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生態伴我們同行
本報記者 劉繼廣
生態旅遊,造福人民,時代需求。
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松原市考察查幹湖的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這條路要紮實走下去。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總書記為何如此重視生態保護?如此關心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是典型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也是生態經濟發展中非常有優勢的產業。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旅遊發展,既是旅遊業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邁向優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對於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造福人民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立,開啟了我國生態旅遊的帷幕。2000年以前,生態旅遊是國有林場的副業,主要目的是幫助林場走出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局面。從2017年開始,生態旅遊成為繼經濟林產品種植與採集業、木材加工木材製品製造業之後,第三個年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林業產業。有專家預測,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第一波浪潮是名勝古蹟,第二波浪潮是城市地標建築、娛樂設施、超級酒店,生態旅遊將是第三波浪潮,代表著新一輪旅遊升級和消費升級,蘊含著巨大商機。
我國生態旅遊為何僅用35年就實現萬億元大產業的跨越?
第一,我國擁有發展生態旅遊的自然稟賦。我國幅員遼闊,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達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2.96%,人工林保存面積和森林公園數量居世界首位,並且物種資源豐富,景觀多姿多彩,擁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聳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聞名遐邇的三山五嶽,有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珙桐、雪蓮等豐富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我國生態旅遊業的快速崛起奠定了資源基礎。
第二,政府對生態旅遊越來越重視。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推動國家森林步道體系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多樣化戶外遊憩需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力推進森林步道建設。截至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公布3批共12條國家森林步道,總長度超過22000公裡。2019年10月,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正式揭牌,成為我國第一個向社會正式開放的國家森林步道示範段。今年我國將全面完成國家公園試點任務,推動建立集中統一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並正式設立一批國家公園。這些對於生態旅遊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從2015年起,我國每年舉辦一次森林旅遊節。
第三,契合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扶貧攻堅規劃》將「生態旅遊扶貧工程」列入脫貧攻堅重要工程範圍。我國貧困人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基本分布在山區林區沙區。這些地區脫貧的潛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對於脫貧攻堅尤其是保障貧困人口不返貧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各地支持生態旅遊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陸續開展了森林村莊的建設實踐,出臺了《森林村莊創建考核辦法》《森林村莊建設技術導則》等。早在2007年,福建省林業廳就推出了「森林人家」建設模式,安徽、浙江、湖南、廣西、重慶等地也陸續開展了這項工作。實踐證明,建設森林人家是幫助貧困人口增收的好途徑,也是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的好途徑。
第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大自然,期待可以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盡情地感受大自然的風光,促使生態旅遊產業不斷發展起來。發展生態旅遊是建設現代林業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推動林區社會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生態旅遊產業繁榮發展,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結果。
迎接生態旅遊的春天
本報記者 霍興華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回歸自然、走進森林、休閒康養、延年益壽」將成為旅遊發展的新趨勢。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虹認為,生態旅遊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30多年來,我國生態旅遊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遊客量不斷攀升,創造社會綜合產值不斷提高,年產值突破萬億元。生態旅遊已由傳統的觀光遊,發展到現在的養眼、養心、養生的健康時尚事業,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對生態旅遊和森林健康養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推進生態旅遊業的發展。
2016年12月7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要求拓展森林旅遊發展空間,提出要以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沙漠公園、國有林場等為重點,完善森林旅遊產品和設施,推出一批具備森林遊憩、療養、教育等功能的森林體驗基地和森林養生基地,還明確規定森林旅遊工作由國家林業局牽頭。
2019年3月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300處,到2035年建設1200處,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國生態旅遊迎來「春天」。2019年,通過積極培育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森林康養、自然教育、戶外運動、冰雪旅遊、森林步道等新業態新產品、加大生態旅遊宣傳推介力度等,全國生態旅遊遊客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超過18億人次,同比增長12.5%,佔國內旅遊人數的30%左右,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1.75萬億元,同比增長16.7%。生態旅遊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林草業最具影響力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已進入大眾旅遊時代,旅遊成為每個人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顯然,每個人的旅遊目的和從旅遊中獲取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旅遊需求的多樣化。多樣化的需求帶動了各種新業態的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國生態旅遊新業態層出不窮,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比如森林康養、森林養生、森林療養、森林保健等。各地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充分利用當地生態優勢資源,打造區域性和全國性的景觀資源,實現了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湧現出江西姚西萬畝蓮田、廣西龍勝梯田、雲南普者黑溼地等一批生態旅遊示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