021-12-24 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

我們賴以生活的這座小城市

千百年來

便是個傳統民俗文化影響深遠的古城

也許

現在的我們還不熟知

每個節日、每個習俗該做什麼

但其實它們

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成長的血液裡

現在

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泉州人每年都在做什麼吧~

大年初一,番茄知道你們都懂的~早起,穿上過年前看花眼、走斷腿挑好的新衣,挨家挨戶地拜年,一個個可愛的紅包便會唰的落入口袋。

或者,你是發紅包的那個人~(小編是發紅包的那個人!)如果有客人上門,泡茶之餘,還要奉上糖果、蜜餞,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老人家會叮囑,這天千萬不能掃地、倒垃圾、洗衣服、洗頭髮,否則會把一年的財運給衝沒的~還有些說法是不能動針線和剪刀哦。

這天被稱為「女婿日」,泉州的所有出嫁的女兒都要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探親,而女婿也需要帶上一些年貨和禮品給老人拜年,在嶽父嶽母家吃上一頓團圓飯。

臘月回天庭述職的「灶君公」(也叫灶神,人們在鍋灶邊供奉的掌管一家禍福的神)到了正月初四便回來了,家家戶戶同樣要迎接「灶君公」,求「灶君公」保佑全家大小平安添福加壽,因此這天又俗稱為「接神」。

初五「做大歲」的習俗,流傳於惠安崇武、泉港、莆田等地,也叫作「吃大頓」、「過大年」…俗稱「初五比初一還大」,除「吃大頓」外,紅色春聯上還會多加一道醒目的白紙條,稱「白眉紅聯」。

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便是玉皇大帝,每年敬「天公」是泉州人心中最為神聖的大事。市區許多阿姨都會提著籃子,帶上三牲(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去東街的元妙觀(俗稱天公觀)祭拜。一些村莊也會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

過了元宵節才算過了年。還記得每年一到元宵節就人擠人的新門街元宵燈會麼,還有府文廟的猜燈謎,還是孩童的你猜過嗎?回到家裡,吃上一碗元宵圓,是西街買的手作元宵,或是超市買的速凍元宵,或是媽媽親手包的元宵。

開年的第一個農曆廿六,是開元寺勤佛最為熱鬧的一次。這時候人流如織的西街相當熱鬧,兩邊總是擠滿了小攤販。

媽媽們總要早起帶上供品和保溫碗去開元寺燒香祭拜,並在人山人海中努力打上一碗齋面,帶回家裡給兒女和丈夫吃。

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是我們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每家每戶在神龕上擺上一些三五樣供品,在金桶裡燒紙錢,祈求家宅平安。

而二月初二,是一年裡第一個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也成為「頭牙」。自然,臘月十六便是「尾牙」了。

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這三天都是「觀音媽生日」。

泉州人都要打點一些貢品祭拜觀音,大部分直接在家中,而有些則會專門跑去觀音廟裡祭拜,消災祈福。

農曆三月初三,是泉州某些地區的敬祖節。在南安石井一帶,當地村民不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而是固定在三月初三。

每年的端午節,泉州都熱鬧非凡,泉港沙格村的龍舟賽,石獅蚶江鎮的潑水節,安海的唆囉嗹、水上捉鴨等,每個地方都以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迎接端午。

不要忘了,回家之後要吃上一碗剛煮好的肉粽,淋上一點花生醬和甜辣醬,才是泉州人熟悉的味道。

七夕情人節,在泉州人的口中,叫做「七月初七七娘生」。這天,我們最重要的事不是「乞巧」,而是要祭拜「七娘媽」。

早起時,把事先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掛在門框上,前一晚搓好的糖粿要煮好分成七碗擺在供桌上,再擺上其它水果乾貨炸物,燒金紙燒金亭,媽媽們總要做完這些才會安心。

七月十五,傳說中的鬼節,也叫中元節,閩南稱「七月半」。每年的七月八月,便是泉州人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普渡。

從七月初一開始,泉州各地就開始輪流做普渡,奉神敬鬼,「再窮不能窮七月,再苦不能苦普渡」,一直持續到八月。近年來,普渡已經很少再大肆鋪張浪費了,家家戶戶多是在門口擺上香案敬奉鬼神,再稍微加點菜罷了。

八月十五中秋節,三天的假期,再忙也該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切塊月餅吃。很少閩南的公司會有博餅活動。

重陽節這天,泉州有些地區的人們會在重陽日進補,稱為「補重陽」,多以家禽肉燉當歸、川芎、黨參等中藥吃。

昔時,石獅的文人墨客會在這天備辦祭品祭祀孔子和魁星等,以祈求來日能高升。

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農曆十六,被泉州人成為「尾牙」,也是最隆重的一次祭拜土地公的日子。家裡要供上三牲五果,燒金紙銀紙,以祭拜地基主,祈求財神、寄託希望。

許多老闆也會在尾牙前後宴請公司員工,以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

臘月廿三相傳為「送神」之日,傳說中這天「灶君公」要回天庭述職了,人們要供奉上麥芽糖、花生糖等等甜品供奉,祈求老天庇佑。

從這天開始,家家戶戶幾乎都開始打掃衛生了,撣拂塵垢蛛網,清洗各種家具碗筷,拆洗被褥窗簾,泉州人稱之為「除塵」。辭舊迎新之餘,也表達了人們剷除汙穢遠離疾病的願望。

臘月廿五這天,舊俗以為天地玉皇在這天親自下屆,體察人間善惡,所以泉州有些地方在這天祭拜「接天皇」,以求得來年降福。

每年的最後一個勤佛日,開元寺依舊擠滿了數萬位前來燒香祭拜的市民信徒們,泉州古城又是一天「半城煙火半城仙」。

「清明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

年兜,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回家吃一頓年夜飯,打一場麻將,吐槽一場春晚。

12點一過,家家戶戶便燃放爆竹,一整夜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直到天明。只是如今市區禁炮,已很難見到舊時的鬧騰了。

佛生日是當地村民供奉的佛祖的生日,每個地區的佛生日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有的在年初,有的在年中。

每年的佛生日,都相當於一個閩南的小年兜。許多村莊要唱足三天的戲,並大擺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吃佛生日」,熱鬧非凡。

拜關公

每年春節前後或者其他特殊日子,都有許多市民自發前去塗門街關帝廟拜關公爺,求財求德。

境主公

從正月起,到二月初,是許多村落當地「境主公」出遊巡境的日子。村裡要派出健壯的男丁抬著神轎巡遊。而婦女們則要在門前擺上香案,祭上供品,燒香放炮,迎接境主公。

每年這時候,鞭炮聲在村落裡此起彼伏,十分熱鬧。

冬至

每年的冬至,泉州人都要吃上一碗湯圓,並以甜圓湯敬奉祖先,寓意全家一年到頭圓圓滿滿,也承載著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補冬

進入11月,泉州一定要「補冬」,才算入了冬。牛肉、羊肉、鵝肉,當歸、首烏、枸杞……「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

一年到頭

總有些日子

我們不會忘記

也不應忘記

這些傳統民俗文化

總有一天也會輪到我們

繼續流傳下去!

歡迎分享,素材來源網絡。

閱讀排行榜↓↓

▎隆重紀念護國蘇夫人姑誕辰591周年!傾聽她的傳奇故事

▎ 泉州「小白」帶你穿街走巷,體驗古城風光!

▎馬雲在家的自拍視頻:是東方文化傳統造就了我

▎福建人到底有多牛!看完允許你驕傲一分鐘

▎10種閩南人必吃的消暑美食,好吃到飛起來!

▎1988泉州灣珍貴紀錄片,日本比中國更了解泉州...

▎泉州人你真的了解東西塔嗎?(內附閩南語版航拍)

據說80%的外地人還不知道泉州這56條鐵律

▎泉州人的骨子裡是沒法現代化的

相關焦點

  • 泉州人的特點,神總結!
    這三項東西在泉州人生活日常中佔據著很大的比重。泉州人喝酒必配猜拳,他們是不可能一杯一杯乾喝的,猜拳向杯碰中,那氣勢那兇勁那熱鬧勁,可是讓很多外地人開了眼了,驚訝,感嘆,佩服的都有,而且別人喝酒都是一瓶一瓶來的,泉州人是一箱一箱來的,因為這種愛好,各路商家酒業零售商在泉州的逐鹿競爭也因此格外激烈。第二大愛好是體育。
  • 莫名其妙被泉州人罵了
    連話都還沒有聽清楚,就氣急敗壞義憤填膺,然後傾瀉出一串最髒的語言。 這樣的無妄之災並非首次,數月前,我講學歸來,在動車上和廈大同仁謝泳教授一路閒聊,大概是談到泉州「百姓富政府窮」的問題,沒想到隔椅有耳,突然間一個大漢起身痛斥不要「黑泉州」,把謝泳兄大嚇一跳。我連忙向謝兄解釋,這就是泉州人的個性,這是他們愛家鄉的一種方式。
  • 泉州人餐桌上的滷麵
    一、泉州人喜愛麵食泉州人喜愛麵食,估計這在南方人中都是獨樹一幟的表現。平日裡,除了米飯,經常要來頓麵食改善夥食,什麼面?生面,怎麼做?麵湯和滷麵。而到了過節,泉州人所謂的過節,過的都是傳統的節日,在傳統節日裡,泉州人要祭祀,緬懷祖先,這時候也要用到面,什麼面?油麵。祭祀的時候用油麵,等祭祀完,一家子圍爐,就把油麵炒著吃,那就是炒麵了。無論是生面還是油麵,都加入了鹼,因為泉州的小麥生長周期短,做出來的面不筋道,所以要加鹼,叫做鹼仔面。
  • 泉州人最愛吃的竟然是它!去年這個外賣訂單量全國居首!
    過去一年, 泉州人喜歡吃什麼? 閩南鹹飯最暢銷 酸辣粉居全國第二 泉州人喜歡吃什麼
  • 庭龍為泉州人量身打造的歌曲《泉州人敢拼》感人肺腑,振奮人心!豪情萬丈!
    泉州人在海內外都非常讓人敬佩,聰明、熱善好施、熱情好客、不怕艱苦、不怕失敗,跌倒了還能爬起來繼續為理想拼搏,泉州人敢拚敢贏,從古至今
  • 30多年過去了,這碗石花膏依然是泉州人私心安利的TOP1
    HUAGAO石花膏30多年過去了從蟳蜅到中菜市場,到新門街,再到濠溝墘這碗量多料足的石花膏依然是泉州人私心安利的TOP1///////////////№01十個泉州人九個誇!在泉州,紮根壕溝墘的這碗愛啊石花膏,不誇張地說,阿刁隨口一問,十個泉州人九個狠命誇。店面很小,不到30平方,不過3張小方桌1個小長條。可是尖峰時段,排隊的人能排到馬路對面去。所以,機智的泉州人偶爾會上班溜號偷偷買上一碗!然鵝,更絕的是,總能被群裡的夥伴強烈要求外帶,哈哈哈。
  • 農曆七月沒有普渡,但泉州人的心裡,依然有普度眾生的善念
    ,這份口訣表,很多五十歲以上的土著基本都會背,這是泉州老城區三十六鋪九十四境的普渡時間表,據說來泉州流浪的乞丐,更是要熟讀這份表,屆時他們可以在泉州人的供桌旁,飽餐一個月時間。這也是泉州人普渡的最初本意:普渡,普度眾生。
  • 作為上海人的我,講真的,很嫉妒泉州人
    作為上海人的我,講真的,很嫉妒泉州人!泉州,又稱刺桐城,曾經的「七閩之都會」,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因而到處都有燈光,而那些在夜晚趕路的過路人也點著無數的燈籠以照明,因此整個城市都在閃爍,處處都有燈光。」
  • 2021年是「寡年」,俗話說:寡年遇到牛,一年忙到頭,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無奈,特別是農民工不能外出,收入也比往年少了一大半,但願在新的一年裡能有好的開始。有句俗語叫做:「寡年遇到牛,一年忙到頭」,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寡年遇到牛呢?人們把農曆一年中沒有立春的年份叫做「寡年」,也被稱為「寡婦年」,其實這只是農曆和公曆兩種紀年法的誤差而導致的,因為公曆是按照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來計算的,所以公曆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也就是一年365.2天,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 泉州人喜歡上「悅來」,生日宴都出了哪些菜
    我家小女,從滿月宴、度晬宴、周歲宴,直到十六歲宴,都是在「悅來」舉辦,我的許多親朋好友,一旦過生日、做壽等,也都喜歡在「悅來」宴請。如果你問一位泉州老城區人,吃過「悅來」嗎?沒吃過的,大抵都是剛落戶泉州的新人,而老城區人,則是常吃與不常吃的問題,並不是吃沒吃過。
  • 泉州人,這次抗住了!
    從剛開始發現病例到0新增,我們花了10天的時間,咱泉州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抗住了!都說泉州從小漁村到貿易大港靠的是愛拼才會贏的精神,這次碰到疫情反撲,泉州人也把這種「敢拼愛贏」用在了對抗疫情上。福建剛開始又出現疫情的時候,小編打開手機想囤點食材,沒想到大傢伙的行動比我還快,響應非必要不聚集的號召,泉州人都在拼速度!平時人來人往的街道和景區都空空蕩蕩的,周末也鮮少有人出門,大傢伙都化身「鴿王」,寧可我「負人」,我也不出門。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什麼?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 這藏在巷子裡的蒜蓉枝,是多少泉州人的回憶?
    每逢過節,就是他們最忙的時候,春節時,海外華僑歸來,都會提前預定;清明時,老人家喜歡帶上幾包上山祭拜……一忙起來,老闆和老闆娘甚至得通宵和面。即使是通宵,他們也不願用機器代替手工,因為他們覺得,這種帶有回憶的小吃,是機器怎麼都做不出來的。
  • 泉州人的美食!
    在泉州老老少少都愛吃麵線糊,早餐的時候吃上一碗麵線糊搭配油條,就好像我們早餐喝豆漿吃油條一樣。然而土筍凍到底是什麼,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哪裡是什麼筍,實際上是生於海灘沙丘中的一種蠕蟲,看上去像蚯蚓,一條一條,這樣的一種生物卻是在福建和浙江沿海特有的。別小看了這生物,富含著豐富的膠質,烹飪的方法也及其簡單。
  • 每個泉州人,都有一家從小吃到大的醋肉
    ● 泉州人最無法割捨的一塊肉是什麼?● 當然是醋肉啦!CU ROU- 醋肉 -//////////快過年了,泉州人又開始搭起爐灶開始炸炸炸!!!醋肉是泉州人zui愛的炸物大到酒店餐桌,小到一碗麵線糊都有它的身影!
  • 【吃喝玩樂】泉州人的美食!
    在泉州老老少少都愛吃麵線糊,早餐的時候吃上一碗麵線糊搭配油條,就好像我們早餐喝豆漿吃油條一樣。然而土筍凍到底是什麼,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哪裡是什麼筍,實際上是生於海灘沙丘中的一種蠕蟲,看上去像蚯蚓,一條一條,這樣的一種生物卻是在福建和浙江沿海特有的。別小看了這生物,富含著豐富的膠質,烹飪的方法也及其簡單。
  • 福建最有錢,世界華僑最多的城市,誰沒個在國外親戚都不算泉州人
    據說,當時泉州人出國求生,發展好了就把自家親戚朋友帶上,一個帶一群,慢慢的出國求生做生意的人就越來越多。而且泉州人也比較念家,發展好了,很多人都會回家鄉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應該也是為什麼泉州的經濟的連續20多年在福建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吧。
  • 閩南方言與文創的結合,帶你從西街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燒肉粽在這西街的一處角落,有一個西街遊客文化中心,裡面展示了具有閩南元素的泉州文創,這裡的每一樣物件都具有泉州文創人的獨特理念和泉州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深情文件夾和明信片是文創中最容易傳播的一項載體,這位設計師就以小吃為主題手繪泉州美食,在載體上承載了泉州人的一日三餐,來往的遊客還可以將此當做菜單,嘗遍泉州大小食物。
  • 看看北大國發院MBA的女神們都在忙什麼
    【MBA中國網訊】既是職場達人,也是賢妻良母,還是學神學霸;既能完美打拼,也能溫婉賢淑,還能拼搏上進;既有清晰規劃,也有調節能力,還有獨立精神;又一年女神節到來,來看看北大國發院MBA的女神們都在忙什麼吧~曾曄 北大-Vlerick MBA 18級在職班在讀學生
  • 石花膏面線糊等上《舌尖上的中國》 刷屏泉州人朋友圈
    ­正如節目總策劃周塬介紹,每一道小吃的背後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獨特的風土人情,每一道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泉州的面線糊、石花膏,也確實如此,令人流連忘返。  ­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小吃店,點一碗麵線糊,一天的生活由此開始。面線糊,從泉州人的單純早餐,已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  ­「阿姨啊!給我來碗面線糊,照常,加醋肉、滷蛋、豆腐、海蠣,還有油條……」在晉江泉安中路與蓮嶼街交會處,開著三四家面線糊店鋪,店鋪位於路邊,沒有豪華的裝飾,也沒有華麗的飲食環境,不知情的人一看,感覺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