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西街上除了絡繹不絕的居民,還多了許多遊客,往日古樸的街道上,新建了西街遊客中心,匯集了不少西街文創。
有意思的是,比起大多數旅遊文創產品的雷同,這裡貌不驚人的小物件,個個都令人眼前一亮。
古早小吃、泉州方言?最是閩南味如果你問福建人,到泉州去哪裡玩?十有八九會聽到,「吃東西吧。」所以泉州的玩法,有一條經典線路,就是跟著小吃店鋪走,邊吃邊逛,而更有意思的是,吃吃喝喝一路走下來,要經過的寺廟、小巷、古厝一個都不會少。
閩南小吃在泉州幾乎都能吃到,而且口味地道。燒肉粽、面線糊、潤餅菜、滿煎糕……還有最為出名的牛肉羹和土筍凍,初食或許不太驚豔,住得久了,才發現這是閩南人最為日常的食物。好在哪裡?與氣候、食材、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完美搭配。適應了這些食物,就仿佛融入了閩南文化。
泉州小吃店 隨處可見各種民間故事小吃的背後,都有說頭:面線糊、滿煎糕,有歷史典故;潤餅菜、土筍凍、石花膏,有勞動人民的溫良勤儉;牛肉羹、四果湯、小腸湯,有以食為藥、適應環境的民間智慧;而燒肉粽、鹹飯、麻餈等不少菜餚,更是傳統信仰儀式準備過程中的「供品」或「便飯」,煮起來方便又美味,既能供奉祖先,又能招待宗親。
每樣食物,都令人想起閩南的點滴。小吃怎能不是泉州的文化符號呢?當看到這組以泉州小吃為主題的手繪文創作品時,實在是覺得太可愛啦。
泉州小吃文件夾泉州小吃明信片文件夾和明信片,印刷精緻,文創中最為輕量實用的載體,做文化傳播再適合不過。以小吃為主題,一日三餐,即是文化,多有泉州人的自信!
這位設計師的手繪對象,還有不少廣為人知的泉州符號,惠安女、石敢當、鐘樓、清源山宋代老君造像……而最有趣的是,這些泉州符號全都「睡著了」。
「睡著」的惠安女與石敢當杯墊一位泉州小姑娘告訴我,「這個系列叫做『愛睏』,『愛睏』在閩南話的意思就是『想睡覺』、『好睏喲』。哎呀我們泉州人就經常會說『愛睏愛睏』,懂閩南話的人就會覺得這個很好玩。我覺得這個很泉州,很有閩南特色。」
平時英姿颯爽的清源山老君系列胸針,老君也「愛睏」城中悠閒,吃飽了經常犯困,那些一本正經的「泉州文化擔當」也跟泉州人一樣,吃小吃,講著閩南話「愛睏」犯困,多麼生動。看到「愛睏」系列的文創作品,仿佛看到了閩南人那種接地氣的生活,這設計也來得真誠,文創何必一定要「高大上」,泉州的文化符號,當然也有泉州人的性格。
說到閩南話,許多人的印象或許都是《愛拼才會贏》中那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有些許宿命,卻帶更多積極,尤其能激勵人心。而文創展區的一大特點,就是匯集了不少有方言特色的小物,都是極有閩南味道的。句句方言中,展現著閩南人的大智慧和小情調。
「巴兜妖」帆布袋文創帆布包中,這款看起來有點兒朋克風格的「巴兜妖」,賣得不錯。相比於清新的南音紋樣和東西塔紋樣,這款黑色帆布袋看起來還有點兒「嚇人」。為何這位「巴兜妖」如此受歡迎呢?導購見我有疑惑,解釋道,「『巴兜妖』在閩南話裡是『肚子餓』的意思啦,我們有時候想要吃東西就會喊『巴兜妖』咯。這個應該只有閩南人才知道,知道的話就會覺得這個很好玩。」我才了解,原來巴兜妖不是妖怪。年輕人喜愛的個性圖案,配上俏皮的閩南話「巴兜妖」、「hungry」,這樣的帆布包背在身上想想就有趣,果然,在泉州還是要吃吃喝喝。
閩南話小吊牌,單價10元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物,是一組閩南話的小吊牌。「無代志」,用閩南話讀出來,「mó dǎi jì」,意為「沒問題」、「沒毛病」,輕輕鬆鬆,生活中遍是豁達。「歡喜就好」,人人掛在嘴邊的「好開心」,喜悅又吉祥。了解這些方言後,是不是覺得「愛拼才會贏」是閩南人從骨子裡就有的樂觀勁兒呢?這組閩南方言小吊牌,還被製作成手機殼等文創,「無代志」更是其中主打,大事小事都「沒問題」,實在是太有閩南味。
「娶水某」 這句閩南話,許多人已經不會念了而對於這句寫作「娶水某」的閩南話,本地年輕人就有許多不會讀也看不懂了。我們拿著這枚吊牌去請教路過的阿姨,阿姨定睛一看,樂了,「娶水某啊!」用閩南話讀出來後,「這句呢,是說要娶個漂亮的妻子啦!買回去掛起來會娶到漂亮的老婆喲!要買回去了啦!」沒想到閩南方言中還有如此有趣的吉祥話,路人看到都覺得有了好彩頭,人人歡喜。我只覺,如此樸素的祝願,寫成閩南話,似乎就含蓄了不少,送人是又特別又有趣,讀到呢,也是感覺眼前有一副閩南人生活的生動畫卷,極有文化代表性。
中國文化之多元,才讓文創變得值得玩味,對文化理解深了,文創在物件上不必太過考究,寄文化於平凡之物,也能創造出受人歡迎的文創精品。
閩南紅磚厝,泉州古民居,細節裡都是文化中國人講究好彩頭,文創中心賣得最好的產品,還是在閩南傳統民居中闢邪鎮煞的風獅爺。其實這個擺件在閩南城市紀念品中極為常見,可以說是網紅款了。西街文創中心的這款風獅爺取名為「禧獅」,諧音「喜事」,遊客見到自然想要帶回家。
作為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闢邪物,風獅爺和石敢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人說,風獅爺為大戶人家家門口才會有的裝飾,象徵地位與吉祥,石敢當是街巷應對「路衝」的驅邪石碑,用作風水,區別的關鍵呢,要看獅子的舌頭和嘴型。也有人說,風獅爺是石敢當的演變,作用是驅邪禳解。總而言之,都是民間祈福、消災之用。
在西街的開元寺、裴巷,以及泉州大小街巷中,依然能看到不少形態各異的石獅,這些民俗如今還滲透於閩南人的生活,甚至在與時俱進,城市中的「石敢當」,也處處可見。泉州文創的美好之處,就是讓我們看到傳統得以保留,整個城市都參與其中。
泉州鬧市區的「新版石敢當」而提到閩南傳統民居,就不得不提紅磚厝。漫步在泉州城,紅磚古厝參差於現代樓市之間,傳統仍在,現世才更顯繁盛。在泉州你可以看見關於紅磚厝的一切細節,紅磚牆、燕尾脊、八卦門、月洞窗……西街文創展示區也自然少不了泉州文創人關於紅磚厝的情結。
紅磚厝拼圖,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尾脊燕尾脊拼圖,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畫框框住的不僅僅是復刻的精巧工藝,更是建築背後的故事,多少頗具傳奇色彩的先輩們,為泉州這座城市帶來記憶。一位曾是西街民宿老闆的中年人動情地說,「西街這邊不少古厝,其實都是西街人的祖厝。他們很多都很有錢啦,有的生活在國外,但是老房子不能賣,祖宗留下來的房子,得留著。」
古民居相關文創中,最惹人喜愛的要數這對滴水獸擺件。
滴水獸文創擺件不了解的人或許以為這就是普通的魚形擺件,而對古民居稍有了解的人,就會驚喜,這不是閩南建築上的滴水獸嗎!滴水獸是閩南民居上一種非常傳統的排水構件,常為魚形,多見於屋頂上。一位95後的導購小姑娘非常自豪地介紹,「這是我們這邊古建築上用來排水的,你在巷子裡比較老的房子上都會看到。還有我們泉州被稱為鯉城,看到這個就會很親切。」
閩南民居上的滴水獸,攝於泉州舊館驛閩南民居裝飾華美,色彩豔麗,在院落結構上,講究「前魚池、後果園」,有的還要配套有花園,人們取些用剩的盆盆罐罐,養些花草綠植,生活極富情趣,而古建築的細節中也自然充滿了日常雅趣。
泉州民居這枚「滴水獸」的文創擺件,將我們帶入了閩南人的宅厝,走進了閩南人的生活。產品功能很多,背後附有強力磁貼,還預留了一個掛洞,可以做掛件、冰箱貼、筆架、筷架等等,「文創」的心意,就體現在各種實用功能的細節上,價格適中,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
說回民居,泉州民居的難得之處,還有一點。在這兒的古厝門楣上,還經常能見到中國傳統的姓氏衍派。閩南地區重視宗族,相傳有許多家族為中原移民,自古就有尋祖溯源的傳統。因此,泉州的孩子們都知道,「如果看到這戶人家掛著南陽,就知道他們家裡人都姓李啦!」
衍派掛件這種文創掛件,源于姓氏與宗族,於泉州人來說,是掛在家門上的,情結很深。製作工藝並不複雜,貴在精緻。「要是在外地生活,家裡比較講究的人也可以買來帶在身上,情感上肯定是不一般的。」而將傳統姓氏衍派融於文創,喚醒了多少人的家族情懷,這是閩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結,也代表著中國文化多元一體。
無限創作靈感,盡在市井生活西街遊客中心的文創導購說,「泉州的文創要有閩南元素,沒有閩南元素是不能進駐在這裡的。這些設計師呢,大部分也是泉州本地的,或者對泉州比較了解。」
而西街遊客中心只是為這些文創提供一個展示平臺,「這裡的東西都在西街上有總店,但有的總店比較遠,有的店在巷子裡,比如金魚巷,他們可能會錯過。大多數遊客來到西街都會先來我們這裡嘛,如果有些東西沒有的話,就會請他們去總店看看。」
西街遊客服務中心總的來說,西街遊客中心的文創展示區,的確為我們展示了泉州文創人獨特的文創理念,也讓我們看到了泉州人對本土文化的深情與自信。這裡有太多有意思的文創,來源於閩南傳統與市井生活,而且價格極為親民,每一件文創背後都有閩南民俗傳統。
「匙物」 閩南傳統飯勺誰能想到,這枚小小的匙物,是閩南傳統的飯勺。「匙物」介紹注,這種壽桃型的飯勺,蘊含閩南人「食壽」的願望,紋樣為閩南傳統木雕,牡丹代表富貴,石榴代表多子,上朱漆、刷金粉,用為民間給女兒的嫁妝。
閩南民間四色牌傳統四色牌,是閩南人日常娛樂之物,非常有地域特色,配上精緻禮盒,價格二十幾塊,帶回家去給喜愛棋牌的老人或親友,也很有實用性。
帆布包,左為開元寺東西塔,右為泉州南音帆布包的紋樣,是被稱為「音樂史上活化石」的泉州南音,圖案上的小人抱著琵琶,是南音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曲聲嫋嫋,如今依然悠揚在泉州人的茶餘飯後。
開元寺菩提葉手作貌不驚人的飾物,其實來自於開元寺內菩提樹上的菩提葉。設計師等開元寺上葉子掉落,拾撿來作為各類植物手作。可見泉州人的生活,與開元寺是多麼親密。
帆布包,弘一法師字至於弘一法師的墨寶,除了開元寺與承天寺,在泉州民間也隨處可見。泉州一圈轉下來,似乎也能識得弘一法師的字跡,仿佛穿越時空般地又結交一位友人,見字如面。
開元寺東西塔抱枕而最受歡迎的文創符號,還是泉州地標開元寺東西塔,「大家都覺得地標比較有象徵意義,代表自己來過了泉州。」
泉州開元寺西街文創是「活」的,閩南文化為它們注入了生命力。這種活力來自於市井,與閩南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好像外地人初到閩南,聽當地人喚一聲「小妹」,被叮囑一句「慢慢走」,又仿佛看到閩南人穿梭在騎樓之間,提著大紅塑膠袋去置備佛龕禮供,在榕樹下聊著家長裡短,邀人進屋在八仙桌上吃飯呷茶。
西街文創就如同這裡的市井居民,漫不經心地為你打開家門,一屋子閩南文化盡收眼底,仿佛在說,「這就是我們泉州!」
忙於生計的泉州市民與這座城市一起生長,文化由他們在日常點滴中傳承,而紮根於此的泉州文創,以取之不竭的靈感,帶我們走進了閩南人的生活。或許,這也是文創的意義所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