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20-12-25 中國西藏網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此進程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第一,著力滿足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生存又要生態,既要溫飽又要環保,既要小康又要健康,生態環境的質量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標。可以說,新時代新階段做好民生工作,不僅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與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面向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為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更好滿足當代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也要為子孫後代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第二,堅持把人民的評判作為檢驗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依據。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於人心向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並最終取得勝利,就是因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

  檢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最終要看人民生態福祉是否真正得到了提升、人民生存環境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既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試金石,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人民群眾反對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改正的事情。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要堅持標本兼治、常抓不懈,從影響群眾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力氣解決當前的問題,又探索建立長久管用、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民健康,讓城鄉環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第三,發揮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發展時期,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還要看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獨佔性,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這些都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人人參與的事業。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人民的力量,讓群眾積極、廣泛地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使每一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和推動者。為此,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提供相關制度保障,把民心民意轉變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要強化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快開展環保信用評價、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工作,促進廣大企業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使其承擔起應盡的生態責任,走綠色發展之路;要採取務實舉措鼓勵群眾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綠色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節能產品,讓綠色生活成為公眾自覺自律的行為,將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出來,凝聚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於任務要求,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關於工作思路,強調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以系統工程的思路抓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等。
  •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魅力大湖文化
    洞庭湖區自古就是人傑地靈、物產豐沛的魚米之鄉,到了21世紀,更是集陸水空交通於一體,新型工業、特色農業、物流集散在此完美接駁,為傳統的聚湖、山、島、城之美的大湖文化注入了新時代元素,增添了現代美感。 國務院2014年批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時,明確提出要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努力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
  •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在臨高縣彩橋紅樹林保護區,白鷺飛舞。半年來,我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事項,全面梳理、舉一反三,以最嚴的規劃、最嚴的措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樣板間。
  • 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實踐」喝彩|長城評論
    三明人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畫出了一幅靚麗的「山水畫」,探索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之路。這是11月17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三鋼集團中板廠生產車間。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三明,因工業而興。1957年起,三明大搞工業建設,1958年三明鋼鐵廠建成,逐步成為這座城市的工業搖籃。
  • 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社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人民權益,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要求。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更要依法保障人民權益。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綱要》將「保障人民權利」作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作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原則,將「加強權利保護」作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的五大重點工作之一。在保障公民參與權方面,提出健全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決策機制。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宣講家網評論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主要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十一個堅持」,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六個方面的重要論述中。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以來所堅守的人民至上的思想情懷,又體現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立場和力量源泉。
  • 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
    大家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以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為榜樣,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不折不扣完成好黨和國家交給的生態建設任務,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讓我們無尚光榮,再苦再累我們也無怨無悔。」  保護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三代塞罕壩人的接續奮鬥充分證明,只要以堅定的恆心和毅力加快推進生態修復,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一定能夠實現生態環境根本性改善。
  • 撫州市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365行動成效顯著
    尤其是水系完整,河流縱橫,湖庫眾多,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水生態文明底蘊深厚。近年來,該市搶抓我省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機遇,嚴格貫徹落實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全方位、寬領域、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周江勇為市管領導幹部集中...
    會上,周江勇圍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題,對中央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作了深入淺出的闡釋。他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和市委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取向和時代特徵,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是和人民群眾生活聯繫最緊密、利益關切最直接的關鍵領域,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建設,就要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全面統籌、求真務實,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堅守初心,以民為本  以人民為中心廓清了社會建設服務保障的對象。
  •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這六項原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並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周江勇為市管領導幹部集中...
    會上,周江勇圍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題,對中央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作了深入淺出的闡釋。他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和市委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取向和時代特徵,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 四川三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圍繞建設50萬人口現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標定位,三臺積極向南拓展建設產業集中區,向北延伸建設城市新區,形成舊城區商業中心和新城區行政、商務中心,構建「柳林壩溼地公園、五裡梁科教產業區、鳳凰山生態旅遊居住區、新德現代物流園區以及潘家壩居住區」五個片區。在生態城市建設上進一步強化山水保護,注重山水通達,再現古城印記。
  • 海南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回想起4個多月前在海口雲龍產業園內,裕同科技環保及高端包裝產業基地建設奠基時的場景,裕同集團高級副總裁劉中慶說道。與「禁塑」息息相關的故事,是海南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鮮明註腳。今年6月1日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再次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部署。
  • 以綠色技術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王善勇;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李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汙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依靠綠色技術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
  • 以人民為中心 加快推進《體育法》修改進程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涵包括「11個堅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其中之一。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根本目的是用制度體系依法保障公民權益,實現人民的國家主體地位。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在作開班動員暨主題報告時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和市委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取向和時代特徵,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許明出席,毛溪浩主持開班儀式。 周江勇指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和國家最深厚的根基。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論」,體現出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怎樣提出的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他希望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
  • 深圳全力推進政府工程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將貫穿項目工程始終
    據了解,今後市建築工務暑將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政府項目選址、設計、招標、建設、驗收、運維、報廢管理的全過程,結合先進建造體系的構建,進一步提高政府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管理水平,為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