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2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再出發!在踏上新的徵程之際,第一讀者客戶端於10月2日至8日推出《閃光的足跡》系列報導,一起回望來時路,走進中國紅色旅遊景區,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回顧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與成就,閱讀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
無論是一座革命歷史紀念館、一處聳立的紀念碑,一個曾經硝煙瀰漫的革命戰場遺址,一間樸素無華的故居,一艘小小的船,無論地處熱鬧城市,還是偏僻山區,它們,都是一個個不滅的紅色火種,一座精神信仰的歷史豐碑,一本底蘊深厚的值得我們永遠翻閱的書。
▲延安革命紀念館前廣場毛澤東青銅像,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陸加傑/攝)
在剛過去的夏日,儘管酷熱難耐,來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的遊客卻一浪高過一浪,每天達到上萬名。
隨著川流不息的人群走進紀念館,迎面就看到一座主題雕塑,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大書記」和10餘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解放軍戰士緊緊地站在一起,身後是巍巍寶塔山和滔滔延河水……
「要真正懂得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到延安來!」80多年了,延安魅力不減,依然是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
▲延安革命紀念館大廳一層是一組雕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五位領導人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國際友人
●熱血青年的心中聖地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和陝北生活戰鬥了13個春秋,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陝北領導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早在1950年7月就組建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它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紀念館之一。歷經幾次變遷,現在的延安革命紀念館主體建築位於延安城東北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3.5萬多件,歷史照片1萬餘張,圖書3萬餘冊,調查訪問資料百餘卷;延安革命紀念館目前開放有《延安革命史》和《鑄魂——延安時期的從嚴治黨》兩個基本陳列,是融收藏、研究、宣傳於一體的革命紀念館。兩個基本陳列面積約13000平方米,另有面積分別為350、800、1200和2600平方米4個臨展廳。
一件件革命歷史文物,一張張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靜謐的展廳內,隨著講解員娓娓的話語,它們仿佛都鮮活起來,引領人們回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那13年的崢嶸歲月。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總後方。在這13年裡,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了艱苦卓絕的抗戰,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領導指揮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這13年裡,延安經歷了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一系列策略原則。在這13年裡,中國共產党進行了局部執政實踐,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過往,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邊區軍民陷入了物資供給的空前困境。然而,艱苦的生活條件,阻擋不了全國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輾轉萬裡奔赴這裡。
「這姐弟倆是冒著被國民黨當局殺頭的危險,經歷了無數次的盤查,一路討著飯,奔向延安的。」講解員指著紀念館牆上的一張圖片說,「當時,延安是中國所有熱血青年心目中的聖地。」
不走近延安,你可能很難理解80多年前這些年輕人的選擇。當他們跨過邊界,望見寶塔山,手捧延河水時,他們往往會匍匐在延安的土地上,親吻著這裡的泥土,甚至高興得在地上打滾。
是什麼東西在吸引他們?
1946年8月,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帶著同樣的問題造訪延安。在訪問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後,她深有感觸地說:「黨的負責幹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憑藉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地工作。那裡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講解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40年3月,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訪問重慶後,於5月31日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他們先後考察了工廠、機關、學校和市場,廣泛接觸群眾,獲得很深印象。返回南洋,在新加坡歡迎大會上,他把歸國所見所聞作了介紹,特別將重慶和延安作了對比之後,激動地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在一個展櫃中,一盞小小的煤油燈映入眼帘。講解員說,當年,在鳳凰山麓、楊家嶺、棗園、王家坪等中央機關駐地,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陳雲、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辦公桌上,都放著這樣的油燈。據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齊佩良介紹,這種煤油燈,講究的用鐵皮製成,表面塗一層褐紅色的防鏽漆;簡陋的直接用墨水瓶製成。由於高度不夠,往往要支墊一個10釐米高的圓柱木座。每當夜幕降臨,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及城周邊的溝溝岔岔、山山嶺嶺的土窯洞內,都射出一束束燈光,幹部用它辦公,學員用它學習。正是在這樣的油燈下,毛主席寫出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一篇篇指引著中國革命航程的雄文;在這樣的油燈下,朱德總司令部署了一場場驚天動地的戰鬥;在這樣的油燈下,革命戰士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這樣的油燈下,迎來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延安革命紀念館裡的陳列
●歷史偉業的精神支柱
徜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讓人感動的,不只是馬列主義真理、堅定的理想信念。
1939年2月,邊區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他親筆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克服經濟困難的惟一辦法。於是,邊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譜寫了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心同德、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的凱歌。
展廳中的一架長不過3尺、重不足10斤的紡車,就是大生產運動的見證者。1940年,朱德在勘查南泥灣時,發現了這種紡車,立即號召開展「紡線運動」。於是,被譽為「戰鬥武器」的紡車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了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辦公室。工作間隙,他們就坐下來搖起紡車,自己紡線。就這樣,小小紡車搖出團團棉線,搖出了豐衣足食的新天地。
參觀過程中,人們還可以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時,部隊考慮他吃不慣小米、燴菜,就給他上了幹部中灶,每頓飯兩菜一湯。毛主席得知後,把毛岸英叫來,說:岸英啊,你妹妹李訥一直在大灶吃飯,你這麼大了,還要提醒嗎?於是毛岸英拒絕了部隊領導的好意,堅持和戰士們一起在大灶用餐。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從這裡走出,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這裡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實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幹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陳毅的這首詩一直在心中迴蕩。當年,延安是全國人民心中的燈塔,照亮著中國革命的進程;今天,延安是全國人民心中的聖地,偉大的延安精神正在鼓舞著我們為祖國的強大前進!(來源:新華網 張軍/文、《人民日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