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方言與文創的結合,帶你從西街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2020-08-28 我是泉州人

對於閩南文化來說,泉州是不可錯過的一部分。而對於泉州人來說,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地方,莫過於西街。西街的最西邊有一座古寺名叫開元寺,於公元686年建成。西街的最東邊有一座古鐘,泉州人都親切的叫它鐘樓。唐宋遺存在這裡落地紮根,商鋪錯落有致的豎立在這古樸的街道。

泉州鐘樓


如今,西街上除了泉州市民喜歡來這,就連遊客也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地方,玲琅滿目的文創、香飄欲絕的傳統小吃,讓你來了就不想走。

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當然到了泉州也是必不可少的。沿著西街的小路走下來,邊吃邊逛,要經過的古寺、小巷、古厝一個不拉全都帶你走一遍。在泉州幾乎可以吃到你所有想吃的閩南小吃,而且味道讓你讚不絕口。面線糊、燒肉粽、滿煎糕......還有最最馳名全國的牛肉羹和土筍凍。

土筍凍


這些都是閩南人最愛的小吃,在小吃的背後也深深的隱藏著不同的故事,有著歷史典故的面線糊和滿煎糕;有著代表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土筍凍、石花膏、潤餅菜;還有代表了閩南傳統文化和信仰的燒肉粽、鹹飯、麻餈等等,每一樣食物都代表著泉州特色的符號,都有著泉州文化的意義。

燒肉粽


在這西街的一處角落,有一個西街遊客文化中心,裡面展示了具有閩南元素的泉州文創,這裡的每一樣物件都具有泉州文創人的獨特理念和泉州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深情。文件夾和明信片是文創中最容易傳播的一項載體,這位設計師就以小吃為主題手繪泉州美食,在載體上承載了泉州人的一日三餐,來往的遊客還可以將此當做菜單,嘗遍泉州大小食物。

文創文件夾


這一個個沉睡的惠安女、石敢當、鐘樓的杯墊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一個個沉睡的泉州特色景點,讓人不舍打擾。這時旁邊就有人告訴我,這個文創系列稱之為「愛睏」,「愛睏」是閩南語,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想睡覺「、「好睏啊」的意思。我們泉州人每次打瞌睡就會說「愛睏愛睏」,這個文創真的很好玩,有著閩南的特色,讓我有種親切感。

文創杯墊


除了睡就應該是吃了,這裡有款帆布包買的很好,有點朋克風的意思在,很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歡。這款帆布包上也有著閩南文化的存在,上面有著「巴兜妖」三個字,閩南話「巴兜妖」翻譯成普通話就是「肚子餓」的意思,一般我們在看見有什麼好吃的美食,我們就會喊「巴兜妖」,閩南文化已經融入到這些文創作品當,細節處處都體現了我們自己的文化。

文傳帆布包


現在的你還知道「娶水某」這句閩南語的意思了嘛,現在只有老一輩的人還記得「娶水某」是什麼意思了,這句話其實就是說「娶一個漂亮的妻子回家」,這其實就是一個好兆頭吉利話,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看不懂也不會念了,這句話也傳承著閩南人生活的氣息,美好的祝願!

娶水某吊牌


每位泉州人都在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閩南文化已經滲透到他們的骨子裡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特有的文化象徵,現在流行用文創表達城市符號,西街文創也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它帶領我們走進閩南人的生活,讓我們明白我們所說所做所吃的背後都有一定的意義,這其實就是文創所存在的道理。


相關焦點

  • 看閩南符號如何從西街文創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比起大多數旅遊文創產品的雷同,這裡貌不驚人的小物件,個個都令人眼前一亮。古早小吃、泉州方言?最是閩南味如果你問福建人,到泉州去哪裡玩?十有八九會聽到,「吃東西吧。」說到閩南話,許多人的印象或許都是《愛拼才會贏》中那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有些許宿命,卻帶更多積極,尤其能激勵人心。而文創展區的一大特點,就是匯集了不少有方言特色的小物,都是極有閩南味道的。句句方言中,展現著閩南人的大智慧和小情調。「巴兜妖」帆布袋文創帆布包中,這款看起來有點兒朋克風格的「巴兜妖」,賣得不錯。
  • 泉州西街:煙火中的璀璨明珠
    從鐘樓一路往西,直至城西路,全長1.8公裡,這是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西街,而傳統意義上的西街,還包括了西街沿線的十條古巷所構成的整個街區。這條古街有一座千年古剎,兩座石塔,十條古巷,二十八個文物保護單位,近百種食品小吃,值得我們停下腳步,慢慢體驗泉州人的生活。
  • 「85後」設計師手繪泉州 文創作品充滿閩南味
    土生土長的泉州「85後」設計師吳少鵬,以開發文創產品的方式記錄泉州的歷史、文物、風土人情;通過創意的手法,帶你走進唯美、古典、與眾不同的泉州。勾起泉州本地人兒時的記憶,也讓外地遊客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泉州。  文創作品通過郵冊、檯曆、掛曆、明信片、U盤等豐富載體,使之更好地為泉州「代言」。
  • 閩南方言的代表——廈門話
    據此看來,從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廈門話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  但應指出,回顧閩南方言形成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廈門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點的,也就是說,這一代表點是經過一番轉移而形成的。
  • 泉州西街支巷藏一棟百年豪宅,中西結合,今化身藝術空間免費開放
    ,這個18年才打造的文創空間,已經成了不少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好去處。豪宅主人宋文圃在菲律賓經商,但骨子裡是個傳統的閩南男子。掙了大錢,必定要回老家起大厝。1912年他買下西街116號的地塊,原來是西街望族粘氏的家產。粘氏乃居住在古城的女真族後裔,曾名人輩出。三年之後,「洲紫新築」落成。但跟部分泉州大厝宅一樣,主人卻從未在裡面住過一天,空留下無限遺憾。百年的時光,它曾經被用做辦公也曾經作為避難所,在泉州人的記憶裡留下濃重的一筆,直到它漸漸老去。
  • 我是西街鐘樓,來自東亞文化之都泉州
    1在這裡有一條街,是泉州市區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街,讓我們走進西街西街適合傍晚的適合去,夜景特別的美,如果是泉州人對西街肯定是不陌生的,西街有特別多的小吃。孟氏食品老店:坐落於西街349號,營業時間早上7點至晚上19點,店內的特色招牌菜蒜蓉枝,濃鬱的蒜香味,吃起來酥脆的口感非常的好吃。康莊滿煎糕:坐落於西街14號店,營業時間早上6點半至中午12點,滿煎糕是閩南的特色小吃,古早味美食,紅糖+芝麻+冬瓜糖+花生碎,香甜軟糯口感鬆軟。
  • 系列展覽帶你玩轉「藝術範」西街
    除了品嘗古早味美食、逛逛老街巷,由市古城辦、文旅集團聯合主辦的系列展覽活動,帶你解鎖具有濃濃「藝術範」的千年西街。泉州人生禮俗,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和閩南地方文化的結合體,是泉州人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和生活磨鍊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是充滿智慧和經驗,體現分享與交流的珍貴文化遺產。泉州人的一生,擁有從滿月、周歲、成年、結婚等一系列完整的生命禮俗體系。本次「潤物無聲國慶展——人生縱貫線」展覽將用造景的方式,帶你遊歷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
  • 國慶中秋假期第三天 泉州古城文創玩出新花樣
    看刣獅「快閃」、品「言吾閩南」、逛文創市集、聽創客心聲……國慶長假,不少市民和遊客來到泉州古城回味舊時光、體驗老技藝、遇見新文創。以「慢生活」「原生態」為文化深度遊標籤的泉州古城,正以多元業態和無限創意,保護並延續著古城的煙火氣。西街 「言吾閩南」解讀城市密碼泉州西街,穩居古城旅遊的C位。
  • 國慶中秋假期第三天 泉州古城文創 玩出新花樣
    (謝曦 攝)臺海網10月4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看刣獅「快閃」、品「言吾閩南」、逛文創市集、聽創客心聲……國慶長假,不少市民和遊客來到泉州古城回味舊時光、體驗老技藝、遇見新文創。以「慢生活」「原生態」為文化深度遊標籤的泉州古城,正以多元業態和無限創意,保護並延續著古城的煙火氣。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2019年,央視的《記住鄉愁》走進西街,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早已融入西街的鄉愁。攝影:王柏峰一條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一千年。在泉州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看來,西街不僅串聯了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還是一條「活著的」民俗街。隨時隨意進入一古厝,依然雞飛狗叫,養狗逗貓,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西街並非僅用來展示歷史的地方,而是原生態的使用中的普通民宅。
  • 西街最新吃喝攻略!13家深巷必打卡美食,餵胖過半數泉州人
    第12875次逛西街後,我決定出一期西街吃喝攻略,用13家深巷美食,餵飽半數泉州人!>- 美好生活沙茶麵 -「下一站,美好生活」這家店必須要掐著飯點去吃,印尼華僑做的沙茶麵,有種很特別的味道。有的人會讓阿婆加五香粉、蒜蓉,帶回家給孩子們配稀飯——這大概是我們這一代才知道的、獨屬於「荷林稻」的童年味道了吧~『 西街豌豆黃 』地址 丨西街小西埕入口處(蜜雪冰城對面)時間 丨下午四點半左右人均 丨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到泉州古城,請一定要走過這條泉州西街
    現在的泉州西街與建成初期的西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開元寺前,那是西街的石板路,那裡牌坊裡的高高的,人來人往人聲鼎沸。這就是最早的西街的模樣。泉州西街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開元年間便在泉州修建了唐城,在這期間西街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列屋成街」的局面,東面是雙門前,西面是西門素景門。幾千年來,西街見證了泉州的風雲變幻。幾千年來,西街培育了許多名臣才子。
  • 泉州西街人頭攢動,場面堪比春運,不少市民扎堆品美食
    泉州西街之於福建泉州,就像南鑼鼓巷之於北京,南京路之於上海,平江路之於蘇州,八廓街之於拉薩一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老街,西街就是泉州千年滄桑巨變的見證者,是泉州人民璀璨的歷史明珠。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對泉州城市的讚譽。說的是宋朝時泉州當地寺院眾多,民風虔誠,人文昌盛。當下的西街,賢聖是少了,但崇德興仁的風尚從未缺失。
  • 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
    福建泉州人把家鄉的味道稱為「古早味」,泉州蘿蔔飯就是古早味的代表。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在閩南一帶,每家每戶基本都會做蘿蔔飯,為什麼用大米配白蘿蔔呢?是因為原先物資匱乏的年代,大米貴而白蘿蔔便宜,兩者相搭配,省錢又能填飽肚子。
  • 泉州鯉城詩詞學會7名成員 用閩南話為西街記憶配音
    原標題:鯉城詩詞學會7名成員 用閩南話為西街記憶配音   「『荷衣浸水』,應該用『和』字才是閩南語的文字。」   「『磨菜刀』應該改作『削刀磨剪刀』才符合閩南話特徵。」   一個小時裡,大家拿著筆,邊探討邊修改。
  • 如果來泉州,我才不帶你去西街!
    泉州,一座寶藏之城遊玩泉州少不了逛吃西街但,泉州不止一個西街如果,你來泉州我就帶你去這個海濱古城---永寧古鎮它有著延綿數裡的黃金沙灘中西合璧的番仔樓歷史文化名街......清晨時分,這裡人聲鼎沸,阿媽的砍價聲、叫賣聲......聲聲入耳,在這熙熙攘攘的老街裡,嘈雜的聲音中,卻是熟悉方言的味道
  • 【閩南】閩南話的歷史你知道嗎?
    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範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係;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臺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
  • 泉州人的美食!
    隨性的到路邊小館坐坐,跟著攻略吃特色食物,由當地的朋友帶著走進隱秘小館。與美食有緣,並非刻意的卻住在離菜場走路不到10分鐘的距離,買上一些當地新鮮菜品到住處廚房烹飪和小夥伴們分享。於是,便完成了這次閩南的美(chi)食(huo)之旅。
  • 3天72小時貼地體驗,夠讓外來的你,活成泉州人的模樣.
    活動第一天,閩南文化研究學者洪泓受邀成為12位達人走讀古城的引路人。開元寺是來泉州遊玩的「必打卡」之處,洪泓出生在西街,來到開元寺更是打開了「話匣子」。餘甘是泉港的,楊桃就長在西街,經過當地的醃製手法,鹹鹹甜甜,傳遞著泉州人的一份熱情與味道。
  • 閩南美食:泉州的早晨 從一碗麵線糊開始
    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因其簡單、快捷又不貴,面線糊已成為泉州的特色「標誌」之一。儘管閩南不少城市也有面線糊,但口味並沒有泉州這麼有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其實,如今的面線糊不單只作為早餐,可以是點心或夜宵。面線糊,從泉州人的單純早餐,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