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的足跡(7) | 西柏坡紀念館,為了「考個好成績」

2020-10-09 第一讀者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202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再出發!在踏上新的徵程之際,第一讀者客戶端於10月2日至8日推出《閃光的足跡》系列報導,一起回望來時路,走進中國紅色旅遊景區,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回顧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與成就,閱讀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

無論是一座革命歷史紀念館、一處聳立的紀念碑,一個曾經硝煙瀰漫的革命戰場遺址,一間樸素無華的故居,一艘小小的船,無論地處熱鬧城市,還是偏僻山區,它們,都是一個個不滅的紅色火種,一座精神信仰的歷史豐碑,一本底蘊深厚的值得我們永遠翻閱的書。


72年前,毛澤東等來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會合。從此,這裡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也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71年前,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從這裡向北平勝利進發,毛澤東對戰友們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為了「考個好成績」,在西柏坡期間,中共中央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召開全國土地會議、發行人民幣、建立華北人民政府、指揮三大戰役、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建立一個嶄新的政權做了充分準備。

西柏坡紀念館始建於1955年,其中陳列展覽館部分於1978年5月26日紀念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住西柏坡30周年時與中共中央舊址同時對外開放。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今天,讓我們走進西柏坡紀念館和中共中央舊址,重新踏上這條從危難走向勝利、從戰爭走向和平、從農村走向城市、從革命走向執政的道路,尋訪孕育新中國的搖籃。

●土地改革運動:耕者有其田

「毛主席呀,沒有您,我們真得餓死啦!這回我們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馬,分了衣服糧食,有吃有穿也都抱團了……」這是1947年9月10日,哈爾濱靠山屯全體農民寫給毛澤東的一封信。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在西柏坡村惡石溝小河邊的打穀場上召開。紀念館第二展室的一角,形象地再現了當時場面。

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了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邁開大步丈量土地,揮動榔頭在地裡埋界樁,領取的土地證被包了好幾層,農民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這些定格在紀念館牆上的黑白畫面,已成為永恆。

《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一年後的時間裡,解放區有1.6億農民獲得土地。得到土地的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努力發展生產,送優秀青年參軍參戰,從根本上支援了解放戰爭。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政權建設的試驗田

中國共產黨要推翻蔣介石的專制獨裁統治,必須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

為更有力地支援前方,1948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把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中央局合併為華北中央局。1948年8月7日,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在石家莊召開。

9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現在我們就用『人民代表大會』這一名詞。我們採用民主集中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議會制。」

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這一政權組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建設中意義非常,被譽為「新中國政權建設的雛形和試驗田」。

以大眾為基礎,發揚民主屬性;發展經濟生產,關心人民群眾;提倡精兵簡政,辦事科學高效;依法治政,通盤決策統籌兼顧。黎明破曉前,華北人民政府的議政模式和權力構築模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體構建及中央人民政府建設的先導和基礎。

●三大戰役:最小的指揮所和最大的軍事戰役

穿過紀念館電報長廊,37封密密麻麻的電文陳列於大理石上。「嘀嘀嗒嗒」的發報聲,將人們思緒帶至戰火紛飛的年代。

三大戰役戰場在東北、平津和江淮地區,而指揮中樞則是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作戰指揮部,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指揮所」裡,中國共產黨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軍事戰役」。

「兵民是勝利之本」。三大戰役的勝利既離不開前線將士的浴血奮戰,也離不開後方群眾的大力支援。

講解員一邊介紹,一邊動情地唱起了當時解放區流傳的民謠:「最後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

據不完全統計,三大戰役支前民工達880多萬人,手推車140多萬輛,糧食9.5億斤。毫不起眼的小推車,如今靜靜地停在紀念館裡。

●七屆二中全會:繪製新中國宏偉藍圖

三大戰役告捷,中共領導人高瞻遠矚地意識到:制定建立新中國的各項方針政策已迫在眉睫。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勝利召開。

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的大門,斑駁厚重。主席臺上,僅擺放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臺下是兩個沙發並排,後邊一長溜板凳整齊排列。

全會為建設新中國勾畫出了宏偉藍圖,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說明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

在會上,毛澤東諄諄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肅穆的會場,堅定的聲音至今繞梁不絕,警示之意振聾發聵。

●西柏坡紀念館文物背後的故事

今年是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進京「趕考」71周年,我們從一件件帶著歷史餘溫的文物中重溫紅色往事,既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也是為了繼續做好新時代「考試」的答卷。

◎一套見證革命徵程的桌椅

西柏坡毛澤東舊居辦公室有一套「高檔」桌椅。1947年11月6日,石家莊戰役打響,經過六晝夜的激戰,解放軍全殲守敵,石家莊獲得解放。繳獲的許多戰利品運送到了西柏坡,其中就包括這套辦公桌椅。

這套桌椅見證了毛澤東為中國革命勝利晝夜工作的時光。據統計,這期間,毛澤東共為前線起草電報197封,如《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等。

進京前夕,也是在這張辦公桌上,毛澤東寫下了《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系統地闡述了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並將其概括為十二條。

◎一本黨的重要文件彙編

在西柏坡紀念館展出的一本已泛黃的《政策彙編》,是當年在西柏坡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選的1948年以來黨的重要文件專集。翻看這本封面已經陳舊斑駁的冊子,可以看到彙編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形勢與任務、軍事、城市政策、農村政策、群眾工作、黨的建設、主要經驗的介紹和其他等方面收錄了部分中央重要文件、新華社評論文章及部分地方文件。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黨的工作重心也將逐漸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這些重要文件為黨內同志了解當時時政形勢和黨內政策提供了豐富而有針對性的參考資料。面對新形勢、新工作,黨內領導幹部需要學習新本領、掌握新知識,迎接「趕考」的各種挑戰。

◎一本「敲響警鐘」的書

1949年3月23日上午,吃過早飯後,毛澤東率中央機關準備起程向北平進發。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機關大院裡站滿了激動不已的人。此時,毛澤東卻仍安坐在那張半舊的躺椅上看書。在秘書葉子龍的催促下,毛澤東站起身,不舍地將手中的《甲申三百年祭》交給葉子龍,「這本書你帶上吧」。進京前夕,毛澤東反覆閱讀郭沫若在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在七屆二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宣傳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印發了《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黨上下學習此書。毛澤東在前言中指出:「我們全黨首先是高級領導同志,無論遇到何種形勢與實際勝利,無論自己如何功在黨國,德高望重,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衝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這是向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敲響的警鐘,也是向即將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預警。

◎一則體現人民情懷的通知

在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即將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時,為了做好從農村搬到大城市這樣一項重大轉移工作,1949年2月初,黨中央專門成立了中央轉移委員會。在轉移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就是房子的問題。為了完成好房子家具等相關事項的交接工作,3月27日,轉移委員會和華北解放區四專署及平山建屏縣政府人員商議後,發出《關於轉移中處理房子家具規定的通知(轉字第二號)》。通知對處理房子家具作出明確細緻的規定。比如房子問題,要求借用及新建的房子,一律交縣政府轉村政府,以村為單位處理。小修的房子交給原房東;新修或大修的房子,除適當給房東地東一部分和留一部分公用外,應進行調劑,分給無房或少房的貧苦的農民等。

即將踏上「趕考」路,黨中央在處理房子家具等工作中首先考慮的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最大的利益,這也是共產黨人優秀傳統繼承。

◎一輛進京乘坐的吉普車

在西柏坡紀念館的展廳裡,陳列著一輛美式軍用吉普車,是解放戰爭時期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的戰利品。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向北平出發。風光秀美的西柏坡村邊,一個由11輛小汽車和10輛卡車組成的車隊整裝待發,毛澤東被安排坐第二輛吉普車。從西柏坡到北平,「趕考」之路有400餘公裡。途中,毛澤東問隨行人員,現在又是3月份,為什麼老在3月份咱們有行動呢?你們記得這幾次行動的時間嗎?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大家熱鬧地說了起來:「1947年3月18號撤離延安」「去年3月22號,我們由陝北米脂縣的楊家溝出發,向華北前進」……毛澤東聽完大家的話,信心十足地說:「今天是3月23號,與去年3月22號只差一天,我們又向北平前進了。三年三次大行動都是在3月份。明年3月份應該解放全國了。等全中國解放了,我們再也不搬家了。」

【結語】

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前進道路上,少不了狂風驟雨乃至驚濤駭浪,只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只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讓黨始終成為老百姓「自家的黨」,就一定能凝聚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來源|新華網 曲瀾娟/文、《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劉特 南洋 趙春偉 郭凱 劉亞傑/文)


相關焦點

  • 閃光的足跡(6) | 延安革命紀念館,照亮著中國革命進程的燈塔
    在踏上新的徵程之際,第一讀者客戶端於10月2日至8日推出《閃光的足跡》系列報導,一起回望來時路,走進中國紅色旅遊景區,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回顧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與成就,閱讀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
  • 河北旅遊:革命聖地西柏坡(圖)
    年4月7日,記者隨北京愛車陽光組織的「紅色西柏坡自駕之旅」的活動前往採風,所到之處的所聞所見給記者留下了難忘的回憶。西柏坡紀念館(攝影:馮贛勇)紀念館以平山人民光輝的抗日鬥爭為鋪墊在群像照片下方上的「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八個大字赫然醒目。這是1988年11月黃鎮將軍參觀時給西柏坡的題詞。
  • 閃光的足跡Vlog丨緬懷遇難同胞 好少年走進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
    00:00湖南文明網10月9日訊(實習生 向點 記者 彭團)一件件實物,見證侵華日軍犯下的累累暴行;一張張照片,展示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閃光的足跡」第八站,新時代湖南好少年何心怡走進益陽南縣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緬懷遇難同胞。廠窖,作為日軍侵華時期製造的第二慘案的發生地,在這裡,日軍三天共殺害我國同胞三萬人。
  • 閃光的足跡Vlog丨緬懷遇難同胞 好少年走進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
    00:00湖南文明網10月9日訊(實習生 向點 記者 彭團)一件件實物,見證侵華日軍犯下的累累暴行;一張張照片,展示不堪回首的慘痛歷史。「閃光的足跡」第八站,新時代湖南好少年何心怡走進益陽南縣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緬懷遇難同胞。廠窖,作為日軍侵華時期製造的第二慘案的發生地,在這裡,日軍三天共殺害我國同胞三萬人。
  • 【閃光的足跡】河北師範大學教授王玉平:西柏坡與共和國
    從西柏坡到新中國 如今,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已經成為西柏坡的一個政治符號。中國共產黨的西柏坡時期,很短暫,僅僅1年零10個月。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來到西柏坡,籌備召開全國土地會議(7月17日--9月13日),1947年10月10日全國土地會議閉幕時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宣布徹底平均分配鄉村的一切土地。土地改革,從根本上摧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將億萬農民從封建壓迫下解放出來。
  • 河北平山西柏坡紀念館:傳承「趕考」精神
    在西柏坡紀念館,這些文物儘量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駐足間,歷史之門被打開。所以,到達西柏坡後首先就是要把全國土地會議開好。土地會議召開時間是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參加會議的100多位代表來自全國各個解放區。會議起草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的草案,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 國家5A級景區(十四),河北石家莊市西柏坡景區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國家5A級景區(十四),河北石家莊市西柏坡景區西柏坡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部,西柏坡村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1955年,河北省博物館聯合當地政府成立了西柏坡紀念館籌備處。
  • 追尋共產黨人閃光的足跡,《閃光的記憶》在湖南第一師範啟動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2月4日上午,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啟動儀式在湖南第一師範(舊址)大禮堂舉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高建民,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出席並講話。
  • 西柏坡紀念館停車場新型充電站建成投用
    河北日報訊(記者曹智 通訊員康偉、霍曉娟)從國網石家莊供電公司獲悉,12月8日,西柏坡紀念館停車場新型充電站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 「貼近需求、科學規劃、就近建設,該充電站建成投運助力西柏坡打造全電景區,滿足人民群眾清潔化、智慧化、便捷化出行需求。」
  • 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劉磊,榮獲「國寶講述特別獎」!
    11月9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共同主辦的「國寶講述人(雲講國寶)——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B站「雲講國寶」專區共收到1224條參賽作品,來自全國28個省(區、市)的242家博物館選派代表參賽,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劉磊榮獲「國寶講述特別獎」。
  • 「誰有我家鄉風韻」詩歌朗誦演唱會在西柏坡舉行
    長城網訊(記者 袁立朋 通訊員 邢建軍)9月12日晚,「誰有我家鄉風韻」詩歌朗誦演唱會在西柏坡紀念館舉行。「誰有我家鄉風韻」詩詞朗誦演唱會會場。東方天亮時,高歌進北平……」黨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在第一章節「最憶西柏坡」中,《東行路上》《梨花聽雨》等節目,濃墨重彩地表達了作者對西柏坡的熱愛,以及對那段紅色歷史的感悟。「昨日趕考是為了遠方,今天奮鬥是初心不忘。多少年過去了,魂牽夢繞的還是這片土地。
  • 不忘初心憶崢嶸歲月:習近平的紅色足跡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足跡追溯】 時間:2013年7月11日至12日 地點:河北西柏坡 場景還原:2013年7月,西柏坡紀念館內,一塊展板讓習近平久久駐足,上面寫著「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
  • 閃光的足跡——我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你
    「閃光的足跡—— 我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你」 大型網絡文明傳播活動 >帶你走進蘭州戰役紀念館 追尋閃光足跡 賡續紅色基因 接力奮鬥追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白富銘小朋友 講「人民英雄」王學禮的故事 1949年8月蘭州戰役中
  • 追尋足跡,走進紅色聖地——延安革命紀念館(陝西延安)
    作為現代的年青人,很難想到,那些用鮮血和生命去無畏的奮鬥,前赴後繼,條件艱苦的讓我們難以想像,但老一輩卻為了一致的目標,為了勞苦大眾的未來,勇往向前,在無數先烈的無私奉獻和犧牲,在延安百姓的支持下,在前輩的付出下,才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 西柏坡,聆聽強國強軍的「趕考」足音
    1949年2月7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意味深長地把毛澤東作為封面人物。  大洋彼岸已經預感到:一個新生的人民國家,即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這個春天,毛澤東的聲音更加清醒和豪邁:「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  二  2013年7月11日,習主席來到西柏坡。
  • 在西柏坡,接受一次「趕考」的洗禮
    ▲資料照片:毛主席在西柏坡。(西柏坡紀念館提供)「磨盤上指揮雄兵百萬」。踏上「趕考」徵程時,毛澤東說,「我們決不能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道路由來曲折,徵途自古艱難。春寒料峭。走在西柏坡崎嶇的山路上,山色泛青,田野間開出零星小花,一派生機萌動。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不只是春天的景致,更有那腳下的路途。
  • 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紅色足跡 來一場初心之旅
    18日上午,總書記從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下飛機,就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瞻仰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徵會師紀念園、紀念館。他向紀念碑敬獻花籃,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在紀念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面前,總書記不時駐足凝視。
  • 閃光的足跡|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中共一大會址是一幢典型的石庫門建築,建於1920年秋天,地處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這裡是一大代表李漢俊和他的哥哥李書城的寓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這裡召開。來自7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位代表和2名共產國際代表出席了會議。7月30日晚,會議受到法租界暗探襲擾,無法繼續在上海舉行。最後一次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工作決議,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從此煥然一新。
  • 追尋共產黨人閃光的足跡
    湖南日報12月4日訊(記者 陳薇)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今天上午,革命歷史文物主題節目《閃光的記憶》啟動儀式在湖南第一師範(舊址)大禮堂舉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高建民,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參加活動。
  • 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紅色足跡 來一場初心之旅
    18日上午,總書記從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下飛機,就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瞻仰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徵會師紀念園、紀念館。他向紀念碑敬獻花籃,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在紀念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面前,總書記不時駐足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