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側重於以表現幻想和情感為主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而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理想性和誇張性。
一、理想性是指描寫理想的生活圖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
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塑造了眾多出色的理想人物形象。最典型的莫過於集心靈美和外貌美於一身的愛斯梅哈爾達。雖然她來自社會底層,但卻擁有絕世無雙的容顏、纖細柔美的身段和動人清脆的歌喉。
除了擁有優越的外部條件之外,愛斯梅哈爾達還是一個善良的女子。面對落難的即將被絞死的詩人甘果瓦,愛斯梅哈爾達不惜以與他結婚來解救他;面對刑場上醜陋的,萬人嫌棄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愛斯梅哈爾達卻能夠不計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邊;愛斯梅哈爾達被誣告殺害菲比斯,在法庭上,她關心的不是自己被判刑,仍舊牽掛和擔心著菲比斯的傷勢。
除了善良,愛斯梅哈爾達還是一個對待罪惡堅貞不屈的人。副主教克洛德垂涎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色,但是愛斯梅哈爾達在克洛德的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之下仍然不屈不撓,這不僅表現出她對愛情的忠貞,更體現了她的剛烈與勇敢。
愛斯梅哈爾達可謂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美貌與善良都為其形象覆上了一層濃厚而浪漫、理想的色彩。
二、誇張性是指多用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以及瑰麗的語言
(一)奇特的想像。《巴黎聖母院》中有許多奇特的想像。比如各種社會底層人民富集的帶有黑暗色彩卻又義氣滿滿的「奇蹟王朝」的存在。「奇蹟王朝」裡的人都靠著佯裝傷殘來乞討生活,面對不慎闖入的外來人員甘果瓦,他們甚至想要絞死他;但面對受迫害的愛斯梅哈爾達,「奇蹟王朝」的人們卻全副武裝,不惜與象徵封建統治勢力的巴黎聖母院為敵,只為救出愛斯梅哈爾達。比如從小敲鐘而雙耳失聰的加西莫多卻可以隨時聽到愛斯梅哈爾達的口哨聲等等。
(二)大膽的誇張。愛斯梅哈爾達在廣場受刑,加西莫多憑藉一人力量,就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把愛斯梅哈爾達從刑場救下;在巴黎聖母院前,他用石塊,融化的鉛水,單槍匹馬抵抗了「奇蹟王朝」千軍萬馬的進攻。
(三)瑰麗的語言。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許多語言華美綺麗,優美動人。
「千百年來,塞納河從她的身邊靜靜迤然而過,不舍晝夜,洗滌歷史的煙塵;而她亦額頭布滿滄桑,閱盡了世事風雲變幻,不動聲色。」
這是雨果對巴黎聖母院的一段唯美詩意的描寫。巴黎聖母院的身畔,是一直靜美陪伴的塞納河,任時光蒼老,任歲月荒蕪,都不曾離棄。雨果把巴黎聖母院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額頭布滿滄桑」,「不動聲色」,看盡世事沉浮。人間冷暖。
「繩套咬住了她的脖子,她像一隻無辜的蝴蝶,微弱的翅膀抽搐了幾下,終於在蛛網上不動了。她白色的裙擺散在風中,那時太陽正好升起。」
美麗善良的愛斯梅哈爾達在殘忍虛偽的副主教克洛德的陷害下,被送上了絞架。一個「咬」字可見繩索把愛斯梅哈爾達勒得多緊,可以想像愛斯梅哈爾達在忍受著多大的痛苦。曾經,她在廣場上跳舞,舞姿曼妙,動人心魄,宛如振翅欲飛的蝴蝶。如今,絞刑架上的她一身白裙,纖塵不染,飄然若蝶,只是美麗的雙翅被縛在冰冷的絞架上,無情的繩套緊勒在愛斯梅哈爾達雪白嬌嫩的脖子上。蝴蝶在掙扎,在痛苦的邊緣無助地掙扎著,掙扎著——
終於,蝴蝶不動了。
再也動不了了。
雨果在接下來沒有再寫愛斯梅哈爾達的神態、衣著,而是把畫面切到了另一個點:那時太陽正好升起。
太陽象徵希望,美好,而太陽升起原本意味著生命的曙光到來,生活從此溫暖美好。但這裡,卻與愛斯梅哈爾達的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使人更為心痛。
三、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的人性之美
卡齊莫多天生獨眼、駝背、跛足。他有幾何形的臉、四方形的鼻子和向外凸的嘴,以其極「醜」形象成為小說中的「醜大王」。
確實,上帝把一切醜陋都給了他。這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在他的養父克洛德·弗羅洛以太大的耐性,使了吃奶的力氣才教會他說話,然而,厄運卻始終緊隨著這可憐的棄嬰。他在十四歲時又得了一個殘疾,鐘聲震破了他的耳膜,他聾了、也成了啞巴,這下子他的殘缺可就一應俱全了。
造化本來為他向客觀世界敞開著的唯一門戶,從此永遠不給他一絲縫隙了。
在小說中,有一段讓人讀罷觸目驚心的文字:「塔頂的眼睛悄悄流出眼淚,那隻只流過一次淚的獨眼。最終摟著自己愛的人死去,化作永不分開的灰塵。鐘聲裡迴蕩的是殘忍埋葬的善良。」
加西莫多只有一隻看得見的眼睛。從出生至今,除了養父克洛德,他再沒有其他的親人和朋友,所以他不曾為誰流過眼淚——
直到遇見了愛斯梅哈爾達。
是她留給了他生命的陽光,讓他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美好。如今,最愛的她不在了,世間再美的風景都已沒有意義。
於是,他安靜地隨著她,一起到了另一個世界。
鐘聲、聖母院以及主教堂裡的大理石雕像:國王、主教、聖徒,還有那些日夜守護在這可怕教堂周圍的石龍、石蟒、石犬。這個嚴格意義上作為世人避難所的聖殿,卻把一個單純美好的女子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原來,善良早已被刺耳的鐘聲淹沒了。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30年代最為成功的作品,代表著當時歐洲浪漫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理想性和誇張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性,這些特徵在《巴黎聖母院》中都有典型例子,顯示了浪漫主義獨特的魅力。
故事雖以悲劇結束,卻絲毫沒有動搖其文學地位以及對後世一批批人的影響。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是將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最有價值的東西,莫過於對人性的探討。
結語:在人世間,什麼最美?人都會說「心靈之美」。在小說中,加西莫多心靈是美的,可以說是至真至善的美,然而,他卻是世間最醜陋的人,這二者本為矛盾的東西,現在放置、集納於一身,給人們最大的告白:莫以長相論人心,最善良的人不一定有好看的面孔,而漂亮的皮囊下,不一定藏的是美好的心靈。
姑且慕容:文學青年,胸有理想,終於大成。路見不平,看書寫文以記之,期待得到朋友的指點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