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我們賴以生活的這座小城市
千百年來
便是個傳統民俗文化影響深遠的古城
也許
現在的我們還不熟知
每個節日、每個習俗該做什麼
但其實它們
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成長的血液裡
現在
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泉州人每年都在做什麼吧~
大年初一,番茄知道你們都懂的~早起,穿上過年前看花眼、走斷腿挑好的新衣,挨家挨戶地拜年,一個個可愛的紅包便會唰的落入口袋。
或者,你是發紅包的那個人~(小編是發紅包的那個人!)如果有客人上門,泡茶之餘,還要奉上糖果、蜜餞,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老人家會叮囑,這天千萬不能掃地、倒垃圾、洗衣服、洗頭髮,否則會把一年的財運給衝沒的~還有些說法是不能動針線和剪刀哦。
這天被稱為「女婿日」,泉州的所有出嫁的女兒都要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探親,而女婿也需要帶上一些年貨和禮品給老人拜年,在嶽父嶽母家吃上一頓團圓飯。
臘月回天庭述職的「灶君公」(也叫灶神,人們在鍋灶邊供奉的掌管一家禍福的神)到了正月初四便回來了,家家戶戶同樣要迎接「灶君公」,求「灶君公」保佑全家大小平安添福加壽,因此這天又俗稱為「接神」。
初五「做大歲」的習俗,流傳於惠安崇武、泉港、莆田等地,也叫作「吃大頓」、「過大年」…俗稱「初五比初一還大」,除「吃大頓」外,紅色春聯上還會多加一道醒目的白紙條,稱「白眉紅聯」。
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便是玉皇大帝,每年敬「天公」是泉州人心中最為神聖的大事。市區許多阿姨都會提著籃子,帶上三牲(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去東街的元妙觀(俗稱天公觀)祭拜。一些村莊也會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
過了元宵節才算過了年。還記得每年一到元宵節就人擠人的新門街元宵燈會麼,還有府文廟的猜燈謎,還是孩童的你猜過嗎?回到家裡,吃上一碗元宵圓,是西街買的手作元宵,或是超市買的速凍元宵,或是媽媽親手包的元宵。
開年的第一個農曆廿六,是開元寺勤佛最為熱鬧的一次。這時候人流如織的西街相當熱鬧,兩邊總是擠滿了小攤販。
媽媽們總要早起帶上供品和保溫碗去開元寺燒香祭拜,並在人山人海中努力打上一碗齋面,帶回家裡給兒女和丈夫吃。
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是我們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每家每戶在神龕上擺上一些三五樣供品,在金桶裡燒紙錢,祈求家宅平安。
而二月初二,是一年裡第一個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也成為「頭牙」。自然,臘月十六便是「尾牙」了。
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這三天都是「觀音媽生日」。
泉州人都要打點一些貢品祭拜觀音,大部分直接在家中,而有些則會專門跑去觀音廟裡祭拜,消災祈福。
農曆三月初三,是泉州某些地區的敬祖節。在南安石井一帶,當地村民不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而是固定在三月初三。
每年的端午節,泉州都熱鬧非凡,泉港沙格村的龍舟賽,石獅蚶江鎮的潑水節,安海的唆囉嗹、水上捉鴨等,每個地方都以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迎接端午。
不要忘了,回家之後要吃上一碗剛煮好的肉粽,淋上一點花生醬和甜辣醬,才是泉州人熟悉的味道。
七夕情人節,在泉州人的口中,叫做「七月初七七娘生」。這天,我們最重要的事不是「乞巧」,而是要祭拜「七娘媽」。
早起時,把事先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掛在門框上,前一晚搓好的糖粿要煮好分成七碗擺在供桌上,再擺上其它水果乾貨炸物,燒金紙燒金亭,媽媽們總要做完這些才會安心。
七月十五,傳說中的鬼節,也叫中元節,閩南稱「七月半」。每年的七月八月,便是泉州人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普渡。
從七月初一開始,泉州各地就開始輪流做普渡,奉神敬鬼,「再窮不能窮七月,再苦不能苦普渡」,一直持續到八月。近年來,普渡已經很少再大肆鋪張浪費了,家家戶戶多是在門口擺上香案敬奉鬼神,再稍微加點菜罷了。
八月十五中秋節,三天的假期,再忙也該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切塊月餅吃。很少閩南的公司會有博餅活動。
重陽節這天,泉州有些地區的人們會在重陽日進補,稱為「補重陽」,多以家禽肉燉當歸、川芎、黨參等中藥吃。
昔時,石獅的文人墨客會在這天備辦祭品祭祀孔子和魁星等,以祈求來日能高升。
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農曆十六,被泉州人成為「尾牙」,也是最隆重的一次祭拜土地公的日子。家裡要供上三牲五果,燒金紙銀紙,以祭拜地基主,祈求財神、寄託希望。
許多老闆也會在尾牙前後宴請公司員工,以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
臘月廿三相傳為「送神」之日,傳說中這天「灶君公」要回天庭述職了,人們要供奉上麥芽糖、花生糖等等甜品供奉,祈求老天庇佑。
從這天開始,家家戶戶幾乎都開始打掃衛生了,撣拂塵垢蛛網,清洗各種家具碗筷,拆洗被褥窗簾,泉州人稱之為「除塵」。辭舊迎新之餘,也表達了人們剷除汙穢遠離疾病的願望。
臘月廿五這天,舊俗以為天地玉皇在這天親自下屆,體察人間善惡,所以泉州有些地方在這天祭拜「接天皇」,以求得來年降福。
每年的最後一個勤佛日,開元寺依舊擠滿了數萬位前來燒香祭拜的市民信徒們,泉州古城又是一天「半城煙火半城仙」。
「清明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
年兜,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回家吃一頓年夜飯,打一場麻將,吐槽一場春晚。
12點一過,家家戶戶便燃放爆竹,一整夜鞭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直到天明。只是如今市區禁炮,已很難見到舊時的鬧騰了。
佛生日是當地村民供奉的佛祖的生日,每個地區的佛生日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有的在年初,有的在年中。
每年的佛生日,都相當於一個閩南的小年兜。許多村莊要唱足三天的戲,並大擺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吃佛生日」,熱鬧非凡。
拜關公
每年春節前後或者其他特殊日子,都有許多市民自發前去塗門街關帝廟拜關公爺,求財求德。
境主公
從正月起,到二月初,是許多村落當地「境主公」出遊巡境的日子。村裡要派出健壯的男丁抬著神轎巡遊。而婦女們則要在門前擺上香案,祭上供品,燒香放炮,迎接境主公。
每年這時候,鞭炮聲在村落裡此起彼伏,十分熱鬧。
冬至
每年的冬至,泉州人都要吃上一碗湯圓,並以甜圓湯敬奉祖先,寓意全家一年到頭圓圓滿滿,也承載著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補冬
進入11月,泉州一定要「補冬」,才算入了冬。牛肉、羊肉、鵝肉,當歸、首烏、枸杞……「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
一年到頭
總有些日子
我們不會忘記
也不應忘記
這些傳統民俗文化
總有一天也會輪到我們
繼續流傳下去!
歡迎分享,素材來源網絡。
閱讀排行榜↓↓
▎隆重紀念護國蘇夫人姑誕辰591周年!傾聽她的傳奇故事
▎ 泉州「小白」帶你穿街走巷,體驗古城風光!
▎馬雲在家的自拍視頻:是東方文化傳統造就了我
▎福建人到底有多牛!看完允許你驕傲一分鐘
▎10種閩南人必吃的消暑美食,好吃到飛起來!
▎1988泉州灣珍貴紀錄片,日本比中國更了解泉州...
▎泉州人你真的了解東西塔嗎?(內附閩南語版航拍)
▎據說80%的外地人還不知道泉州這56條鐵律
▎泉州人的骨子裡是沒法現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