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醜與極美

2020-12-11 姑且慕容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側重於以表現幻想和情感為主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而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理想性和誇張性。

一、理想性是指描寫理想的生活圖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

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塑造了眾多出色的理想人物形象。最典型的莫過於集心靈美和外貌美於一身的愛斯梅哈爾達。雖然她來自社會底層,但卻擁有絕世無雙的容顏、纖細柔美的身段和動人清脆的歌喉。

除了擁有優越的外部條件之外,愛斯梅哈爾達還是一個善良的女子。面對落難的即將被絞死的詩人甘果瓦,愛斯梅哈爾達不惜以與他結婚來解救他;面對刑場上醜陋的,萬人嫌棄的敲鐘人加西莫多,愛斯梅哈爾達卻能夠不計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邊;愛斯梅哈爾達被誣告殺害菲比斯,在法庭上,她關心的不是自己被判刑,仍舊牽掛和擔心著菲比斯的傷勢。

除了善良,愛斯梅哈爾達還是一個對待罪惡堅貞不屈的人。副主教克洛德垂涎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色,但是愛斯梅哈爾達在克洛德的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之下仍然不屈不撓,這不僅表現出她對愛情的忠貞,更體現了她的剛烈與勇敢。

愛斯梅哈爾達可謂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美貌與善良都為其形象覆上了一層濃厚而浪漫、理想的色彩。

二、誇張性是指多用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以及瑰麗的語言

(一)奇特的想像。《巴黎聖母院》中有許多奇特的想像。比如各種社會底層人民富集的帶有黑暗色彩卻又義氣滿滿的「奇蹟王朝」的存在。「奇蹟王朝」裡的人都靠著佯裝傷殘來乞討生活,面對不慎闖入的外來人員甘果瓦,他們甚至想要絞死他;但面對受迫害的愛斯梅哈爾達,「奇蹟王朝」的人們卻全副武裝,不惜與象徵封建統治勢力的巴黎聖母院為敵,只為救出愛斯梅哈爾達。比如從小敲鐘而雙耳失聰的加西莫多卻可以隨時聽到愛斯梅哈爾達的口哨聲等等。

(二)大膽的誇張。愛斯梅哈爾達在廣場受刑,加西莫多憑藉一人力量,就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把愛斯梅哈爾達從刑場救下;在巴黎聖母院前,他用石塊,融化的鉛水,單槍匹馬抵抗了「奇蹟王朝」千軍萬馬的進攻。

(三)瑰麗的語言。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許多語言華美綺麗,優美動人。

「千百年來,塞納河從她的身邊靜靜迤然而過,不舍晝夜,洗滌歷史的煙塵;而她亦額頭布滿滄桑,閱盡了世事風雲變幻,不動聲色。」

這是雨果對巴黎聖母院的一段唯美詩意的描寫。巴黎聖母院的身畔,是一直靜美陪伴的塞納河,任時光蒼老,任歲月荒蕪,都不曾離棄。雨果把巴黎聖母院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額頭布滿滄桑」,「不動聲色」,看盡世事沉浮。人間冷暖。

「繩套咬住了她的脖子,她像一隻無辜的蝴蝶,微弱的翅膀抽搐了幾下,終於在蛛網上不動了。她白色的裙擺散在風中,那時太陽正好升起。」

美麗善良的愛斯梅哈爾達在殘忍虛偽的副主教克洛德的陷害下,被送上了絞架。一個「咬」字可見繩索把愛斯梅哈爾達勒得多緊,可以想像愛斯梅哈爾達在忍受著多大的痛苦。曾經,她在廣場上跳舞,舞姿曼妙,動人心魄,宛如振翅欲飛的蝴蝶。如今,絞刑架上的她一身白裙,纖塵不染,飄然若蝶,只是美麗的雙翅被縛在冰冷的絞架上,無情的繩套緊勒在愛斯梅哈爾達雪白嬌嫩的脖子上。蝴蝶在掙扎,在痛苦的邊緣無助地掙扎著,掙扎著——

終於,蝴蝶不動了。

再也動不了了。

雨果在接下來沒有再寫愛斯梅哈爾達的神態、衣著,而是把畫面切到了另一個點:那時太陽正好升起。

太陽象徵希望,美好,而太陽升起原本意味著生命的曙光到來,生活從此溫暖美好。但這裡,卻與愛斯梅哈爾達的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使人更為心痛。

三、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的人性之美

卡齊莫多天生獨眼、駝背、跛足。他有幾何形的臉、四方形的鼻子和向外凸的嘴,以其極「醜」形象成為小說中的「醜大王」。

確實,上帝把一切醜陋都給了他。這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在他的養父克洛德·弗羅洛以太大的耐性,使了吃奶的力氣才教會他說話,然而,厄運卻始終緊隨著這可憐的棄嬰。他在十四歲時又得了一個殘疾,鐘聲震破了他的耳膜,他聾了、也成了啞巴,這下子他的殘缺可就一應俱全了。

造化本來為他向客觀世界敞開著的唯一門戶,從此永遠不給他一絲縫隙了。

在小說中,有一段讓人讀罷觸目驚心的文字:「塔頂的眼睛悄悄流出眼淚,那隻只流過一次淚的獨眼。最終摟著自己愛的人死去,化作永不分開的灰塵。鐘聲裡迴蕩的是殘忍埋葬的善良。」

加西莫多只有一隻看得見的眼睛。從出生至今,除了養父克洛德,他再沒有其他的親人和朋友,所以他不曾為誰流過眼淚——

直到遇見了愛斯梅哈爾達。

是她留給了他生命的陽光,讓他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美好。如今,最愛的她不在了,世間再美的風景都已沒有意義。

於是,他安靜地隨著她,一起到了另一個世界。

鐘聲、聖母院以及主教堂裡的大理石雕像:國王、主教、聖徒,還有那些日夜守護在這可怕教堂周圍的石龍、石蟒、石犬。這個嚴格意義上作為世人避難所的聖殿,卻把一個單純美好的女子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原來,善良早已被刺耳的鐘聲淹沒了。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30年代最為成功的作品,代表著當時歐洲浪漫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理想性和誇張性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性,這些特徵在《巴黎聖母院》中都有典型例子,顯示了浪漫主義獨特的魅力。

故事雖以悲劇結束,卻絲毫沒有動搖其文學地位以及對後世一批批人的影響。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是將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這最有價值的東西,莫過於對人性的探討。

結語:在人世間,什麼最美?人都會說「心靈之美」。在小說中,加西莫多心靈是美的,可以說是至真至善的美,然而,他卻是世間最醜陋的人,這二者本為矛盾的東西,現在放置、集納於一身,給人們最大的告白:莫以長相論人心,最善良的人不一定有好看的面孔,而漂亮的皮囊下,不一定藏的是美好的心靈。

姑且慕容:文學青年,胸有理想,終於大成。路見不平,看書寫文以記之,期待得到朋友的指點斧正!

相關焦點

  • 《巴黎聖母院》:浪漫主義中令人的醜陋文學思潮和極美
    《巴黎聖母院》是由法國的作家維克託·雨果寫的小說,於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主要關注表現幻想和情感。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理想主義和誇張。一、理想主義是指描繪理想的人生圖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創造了許多優秀的理想人物。
  • 作家李軼男:希望巴黎聖母院大火能喚起浪漫主義思潮的回望
    很多中國人其實並沒有去過巴黎,但他們對巴黎聖母院的了解,更多是通過雨果所寫的那本世界名著,青年作家李軼男就是因為《巴黎聖母院》而對這座大教堂著迷:「21歲時才讀到《巴黎聖母院》,在小說中,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用了較大的篇幅描摹了這座恢宏、神秘、充滿宗教氣氛的哥德式教堂,它高聳入雲的塔尖和與聖潔昏暗的玫瑰花窗,給這個寒徹人心的愛情故事奠定了合乎邏輯的地域與時代背景
  • 讀雨果《巴黎聖母院》思考什麼是般配的愛情?
    美醜對照作為浪漫派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聖母院》處處體現了雨果所倡導的「美醜對照」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積極浪漫主義小說,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裡程碑式代表作,其瑰麗的想像,奔放的語言,對真善美的熱烈追求,將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文學史上的制高點。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講述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
  • 「閱讀文學經典」第二季,餘中先開講《巴黎聖母院》
    6月至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首都圖書館舉辦的「閱讀文學經典」系列講座第二季將如期舉辦,主題內容為「世界文學」閱讀,開啟世界文學之旅。講座邀請餘中先、陸建德、曹立波、陳眾議、劉文飛五位知名學者,就《巴黎聖母院》、「莎士比亞」、《紅樓夢》、《堂吉訶德》、「託爾斯泰」五個主題分別展開講座。6月底,本季講座第一場開講。
  • 法語文學學者董強:雨果將巴黎聖母院精神化了|獨家
    導語: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時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作為巴黎最著名的文化地標與宗教場所,聖母院的損毀引起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關注和痛惜。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連線了中法文化比較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作為深耕法國文學、文化的學者,董強指出,巴黎聖母院藉助雨果的同名小說,由有形的建築轉化為無形的精神象徵深植於人們心中,這是它最獨特之處。
  • 《西遊記》《巴黎聖母院》同屬浪漫主義?我們對浪漫還有多少誤解
    無疑,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正值資產階級大革命時代的歐洲,其時要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時代需求,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便應運而生。
  • 巴黎聖母院、哥特飛升與浪漫主義
    巴黎市民在火光和歌聲中為巴黎聖母院祈禱的畫面更像是告別。新聞安慰大眾說她幾經損毀,但每次都能重新出現在巴黎的天際線,如維克多·雨果所描述的「在銅色夜空中比鯊魚齒更犬牙交錯」。火災發生時,一億五千萬歐元的巴黎聖母院十年修復計劃正在進行中,修復團隊SOCRA公司在火災前恰好取下尖塔上的青銅雕像以便修復。
  •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雨果
    19世紀20年代中期的法國文壇,浪漫主義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鬥爭激烈,受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逐漸佔據了上風。雨果起初並不喜歡浪漫主義文學,認為它只是文人心中的一種美好嚮往,根本不切現實。可是後來,雨果接觸了幾部這類作品後,態度逐漸發生變化。到後來,他開始積極投身於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
  • 《巴黎聖母院》讓我認清了人性的複雜,讀後感
    ——雨果《巴黎聖母院》是很高級的文學著作,閱讀之後,感觸良多。"我像圖書館裡所有的人一樣,年輕時也浪跡四方,尋找一本書,也許是目錄的總目錄。」博爾赫斯的這段話仿佛就是我的心聲閱讀名著,閱讀美。在書籍的叢林中,愛書人為找到心靈深處最好的風景而不斷前行,尋尋覓覓。一座教堂和一本書。
  • 聊歷史:兩極浪漫主義,一個時期的文學運動和文藝思潮
    百家原創作者:禮慕談歷史在浪漫主義文學中,由於作家的政治觀點不同,對現實和未來的態度不同和表現手法上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那麼不同的派別有著什麼樣的特徵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講。他們把中世紀的宗法社會理想化,在宗教中尋找慰藉和醫世良方。屬於這一派的作家有德國的蒂克、諾瓦利斯,英國的湖畔詩人法國的夏多布裡昂、拉馬丁,俄國的茹科夫斯基,波蘭的克拉辛斯基等。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又可分為自由派和民主派。自由派作家從啟蒙思想的角度來反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弊端,表達自己的失望和不滿。
  • 有課│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關於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善良對照的美學原則,這個原則提出來以後被認為是發表了浪漫主義的文學宣言,我們如果對理論有興趣的話,從古典主義的理論怎麼走到浪漫主義的文學理論,一定要去讀這篇《克倫威爾序言》。當然他還有很多其他作品,這裡我就不說了。雨果還是畫家,他若不是後來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詩文寫作,他的繪畫也很不錯。
  • 痛惜中,迎來《巴黎聖母院》20周年紀念版演出!回到1482年……
    法國巴黎聖母院的火災,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和痛惜。人們都深切關注著這座被法國大文豪雨果稱之為「藝術之王」的建築傑作的命運。於此同時,根據雨果同名巨作改編的經典法語音樂劇裡程碑之作《巴黎聖母院》,也將迎來20周年紀念版演出,4月20日開票, 8月15日至9月1日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 歷史說:文學運動,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對現實產生了什麼影響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是如何產生的呢?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浪漫主義是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盛行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文學運動。它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產物。海涅、雨果、雪萊、拜倫、惠特曼等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出自這些浪漫主義文學大師之手的傑作,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的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競相生輝,同是文學史上的燦爛篇章,至今為廣大讀者所喜愛。1789-1794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權,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 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
    巴黎聖母院說到浪漫派代表的文學家,中國知道的人不會很多。巴黎聖母院說到這裡,我們都會知道是誰了,這個人就是雨果。雨果屬於浪漫派大成者,因為雨果不單單就小說這塊,他另外的詩歌和戲劇都是浪漫主義手法的表達。
  • 烈火中的巴黎聖母院除了卡西莫多,還有這些知識點.
    據報導,巴黎聖母院屋頂為木製結構,框架主要以橡木為原料,其中一些歷史十分悠久,用的是1160至1170年砍下的大樹,這也是巴黎聖母院結構中最古老的部分之一。(一)雨果簡介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生於法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幼年曾隨在拿破崙軍隊當將軍的父親到過許多國家,11歲時跟著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雨果自幼多才多藝,尤其熱衷於文學,14歲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就獲法國學士院徵文獎,18歲時獲「文藝競賽碩士」榮譽,被譽為「神童」。
  • 俄式《巴黎聖母院》演獨版芭蕾經典
    莫斯科音樂劇院將於1月25日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的《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絕版舞劇。在19世紀浪漫主義芭蕾時期上演的舞劇《愛絲米拉達》失傳以後,莫斯科音樂劇院的《巴黎聖母院》,正如矗立在塞納河畔的不朽建築巴黎聖母院本身一樣,也是矗立在芭蕾舞臺上惟一以全劇形式演繹雨果名著的舞劇作品。  觀賞《巴黎聖母院》的人都為它那恢宏的氣勢所感動,這是由於莫斯科音樂劇院是一個具備戲劇藝術優良傳統的劇院,嚴謹而鮮明的戲劇性是該劇院恪守並體現於《巴黎聖母院》的藝術特色之一。
  • 年末大戲法語第一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即將在西安重磅上演
    美與醜、善與惡、愛與恨、信仰與欲望,150分鐘復活402000字雨果浪漫主義文學典範!中國苦等17年,原版重磅回歸,20周年紀念版首度來華!14城130場演出,開啟中國站第一次最大規模巡演!開創上海站「史上30場開票售罄最短紀錄」!
  • 浪漫主義文學代表——雨果
    在文學方面,少年時的雨果已小有名氣。14歲時他寫了一部悲劇《伊爾塔敏納》。1817年,年僅15歲的雨果終於等來了一展才華的機會。法蘭西文學院舉辦了一次詩歌競賽,主題為:生活中,讀書予以我們歡樂。比賽中,雨果寫了一首長詩《讀書樂》,結果獲了大獎,被譽為「卓絕的神童」。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形象是怎麼來的?時代風尚的影響
    文學創作是作家個人體驗和時代文化的審美投射,作家的成長與寫作無疑都會打上所處時代的烙印,因此,要對雨果作品中的巴黎形象進行分析,也不妨先對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加以了解。以探討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文學思潮、建築風格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從而探討巴黎形象是如何滲透於雨果的創作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