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名考:掌握閩南話的重要性與不重要性

2020-12-13 圭海四記

地名,既是歷史的承載,又是文化的述說。

取名時,古人多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今人則注重寓意新穎獨特,故而不同的地方,我們可以根據地名體會不一樣的朝代和地方風。如泉州市區的宋朝風,廈門舊城區的清朝風,鼓浪嶼的民國風,海滄新城區的現代風,而在此基礎上,又根據不同的用字和發音,我們也可以找到不同朝代沿襲而來亙古不變的閩南風,只是,要理順本地地名的來龍去脈和寓意,不懂閩南話,可真是寸步難行。

▲暗迷巷,圖/廈門手繪地圖

閩南地區,除了曾經繁榮的鬧市區典型的朝代風外,大多數地區還是保留著濃厚的閩南風格,如廈門市區指代「牛棚」的虞朝巷,售賣「稀飯」的暗迷巷,專殺狗賣狗肉的待教巷(以上來自廈門手繪地圖)。試問,光看這頗有姿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背後會是如此的土裡土氣,或許,這就是掌握閩南話識別其內在寓意的重要性,又或是不懂閩南話純粹到此一遊就此別過的不重要性。

而對於舉足輕重的僑鄉來說,海滄可不能如此膚淺,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回味一下海滄重要的歷史地名背後,那些不太重要的用字故事。

▽石塘=石林兜or樹林兜?

石塘之名,在口語表述方面的普遍化大概只有三十年。

九十年代,常聽爺爺及上了歲數的長輩說,我的某位祖先是個大力士,有次到一個喚作「石林兜」的地方看戲,因與人打賭,贏得了一頭石獅子和石臼。社戲結束後,他便把石臼當作帽子戴在頭上,一手將石獅子架在胳肢窩下,毫不費勁地帶回了家。至今,石獅子仍存於家中,估摸著也有兩百斤重,反正我是搬不動的,想必這樣的人物,在當時若非武生,也是風雲人物。或許是傳說的緣故,我一直以為「石林兜」是某個遙遠的地方,卻不曾想,竟是一村之隔的石塘社。

▲澄志保甲志之石林兜

石林兜,見載於乾隆《海澄縣誌》,有的地方也寫作「樹林兜」,二者皆是閩南話音譯的用字差異。因石塘社地處蔡尖尾山、大坪山和樓山環抱之中,地形上為山坳盆地,閩南地區常以「兜」形容之,又因其地多花崗巖頑石,故名「石林兜」。

石林兜,是口語的叫法,對於正式場合,人們更樂於雅化它,而石塘便是在此基礎上的演變,其出現的時間並不短,只是直到海滄大規模開發後才後來居上成了這片土地的代名詞。

▽晴川=前山=山頭?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的檳城是海滄人在海外的另一主要分布地,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海滄人幾乎壟斷和主導著檳城的大部分業務,那裡也曾是孫中山辛亥革命的重要據點。

同盟會檳城分會的會長吳世榮,是孫中山最重要的革命夥伴及資助者之一,關於他的籍貫,一直以來都是個迷,因為他的祖籍地福建晴川社或海澄縣,很難被鎖定在具體的某個地點,以至於今日的龍海市、海滄區都不敢大張旗鼓地將之納入各自的範疇。

直到近日,鄭來發先生終於破解了這個困擾多年的迷局。成稿於光緒二十七年的《檳城三都聯絡局募捐善後序》,其文後附帶諸多當時檳城三都人及其商號的捐款明細,其中便有來自晴川社的吳金爵和吳有恭,其中吳金爵也常與其他三都人一起參與檳城各類寺廟和組織的建設。

▲晴川社吳金爵

破解晴川社具體位置的密匙,來自一條「前山社瑞福號」的捐緣記錄,瑞福號為吳世榮父親吳有才的商號,由此推斷,晴川社實際上便是前山社閩南話的雅稱(同樣的「前」字,前山雅化為晴,貞庵則為貞)。而前山社對應的海滄村社,則可能是位於鰲冠的山頭社,山頭社在清代中期重修東宮的碑記以及澄志中均有出現,只是它何時在海滄這塊土地消失,我們便無從考究了。

▲前山社瑞福號

如此看來,吳世榮是鰲冠吳氏的一員,當是可以敲定的。

▽吾貫=吳冠or鰲冠?

若問海滄地區現存最早的村社是哪裡?我可能會說青礁,這是歷史傳承過程,我可以追溯和解答的最佳答案。然而,今日海滄最安靜、最被忽視的鰲冠,可能是其中的無冕之王。

北宋《元豐九域志》關於「龍溪縣」的記載,「龍溪,六鄉,海口、峽口、清遠三鎮,吳慣、沐瀆、中柵三鹽團,有九龍山」,當時的龍溪縣範圍極廣,但其沿海並不算大,南起漳州港嶼仔尾,北至海滄新垵,包括了現在的龍海、角美和海滄,因此九域志中關於海的位置也只會在這些地方出現。其中,海口鎮即今海滄鎮區,而吳慣、沐瀆則可能來自海滄其他的地方(中柵即與海滄寧海寨齊名的另一海寨)。單純從名字上看,吳慣應指今鰲冠(海澄縣屬未發現同類沿海地名),其海坪之大,位置之優,與同期的集美、丙洲相當,都是宋代廈門灣的主要鹽場。

▲澄志保甲志之吳貫

不管是吳慣,還是府縣誌、碑記常見的吾貫、吳貫,亦或者今日偶見的吳冠,都來自同一種閩南話叫法,按傳說,或許「五貫」更為合適,其來源大體上和晉江五店市、翔安劉五店類似,均來自五個人家或五個門店。從吾貫到鰲冠,轉折點在清末,「鰲」字源自附近海域的名稱「鰲江」或於當地存在過的「鰲仔學堂」,然後加上尾字,從而定型為鰲冠。畢竟,鰲冠並非吳姓獨居,以鰲冠取代吳冠,對於林姓等來說,或許更可接受。

△閩南話之於閩南地名的影響評析

從樹林兜到石林兜,從吳慣到吾貫再到吳冠,雖然是閩南話文字化的不同表現形式,但其指代的意義卻未曾改變,這說明至少在宋代,閩南正字便已被束之高閣。寫地理志、縣誌的文人們,似乎不太講究閩南地名用字的正確與否,他們僅僅只是記錄和傳達某一種普遍的資訊。

這種現象,還有相當多的案例,如在各類筆記、史志中,漸美也被描述為「暫尾」、「漸尾」,海滄為「海倉」,青礁為「青焦」,不管是何種表述,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他們指向告訴讀者,這是個地方而已,不要糾結於地名的不同。

正因為閩南話中的地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字表達,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家鄉有一個正式而美好的名諱,人們便會為之擇個正名,既是為了統一的辨識,又是寄予美好願望。如石林兜的石塘,吾貫的鰲冠,前山的晴川,坂尾的錦裡,新垵的新江,下楊的霞陽,溫厝的龍塘,後井的金沙,只是在現代化的今天,有的正名被官方採納,有的只能停在村口的風水石上。

總之,寄託了一代又一代人鄉愁的閩南地名,簡簡單單的兩三個字,其背後可能是整個家族、鄉族背後滿滿的歷史故事,留一個地名,便是留下一段歷史。

相關焦點

  • 閩南話水平測試下半年開考 將有泉州漳州口音版
    泉州晚報社APP-泉州通6月13日訊 (記者 豐曉飛)由廈門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制的《閩南話水平測試大綱》前日發布,作為我國第一部文化生態保護方面的政府性規章,閩南話水平測試將於下半年在廈門率先開考,測試全是說話題。
  • 閩南話水平測試下半年開考 將有「泉州音」口音版
    ­  由廈門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制的《閩南話水平測試大綱》前日發布,作為我國第一部文化生態保護方面的政府性規章,閩南話水平測試將於下半年在廈門率先開考,測試全是說話題。以「泉州音」、「漳州音」等為標準的測試大綱,目前仍在進行進一步的校對,最終完成後第一時間向外發布投入運用。
  • 廈門將辦閩南話水平測試 測試將分三級
    提起閩南話,不少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青菜公公(隨便講講)」。現在,閩南話也要有等級測試了——像英語四六級一樣。市語委辦昨日證實,廈門將開考閩南話水平考試,最快明年1月舉行第一場考試。為何要測試  激勵掌握閩南話的熱情  廈大中文系教授周長楫說,廈門應該是祖國大陸第一個舉辦方言水平測試的城市。此前,臺灣在2010年已經舉辦過閩南話能力認證考試。  事實上,廈門從2007年就開始討論閩南話水平測試的可能性。
  • 閩南話的「福」字(一)
    反正「福祿壽全」是眾多中國人,不分東西南北都非常喜愛的文字,包括公司、行號、店頭、街道、地名,只要有帶上一個福字,更會說明突出吉祥如意的特別之處。包括福州市、福清市、福建省就有被寓意為福建福氣大這種意思。  福相,閩南話意思除了指發福這種說法以外,更多的意思特別指人的身材面容長相均勻,有好運,有好福氣這種意思的表達。一般是用在指中年以上這種年紀的人,做說法比較適合。
  • 你的閩南話夠標準嗎?閩南話水平測試大綱首發
    ­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突出「傳統工藝振興」「閩南文化進校園」和「助力鼓浪嶼申遺」等主題開展宣傳,活動分為振興傳統工藝技藝成果展、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團走進鼓浪嶼專場文藝演出、《閩南話水平測試大綱》首發儀式、「土樓與鼓浪嶼的對話」圖片展、《香·謎》香道主題國際燈謎作品展等五大內容。
  • 廈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只招6人需有閩南話基礎
    怎麼考?須參加福師大閩南話加試且成績合格高考分數線達到廈門理工學院招收線並被錄取學什麼?招生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說,他們是廈門地區首家開設閩南話方向專業的高校,今年要招6名學生。這裡所說的「閩南話專業」,全稱是「播音與主持藝術(閩南方言)專業」。該院在2011年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今年將招60-80名學生。從兩岸交流的角度看,廈門離臺灣那麼近,很有必要單獨開設閩南話方向的專業。
  • 【閩南】閩南話的歷史你知道嗎?
    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範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係;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臺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臺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此外,從唐代開始,就陸續有閩南人漂洋過海移民南洋群島。
  • 魅力鄉音:用閩南話念詩給你聽
    閩南話: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一文化的語言,為我們習稱的"閩南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
  • 文化尋根 解讀閩南話的前世今生
    許多食品、用具乃至文化、風俗都是閩南人帶到南洋去的,比如:薄餅(春卷)、紅燻(旱菸)、鮭汁(醬油)、粿(年糕)、柴屐(木屐)等。閩南話中的馬來語借詞也有近百條。多是熱帶物產和器具,也有些日常生活用語,有的至今在沿海閩南話還在使用,如:五骹忌(不露天的過道)、沙茶、魚末仔(鱷魚)、十必仔(鉗子)、洞葛(文明棍)、雪文(肥皂)等等。
  • 12隻「閩南異獸」微博上走紅 名字都出自閩南話
    80後外地女孩 創作「閩南十二異獸」  凍尾雕、水渣貊、歡夕、巴肚妖……近日,12隻「閩南異獸」在微博上走紅,這些「異獸」漫畫形象怪誕呆萌,文字介紹詼諧幽默,不少外地網友看完漫畫,還產生了學習閩南話的興趣
  • 閩南話將可考級 你準備好了嗎?考官選拔咋進行?
    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將在明年開考。作為地方方言,閩南話為何會被納入官方考試?考官選拔如何進行?  據了解,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考官選拔目前已在進行,報名者達240餘人,主要來自教育、文化、廣電系統。完成培訓後,他們要先進行等級測試,成績90分及以上者才有資格成為考官。有關負責人表示,240多人中未來能成為考官的不足百人,淘汰率將超過五成。
  • 臺灣的閩南話和廈門的閩南話最相像 溝通無距離
    臺灣的閩南話和廈門的閩南話最相像 海峽兩岸閩南語溝通無距離記者:臺灣的閩南話有什麼特點?李如龍:臺灣的閩南話和廈門的閩南話最相像。廈門的閩南話是漳泉兩腔的混合體,臺灣的閩南話也是「漳泉濫」,廈門的閩南話和臺灣的閩南話溝通起來沒有什麼障礙,與詔安和龍巖的閩南話溝通起來反而費勁,就是語言的來源不同所致。
  • 鄉音‖閩南話的前世今生-一篇值得分享給同鄉的文章
    >閩南話簡介蒼南70%的人講閩南話,因為大部分祖先於明朝萬曆年間從福建泉州一帶遷徙定居。所以作為一個蒼南人,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去了解下閩南話的前世今生滴。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系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
  • 把「閩南話」改稱「臺語」是歧視誰
    大概正因為民調結果讓許多綠營政客看到了明年粉墨登場的希望,臺灣某些綠營的政治人物也開始興奮起來,5月23日,所謂「臺文筆會、臺灣母語教育學會、臺灣南社」等十多個「獨」派社團組成「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還召開記者會,居然宣稱把「臺語」稱作「閩南話」是歧視,稱臺灣人是「閩南人」是欺負臺灣人。為了權力,島內獨派已經開始癲狂,不僅不擇手段地發動意識形態的爭端,而且利令智昏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
  • 「閩南話播音主持水平測試標準」首發
    中國經濟網廈門6月6日訊(記者 薛志偉)6日上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閩南話播音主持水平測試標準』」在廈門首發,該標準未來可作為閩南話廣播從業人員績效考核與職稱評定的參考標準,也可作為全國閩南話水平等級考試資格認證的行業標準。
  • 廈門市語委辦面向公眾徵集200名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人員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佘崢)你的閩南話水平屬於幾級?可以來測試了!市語委辦昨日對外發布消息,將面向公眾徵集200名閩南話水平等級測試的人員。
  • 閩南話考級!閩南人您敢試吧?廈大教授出題真「正港」→→
    @閩南人你會講閩南話嗎?敢不敢來參加考試?點擊音頻聽讀音▼二、下面這些語詞是普通話的叫法,地道的閩南話該怎麼說,請在它後面的括號裡填上閩南話地道的說法(寫不出字可以用閩南話的注音符號注音)。點擊音頻聽讀音▼三、下面二十個字閩南話怎麼讀,請把讀同音的(不分文讀音白讀音)拉在一起,並按不同的讀音分行排列(可按廈門音,也可按閩南地區自己的鄉音讀來歸類)。
  • 趣話閩南諺語:傳承地方文化 傳播科普常識
    這是我們老一輩閩南人,日常生活經驗的結晶,由於它們朗朗上口,讓人更易於接受,同時也更利於傳播。」戴冠青說。本次推介活動中,由她所推薦的諺語中,有不少是對生活經驗的描述,並含有人生哲理。「『樹頭站乎伊在,不驚樹尾作風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只要樹根是穩固的,哪怕樹梢被颱風刮過,也不必要擔心。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只要打下牢固的基礎,就不要擔心會遇到困難。」
  • 臺灣不到1/4年輕人會講閩南話
    臺北市教育局發布閩南話線上教材《12天將戰記》。(資料圖) 據人民網報導 近日,臺當局教育部門公布臺島民眾所用語言的調查報告,閩南話在臺島面臨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臺島把閩南話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閩南話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調查顯示,1945年之前出生的臺灣民眾說閩南話的比例為71.4%,說普通話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