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世紀,諾曼第公爵威廉對不列顛的徵服可以說是自遠古以來眾多入侵中最輝煌、最成功的一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英國以後的歷史進程意義最為重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在這之後所有的英王多少都帶有著這位大徵服者的血統。同時,這也是最後一次,是島國以外的人們最後一次對這個小島完成徵服,甚至包括20世紀最有野心的獨裁者希特勒也沒有能夠改變這一事實。
在威廉一世開始它的徵服之前,英國政局已經動蕩不安,可以說「諾曼徵服」在英國本土即存在著複雜背景。這個背景要從英國擺脫丹麥統治後第一任自己的國王懺悔者「愛德華」說起。1035年,克努特國王去世,他的帝國隨之瓦解許多人考慮擁戴原來西撒克遜王族的代表。西塞克斯公爵戈德溫是住在英格蘭的丹麥人的首領,他很有才幹能左右政局。戈德溫看出,如果擁立一直流亡旅居諾曼第宮廷的埃塞爾烈德與埃瑪僅剩的兒子愛德華為國王,他就能鞏固自己的權力,並能得到盎格魯撒克遜與丹麥人雙方的支持。於是他以限制諾曼第人在英國的影響為主要條件,向逃亡者招手。
愛德華滿足了這些要求,得以重歸故裡,登基為王。愛德華從小在其母的娘家諾曼第宮廷避難長大,為人文靜而虔誠,他不喜歡戰爭,也不太善於理政。他所受的諾曼第教育使他在戈德溫允許的範圍內,有限但卻是主動地傳播諾曼第的影響。但是,為了不惹麻煩,愛德華還是娶了戈德溫年輕漂亮的女兒為妻。這樁婚姻很可能只是一個形式,不管怎麼說,國王的注意力仍主要集中在宗教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多地用修土的眼光看問題。
事情的發展出現了一次重要的轉折,1051年,宮廷裡的諾曼第勢力迫使戈德溫流亡海外,導致了一場危機。據說諾曼第的威廉公爵在戈德溫流亡期間來到英格蘭,正式訪問懺悔者愛德華,謀求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而國王很可能作出了肯定的答覆。很快,在第二年,戈德溫在他兒子哈羅德的積極幫助下,帶著在佛蘭德糾集起來的一支軍隊回來了。1035年,戈德溫復闢七個月之後去世了。他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長的哈羅德繼承了他的大片領地,並且在此後動亂不已的13年裡,成為英格蘭真正的統治者。
運氣再次驚人地撞進諾曼第公爵的懷抱裡。1064年,哈羅德循著為父的命運同樣一度離開了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生活。不過這次的起因源於天災,他在一次巡視途中被風颳到法國海岸,統治蓬蒂厄公爵將哈羅德扣留起來,居為奇貨,準備索取豐厚的贖金。而此時,與英格蘭宮廷關係良好的諾曼第公爵使出手段威逼利誘,終於將哈羅德引渡到諾曼第宮廷。兩人很快建立了友誼,志趣相投,哈羅德還幫助威廉對付布列塔尼人。在這樣良好的機緣下,威廉再次提出了繼承英格蘭王位的要求,人們應該還記得他上一次是趁哈羅德之父被逐時直接向英王愛德華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這一次面對哈羅德,威廉覺得他的父親血統比對手有更充分的繼承理由,於是決心堅持這一權利。他借哈羅德同他達成協議,由他擔任英格蘭國王,哈羅德受封伯爵,領有西塞克斯全境。不管歷史的真相是哈羅德答應或者沒答應,這些條件,通過這兩次問鼎的事件,威廉對於海峽對面那個小島英格蘭的王位都已勢在必得。而這位諾曼第公爵到底憑著什麼對於別國的皇冠如此視為己物呢,而他以後爭奪和統治英格蘭的手腕又為什麼會如此強硬有力呢,這一切都要從頭說起。
據說在11世紀20年代的某一年,法蘭西諾曼第公爵策馬在原野上飛奔,在一條小河邊忽遇一位美麗的農家姑娘阿萊特在洗亞麻,姑娘的姿態可能猶如中國的西施浣紗一樣美輪美奐,頓時吸引已經娶妻的羅伯特將她帶回宮中為後。約在1207年,阿菜特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威廉,大家應該知道他就是之後的英國國王威廉。因為當時威廉的生母未能和國王正式確立夫妻關係,很多同時代的作家大都蔑稱其為「私生子威廉」,覬覦權柄者總想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陰謀和暗殺充斥了他的整個青少年時代。
這段特殊的經歷使長大後的威廉性格多疑,除了童年時代的好友外,他幾乎不再相信任何人,但也因此而不得不久嘗孤獨的苦澀。同時,威廉對自己的出生又頗敏感,任何在這一問題上冒犯他的人必將遭到嚴厲的報復。圍攻阿朗松時,守城者得知阿萊特的父親曾當過皮匠,便故意在城牆上掛起一些皮革,並放聲高喊:「這是給皮匠的皮子。」威廉破城後大開殺戒,下令處決該城中所有重要人物,或砍去四肢,或是活活剝皮。手段之殘忍,場面之血腥令威廉的惡名不脛而走。
1053年,威廉取瑪蒂爾達為妻,這是上層社會的政治婚姻,瑪蒂爾達的父親控制弗蘭德國勢力強大,所以儘管羅馬教皇持反對意見,威廉仍堅持舉行婚禮。而且儘管夫妻倆在身材上很不般配(威廉1.8米,瑪蒂爾僅1.3米),但王后至少給威廉生了四男五女九個孩子其中有兩個成為了以後的英王。威廉當政時,內修外治,勢力增強,1063年,兼併近鄰曼恩伯國,1064年,迫使布列塔尼公國稱臣,這兩次的勝利使得威廉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不久即將目光轉向隔海相望的英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