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有輝煌的功績,是它保存和傳播了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交流了科學技術的信息,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說文解字:說一說學,進,降這3個字。
1.學,說文解字。學字簡化前的樣子是「學」。學的本身也是由它字演變而來的,它的下面原本是個「土」字,寫作「壆」,從外觀上看上,有點像人用雙手構木為屋的樣子。看來,學的最初含義,是人們學習勞動技能。後來才改「土」為「子」,寫作「學」,以「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這樣一來,學的含義就引伸為學習一切新知識新技能。
2.進,說文解字。這個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是「從隹(zhuī)從止」的會意字。「隹」指短尾鳥,「止」指腳趾,合在一起指向前走。金文「進」把「止」改為「辵(chuò)」,意思沒有變。金文「進」經過小篆、隸書,直到楷書繁體字的「進」,右上部分始終是「隹」,不是「佳」。
把「進」說成是走入佳境,是對字形的誤釋。繁體字「進」簡化為「進」是用符號「井」代替了「隹」,這和「越走越往井裡去」完全不相干。
3.降,說文解字。阝+夅,降曾在《說文解字:步》當中提過,右側是兩隻朝下的腳丫。,俗稱「雙耳旁」,在左叫左耳旁,在右叫右耳旁,字形倒是像耳朵,但實際的意義,無論左右都和耳朵無關。
降,《說文》:「下也。」 段註:「此下為自上而下。」 人從土山高處下來,就是降的本義。在《康熙字典》裡,左阝,實際是阜,共計395字,「阜」字本義為土山,故從左阝的字,本義多與山地、地形相關,如陵、陡、險、陸、階等。右阝,是邑,從字形上看,邑好像是口+巴,但《說文》中解釋:「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 所以這個口,其實是囗,是國或圍的構件,象形。
上文所介紹的就是對學,進,降這3個字的說文解字。漢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我們平常看書,讀報,寫信,或是寫文章、寫文件,時時處處離不開漢字,記錄漢語的符號,就是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