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閩南符號如何從西街文創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2020-12-16 澎湃新聞
對閩南文化感興趣的人,不會錯過泉州。對泉州有感情的人,都曾流連於西街。西街西起誕生於公元686年的開元寺,東至建於1934年的鐘樓,唐宋遺存交織於街巷,古城變遷錯落於商鋪。

如今,西街上除了絡繹不絕的居民,還多了許多遊客,往日古樸的街道上,新建了西街遊客中心,匯集了不少西街文創。

有意思的是,比起大多數旅遊文創產品的雷同,這裡貌不驚人的小物件,個個都令人眼前一亮。

古早小吃、泉州方言?最是閩南味

如果你問福建人,到泉州去哪裡玩?十有八九會聽到,「吃東西吧。」所以泉州的玩法,有一條經典線路,就是跟著小吃店鋪走,邊吃邊逛,而更有意思的是,吃吃喝喝一路走下來,要經過的寺廟、小巷、古厝一個都不會少。

閩南小吃在泉州幾乎都能吃到,而且口味地道。燒肉粽、面線糊、潤餅菜、滿煎糕……還有最為出名的牛肉羹和土筍凍,初食或許不太驚豔,住得久了,才發現這是閩南人最為日常的食物。好在哪裡?與氣候、食材、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完美搭配。適應了這些食物,就仿佛融入了閩南文化。

泉州小吃店 隨處可見各種民間故事

小吃的背後,都有說頭:面線糊、滿煎糕,有歷史典故;潤餅菜、土筍凍、石花膏,有勞動人民的溫良勤儉;牛肉羹、四果湯、小腸湯,有以食為藥、適應環境的民間智慧;而燒肉粽、鹹飯、麻餈等不少菜餚,更是傳統信仰儀式準備過程中的「供品」或「便飯」,煮起來方便又美味,既能供奉祖先,又能招待宗親。

每樣食物,都令人想起閩南的點滴。小吃怎能不是泉州的文化符號呢?當看到這組以泉州小吃為主題的手繪文創作品時,實在是覺得太可愛啦。

泉州小吃文件夾泉州小吃明信片

文件夾和明信片,印刷精緻,文創中最為輕量實用的載體,做文化傳播再適合不過。以小吃為主題,一日三餐,即是文化,多有泉州人的自信!

這位設計師的手繪對象,還有不少廣為人知的泉州符號,惠安女、石敢當、鐘樓、清源山宋代老君造像……而最有趣的是,這些泉州符號全都「睡著了」。

「睡著」的惠安女與石敢當杯墊

一位泉州小姑娘告訴我,「這個系列叫做『愛睏』,『愛睏』在閩南話的意思就是『想睡覺』、『好睏喲』。哎呀我們泉州人就經常會說『愛睏愛睏』,懂閩南話的人就會覺得這個很好玩。我覺得這個很泉州,很有閩南特色。」

平時英姿颯爽的清源山老君系列胸針,老君也「愛睏」

城中悠閒,吃飽了經常犯困,那些一本正經的「泉州文化擔當」也跟泉州人一樣,吃小吃,講著閩南話「愛睏」犯困,多麼生動。看到「愛睏」系列的文創作品,仿佛看到了閩南人那種接地氣的生活,這設計也來得真誠,文創何必一定要「高大上」,泉州的文化符號,當然也有泉州人的性格。

說到閩南話,許多人的印象或許都是《愛拼才會贏》中那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有些許宿命,卻帶更多積極,尤其能激勵人心。而文創展區的一大特點,就是匯集了不少有方言特色的小物,都是極有閩南味道的。句句方言中,展現著閩南人的大智慧和小情調。

「巴兜妖」帆布袋

文創帆布包中,這款看起來有點兒朋克風格的「巴兜妖」,賣得不錯。相比於清新的南音紋樣和東西塔紋樣,這款黑色帆布袋看起來還有點兒「嚇人」。為何這位「巴兜妖」如此受歡迎呢?導購見我有疑惑,解釋道,「『巴兜妖』在閩南話裡是『肚子餓』的意思啦,我們有時候想要吃東西就會喊『巴兜妖』咯。這個應該只有閩南人才知道,知道的話就會覺得這個很好玩。」我才了解,原來巴兜妖不是妖怪。年輕人喜愛的個性圖案,配上俏皮的閩南話「巴兜妖」、「hungry」,這樣的帆布包背在身上想想就有趣,果然,在泉州還是要吃吃喝喝。

閩南話小吊牌,單價10元

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物,是一組閩南話的小吊牌。「無代志」,用閩南話讀出來,「mó dǎi jì」,意為「沒問題」、「沒毛病」,輕輕鬆鬆,生活中遍是豁達。「歡喜就好」,人人掛在嘴邊的「好開心」,喜悅又吉祥。了解這些方言後,是不是覺得「愛拼才會贏」是閩南人從骨子裡就有的樂觀勁兒呢?這組閩南方言小吊牌,還被製作成手機殼等文創,「無代志」更是其中主打,大事小事都「沒問題」,實在是太有閩南味。

「娶水某」 這句閩南話,許多人已經不會念了

而對於這句寫作「娶水某」的閩南話,本地年輕人就有許多不會讀也看不懂了。我們拿著這枚吊牌去請教路過的阿姨,阿姨定睛一看,樂了,「娶水某啊!」用閩南話讀出來後,「這句呢,是說要娶個漂亮的妻子啦!買回去掛起來會娶到漂亮的老婆喲!要買回去了啦!」沒想到閩南方言中還有如此有趣的吉祥話,路人看到都覺得有了好彩頭,人人歡喜。我只覺,如此樸素的祝願,寫成閩南話,似乎就含蓄了不少,送人是又特別又有趣,讀到呢,也是感覺眼前有一副閩南人生活的生動畫卷,極有文化代表性。

中國文化之多元,才讓文創變得值得玩味,對文化理解深了,文創在物件上不必太過考究,寄文化於平凡之物,也能創造出受人歡迎的文創精品。

閩南紅磚厝,泉州古民居,細節裡都是文化

中國人講究好彩頭,文創中心賣得最好的產品,還是在閩南傳統民居中闢邪鎮煞的風獅爺。其實這個擺件在閩南城市紀念品中極為常見,可以說是網紅款了。西街文創中心的這款風獅爺取名為「禧獅」,諧音「喜事」,遊客見到自然想要帶回家。

作為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闢邪物,風獅爺和石敢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人說,風獅爺為大戶人家家門口才會有的裝飾,象徵地位與吉祥,石敢當是街巷應對「路衝」的驅邪石碑,用作風水,區別的關鍵呢,要看獅子的舌頭和嘴型。也有人說,風獅爺是石敢當的演變,作用是驅邪禳解。總而言之,都是民間祈福、消災之用。

在西街的開元寺、裴巷,以及泉州大小街巷中,依然能看到不少形態各異的石獅,這些民俗如今還滲透於閩南人的生活,甚至在與時俱進,城市中的「石敢當」,也處處可見。泉州文創的美好之處,就是讓我們看到傳統得以保留,整個城市都參與其中。

泉州鬧市區的「新版石敢當」

而提到閩南傳統民居,就不得不提紅磚厝。漫步在泉州城,紅磚古厝參差於現代樓市之間,傳統仍在,現世才更顯繁盛。在泉州你可以看見關於紅磚厝的一切細節,紅磚牆、燕尾脊、八卦門、月洞窗……西街文創展示區也自然少不了泉州文創人關於紅磚厝的情結。

紅磚厝拼圖,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尾脊

燕尾脊拼圖,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畫框框住的不僅僅是復刻的精巧工藝,更是建築背後的故事,多少頗具傳奇色彩的先輩們,為泉州這座城市帶來記憶。一位曾是西街民宿老闆的中年人動情地說,「西街這邊不少古厝,其實都是西街人的祖厝。他們很多都很有錢啦,有的生活在國外,但是老房子不能賣,祖宗留下來的房子,得留著。」

古民居相關文創中,最惹人喜愛的要數這對滴水獸擺件。

滴水獸文創擺件

不了解的人或許以為這就是普通的魚形擺件,而對古民居稍有了解的人,就會驚喜,這不是閩南建築上的滴水獸嗎!滴水獸是閩南民居上一種非常傳統的排水構件,常為魚形,多見於屋頂上。一位95後的導購小姑娘非常自豪地介紹,「這是我們這邊古建築上用來排水的,你在巷子裡比較老的房子上都會看到。還有我們泉州被稱為鯉城,看到這個就會很親切。」

閩南民居上的滴水獸,攝於泉州舊館驛

閩南民居裝飾華美,色彩豔麗,在院落結構上,講究「前魚池、後果園」,有的還要配套有花園,人們取些用剩的盆盆罐罐,養些花草綠植,生活極富情趣,而古建築的細節中也自然充滿了日常雅趣。

泉州民居

這枚「滴水獸」的文創擺件,將我們帶入了閩南人的宅厝,走進了閩南人的生活。產品功能很多,背後附有強力磁貼,還預留了一個掛洞,可以做掛件、冰箱貼、筆架、筷架等等,「文創」的心意,就體現在各種實用功能的細節上,價格適中,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

說回民居,泉州民居的難得之處,還有一點。在這兒的古厝門楣上,還經常能見到中國傳統的姓氏衍派。閩南地區重視宗族,相傳有許多家族為中原移民,自古就有尋祖溯源的傳統。因此,泉州的孩子們都知道,「如果看到這戶人家掛著南陽,就知道他們家裡人都姓李啦!」

衍派掛件

這種文創掛件,源于姓氏與宗族,於泉州人來說,是掛在家門上的,情結很深。製作工藝並不複雜,貴在精緻。「要是在外地生活,家裡比較講究的人也可以買來帶在身上,情感上肯定是不一般的。」而將傳統姓氏衍派融於文創,喚醒了多少人的家族情懷,這是閩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結,也代表著中國文化多元一體。

無限創作靈感,盡在市井生活

西街遊客中心的文創導購說,「泉州的文創要有閩南元素,沒有閩南元素是不能進駐在這裡的。這些設計師呢,大部分也是泉州本地的,或者對泉州比較了解。」

而西街遊客中心只是為這些文創提供一個展示平臺,「這裡的東西都在西街上有總店,但有的總店比較遠,有的店在巷子裡,比如金魚巷,他們可能會錯過。大多數遊客來到西街都會先來我們這裡嘛,如果有些東西沒有的話,就會請他們去總店看看。」

西街遊客服務中心

總的來說,西街遊客中心的文創展示區,的確為我們展示了泉州文創人獨特的文創理念,也讓我們看到了泉州人對本土文化的深情與自信。這裡有太多有意思的文創,來源於閩南傳統與市井生活,而且價格極為親民,每一件文創背後都有閩南民俗傳統。

「匙物」 閩南傳統飯勺

誰能想到,這枚小小的匙物,是閩南傳統的飯勺。「匙物」介紹注,這種壽桃型的飯勺,蘊含閩南人「食壽」的願望,紋樣為閩南傳統木雕,牡丹代表富貴,石榴代表多子,上朱漆、刷金粉,用為民間給女兒的嫁妝。

閩南民間四色牌

傳統四色牌,是閩南人日常娛樂之物,非常有地域特色,配上精緻禮盒,價格二十幾塊,帶回家去給喜愛棋牌的老人或親友,也很有實用性。

帆布包,左為開元寺東西塔,右為泉州南音

帆布包的紋樣,是被稱為「音樂史上活化石」的泉州南音,圖案上的小人抱著琵琶,是南音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曲聲嫋嫋,如今依然悠揚在泉州人的茶餘飯後。

開元寺菩提葉手作

貌不驚人的飾物,其實來自於開元寺內菩提樹上的菩提葉。設計師等開元寺上葉子掉落,拾撿來作為各類植物手作。可見泉州人的生活,與開元寺是多麼親密。

帆布包,弘一法師字

至於弘一法師的墨寶,除了開元寺與承天寺,在泉州民間也隨處可見。泉州一圈轉下來,似乎也能識得弘一法師的字跡,仿佛穿越時空般地又結交一位友人,見字如面。

開元寺東西塔抱枕

而最受歡迎的文創符號,還是泉州地標開元寺東西塔,「大家都覺得地標比較有象徵意義,代表自己來過了泉州。」

泉州開元寺

西街文創是「活」的,閩南文化為它們注入了生命力。這種活力來自於市井,與閩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好像外地人初到閩南,聽當地人喚一聲「小妹」,被叮囑一句「慢慢走」,又仿佛看到閩南人穿梭在騎樓之間,提著大紅塑膠袋去置備佛龕禮供,在榕樹下聊著家長裡短,邀人進屋在八仙桌上吃飯呷茶。

西街文創就如同這裡的市井居民,漫不經心地為你打開家門,一屋子閩南文化盡收眼底,仿佛在說,「這就是我們泉州!」

忙於生計的泉州市民與這座城市一起生長,文化由他們在日常點滴中傳承,而紮根於此的泉州文創,以取之不竭的靈感,帶我們走進了閩南人的生活。或許,這也是文創的意義所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閩南方言與文創的結合,帶你從西街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燒肉粽在這西街的一處角落,有一個西街遊客文化中心,裡面展示了具有閩南元素的泉州文創文件夾和明信片是文創中最容易傳播的一項載體,這位設計師就以小吃為主題手繪泉州美食,在載體上承載了泉州人的一日三餐,來往的遊客還可以將此當做菜單,嘗遍泉州大小食物。
  • 泉州西街:煙火中的璀璨明珠
    從鐘樓一路往西,直至城西路,全長1.8公裡,這是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西街,而傳統意義上的西街,還包括了西街沿線的十條古巷所構成的整個街區。這條古街有一座千年古剎,兩座石塔,十條古巷,二十八個文物保護單位,近百種食品小吃,值得我們停下腳步,慢慢體驗泉州人的生活。
  • 「85後」設計師手繪泉州 文創作品充滿閩南味
    土生土長的泉州「85後」設計師吳少鵬,以開發文創產品的方式記錄泉州的歷史、文物、風土人情;通過創意的手法,帶你走進唯美、古典、與眾不同的泉州。勾起泉州本地人兒時的記憶,也讓外地遊客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泉州。  文創作品通過郵冊、檯曆、掛曆、明信片、U盤等豐富載體,使之更好地為泉州「代言」。
  • 我是西街鐘樓,來自東亞文化之都泉州
    1在這裡有一條街,是泉州市區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街,讓我們走進西街西街適合傍晚的適合去,夜景特別的美,如果是泉州人對西街肯定是不陌生的,西街有特別多的小吃。孟氏食品老店:坐落於西街349號,營業時間早上7點至晚上19點,店內的特色招牌菜蒜蓉枝,濃鬱的蒜香味,吃起來酥脆的口感非常的好吃。康莊滿煎糕:坐落於西街14號店,營業時間早上6點半至中午12點,滿煎糕是閩南的特色小吃,古早味美食,紅糖+芝麻+冬瓜糖+花生碎,香甜軟糯口感鬆軟。
  •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閩南文化研究學者、閩南語作家洪泓是地道的西街人,對於開元寺歷史和文物頗有研究的他接觸過不少專程前來尋訪的外國人,「很多外國人都驚嘆這些只能在國外博物館的玻璃櫃裡隔著看的東西,在開元寺隨處可見,讚嘆這裡是一座包容的世界宗教大觀園。」
  • 泉州西街有個不起眼的古民居,不看不知道,還有皇族背景非同一般
    也就是說,走進之後,收穫的不僅僅是粘氏故居這座古建築,更有泉州傳統民居建築方方面面的知識,真的是受益匪淺。泉州人將閩南特有的泥土燒製成紅磚,千百年來,這抹赤紅不僅成為泉州人祥瑞的色彩,更是思鄉與故土的符號,也是海峽兩岸絲綢之路的文化之根。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2019年,央視的《記住鄉愁》走進西街,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早已融入西街的鄉愁。攝影:王柏峰一條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一千年。在泉州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看來,西街不僅串聯了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還是一條「活著的」民俗街。隨時隨意進入一古厝,依然雞飛狗叫,養狗逗貓,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西街並非僅用來展示歷史的地方,而是原生態的使用中的普通民宅。
  • 泉州西街真的是充滿傳奇,平平無奇老宅,卻擁有皇族背景別有洞天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必去的地方,在泉州,西街就是這樣一個存在。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說它是活的建築博物館,名副其實。
  • 閩南美食:泉州的早晨 從一碗麵線糊開始
    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因其簡單、快捷又不貴,面線糊已成為泉州的特色「標誌」之一。儘管閩南不少城市也有面線糊,但口味並沒有泉州這麼有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其實,如今的面線糊不單只作為早餐,可以是點心或夜宵。面線糊,從泉州人的單純早餐,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小吃。
  • 泉州西街人頭攢動,場面堪比春運,不少市民扎堆品美食
    泉州西街之於福建泉州,就像南鑼鼓巷之於北京,南京路之於上海,平江路之於蘇州,八廓街之於拉薩一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老街,西街就是泉州千年滄桑巨變的見證者,是泉州人民璀璨的歷史明珠。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對泉州城市的讚譽。說的是宋朝時泉州當地寺院眾多,民風虔誠,人文昌盛。當下的西街,賢聖是少了,但崇德興仁的風尚從未缺失。
  • 泉州人的美食!
    隨性的到路邊小館坐坐,跟著攻略吃特色食物,由當地的朋友帶著走進隱秘小館。與美食有緣,並非刻意的卻住在離菜場走路不到10分鐘的距離,買上一些當地新鮮菜品到住處廚房烹飪和小夥伴們分享。於是,便完成了這次閩南的美(chi)食(huo)之旅。
  • 西街最新吃喝攻略!13家深巷必打卡美食,餵胖過半數泉州人
    第12875次逛西街後,我決定出一期西街吃喝攻略,用13家深巷美食,餵飽半數泉州人!>- 美好生活沙茶麵 -「下一站,美好生活」這家店必須要掐著飯點去吃,印尼華僑做的沙茶麵,有種很特別的味道。『 美好生活沙茶麵 』地址 丨西街影劇院售票廳旁(85度C旁巷子走到底)時間 丨周一:16:30-20:00周二至周四 11:00-13:30 16:00-20:00
  • 福建泉州詮釋閩南美好生活 舊物重生喚醒鄉愁
    據了解,首屆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以千年古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為核心,通過靜態展示、動態演藝、非遺快閃、文創市集等各式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匯聚成「海絲」文化旅遊盛宴。眾多閩南特色風味小吃集體亮相,推動遊客體驗泉文化旅遊生活,感受閩南美好生活。
  • 【吃喝玩樂】泉州人的美食!
    隨性的到路邊小館坐坐,跟著攻略吃特色食物,由當地的朋友帶著走進隱秘小館。與美食有緣,並非刻意的卻住在離菜場走路不到10分鐘的距離,買上一些當地新鮮菜品到住處廚房烹飪和小夥伴們分享。於是,便完成了這次閩南的美(chi)食(huo)之旅。
  •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南文化的源頭
    ▲泉州西街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閩南文化是福建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而要追尋閩南文化的源頭,學界一般認為閩南文化史,就是唐代特別是公元700年泉州建城以來1300多年的歷史。
  • 泉州籍留學生施可欣:化身創業青年繪製」家鄉符號」
    、編輯公眾號……在泉州市區金魚巷22-4號「鯉·遊」主題創客空間內,施可欣用心經營著屬於自己的小空間,裡面擺放著她創作的閩南建築特色水彩畫及文創產品,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來參觀、購買。  利用超長假期,繪製家鄉符號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代表家鄉的符號,對於遊學在外的施可欣而言,家鄉符號便是西街老鋪,今年利用「超長版」假期,她採用水彩手繪的方式呈現家鄉符號。
  • 泉州西街支巷藏一棟百年豪宅,中西結合,今化身藝術空間免費開放
    除了西街主街,它的支巷也藏著很多值得一看的老建築老街景,比如知名度較高的小西埕,這個18年才打造的文創空間,已經成了不少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好去處。豪宅主人宋文圃在菲律賓經商,但骨子裡是個傳統的閩南男子。掙了大錢,必定要回老家起大厝。1912年他買下西街116號的地塊,原來是西街望族粘氏的家產。粘氏乃居住在古城的女真族後裔,曾名人輩出。三年之後,「洲紫新築」落成。但跟部分泉州大厝宅一樣,主人卻從未在裡面住過一天,空留下無限遺憾。百年的時光,它曾經被用做辦公也曾經作為避難所,在泉州人的記憶裡留下濃重的一筆,直到它漸漸老去。
  • 泉州西街的美好生活
    泉州最有名的是西街,是一條承載著千年閩南文化的老街。我們拖著行李箱走過這條步行街,一個差點錯過的小巷口,同行的王教授說:「到了。」順著她手指的上方看去,只見一塊小標牌上有四個經過美術設計的異形字:「美好生活」。她介紹說,「美好生活」是青年創客們打造的一個品牌,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達真,是廈門大學油畫專業畢業的才女。
  • 庭龍為泉州人量身打造的歌曲《泉州人敢拼》感人肺腑,振奮人心!豪情萬丈!
    泉州人在海內外都非常讓人敬佩,聰明、熱善好施、熱情好客、不怕艱苦、不怕失敗,跌倒了還能爬起來繼續為理想拼搏,泉州人敢拚敢贏,從古至今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到泉州古城,請一定要走過這條泉州西街
    現在的泉州西街與建成初期的西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開元寺前,那是西街的石板路,那裡牌坊裡的高高的,人來人往人聲鼎沸。這就是最早的西街的模樣。泉州西街有著數千年的歷史。開元年間便在泉州修建了唐城,在這期間西街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列屋成街」的局面,東面是雙門前,西面是西門素景門。幾千年來,西街見證了泉州的風雲變幻。幾千年來,西街培育了許多名臣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