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閩南話的歷史你知道嗎?

2021-02-19 金英網

亦即本土閩南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範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係;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臺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閩臺片的的閩南話內部較為統一。東南亞的福建話也就是指閩臺片的閩南語。


明末清初時期,有大量的閩南人(主要是龍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遷徙到浙南的蒼南縣、平陽縣、玉環、洞頭一帶以及福建東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帶。浙南與閩東地理相連,口音亦相近,這個片區統稱為「浙南片」。閩南話傳入浙南、閩東地區後,由於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浙南是甌語,閩東是福州語系)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蒼南人習慣把這種方言稱為「浙南閩語」。現代的浙南閩語與閩臺片的閩南語相比較,主要是入聲韻、鼻化韻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詞方面的差別。但總體而言,浙南閩語基本還是保留了本土閩南語的其它特點。相對來說,浙南閩語要比潮汕話更接近閩臺片閩南語。


潮汕話與閩臺片的閩南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間差別仍舊十分明顯。其語法與閩臺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縱然如此,彼此雖然各講各的可是還算能溝通無礙,基本上潮閩雙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對方的語系裡。在潮汕話和閩臺片相交融的地區,兼具有二者的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新加坡等。潮汕話除了分布於廣東省潮汕地區以外,還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眾多潮人聚居地。

現在使用潮州話的地區,主要有: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等市及所屬各縣區,汕 尾市大部分地區,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國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法國巴黎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華人,越南的一部分華人使用潮州話。全世界以潮州話為母語的大概有3000萬人。是中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古樸典雅,詞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因此,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有名的戲曲荔鏡記「陳三五娘跨越階級性的愛情故事」,來自潮州地區,亦廣傳於閩南,臺灣等地。以潮州府城話為標準。民間潮劇(潮州戲)即以府城標準潮州話演唱。聲調有8個,兩個音節結合時,不論後字條件如何,前字幾乎都得燮調,除了一些重覆尾調等特性外後字基本上維持原調,同閩南語一樣。


海南話據說是由閩南(一說莆田)人遷移過去之後與當地語言混合後形成的一種閩方言。

海南話以文昌話為代表,與其他片區的閩南話的差別最大,基本上不能溝通。

鶴佬人

鶴佬人,又稱「河洛人」、「福佬人」、「閩南人」、或「臺灣人」等,是近四百年來由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來臺之移民的後代,也是現在通稱的「臺灣四大族群」裡面人數最多的一個族群。


鶴佬人,是近四百年來由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來臺之移民的後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兩大支。在移民初期,漳、泉之間時有械鬥,現在則都自稱為「本省人」、「福佬人」、或「臺灣人,不再區分漳泉。在習慣上,Hō-ló自稱為「臺灣人」,客家精英往往認為這個語彙太具擴張性。一般的客家人則是將Hō-ló稱之為「Ho̍k-ló-ngìn」,漢字偶而根據客語音寫「學佬」或「學老人」。在過去,臺灣官方喜歡用「閩南人」或「河洛人」來稱呼這個族群,帶有源自中國的弦外之音。本文追隨施正鋒(1997,99)的用法,將Ho-lo的漢字以較為中性的「鶴佬人」來表示,借其音而不計較其義。

以語言來說,各地的鶴佬人都說近似廈門話的鶴佬話,各地雖有些微的口音之別, 但都可以溝通(王明珂 1994,254)。(這是因為廈門話同樣是漳泉混合語。)鶴佬人是臺灣人數最多的族群,根據黃宣範(1995,21)的看法,其佔臺灣總人口的比例達73.3%。


關於「Hō-ló」這個名詞的說明

「鶴佬」這一個詞彙,事實上是「Hō-ló」這個音的翻譯字。關於這個音相對應的漢字是什麼、是否有固有漢字,學界到現在還一直在爭議當中。基本上,「Hō-ló」指的是一種語言的名稱,也順便指涉講這種語言的人群。

連橫將這個音翻譯為「河洛」,並認為「Hō-ló」是「河洛」二字的訛音(見洪惟仁 1987,131)。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河洛」這個語彙也得到臺灣官方的喜愛,因為這個字所影射的,是這個語言和這群人是從中原的「河洛地區」南遷而來的,比較符合國民黨自認為是中國正統的心態。此外,國民黨官方也喜歡將這個語言稱之為「閩南語」、將這群人稱之為「閩南人」,因為這樣也有源自中國的弦外之意。然而,根據洪惟仁(1987,131)從語音學上的考證,他卻不認為「Hō-ló」這個音等同於「河洛」(hô-lo̍k),因為「洛」字屬於入聲字 (lo̍k),而「ló」則是上聲


相關焦點

  • 你的閩南話夠標準嗎?閩南話水平測試大綱首發
    ­  五大活動展示­  傳統文化魅力­  有一種歷史記憶,是可觸摸的,那便是文化遺產。而它的生命,在於生活。昨日,「廈門市2016年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市美術館舉行。­  考試形式類似普通話考級­  60分可拿三乙,95分為一甲­  在我市昨日舉行的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上,《閩南話水平測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首次公開亮相。根據《大綱》,閩南話水平測試的內容包括基本和常用的閩南話語音、詞彙和語法。
  • 廈門驚現閩南話「神翻譯」 你都能看懂了嗎
    晨報記者 陳璐「西幹」「利厚」「烏贏夾來著」……這些詞,你看懂了嗎?如果告訴你,這是閩南話的翻譯,估計還有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這真是閩南話嗎?」前日,市民薛先生路過中山路某品牌服裝店,發現牆上滿是這類牽強附會的閩南話詞語,這在他眼中顯得「不倫不類」。
  • 「呷飽未」=「吃了嗎您」 北大吹起閩南話風
    「呷飽未」=「吃了嗎您」 北大吹起閩南話風   「來,大家和我一起念:『呷霸尚贏』,這句閩南話的意思是:『吃飽就好』。」魏歆庭站在講臺上,指著投影屏幕上的大字,帶領著全班幾十位來自大陸各地的同學們反覆練習著閩南話的各種單詞。來自臺南的魏歆庭今年入學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班,對她來說,閩南話具備其他方言所沒有的特色和魅力。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閩南話將可考級 你準備好了嗎?考官選拔咋進行?
    晉江溪邊小學學生在學閩南童謠。(資料圖片)    聽說過英語四六級考試、普通話等級考試,但你知道閩南語也可以考級了嗎?沒錯!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將在明年開考。作為地方方言,閩南話為何會被納入官方考試?考官選拔如何進行?  據了解,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考官選拔目前已在進行,報名者達240餘人,主要來自教育、文化、廣電系統。完成培訓後,他們要先進行等級測試,成績90分及以上者才有資格成為考官。有關負責人表示,240多人中未來能成為考官的不足百人,淘汰率將超過五成。
  • 很多說不來閩南話,一定聽過愛拼才會贏,閩南話的歷史你知道嗎?
    華語群星 - 愛拼才會贏.mp303:42來自懷舊金曲閩南話,在臺灣亦稱為 Hō-ló-ōe(臺灣話、臺語、河洛語等),屬於漢語閩語的方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閩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範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係;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臺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
  • 石獅市徵招石獅閩南話發音人 你是最地道的「石獅腔」嗎?
    ­  你是最地道的「石獅腔」嗎?那麼,快來報名參加石獅閩南話採集活動吧!據記者昨日從市有關部門獲悉,我市開始徵招石獅閩南話發音人,將採集其有聲石獅閩南方言,作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永久保存。­  據悉,為有效保護我省的方言和地方文化,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福建庫)將按照國家統一標準,採集我省方言和帶有地方文化特點的音像資料,並進行加工,永久保存。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蔡金安告訴記者,閩南話作為閩南地區、臺灣等地的母語,有著2000餘年歷史,閩南話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發音。據學者考證,自漢魏開始,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北方漢語也在當地推廣開來。
  • 閩南地名考:掌握閩南話的重要性與不重要性
    試問,光看這頗有姿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背後會是如此的土裡土氣,或許,這就是掌握閩南話識別其內在寓意的重要性,又或是不懂閩南話純粹到此一遊就此別過的不重要性。而對於舉足輕重的僑鄉來說,海滄可不能如此膚淺,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回味一下海滄重要的歷史地名背後,那些不太重要的用字故事。▽石塘=石林兜or樹林兜?
  • 廈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只招6人需有閩南話基礎
    招生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說,他們是廈門地區首家開設閩南話方向專業的高校,今年要招6名學生。這裡所說的「閩南話專業」,全稱是「播音與主持藝術(閩南方言)專業」。該院在2011年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今年將招60-80名學生。從兩岸交流的角度看,廈門離臺灣那麼近,很有必要單獨開設閩南話方向的專業。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文化尋根 解讀閩南話的前世今生
    答:閩南方言是先從閩東南沿海向南北海岸線擴展,閩南話分布大約佔據了全國海岸線的1/3。  在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比例最大的也是說閩南話的後裔,在當地被稱為「福建幫、興化幫、潮州幫、海南幫」,估計佔華人總數的70%。閩南遷出人口的後裔,估計粵、瓊兩省和臺灣以及東南亞諸國都各有1500萬之眾,加上本土的1500萬,應在6000萬以上。
  • 對閩南習俗還不熟悉嗎?從衣食住行帶你了解閩南~
    閩南方言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戰亂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遷徙
  • 閩南話的「福」字(一)
    福相,閩南話意思除了指發福這種說法以外,更多的意思特別指人的身材面容長相均勻,有好運,有好福氣這種意思的表達。一般是用在指中年以上這種年紀的人,做說法比較適合。比如:①「亻因 爸母食老真福相,一定真好命。」閩南話意思稱讚人家父母,晚年有好尾景,好福氣。②「伊生做這福相,確加嗎真好命。」說明有福相的人一定有好命運。
  • 12隻「閩南異獸」微博上走紅 名字都出自閩南話
    80後外地女孩 創作「閩南十二異獸」  凍尾雕、水渣貊、歡夕、巴肚妖……近日,12隻「閩南異獸」在微博上走紅,這些「異獸」漫畫形象怪誕呆萌,文字介紹詼諧幽默,不少外地網友看完漫畫,還產生了學習閩南話的興趣
  • 集美街道潯江社區:免費開辦閩南話課程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林桂楨通訊員陳婕)「老闆,你這些菜新鮮嗎,包菜怎麼賣的?」「包菜3元1斤。」每周四晚,去社區書院免費學閩南話,已成為集美街道潯江社區流動人口最熱衷的事。
  • 你知道閩南叔叔多大了嗎
    他們都羨慕這個男人有個好叔叔,你知道閩南媽媽的叔叔多大了嗎?「母舅公」是叔叔,外婆。在閩南習俗中,叔叔們幾歲了?俗話說,「天上天公,海裏海龍王,地上母舅公」意味著玉皇大帝是天空中最大的,而龍王是在海洋中,在地面上,他是最大的!
  • Amoy其實是閩南白話字!鼓浪嶼上這棟小樓藏著你不知道的閩南文化史【內附獲獎名單】
    帶你領略琴島上獨具特色的歷史風貌建築一同回憶那些鼓浪嶼往事今天,讓我們走進見證了閩南白話字發展的★閩南聖教書局舊址★相信小夥伴們的英語應該都不錯肯定都知道廈門的英文叫「Amoy」鼓浪嶼的英文叫「Kulangsu」
  • 鄉音‖閩南話的前世今生-一篇值得分享給同鄉的文章
    >閩南話簡介蒼南70%的人講閩南話,因為大部分祖先於明朝萬曆年間從福建泉州一帶遷徙定居。所以作為一個蒼南人,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去了解下閩南話的前世今生滴。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
  • 魅力鄉音:用閩南話念詩給你聽
    閩南話: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