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裡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
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
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麼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祖先對它們的記錄一定不會少,比如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看到這「神鳥鳳凰」後,突發奇想製造了一個甲骨文出來,如下圖:
你們猜一下這個是什麼字?太逗了!再看幾個不同形狀的: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驚訝!其實這個字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並不是什麼鳳凰,而是鳥字!說實話,古代的鳥確實萌萌噠!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鳥字的進化吧:
《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的總稱,象形。
中國的鳥類繁多,「鳥」在甲骨文的造型,也很豐富,有低頭尋找食物的,也有抬頭望天的,還有站立沉思的等等,種種不同的姿態,線條都很優美。到了小篆,還保留了很濃厚的象形色彩,小篆的「鳥」字,頭部多了眼睛,字型中的翅膀佔了主要的部分,底下的是鳥的尾巴而不是腳,因為鳥兒在飛翔時,腳是縮起來的,所以看不見。可惜到了楷書時,誤將篆文的尾羽與鳥爪合寫成「四個點」(灬),就不容易辨別了。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可以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