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壹圖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於惠如 2019年7月30日,華為對外發布2019年上半年業績。這是華為在今年5月16日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後發布的第一份財報。受「實體清單」的影響,華為上半年的業績表現如何?
從財報數據來看,華為上半年實現營收收入兩位數速度增長,業績表現穩健,但淨利潤增速下滑。2019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13億元,同比增長23.2%,淨利潤率8.7%。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1465億元,企業業務316億元,消費者業務2208億元。
談及美國「實體清單」對華為帶來的影響,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美國「實體清單」對華為的發展確實帶來一些幹擾,但對公司的影響範圍、程度都是可控的,公司的主力產品基本不受影響。
補洞
梁華表示,5.16之後,華為的伺服器和海外消費者業務收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整體來說,上半年產品的替代性和供應的連續性得到保障,影響並不大。
「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也給予了華為極大的信任和支持,保障了華為的供應穩定和對客戶的及時交付,我們的業務連續性管理、多元化供應策略也在市場的考驗中得到了驗證。迄今為止,華為沒有一天停產,沒有一天中斷對客戶發貨。」梁華稱。
同時,在ICT基礎設施領域,華為生產發貨情況總體平穩,除了智能計算業務受到影響,無線網絡、光傳輸、數據通信、IT等生產發貨量都在增長。
尤其是在5G領域,5G產品和供貨沒有受到影響,實體清單發布後,華為依然獲得了11個5G商用合同。據統計,華為目前已經獲得了50個商用合同,並發貨超過15萬個基站,5G商用全球領先。
華為董事、首席供應管理官姚福海透露,儘管美國方面做出了承諾,但目前為止,關鍵的供應鏈環節並沒有恢復。
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大,華為需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進行版本切換、供應連續性管理、保障對全球客戶的交付等,這些都可能對華為未來的經營業績造成影響。「正如那架『爛飛機』,我們還需要繼續『補洞』,運營商業務基本上補得差不多了,現在重點在消費者業務『補洞』。」梁華說。
研發投入1200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佔銷售收入比重為14.1%。近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
在梁華看來,堅持在研發和新技術的投入是華為立足的根本。
2019年上半年,對華為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梁華表示雖然這些困難會暫時影響華為前進的節奏,但不會改變華為前進的方向,華為堅持的策略不會改變。
「首先保證公司生存下來,同時堅持對未來的投資,今年,我們計劃研發投入1200億元人民幣。」梁華表示,在克服短期困難和挑戰以後,華為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梁華稱,儘管未來有很多困難,但當一個組織面臨壓力最大的時候,往往也是潛力最大的時候。這個時刻,正是內部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外部優秀人才加入華為的好機會。「經過兩三年之後,華為將擁有一支管理有效、充滿活力的隊伍,支撐起公司新一輪發展。」
手機海外市場恢復至禁令前80%
在5.16之後,受到影響最大的並不是華為的5G等網絡業務,而是終端產品,如手機。
此前,在6月18日的咖啡對話中,任正非提到,華為海外市場手機銷量最嚴重時下滑了40%,雖然6月份在快速恢復中,但仍然下滑20%。期間,任正非預測,華為公司未來幾年可能會減產,銷售收入會比計劃下降300億美元,今年和明年的銷售收入預計都在1000億美元左右,2021年可能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針對大家關注的海外手機市場問題,梁華回應稱:「海外手機業務還是會受到一些影響,現在(手機方面)已經恢復到今年之前80%的水平。」
梁華表示,如果美國允許華為使用安卓操作生態,華為將會繼續選擇,如果不允許,華為也有能力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和生態。
此外,對於未來的手機能否有授權,取決於美國政府,梁華稱,華為會在全場景業務裡面發力,來支撐消費者業務的繼續發展,包括智慧型手機的發展。
同時,面對對鴻蒙系統的質疑,梁華解釋說:「鴻蒙系統一開始就是針對IOT做的作業系統,針對物聯網、自動駕駛、遠程醫療、工業控制等進行操控的作業系統。鴻蒙系統不會是噱頭,華為公司長期發展,一定要做好長期發展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