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2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再出發!在踏上新的徵程之際,第一讀者客戶端於10月2日至8日推出《閃光的足跡》系列報導,一起回望來時路,走進中國紅色旅遊景區,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回顧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與成就,閱讀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
無論是一座革命歷史紀念館、一處聳立的紀念碑,一個曾經硝煙瀰漫的革命戰場遺址,一間樸素無華的故居,一艘小小的船,無論地處熱鬧城市,還是偏僻山區,它們,都是一個個不滅的紅色火種,一座精神信仰的歷史豐碑,一本底蘊深厚的值得我們永遠翻閱的書。
72年前,毛澤東等來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會合。從此,這裡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也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71年前,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從這裡向北平勝利進發,毛澤東對戰友們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為了「考個好成績」,在西柏坡期間,中共中央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召開全國土地會議、發行人民幣、建立華北人民政府、指揮三大戰役、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建立一個嶄新的政權做了充分準備。
西柏坡紀念館始建於1955年,其中陳列展覽館部分於1978年5月26日紀念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住西柏坡30周年時與中共中央舊址同時對外開放。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今天,讓我們走進西柏坡紀念館和中共中央舊址,重新踏上這條從危難走向勝利、從戰爭走向和平、從農村走向城市、從革命走向執政的道路,尋訪孕育新中國的搖籃。
●土地改革運動:耕者有其田
「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得餓死啦!這回我們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有吃有穿也都抱團了……」這是1947年9月10日,哈爾濱靠山屯全體農民寫給毛澤東的一封信。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村惡石溝小河邊的打穀場上召開。紀念館第二展室的一角,形象地再現了當時場面。
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了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邁開大步丈量土地,揮動榔頭在地裡埋界樁,領取的土地證被包了好幾層,農民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這些定格在紀念館牆上的黑白畫面,已成為永恆。
《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一年後的時間裡,解放區有1.6億農民獲得土地。得到土地的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努力發展生產,送優秀青年參軍參戰,從根本上支援了解放戰爭。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政權建設的試驗田
中國共產黨要推翻蔣介石的專制獨裁統治,必須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
為更有力地支援前方,1948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把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中央局合併為華北中央局。1948年8月7日,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在石家莊召開。
9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現在我們就用『人民代表大會』這一名詞。我們採用民主集中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議會制。」
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這一政權組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建設中意義非常,被譽為「新中國政權建設的雛形和試驗田」。
以大眾為基礎,發揚民主屬性;發展經濟生產,關心人民群眾;提倡精兵簡政,辦事科學高效;依法治政,通盤決策統籌兼顧。黎明破曉前,華北人民政府的議政模式和權力構築模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體構建及中央人民政府建設的先導和基礎。
●三大戰役:最小的指揮所和最大的軍事戰役
穿過紀念館電報長廊,37封密密麻麻的電文陳列於大理石上。「嘀嘀嗒嗒」的發報聲,將人們思緒帶至戰火紛飛的年代。
三大戰役戰場在東北、平津和江淮地區,而指揮中樞則是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作戰指揮部,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指揮所」裡,中國共產黨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軍事戰役」。
「兵民是勝利之本」。三大戰役的勝利既離不開前線將士的浴血奮戰,也離不開後方群眾的大力支援。
講解員一邊介紹,一邊動情地唱起了當時解放區流傳的民謠:「最後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
據不完全統計,三大戰役支前民工達880多萬人,手推車140多萬輛,糧食9.5億斤。毫不起眼的小推車,如今靜靜地停在紀念館裡。
●七屆二中全會:繪製新中國宏偉藍圖
三大戰役告捷,中共領導人高瞻遠矚地意識到:制定建立新中國的各項方針政策已迫在眉睫。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勝利召開。
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的大門,斑駁厚重。主席臺上,僅擺放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臺下是兩個沙發並排,後邊一長溜板凳整齊排列。
全會為建設新中國勾畫出了宏偉藍圖,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說明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
在會上,毛澤東諄諄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肅穆的會場,堅定的聲音至今繞梁不絕,警示之意振聾發聵。
●西柏坡紀念館文物背後的故事
今年是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進京「趕考」71周年,我們從一件件帶著歷史餘溫的文物中重溫紅色往事,既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也是為了繼續做好新時代「考試」的答卷。
◎一套見證革命徵程的桌椅
西柏坡毛澤東舊居辦公室有一套「高檔」桌椅。1947年11月6日,石家莊戰役打響,經過六晝夜的激戰,解放軍全殲守敵,石家莊獲得解放。繳獲的許多戰利品運送到了西柏坡,其中就包括這套辦公桌椅。
這套桌椅見證了毛澤東為中國革命勝利晝夜工作的時光。據統計,這期間,毛澤東共為前線起草電報197封,如《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等。
進京前夕,也是在這張辦公桌上,毛澤東寫下了《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系統地闡述了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並將其概括為十二條。
◎一本黨的重要文件彙編
在西柏坡紀念館展出的一本已泛黃的《政策彙編》,是當年在西柏坡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選的1948年以來黨的重要文件專集。翻看這本封面已經陳舊斑駁的冊子,可以看到彙編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形勢與任務、軍事、城市政策、農村政策、群眾工作、黨的建設、主要經驗的介紹和其他等方面收錄了部分中央重要文件、新華社評論文章及部分地方文件。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黨的工作重心也將逐漸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這些重要文件為黨內同志了解當時時政形勢和黨內政策提供了豐富而有針對性的參考資料。面對新形勢、新工作,黨內領導幹部需要學習新本領、掌握新知識,迎接「趕考」的各種挑戰。
◎一本「敲響警鐘」的書
1949年3月23日上午,吃過早飯後,毛澤東率中央機關準備起程向北平進發。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機關大院裡站滿了激動不已的人。此時,毛澤東卻仍安坐在那張半舊的躺椅上看書。在秘書葉子龍的催促下,毛澤東站起身,不舍地將手中的《甲申三百年祭》交給葉子龍,「這本書你帶上吧」。進京前夕,毛澤東反覆閱讀郭沫若在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在七屆二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宣傳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印發了《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黨上下學習此書。毛澤東在前言中指出:「我們全黨首先是高級領導同志,無論遇到何種形勢與實際勝利,無論自己如何功在黨國,德高望重,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衝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這是向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敲響的警鐘,也是向即將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預警。
◎一則體現人民情懷的通知
在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即將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時,為了做好從農村搬到大城市這樣一項重大轉移工作,1949年2月初,黨中央專門成立了中央轉移委員會。在轉移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就是房子的問題。為了完成好房子家具等相關事項的交接工作,3月27日,轉移委員會和華北解放區四專署及平山建屏縣政府人員商議後,發出《關於轉移中處理房子家具規定的通知(轉字第二號)》。通知對處理房子家具作出明確細緻的規定。比如房子問題,要求借用及新建的房子,一律交縣政府轉村政府,以村為單位處理。小修的房子交給原房東;新修或大修的房子,除適當給房東地東一部分和留一部分公用外,應進行調劑,分給無房或少房的貧苦的農民等。
即將踏上「趕考」路,黨中央在處理房子家具等工作中首先考慮的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最大的利益,這也是共產黨人優秀傳統繼承。
◎一輛進京乘坐的吉普車
在西柏坡紀念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輛美式軍用吉普車,是解放戰爭時期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的戰利品。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向北平出發。風光秀美的西柏坡村邊,一個由11輛小汽車和10輛卡車組成的車隊整裝待發,毛澤東被安排坐第二輛吉普車。從西柏坡到北平,「趕考」之路有400餘公裡。途中,毛澤東問隨行人員,現在又是3月份,為什麼老在3月份咱們有行動呢?你們記得這幾次行動的時間嗎?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大家熱鬧地說了起來:「1947年3月18號撤離延安」「去年3月22號,我們由陝北米脂縣的楊家溝出發,向華北前進」……毛澤東聽完大家的話,信心十足地說:「今天是3月23號,與去年3月22號只差一天,我們又向北平前進了。三年三次大行動都是在3月份。明年3月份應該解放全國了。等全中國解放了,我們再也不搬家了。」
【結語】
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前進道路上,少不了狂風驟雨乃至驚濤駭浪,只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只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讓黨始終成為老百姓「自家的黨」,就一定能凝聚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來源|新華網 曲瀾娟/文、《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劉特 南洋 趙春偉 郭凱 劉亞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