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你也在這裡嗎?」
「噢,你也在這裡嗎?」一句輕盈的問候,一個溫情的瞬間,體現的是一波三折的愛情。「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滲透的是人生的無奈,生命的等待,愛情的悲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等待,等待生命的春天,等待愛情的甜蜜,等待親情的溫暖,等待友情的降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就是生命的一種期待,那就是生命的一筆亮色。
今天分享一篇散文《愛》,作者張愛玲以波瀾不驚的語氣和輕描淡寫的筆調,描寫了一個女人一波三折的坎坷命運和歷經苦難而痴痴不忘某種朦朧的愛的宿命,抒發了對於逝水流年的敏感,對於美和愛稍縱即逝的無奈,對於女人無以把握自身命運的悲哀。
愛
張愛玲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式愛情,一唱三嘆。《愛》是張愛玲散文經典作之一。全文僅三百四十四字,但讀後卻讓人感慨萬千,悲從中來。文章寫了一個極簡單的故事,我們姑且認為是愛情故事。女主角儘管幾次三番地嫁人,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純真的愛情與友好的款待,老了只得反覆咀嚼許多年前那個年青人說過的一句話,從中獲得一絲溫馨。全文沒有一個「愛」字,語言也單純簡練,沒有華麗的渲染。但越是輕描淡寫、不動聲色,越是反襯出這個「愛」的故事的心酸與無奈,令人觸目驚心。
愛是真的、美的、純的,同時又是那麼虛的、淡的、悽涼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愛是人生重要的章節,不能不遭遇,又難以遭遇。「愛」是人生朦朧的宿命,難以追尋,又不得不追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童年時代親歷封建舊家庭的衰敗過程,青年時代又在香港體驗到戰爭的恐怖,逐漸形成悲觀的人生態度。1943年,張愛玲開始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