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市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365行動成效顯著

2021-01-20 瀟湘晨報

撫州地處江西東部,自然稟賦優越,歷史人文厚重。尤其是水系完整,河流縱橫,湖庫眾多,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水生態文明底蘊深厚。

近年來,該市搶抓我省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機遇,嚴格貫徹落實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全方位、寬領域、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該市繼2016年被省裡批覆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市之後;2017年又獲批全省唯一的第一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國家試點;2018年「一河清水送長江」上了央視《焦點訪談》;2019年撫河千金陂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實現世界性遺產零的突破;2020年全市5個縣(區)成功獲批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該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邁上了新的更高的臺階。

深化一個理念:全力打造撫河流域生態文明示範帶

撫州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實施綠色崛起戰略,牢牢把握撫州綠色生態和歷史文化兩個最大優勢,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全力打造撫河流域生態文明示範帶,堅持以生態文明的新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打造美麗江西「撫州樣板」。水是生態之基。只有綠水長流,才有青山常在。生態建設,必須治水先行。市委、市政府把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擺在發展戰略「第一抓手」的高度來謀劃,突出強調了水生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龍頭地位和支撐作用。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工程靜態總投資將超過370億元,在工程規劃、建設中越來越多地體現水生態文明的理念。水利部門在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水利各方面工作的同時,常年在各大主流媒體開展專題宣傳,使水生態文明成為全市發展共識,市民共享水生態、保護水生態的意識越來越強。

同時,該市從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頂層制度設計做起,以河長制為抓手,探索和創新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產業構建、績效考核、綠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機制。率全省之先組建了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綠色GDP核算體系等十項生態制度創新全面啟動,開展了水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出臺《撫州市水資源生態補償實施辦法》,開展了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從2017年起,每年設立全市流域生態補償資金540萬元,《撫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通過了立法審議;2019年出臺《撫州市撫河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2018—2020 )》,水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體系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2020年正式施行全省第一個流域性法規《撫州市撫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

築牢三大支撐:全速推進防洪、供水及生態安全工程建設

全速推進防洪安全工程建設。完成(含續建)5個五河治理防洪、37個中小河流治理、1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試點、535km千畝以上圩堤填塘壓浸及應急整治、1條山洪溝、3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242座小型病險水除險加固、706座山塘整治,開工實施了9條撫河幹流1~5萬畝圩堤除險加固、2個市城區防洪工程、6個縣區的一批重點鄉鎮防洪工程、3個省級農村澇區應急治理,配合林業、文旅投等部門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多項工程,有效提高了城鄉防洪減災能力,全市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約為0.425%(佔當年全市生產總值的比值),有力保障了江河安瀾和人民安全。

全速推進供水安全工程建設。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新增年供水能力1.72億立方米;總計完成738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總受益人數742085人,重點解決4425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分別提高到90.2%和92.7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23,完成了7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增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37.65萬畝;建成廖坊灌區二期工程,有效緩解區域工程性缺水問題,為城鄉供水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全速生態安全工程建設。以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為抓手,運用水生態理念推動撫河流域綜合治理,對撫州源頭廣昌縣實施生態補償,大力興建雨水集蓄工程、新建2座汙水處理廠,並在沿河鎮村建設41個汙水處理設施;推進全市11個縣區生態脆弱河流的生態修復;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11.38平方公裡;建設完成1處國家級、8處省級水利風景區;開工建設了38項撫河幹流綜合整治工程一、二期水利類項目,實施了1個國家級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推進撫河沿岸36個水生態村鎮示範點建設;新增農村水電裝機0.25萬千瓦;重要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100%,河湖水質超全國平均水平。

強化六大約束:全面提升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平

加強水資源管理。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在24.7億立方米內,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30%和32.2%,滿足或超額完成任務。完成7個縣(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和10個縣(區)水利行業節水型機關建設。

加強河湖管理。開展河湖水域岸線專項整治行動。該市實行常態化河湖「清四亂」行動,全面完成98個「四亂」問題整改,完成清理了非法佔用河道岸線約4公裡,清理了建築和生活垃圾約11800噸,拆除了違法建築面積約47992平方米。全面加強對河湖非法採砂的行政執法,積極開展全市河道採砂專項整治行動。

加強水利建設管理。創新建設管理模式,推行設計施工總承包等新型建設管理模式的招投標工作。制定並完善了《關於做好撫州市水利建設市場履約評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信用信息、不良行為記錄及評價打分制度。

加強水利工程管理。全市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28座,7座小(1)型水庫均由專門管理單位行使管理責任。3年完成1409座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夯實了標準化管理基礎。

加強節水管理。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在24.7億立方米內,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30%和32.2%,滿足或超額完成任務。完成7個縣(區)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和10個縣(區)水利行業節水型機關建設。

加強應急監測管理。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試點市建設,完成重點防治鄉鎮40個;繼續推進水文測站達標建設,完善水文監測體系,改建水文站2處、水位站1處;國控自動監測數據「三率」基本達國家要求,該市受監測灌區、城鎮供水和工業站點數量達47個;建設1個地市級水質檢測中心、10個縣級(除臨川區外)的水質檢測中心。

碧波迎佳客,詩畫美撫州……該市將深入持久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水利健康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構建人水和諧新撫州。

【來源:撫州市水利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黃山市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黃山市著力開展大氣、水體、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成效顯著。《黃山市「十三五」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全市主要生態指標全國一流、全省首位。  一是環保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成立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工作指揮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和指揮長。
  • 康縣太石鄉: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今年以來,太石鄉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以村莊基礎建設為抓手,以服務民生為宗旨,優化整改村落環境,建設村史館、文化廣場等節點,取得了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齊頭並進的成效。柑柏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點,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謀劃,採取多種措施,全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為了確保柑柏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順利開展,按照「合理規劃、分步實施、典型示範、穩步推進」的原則,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1號文件上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意見的要求,制定了太石鄉2019年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細化項目,量化目標,為科學實施規劃奠定了基礎。
  • 高臺縣「十三五」期間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高臺「十三五」期間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十三五」期間,高臺縣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理念,強化紅線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怒江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自2010年開展生態文明創建工作以來,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怒江州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創建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顯著成效。
  • 打造會「呼吸」的綠色家園 貴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貴安新區圍繞「打造全國海綿城市貴安樣本」的目標,堅持低衝擊開發模式,積極建設海綿城市,探尋厚植生態文明理念的城市發展模式,打造一個會「呼吸」的綠色家園。截至2017年12月底,貴安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已完工項目23個,完工區域面積6.62平方千米,在建項目52個,在建區域面積12.93平方千米,累計完成海綿投資34.24億元。
  •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讓「兩山」理論在延慶形成生動實踐
    本報訊(記者 董明昊)12月9日,區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2020年第二次會議召開,審議區委生態文明委及專項工作小組設置方案和有關工作規則,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區委書記、區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主任穆鵬主持會議。
  • 武夷山市河長制工作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武夷山市作為世界雙遺產地、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良好生態無疑是立市之本。該市境內有崇陽溪、九曲溪等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中小河流10條,五級以上河道共35條,總長度816公裡,流域面積6667平方公裡,境內有水庫18座。因此河道治理與保護事關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為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更好滿足當代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也要為子孫後代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第二,堅持把人民的評判作為檢驗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依據。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 《2017年廈門市環境質量公報》全面展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亮點和成效
    海滄區獲評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滄灣整治工程被命名為「藍色海灣國家示範工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全速推進,率先全國確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標準體系,率先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快試點工作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沿海樣本」……  《公報》呈現給廣大市民的,是清新的空氣、純淨的水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堅持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康莊大道,更是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魅力大湖文化
    國務院2014年批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時,明確提出要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努力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以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探索大湖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保護好大湖生態文明系統、增強大湖文化特殊魅力,已成為新時代三湘兒女的歷史使命和重大發展機遇。
  • 惠州兩會時刻:生態文明建設的「惠州答卷」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019年,向著天藍、地綠、水淨的奮鬥目標,惠州堅持最嚴標準最高要求,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高度評價「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並就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出響亮號召、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深入探索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納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 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張聿修 攝 人民網呼和浩特8月4日電(張聿修)4日上午,記者從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內蒙古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恆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全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 2020年六五環境日特刊 | 澄邁多措並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澄邁多措並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水清岸綠景美 鋪就生態底色  ■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有魚上鉤啦!」日前,在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美倫河公園的河岸邊,「候鳥」老人徐昌明從水中扯回魚竿興奮地衝同伴喊道。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豐富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即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高度,提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凸顯了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厚街:十大舉措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厚街鎮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出臺,提出在鞏固厚街文明創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十項舉措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力爭到2022年鄉風文明建設達到一個全新水平,為打造「灣區現代新城、創新活力厚街」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 鹽山縣組織收聽收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
    8月23日下午,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在石家莊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在會議上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奮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以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堅決當好首都政治"護城河"。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主持會議。
  • 高臺縣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中國張掖網高臺訊 「十三五」期間,高臺縣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強化紅線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適度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 高臺: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通訊員 段海  「十三五」期間,高臺縣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強化紅線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
  • 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
    大家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以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為榜樣,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距離。搞生態文明建設,特別需要塞罕壩人那種勇於擔當的精神,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硬的舉措,早日把京津冀建成更加耀眼的綠色明珠。」  「茫茫荒原完全可以變成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完全可以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