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章︱「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

2020-12-24 澎湃新聞

元旦前後,飯局頻多,見面的多是不必「久仰,久仰」的熟朋友,只有香港許禮平先生一位「久仰」的生朋友。許先生風趣、儒雅,開場白竟然有一句久違的詞,「貧下中農同志們!」一下子親熟起來,我便胡亂問起《舊日風雲》裡的疑問,並悄悄問了一句:「為什麼同樣的中文,我們表述起來總不免學生腔?」本來還想請教許先生對張愛玲和唐文標有何評論,飯桌氣氛融洽得不得了,竟滑溜過去了。

張愛玲「兀自燃燒的句子」多到可以出一本語錄。唐文標(1936-1985)的文字不是灼灼其華一路,更像其身份「數學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戲劇學家」的雜糅。唐文標這個人,縮小了來說是個學者,放大了來說是個「盜版」者。唐文標是卓有才華的學者,只不過他惹惱和激怒的是張愛玲,因此被放大了無數倍。路見不平,愛莫能助。

也許是天意吧。唐文標回想:「最初是在香港街頭買到勵力翻印本《傳奇》小說三本,當時一無所知,當傳奇小說看完後,書也丟了。」「初次讀張愛玲的小說書,還是在香港念中學的日子,在舊書攤揀破爛時買到的,什麼『勵力出版社』翻印的翻版書,《傳奇》三本一套吧,印刷得很差,但封面像是花花綠綠的三色的,有一個民初流行的女性形象什麼的。或者是炭筆,隨意揮灑幾筆的,有點犯衝色那種土味,但又不像年畫,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印象了。她的小說,對我那時的環境來說,當然是不能明白她在做什麼的。現在已經忘幹了昔日的瓢飲。」

如果到此為止畫上句號,張愛玲走她天才夢的路,唐文標走他數學家的路,縱使走到地老天荒,二人亦永遠不會結怨結恨。儘管張愛玲還是會在1995年9月空死公寓,而唐文標則不至於中壽之年「愛張愛玲愛到賠掉一條命」(季季語)。

唐文標丟掉《傳奇》之後,本以為「佳人難再得」,哪知因緣殊勝,復於「舊金山一書店以極廉價買了天風版《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轉手為好友莊信正博士送去(最近蒙再寄還製版,恍如隔世)」。「我把張愛玲小說放在一邊,有一段長時期。海外閒談,難免總在『文人俗謔』中出現她和其他。我甚至把一本天風版的《張愛玲小說》也送給了一位朋友。當時對她的印象,停留在直覺和消遣性閱讀之間,粗疏地把她歸入張恨水那類民國以後的新鴛鴦蝴蝶派。」天風版《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不是盜版,唐文標似乎未及深讀便送給了莊信正,而這個莊信正更是資深張迷,且資歷強悍(「我與她三十年半師半友的交誼」),少不得說些唐文標的壞話:「其次是一九八三年,有八封上半年五封,多半是談唐文標盜印她作品的事。」

(莊信正編注《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

人只有人的力量,自不必深責莊信正。

上面兩種張書,《傳奇》形跡可疑,「翻印」只是委婉之辭。張愛玲講:「我寫的《傳奇》與《流言》兩種集子,曾經有人在香港印過,那是盜印的。」

(1954年7月香港天風出版社《張愛玲短篇小說集》自序)

後者經張愛玲驗明正身,是可信賴的。唐文標起手第一次買張書即為盜印本,好像命中注定「以盜始以盜終」,當然,這是迷信的話。

真正的迷信來自唐文標自己:「第三次是1972年在臺北『妙章書店』見到上海版《流言》,以極高價購之(近二百元)。純為好奇,當時皇冠版《流言》僅臺幣十元而已。也許人生的契機端在種念,我想不到這一本原版《流言》是後來出版張氏書籍的開端生命之無趣也如此。」「開端」後面似少了一個逗號,也許不少。

唐文標稱:「十年前我起意研究張愛玲的時候,草擬一個作品年表,來幫助自己對她作品的了解,後來根據當時極其寒微的資料,寫下一篇——《張愛玲小說系年》。這是一篇貽笑大方的東西,唯一令自己至今安慰的是,這類傻事在我之前末有人做過,在我之後還會有人要這麼研究嗎?我姑且叫它為『唐文標的方法論』吧。」

今天的張愛玲研究者毫無感恩之心地享用唐文標的成果,甚至取笑唐文標的笨方法。唐文標,開風氣之先者,張學史料的先驅,於黑暗中獨自前行,在白紙上勾勒張愛玲文學之旅。後來者滿足於在張愛玲全圖上揀點豆腐乾大小的漏,而等到他們察覺張學大有可為時,唐文標已殉職在張學的豐碑之下。

唐文標於黑暗中的探索終見光明,張愛玲作品發表史的主動脈被他摸準了,零星的遺漏無關宏旨。唐文標本領高強,他比對出多處張愛玲作品初發刊與單行本之間的差異,並成功地把《雙聲》中抹黑的段落還原個差不離。

唐文標編述的幾本張學專著,《張愛玲碎雜》(1976年),《張愛玲卷》(1982年),《張愛玲研究》(1983年),《張愛玲資料大全集》(1984年),寒舍均存焉,以《大全集》最為名貴故得之不易(我這本竟然為毛邊本)。三十年前,我曾默默作過一項統計,將自存的民國刊物裡張愛玲作品名目見一錄一,只是覺得好玩,並沒有什麼遠大志向。

《張愛玲研究》

《張愛玲卷》

慢慢地知道了張愛玲的好處,張愛玲作品的初發刊物也被我搜集得十有八九,一點兒也不遜色《大全集》,甚至有意自編一本《小全集》,圖片及版式之美觀齊整,肯定超越《大全集》,而且足不出戶,不必求爺爺告奶奶,一臺惠普多功能家用複印機全搞定。可憐唐文標抱怨:「決定廣求佚文後,原本不可得,只好採用最新科技來幫助啦,一是大量機器影印,一是照相機幻燈片之,後者不易工作,前者效果不佳,全依賴圖書館內影印機的質量而定,一般皆奇劣。費時失事,且裝訂本中間隙縫極難印出。」唐文標犯了技術失誤,《大全集》不該堅持「用大開本」,半生心血化作一具「傻大黑粗」。

莊信正代張愛玲出頭怒斥唐文標沒啥不可以,可是對老朋友未免用辭不當:「顯然是做賊心虛,他盜印時往往在序跋裡惹眼地列一堆人名,表示他(她)們支持或至少默許這種行為。例如《張愛玲資料大全集》扉頁列了二十一人,而意猶未足,《後記》又舉了幾人。」

(1982年12月23日張愛玲致莊信正,莊的註解)

「《張卷》前天寄到,看後覺得唐頗像當年魯迅斥楊邨人那樣,是『文攤上的一個小販』,可鄙亦復可憐。」

(1983年1月8日致張愛玲)

「唐文標又出了《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再版了《張愛玲研究》(雜碎)真令人浩嘆——同時又極高興讀到您的舊作。他日前來美國,叫人轉送我一本近著——寡廉多產!——《中國古代戲劇史》(有人說是抄的)我仍然不予置理。」

(1984年9月5日致張愛玲)

《張愛玲資料大全集》

2005年,張愛玲去世十周年,唐文標去世二十周年,臺灣作家季季寫了《唐文標的張愛玲》,其中道出了唐文標因《大全集》猝亡的經過——

據說張愛玲在美國看到書後很生氣,認為侵犯她的著作權,委請皇冠代為處理。後來時報出版遵照餘紀忠先生之命,停止發行。次年六月初,時報出版總經理柯元馨(高信疆夫人)打電話給當時住在臺中的唐文標,說倉庫還有四百本書,「你如果要,我就僱一輛小發財車給你送去;如果不要,就準備銷毀。」老唐豈能容忍他的張愛玲被銷毀,自是滿口要要要。六月九日,柯元馨請發財車送那四百本書去臺中,司機把書搬到老唐家樓下門口就走了。他太太邱守榕去彰化師大上課,老唐一個人搬上樓。患鼻咽癌多年,老唐不改唐吉軻德精神,一趟又一趟的搬搬搬。照過鈷六十的鼻咽癌傷口,承受不住重力壓擠,竟而出血不止。十日凌晨三點半,老唐在臺中榮總去世了。一位臺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痛哭失聲,頻頻嘆息,最後罵道:「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愛張愛玲愛到賠掉一條命,現代文學史上也僅老唐一人啊。

真的,唐文標配得上《色·戒》裡王佳芝那句:「這個人是真愛我的。」

相關焦點

  • 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敦鳳心滿意足,米先生終於回到她身邊,可是米先生心裡卻想著大太太要死了。米先生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和大太太在一起,所以對他來說,一生中的很多東西就因此要喪失了。那麼米先生這個時候的心態跟敦鳳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兩人貌合神離,但還足以相依為命、相互依賴。而且米先生因為大太太要死了,可能更依賴敦鳳,所以這其中包含很複雜的情感。在這裡,張愛玲對人生的理解實際上已經比《金鎖記》或者《傾城之戀》更深了。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卻說:張愛玲長相醜還愛顯擺,作品境界卑下
    當然其中包括眾多才華橫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張愛玲,阮玲玉,楊絳等。這其中,張愛玲曾經在信中稱讚楊絳的作品《幹校六記》寫得極好,幽默風趣卻讓人回味無窮,別有一番滋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並無好感,楊絳去世後,報紙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中叔河信兩份》,其中就有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 張愛玲和母親「相愛相殺」的一生:你怎麼這麼笨?我寧願看你死!
    父母離婚,孩子就要面臨爸爸還是媽媽的選擇,而從張愛玲的表現來看,她的內心顯然是偏頗自己的母親黃逸梵,不過讓她想像不到的是原來自己對於母親來說,卻是一個投入良多卻並不開竅的笨小孩,笨到母親忍不住發怒說出:「我寧願你去死」這種話來。實際上,在父親和母親離婚後,張愛玲並沒有被分給母親而是跟著自己的父親張廷重生活的。
  • 重溫經典散文丨張愛玲:愛
    今天分享一篇散文《愛》,作者張愛玲以波瀾不驚的語氣和輕描淡寫的筆調,描寫了一個女人一波三折的坎坷命運和歷經苦難而痴痴不忘某種朦朧的愛的宿命,抒發了對於逝水流年的敏感,對於美和愛稍縱即逝的無奈,對於女人無以把握自身命運的悲哀。
  • 張愛玲經典語錄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象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傾城之戀》(範柳原對白流蘇的)  8 . 蝶是花的精魂,是花前世不滅的思念,來尋找今生的誓言。
  • 止庵: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草地·張愛玲誕辰百年
    ——附帶說一句,傅雷在《論張愛玲的小說》中批評這小說:「女人,整日擔憂著最後一些資本——三十歲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帳;物質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無暇顧到心靈。」是完全會錯了作者的意。在《金鎖記》中,曹七巧嫁入姜家,丈夫是個病人,毫無快樂可言,但最後好歹分得一份家產。「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 揭秘:女作家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不為人知的過往
    張愛玲與賴雅賴雅的其中一個「汙點」是「病」,和張愛玲結婚後,賴雅就接連兩次中風,還跌斷了股骨,以至於死前還癱瘓了兩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張愛玲照料。張愛玲在她死前未來得及完成的作品《小團圓》裡,對誰都刻薄不留情,卻唯獨肯側面說一句「我們(張愛玲和賴雅)這麼好」。1967年,賴雅病逝後,張愛玲年僅46歲,但此後的28年裡,張愛玲卻終生未再嫁,為了懷念賴雅,張愛玲甚至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愛玲賴雅。
  • 張愛玲的《封鎖》:男人徹底懂得了一個女人後,是不會愛她的
    而胡蘭成,也是無意間在雜誌上讀到張愛玲的《封鎖》,不禁為之驚豔,特意寫信給雜誌社的編輯,打聽張愛玲是何許人也,之後又登門拜訪,上演了一場「似舞似鬥」"欲仙欲死"的男歡女愛。關於這份驚豔,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裡寫道: "翻到一篇《封鎖》,筆者張愛玲,我才看得一二節,不覺身體坐直起來,細細的把它讀完一遍又讀一遍。
  • 瑣碎縫隙裡的荒涼——讀張愛玲《花凋》
    《花凋》雖然不是張愛玲最著名的小說,但卻是最悲涼的一篇。張愛玲將徹底的、純粹的殘酷和悲涼,全部壓在一個邊緣化的女子——川嫦身上。01故事是以倒敘的手法開始的。愛音樂,愛靜,愛父母......無限的愛,無限的依依,無限的惋惜......回憶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罷,在愛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沒有一個不愛你的。然而,這樣的墓志銘不過是塊華美的遮羞布,十足的諷刺意味。
  • 張愛玲:蒼涼文字下的蕭索與孤獨
    《不完美的她》,一出場的小女孩,原生家庭很不幸,她用盡一切去愛的母親,卻想盡一切辦法去遺棄她,身世悽涼,惹人心疼。讓我想起了民國的一位才女,她的文字孤獨的不忍讓人揭開,可身世的孤獨,會讓人原諒她筆下的陰冷。
  • 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對她有偏見,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
    他們對彼此的態度全然不同,張愛玲很欣賞楊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有偏見,在外更是聲稱張愛玲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張愛玲一代才女,一生寫下了無數小說、散文,深得文藝青年們推崇,她一生的經歷更是讓我們不勝唏噓。
  • 張愛玲:她是才女,也是一生要強的可悲女人
    雖然母親最終的堅持勝利了,張愛玲進入黃氏小學讀書,但父母之間的關係再次跌到冰點。所以從小張愛玲不僅接受古文的私塾教育,而且同時接受新式教育,而張愛玲也開始逐漸模仿寫小說《摩登紅樓夢》,只是沒有寫完便做罷。但作為還是孩子的張愛玲已經在童年展示了她的寫作天分。
  • 張愛玲的散文真是妙不可言
    在張愛玲的散文中有大量的對俗人、俗事、俗欲、俗趣的有情有味、有質有感的描寫。仔細聆聽她的俗世之歌,我們不難發現穿插在其間的「不和諧」的音調。從這些音調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張愛玲從俗世人生的本相之後,看到了生命存在在本源意義上的虛無,這些虛無的俗世之愛的背後是對人生的悽涼與恐怖。
  • 張愛玲一生為愛所困,三心二意的胡蘭成,到底憑什麼收服了她的心
    不僅沒有給張愛玲幸福安穩的生活,倒是送給張愛玲不少議論,還有糟糕的日子。胡蘭成雖有才情,但在男女愛情方面,真的稱不上是一位君子。有了才貌雙全的張愛玲,也管不住他躁動的心。張愛玲最終下定決心,與他不再往來。關係是散了,回憶和情感,卻永遠留在心中,無法散去。為什麼都說張愛玲最愛胡蘭成?因為在她後來幾十年的作品裡,總是有胡蘭成的影子,那是抹不掉的念想。
  • 一晃,就老了,唉!
    唉,一晃,就老了。剛剛才學會懂事,才理解什麼的包容,才找到要堅持的方向。老了,人都變了,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以前總是喜歡在別人面前哭,現在白天強作歡顏,夜裡偷偷哭泣;以前喜歡奔跑,現在知道「靜坐常思己過」;以前愛誇誇其談,現在沉默寡言;以前喜歡喝酒吃肉,現在喜歡清清淡淡。突然,理解了什麼是「人到中年」的真正含義。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讀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總有又愛又懼的心理,愛的是她清新脫俗、充滿靈性的語言風格,懼的是她剖析人性、充滿悲美的寫實批判。但越是這樣,才愈發讓人慾罷不能。張愛玲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結尾只交待了丹朱沒有死,但她跟施暴者聶傳慶結局如何,並沒有提及。這種開放式的結尾,確實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懸念和想像空間,這是「張愛玲體」的特色。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如果讓我給張愛玲貼標籤,我可能會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張愛玲身上。張愛玲的社交能力並不差,但我覺得她的社交需要積蓄力量和勇氣。她的愛情付出太多,也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安心於不回報的愛情,總覺得對方的感情必須回饋,感情沒有了,還要用金錢付出。因為張愛玲沒從父母那裡得到無條件的愛。張愛玲的愛情還具有一點表演成分。2. 如果張愛玲活到現在?
  • 張愛玲的愛情不只是:蒼涼、寂寥,在異國他鄉和賴雅也有愛的溫暖
    翻開詩漫傳媒公司出版的旗下三個作者(羽川、劉穎、安雨)寫的這套三冊書——民國才女:她們謀生亦謀愛(全三冊)在三位作者的筆下有溫情、有稜角的文字裡,重現張愛玲、楊絳、林徽因不凡的人生……說到張愛玲總繞不過胡蘭成,不算年少卻很年輕的夢裡,多少少年郎曾揮刀斬殺胡蘭成,那是少年郎為張愛玲不值得的心魔所致……在胡蘭成的算計裡,那張門縫裡塞進來的小紙條,拴住了張愛玲的那顆青春少女的心,一路愛下來、張愛玲付出的是不只是人生一世唯一的青春年少,還有生前身後的不理解、乃至罵名。
  • 張愛玲的小說是在反映著她的人生,華麗的袍子長滿了蚤子
    張愛玲是作家,作家擅長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自己的小說裡。張愛玲對人間的觀念反映到她的小說裡就是沒有溫情的悲涼。人間的一切感情:親情、友情、愛情都不可靠。人活著是那樣的孤獨無助,無依無靠,孤立無援。在張愛玲的小說裡,你可以看到,生、死、離別等等人生大事,人都做不了主。
  •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得難看,愛出風頭穿奇裝異服,不夠端莊
    然而,幾乎沒有人研究過,民國才女之間,同樣存在著鄙視鏈,如我們熟悉的林徽因、冰心、張愛玲、楊絳,四大才女之間,都是如此。另外,楊絳還認為,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都不夠端莊,背離了傳統道德美學,顯得有點「饑渴」。在張愛玲粉絲看來,這樣的評價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客觀上,楊絳先生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對張愛玲的看法是一種「偏見」,倒也算比較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