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被人們稱為是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一生當中些了非常多的劇本、小說、詩歌、散文,在法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凡的影響力。雨果出生在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在年幼的時候他的父母專門為他請來一位私塾老師。起初,老師為雨果推薦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書籍。可他看完後,抱怨故事太淺顯了。見此情景,老師便為他推薦了像莫裡哀盧梭、伏爾泰等大作家的著作。結果這一次,雨果完全沉浸到跌宕起伏的故事當中去了。隨著書讀得越來越多,雨果的文學底子漸漸深厚起來。
有一次,法蘭西文學院舉辦詩歌競賽,主題是:生活中,讀書給予我們快樂。雨果參加了比賽,在比賽中他不慌不忙,洋洋灑灑地寫出一首長詩《讀書樂》。一位老師閱讀完他的長詩後,情不自禁地大聲誇讚道,文壇神童!文壇神童!長大之後,雨果曾經和長兄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前後一共出了三十二期,其中大部分的文稿均出自他的手筆。在二十歲那年,雨果將少年時代寫的詩歌匯集成冊,取名為《頌歌和雜詩》,此書出版後,他獲得法國國王路易十八的賞賜。
19世紀20年代中期的法國文壇,浪漫主義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鬥爭激烈,受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逐漸佔據了上風。雨果起初並不喜歡浪漫主義文學,認為它只是文人心中的一種美好嚮往,根本不切現實。可是後來,雨果接觸了幾部這類作品後,態度逐漸發生變化。到後來,他開始積極投身於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不久雨果發表著名的戰鬥宣言《克倫威爾·序》,在此文中他矛頭直指古典主義,猛烈地抨擊它清規戒律太多,極大地約束了人們大語文叢的思想。
他論述說,真正的文學應當解放人的思想,只要能抒發情感,自然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題材。雨果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篇序言竟使他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此後,他筆下浪漫主義題材的詩歌、戲劇、小說如泉水般奔湧而出。1831年,雨果出版了他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巴黎聖母院》,舉震驚了法國乃至世界文壇。
雨果的文學創作是和政治分不開的。法國工人起義失敗後,他開始沉默,文學創作隨即停止。七月革命後,他的文學創作又開始活躍起來,還曾被路易·菲力普授予世卿的稱號。在1851年,拿破崙三世發動軍事政變,實行軍事獨裁。雨果聞知後,憤慨不已,他發表文章,毫不保留地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拿破崙三世聞知後,勃然大怒,下令全國通緝雨果。無奈之下,雨果只好逃出巴黎,開始了他整整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的歲月中,雨果的筆桿子一刻也沒有停止,他寫出政論《小拿破崙》,詩集《懲罰集》、《歷代傳說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這些文學著作如同一把把銳利的匕首,直播到專制統治者的心窩裡。
1870年後,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新組建的國防政府對公眾宣布:法國向普魯士投降。在國難當頭之際雨果結束在外的流亡生活,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回到祖國,他以68歲的高齡參加了國民自衛軍,捍衛祖國的尊嚴和主權。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反動政府對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面對政府軍的血腥鎮壓,雨果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寫下《兇年集》,直言不諱地痛斥了反動政府。1885年5月,雨果逝世。在昏迷中,他吟道:「人生便是白晝與黑夜的鬥爭。」這句話概括了他用筆桿子作鬥爭的一生。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馳名世界的法國大詩人、大文豪。他的文學巨著《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綺麗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