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建築就像一本書
翻開歲月的扉頁待你細細品味
「鼓浪嶼(Kulangsu)」一詞
遠非簡單地指代一座島嶼名稱
這裡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
由華人華僑、多國僑民共同營造
有著文化多樣性與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
帶你領略琴島上獨具特色的歷史風貌建築
一同回憶那些鼓浪嶼往事
今天,讓我們走進
見證了閩南白話字發展的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相信小夥伴們的英語應該都不錯
肯定都知道廈門的英文叫「Amoy」
鼓浪嶼的英文叫「Kulangsu」
但你很可能不知道
它們其實叫做↓↓
網絡圖
又稱廈門話教會羅馬字,基督教藉助它克服語言障礙在閩南地區傳播宗教。如「Kulangsu」、「Amoy」。
可別小看了閩南白話字,咱們從小讀書認字用的拼音就是從這兒起源的!它的出現還標誌著中國用漢語表意文字傳播知識的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地方
可以說是見證了閩南白話字
從誕生到改進
到向閩南甚至東南亞地區傳播
再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過程
閩南聖教書局
坐落在今天福建路43號的這棟小樓,便是曾經的閩南聖教書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舊址。這是一個閩南教會專門服務教徒的書店,而裡面擺放的閩南白話字編印的教會典籍則成了她最大的特色。它位於街角,磚混結構,建築面積200餘平方米,為三層洋樓,造型簡約。建築外牆為清水紅磚牆,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形成對比,是20世紀鼓浪嶼華僑建築常見的風格。
就讓我們跟著她的記憶
一起去看看閩南白話字的前世今生
1850年11月17日
美國傳教士打馬字
在一封信中寫道↓↓
有個問題,即到底有什麼樣的途徑能使這裡的信徒們領悟上帝的話,並且可以自己閱讀它。這個問題在這裡的傳教士們的腦海裡有重要地位……我們中的一些人正在實驗依靠羅馬字母系統,《聖經》與其他宗教書到底是否可能傳給信徒們,或傳給那些雖不會閱讀,但對基督教有興趣的人去自己閱讀《聖經》。
打馬字的信體現的
正是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後
面臨的最大問題——語言
不過,從信中我們也能看出,此時的傳教士們已經找到了一種途徑。這種途徑最終被證明是可行的,閱讀《聖經》自然不在話下,甚至還讓更多閩南人藉此讀書識字。
白話字的出現
是眾多傳教士不斷進行摸索以及更新的結果
美國傳教士馬禮遜便在閩南華僑在馬六甲的居住地英華書院開始研究並推行白話字,就是用羅馬拼音字母來書寫閩南方言。當時,馬禮遜還和當地的華人華僑合作編寫了最早的《羅馬化會話手冊》。然而,當時推行白話字以及編寫這個手冊,目的卻不是讓閩南的華僑們學習《聖經》,相反,是讓傳教士學習,幫助他們到閩南傳教時更快地掌握閩南話。後來,傳教士們為了讓信徒自己閱讀《聖經》,就把原來為外國傳教士學習閩南話而設計的閩南話羅馬字用來翻譯《聖經》。
第一個用閩南話羅馬字翻譯《聖經》的是養雅各
而第一個拿它對教徒進行教學的是打馬字
而這期間同樣離不開
羅啻、杜嘉德以及麥高溫
等傳教士的不斷嘗試革新
★
終於在1850年
打馬字在鼓浪嶼第一次向中國教徒推廣閩南話白話字教學,幫助當地人拼音識字。此後,為了讓白話字更加標準化,打馬字持續編纂白話字字典,直到他去世兩年後的1894年,《廈門音字典》終於出版。
接下來
閩南聖教書局要登場了
閩南白話字的發明解決了語言障礙
白話字讀物的印刷與發行
則讓白話字真正傳播開來
閩南聖教書局出版的羅馬白話字母課本
在鼓浪嶼,對白話字傳播功不可沒的,還有經營萃經堂的白氏家族和管理閩南聖教書局的莊氏父子。
祖籍安溪的白瑞安最開始以印刷金銀箔和刻字為業,隨後開設瑞記書店,兼營印字作坊,刊印《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出售。後來,白瑞安將「瑞記書店」遷到鼓浪嶼鹿耳礁(今復興路15號),改名萃經堂,除繼續印售小兒識字課本外,主要為基督教會印刷閩南語羅馬拼音字的《聖經》、《聖詩》,以及《閩語注音字典》等。
白宅 網絡圖
1904年,白瑞安去世後,其長子白登弼經營萃經堂。他接掌萃經堂後不斷發展業務,把萃經堂經營得有聲有色。1907年,他從美國(一說英國)購進一臺手搖活版印刷機,首開福建鉛字活版印刷之先河,比上海商務印書館還要早使用活版印刷。緊接著聘來外國技師,將手搖操作改為半機械化,業務發展頗為迅速。由此閩南白話字的《閩南聖詩》、《閩語注音字典》等白話字書籍被萃經堂大量印刷,更多人因此而能學白話字讀書識字。
窗套白色洗石子工藝的白色線條與紅磚牆形成對比
伴隨著白話字的普及,1908年,閩南聖教書局在鼓浪嶼大埭路(現龍頭路446號)開辦。1932 年,書局搬到現福州路43號並擴大業務,莊逸清擔任總經理。除出售聖經聖詩外,莊逸清還託廈門倍文印刷所和鼓浪嶼啟新印刷所,大量印刷《聖經教義》、《基督教故事書》、《基督教三字經》,甚至學校課本等。這些書籍除在廈鼓出售外,還推銷到閩南各地和東南亞地區。莊逸清一直負責閩南聖教書局的管理,直至去世。其子莊迺昌繼承父親職務,直到1956年閩南聖教書局歇業。父子倆幾乎用一生去見證了白話字如何從書局走進廈鼓以及閩南地區平常百姓的家中。
內部結構圖
那麼這又和漢語拼音有什麼關係呢?
同安人盧戇章曾經做過麥高溫的助理,並為打馬字工作過。受打馬字閩南白話字推行工作的啟發,他創製了拼音文字,並於1892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
民國期間推廣了注音字母的拼音方案,盧戇章成為中國提出漢字拼音化的第一人,被譽為「現代漢語拼音文字之父」。
後來,周恩來總理在1958年1月10日政協全國委員會報告會上發表的《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一文中明確指出,我國的漢字拼音改革就是從1892年盧戇章的「切音新字」開始的,對他在現代漢語領域的傑出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往事都已成煙
現在這棟小樓默不作聲看著一切
是在訴說她的往事
更是在訴說一段和琴島相關
和閩南文化相連的別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