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身不產榴槤,但中國卻是榴槤的最大消費國,因為這種水果十分符合中國人對美味的追求,香港《南華早報》報導,2019年預計每月將有1000噸冷凍帶殼榴槤從馬來西亞這個東南亞國家進入中國市場。馬來西亞農業部長沙拉胡丁表示,據估計,對華榴槤出口每年將給馬來西亞帶來約5億林吉特(約合8.4億元人民幣)出口收入。
但俗話說:「一個榴槤三隻雞。」榴槤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價值極高,是當之無愧的「水果之王」。中國人對榴槤的熱衷程度,連很多外國網友都覺得不可思議,既然榴槤這麼受中國人的青睞,那為什麼最符合種植條件的海南不大規模種植?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榴槤這種經濟作物,從栽種到掛果榴槤大概需要4-8年的時間,不同品種,結果的時間也不相同,榴槤樹的佔地面積比較大,單位面積產量比較低。其樹體高大,管理起來不太容易。它不像百香果、鳳梨、芒果、木瓜這類短期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果樹,種植過後很快就能掛果獲取經濟效益,榴槤的生長周期比較長,最快也要四五年才能開始掛果,有些品種甚至要七八年以上的時間才會掛果,所以別看一顆榴槤樹可以結那麼多的榴槤,產量那麼的高,由於前期投入大,即使海南種植成功,價格也不會太低。
目前在三亞、萬寧、保亭都有人成功種植了榴槤,並且都開花結果了,但是能不能大面積的推廣還需要科學的論證,畢竟榴槤的生長周期太長了,輕易的引導農戶大規模種植,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就是坑了農戶,所以大力推廣榴槤得慎重,2014年10月,保亭的一個種植戶於德勝從越南帶回一批榴槤樹苗,栽種在基地道路兩旁,原本只想作為景觀植物,栽培過程中並不上心,天旱了就澆點水。栽種第二年,榴槤樹就開花了,掛了一些果子,但果子很快就掉了,第三年同樣如此。他原本以為這些榴槤樹結不了果。
2018年年底,榴槤樹又開花了,今年2月份,榴槤樹上結出的果子竟然沒有再掉落,而是越長越大,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於德勝5月份成功收穫一批成熟的果子後,榴槤樹又結了不少果。第一批果子最大的有6斤左右,一棵樹結了20多個果,收成約300來斤。根據種植戶介紹,第一批成熟的果子口感相當好,甜度很高。於德勝在保亭試種榴槤樹成功後,身邊不少種植戶都到他的基地來「取經」,他也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態度,他稱自己也是誤打誤撞,瞎貓碰上死耗子,並非通過技術手段有效的種植,他自己對榴槤種植技術也還處於摸索階段,要推廣種植時機尚未成熟。
看到有人種植成功了,很多農戶和投資商都躍躍欲試,其實榴槤在海南的種植歷史算起來有幾十年的時間了,最早也是在保亭種植了一些,後來海南萬寧的興隆在80年代的時候都有人種植成功,只不過產量很低,口感也一般,所以一直沒有大面積推廣。面對這種誘惑都要有自己的判斷,因為每每這個時候很多賣苗的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不管你能不能種植成功,他們先把苗兜售出去,所以種植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要投資一個項目一定要小心再小心,畢竟種植榴槤不能短期收益,一旦出問題將血本無歸。
我個人認為目前榴槤在種植技術上尚未不成熟,而且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小散戶或者是個別中大戶如果此時進行大規模種植並不是件理智的事情。畢竟榴槤種植上去,不是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就能短期內產生效益,需要等上4-8年時間才會有收益,這段時間農戶吃啥?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作為強有力的支撐種植榴槤就目前來說非常吃力,同時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在種植技術和合適在海南種植的品種改良版的榴槤沒有可靠數據的前提下,冒冒失的大規模種植,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本身就變成了一種賭注。如果經過科學的論證和科學的指導,能夠高效高品質的種植榴槤,那個時候我相信大家對榴槤的認識和種植的熱情一定會空前高漲,祝願榴槤能在海南這片熱土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