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帽,珊瑚班瑪(珊瑚珠子),阿瓏(葫蘆形頭飾),綁紮在辮子上的一整串銀錢、雲錦腰帶,銀手鐲......」——有藏族古代服飾「活化石」之稱的「三格毛」民族服飾在濰坊亮相,形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2019年4月20日卓尼縣文化旅遊資源推介活動在濰坊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會期間舉行,這顆絲路明珠再次受到世人矚目。
開幕式上卓尼的帥哥美女帶來《藏王鼓舞》
藏族歌手在演唱卓尼民歌
卓尼旅遊形象大使王秀明推介卓尼旅遊資源
卓尼縣被譽為「藏王故裡、洮硯之鄉」,它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結合部,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過渡帶,曾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必經之地,也是歷史上繁盛如畫的甘青重鎮。
地處「漢藏走廊」邊緣的卓尼,也是一座具有濃鬱民族風情的歷史文化大觀園。「莎木—巴郎鼓舞」是苯教文化的歷史藝術再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有名的「三格毛」服飾,是全藏區保留最完整的藏族古代服飾禮儀的「活化石」,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2010年,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格毛」服飾既與人們所處的森林、草原、草甸、雪山、農田等自然環境相關,也是對農耕和遊牧生產方式的適應,服飾文化中蘊含著對佛的虔誠和對神的敬畏,這可以從服飾的質地、款式、色彩、飾紋和附屬飾品等方面反映出來。
在推介會現場,來自卓尼的舞蹈藝術家們跳起了充滿藏族風情的巴郎鼓舞;工作人員身著「三格毛」服飾,為來賓獻上潔白的哈達。這份來自人間「香巴拉」的問候和邀約誠摯又熱烈。
卓尼被稱之為「遺落在人間的香巴拉」。卓尼的旅遊資源融山、水、林、草於一體,兼驚、險、奇、秀之特徵,以「四溝」、「兩峽」「兩點」為代表,以其多樣性、原始性、神秘性著稱。大峪溝山雄石奇、水麗林秀,車巴溝風光旖旎、風情濃鬱,康多峽壁立千仞、飛瀑如練,九甸峽高峽平湖、巨石相疊。可以說,卓尼是高原的明珠,藏鄉的桃源。
卓尼是安多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卓尼16座藏傳佛教寺院中,以禪定寺最為著名,它的建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卓尼「兄為土司,弟為僧綱」的土司制度,使禪定寺成為了當時卓尼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第十一代土司楊汝松在禪定寺創辦了藏經刻印院,所刊印的卓尼版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品位之高,更是將卓尼推向了當時的日本、美利堅、英吉利等國外東方學和藏學的學術論壇,從此,禪定寺名揚天下,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和嚮往。2012年禪定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卓尼洮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是「中國洮硯之鄉」。洮硯以其石色碧綠、質堅而細、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貯(zhu)墨久而不乾涸(he)的特點頗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宋代書法大師黃庭堅稱讚:洮河綠石含風漪(yi),能淬(cui)筆鋒利如錐。卓尼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在推介會現場,卓尼向山東的父老鄉親發出誠摯的邀請:「歡迎各位帶著親朋好友相約卓尼,相約香巴拉!我們在卓尼等著你!」
卓尼,是藏語,源於佛教傳說"兩棵松樹枝"。她位於甘肅省南部,東與定西市為鄰,西與四川省若爾蓋市睦鄰,北與臨夏州接壤;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秦嶺山脈的交錯地帶。在54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廣闊的林地、草場、河流、峽谷,糅合出一片淳樸清新的自然世界。如今它被世界遺忘,守著千年來未曾減色一分的美;她是遺落在人間的香巴拉!你可能去過一萬次甘南,但也未必聽說過卓尼,今天就帶你去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1.西方人眼中的卓尼——「遺落人間的香巴拉」
早在1925年,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人類學家、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就曾到過這裡。他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46個頁碼、49幅圖片的篇幅對卓尼土司楊積慶管轄的禪定寺,卓尼版《大藏經》以及卓尼的民俗風情和優美風光進行了全面描述和介紹。一時之間,卓尼驚豔全世界。這些文字也啟發了從未到達中國的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創作《消失的地平線》,虛構的秘境香格裡拉成了西方的世外桃園意象,而這皆源於卓尼這片土地。卓尼因此被世界知曉,被西方世界譽為這「東方小瑞士」、「人間天堂」、「遺落在人間的香巴拉」。
2.藏鄉桃源——大峪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區位於甘肅省卓尼縣木耳鄉大峪溝,距縣城30公裡,總面積105214.6公頃。大峪溝泉流縱橫,匯集成四季豐沛的大峪河。河流曲折有致,澄碧甘甜,全長81公裡,流域處處可見魚翔淺底,麝鹿啜飲,妙趣橫生,自然天成。景區內生物垂直分布差異大,迭山雪線以上為裸巖,以下依次為高山草場、原始森林、低山草甸、灌木、農作物等。大峪溝共有9條支溝,依次為桑布溝、阿角小溝、阿角大溝、燕麥溝、扎崖它溝、巴什溝、涅座溝等,分布大峪溝東南,仿佛一把遺落人間的巨形扇子,扇面濃墨重彩,描繪出無數奇山異水。
3. 安多古剎禪定寺
卓尼,是安多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卓尼16座藏傳佛教寺院中,以禪定寺最為著名,它的建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由於卓尼「兄為土司,弟為僧綱」的土司制度,使禪定寺成為了當時卓尼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第十一代土司楊汝松在禪定寺創辦了藏經刻印院,所刊印的卓尼版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品位之高,更是將卓尼推向了當時的日本、美利堅、英吉利等國外東方學和藏學的學術論壇,從此,禪定寺名揚天下,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和嚮往。2012年禪定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隱秘桃源的百年藏寨——尼巴
「尼巴」為藏語譯音,意為「陽坡」。這是一座依山而築、臨水而居,藏族文化極其濃鬱的村寨。鱗次櫛比的藏族民居獨具民族特色,風格迥異,保存完整,其規模和氣勢頗為壯觀。尼巴藏寨最遠的歷史據說可追溯至兩三百年前,當地牧民由當時的戍邊將士定居演變而來。凝聚了百年風塵的藏寨依陽山而築,對面陰山上松樹四季蔥蘢,清澈的車巴河穿村而過,田園風光甚是美麗。是甘南藏區至今仍保留著原生態生活及生產方式的最大純牧業村,也是甘南州唯一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
5. 藏區民間藝術瑰寶——巴朗鼓舞
莎目舞,又叫巴郎鼓舞,是一種古老的藏族民間歌舞,在卓尼境內流傳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曼拉」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當地老百姓都要在開闊的場地上集體表演一種祈禱平安吉祥和五穀豐收的舞蹈,舞者手裡拿著一個形似「巴郎鼓」的雙面羊皮鼓道具,隨著沉穩勁健的舞步不斷揺擊,並循著節奏高聲齊唱。舞蹈節奏緊湊,動作乾淨有力,歌詞含蓄古樸,曲調內容豐富。咚咚的鼓聲、勁健的舞步、優美的歌聲,給卓尼人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吉祥。
6.藏區古代服飾的活化石——三格毛服飾
服飾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具有歷史延續性和民族傳承性。卓尼有一種服飾,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這就是卓尼的「三格毛」服飾! "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髮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髮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製品,其上刻著十二生肖像或藏八寶圖案,不但有裝飾的作用,還有護身符的意義。佩戴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製作極為精巧美觀,優雅奇特。身著大襟兩邊開叉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的短夾。腰系錦繡寬腰帶,下身著紅色褲子,腳穿繡花鞋。「三格毛」服飾既與人們所處的森林、草原、草甸、雪山、農田等自然環境相關,也是對農耕和遊牧生產方式的適應,服飾文化中蘊含著對佛的虔誠和對神的敬畏,在2010年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卓尼洮硯
卓尼是洮硯的故鄉,在洮河文化的發展史上,一直在默默地書寫著自己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質堅而細、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貯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頗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北宋著名鑑古家趙希鵠著的《洞天清祿集》中這樣稱讚洮硯:「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蘭,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寶」。卓尼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1995年,洮硯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雕刻)之鄉」,2008年,洮硯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唐宋以來延續不斷的洮硯文化再一次煥發了新春。
奇峰峽谷、高山草甸、飛瀑流泉,藍天白雲,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土司文化,藏傳佛教,神秘的歷史文化;「三格毛兒」服飾,「莎木—巴朗鼓舞」,濃鬱的民族風情,聽到這裡,你有沒有心動呢?這個盛夏光年,一起來相約甘南香巴拉,體驗覺乃民俗風情,徜徉桃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