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規範?記者在暴雨天暗訪跟蹤了一輛溼垃圾車……|垃圾分類...

2021-01-20 瀟湘晨報

溼垃圾清運是否規範,運輸途中有無跑冒滴漏現象?在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一周年之際,6月29日清晨4點多,下著暴雨,新聞晨報·周到記者暗訪跟蹤了一輛溼垃圾清運車……

暗訪:垃圾車兩次回駐地排汙減重東方帕堤歐小區位於寶山區顧村鎮,去年7月1日上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前,記者曾經在該小區蹲點,記錄居民們對垃圾分類這一移風易俗行動的適應過程。

東方帕堤歐小區的幹垃圾在垃圾房裡壓縮後,兩天運一次,溼垃圾則需要一天運一次。

運溼垃圾的車子每天早上5點到6點之間過來,最遲不超過6點,一年來,天天如此,一天都不能停。

對於很多市民關心的溼垃圾清運是否規範問題,記者進行了一次暗訪。

6月29日清晨,暴雨如注。

清晨5點20分,東方帕堤歐小區的垃圾房大門緊閉,8隻盛放溼垃圾的桶一溜擺在門前。有兩隻垃圾桶沒有蓋子,裡面已經積水很深,在雨中散發著酸腐味道。

清晨5點45分:15分鐘倒完8桶溼垃圾清晨5點45分,一輛牌號為3027的溼垃圾運輸車開進了垃圾房前面的院子裡。

三名穿著橙色雨衣的工人從駕駛室下來。暴雨還在下,地上積水沒腳,匯成一股股溪流。兩名師傅麻利地拖起垃圾桶,掛在車後的鉤子上。一個師傅在駕駛室邊上操作,將溼垃圾倒進車廂裡。

8桶垃圾倒完,空桶擺放整齊後,一位師傅從車上拿下一隻竹掃把,清掃撒落在地上的垃圾。

掃把所到之處,推起一片水花。一切收拾停當,兩位師傅回到駕駛室,倒車、出發,趕往下一站,此時正好是早晨6點。

因為下雨的緣故,雨霧迷濛,路上昏暗如夜,很多車子都打開了車燈。

垃圾清運車離開小區後,一路開到滬太路西側,師傅們從兩個倉儲大院裡,收走某食品公司、某快遞公司等三家單位的溼垃圾後,再穿過滬太路,回到顧北路上,在依雲灣幼兒園對面,收運這個小區放在路邊的溼垃圾。

清運師傅照例在清掃完路面後,把桶擺整齊,才上車離開。

記者跟在這輛垃圾清運車後面,明顯收完這些溼垃圾後,車身明顯重了,車速也慢了下來。

早晨7點鐘:開進駐地排汙減重後繼續收運早晨7點鐘,這輛垃圾車開進了顧太路的車隊駐地,在指定位置排放車廂內的汙水,以減輕載重。同時,師傅們用高壓水槍衝洗車身。

隨後,這輛垃圾車再次出發,前往顧荻路上兩個小區,繼續收集溼垃圾。

可能是因為下了一夜雨的緣故,有些垃圾桶沒蓋子積水過多的原因,收完最後兩個小區的溼垃圾後,這輛車又再次回到車隊排水、洗車。

隨後,車輛徑直往呼蘭路、虎林路的轉運碼頭駛去,一路上沒有出現跑冒滴漏的現象。

需通過汙水管道排汙減重記者跟訪的這輛車和三名垃圾清運工人,是上海寶誼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的。

6月30日,記者從該公司位於顧太路上的車隊了解到,這輛溼垃圾清運車每天負責8個點位的溼垃圾清運。當天在前往東方帕堤歐小區之前,已經收運了一次。

當天出勤的劉峰師傅告訴記者,他們每天早上4點半出車開工,收完8個點位的溼垃圾,需要將近兩個小時。

這些收集來的溼垃圾,都得送到呼蘭路、虎林路那邊集中壓縮。由於前往虎林路壓縮站送垃圾的車輛很多,通常會排出近兩公裡的隊伍,直到中午12點,才能完成當天的溼垃圾清運工作。

每天早上出車前,劉峰師傅他們會帶上早餐,在途中吃完:

一開始還覺得身邊有點臭,吃不下飯,但慢慢地就習慣了。」

談到那天車輛兩次回車隊排放積水的情況,車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操作規範,溼垃圾清運車不允許中途排放汙水。

但是,由於車輛過載,考慮到雨天行車安全,他們不得不讓車輛回來,在指定地點通過汙水管道,先排放掉部分汙水。

拒絕清運的單子已貼不出去劉峰說,他跟著這輛車剛好工作了一年。在他看來,跟去年這個時候相比,溼垃圾的純度已經很高了。

純度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居民在垃圾分類時,已經能夠做到乾濕垃圾嚴格分開。我們在清運過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年的變化。」

據劉峰介紹,顧村鎮的垃圾分類其實是從去年5月底開始的。相關部門給居民們預留了一個多月的適應時間。

那時候,乾濕垃圾很難做到明顯分開。早上,我們倒桶的時候,有時候會發現桶上面是溼垃圾,桶下面混有幹垃圾,乾濕混裝、分類不清。一年前,溼垃圾不破袋、破了袋,隨手把袋子丟進溼垃圾桶裡的現象更是普遍。」

劉峰師傅說,然而,現在基本上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市民們都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有時候,他們偶爾也會發現溼垃圾桶面上有一些幹垃圾,可能是風吹的,或是居民放錯了,他們會隨手分揀一下,「只是這樣的情況很少很少」。

記者看到,師傅們在車子裡放了黃單和紅單,分別貼在那些沒做好分類的垃圾桶上。

一般我們先貼黃單,提醒垃圾管理人員注意,及時整改。如果居民區七天、企事業單位三天內還沒有整改,我們就貼紅單,拒絕清運。」

劉峰師傅說,現在他們基本上貼不了單子,大家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習慣已成自然。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溼垃圾清運是否規範?記者在暴雨天暗訪跟蹤了一輛溼垃圾車……|...
    溼垃圾清運是否規範,運輸途中有無跑冒滴漏現象?在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一周年之際,6月29日清晨4點多,下著暴雨,新聞晨報·周到記者暗訪跟蹤了一輛溼垃圾清運車……暗訪:垃圾車兩次回駐地排汙減重東方帕堤歐小區位於寶山區顧村鎮,去年7月1日上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前,記者曾經在該小區蹲點,記錄居民們對垃圾分類這一移風易俗行動的適應過程。
  • 聚焦垃圾分類 一輛垃圾車清運多類垃圾桶
    在黃巖硃砂街與桔鄉大道交匯路口,多個分類桶內的垃圾被倒入一輛垃圾車。  除了前端分類,垃圾的分類運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前,記者走訪調查市區多個小區及公共場所的垃圾前端分類現狀時,不少受訪市民認為,運輸環節的不分類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前端分類的積極性,「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運輸環節的規範分類必不可少。」  分類桶內的垃圾被倒進一輛垃圾車  5月20日早上,記者來到黃巖桔鄉大道,自北向南沿路走訪。
  • 上海溼垃圾車今年要「改過自新」,怎樣解決跑冒滴漏?
    今年年底前,90%以上的生活垃圾運輸車輛要達標。截至目前,上海乾溼兩類垃圾的清運車共有4500多輛。「業餘」溼垃圾車集中進入更新期達標的基本要求是「五要五禁」,即車輛要衝洗、車身要整潔、構件要完好、運輸要密閉、作業要規範;嚴禁車身不潔、嚴禁跑冒滴漏、嚴禁飛揚撒落、嚴禁垃圾拖掛、嚴禁超速超載。
  • 瞻前不顧後 部分垃圾分類流於形式
    目前,垃圾分類工作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一些地方取得了實質進展。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國家2017年確定的46個垃圾分類先行先試重點城市之一的呼和浩特市採訪發現,很多街道、小區、校園都配備了五顏六色的分類垃圾桶,可老百姓辛苦分好的垃圾,卻被不加區分地倒入同一垃圾清運車。由於沒有做到全過程、全鏈條分類,垃圾分類流於形式,實際效果打了折扣。
  • 華陽街道因地制宜逐個破解"垃圾難題" "移動垃圾車"定時上門收垃圾
    原標題:華陽街道因地制宜逐個破解「垃圾難題」 「移動垃圾車」定時上門收垃圾圖說:垃圾車到定西路為沿街商鋪收取垃圾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  653家沿街商鋪,垃圾分類參與率高達99.5%,全區首創「垃圾分類上門收集」模式的街道有什麼秘訣?
  • 強制垃圾分類20多年的臺灣怎麼丟垃圾,為什麼要追垃圾車跑
    中新網7月9日電 (朱延靜)綜合報導,最近,垃圾分類成為熱議話題,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垃圾處理系統從無到有再到成熟,足足花了20多年。臺灣的「垃圾不落地」和「強制分類計劃」政策是如何實行的呢?
  • 垃圾分類看看這些城市怎麼做臺北有這樣的"音樂垃圾車"
    除了上海,海內外眾多城市中,還有哪些地方垃圾分類做得好?記者昨採訪了幾位在揚的境外人士以及在外的揚州人,以更廣闊的視野,尋找垃圾分類的好經驗、好做法。韓國分類垃圾袋政府專供,遠低於市場價「20多年前,韓國就有了垃圾分類清理制度。」說起垃圾分類,有一件「小事」令韓籍企業家、揚州一洋製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秉喆記憶猶新。
  • 東航回應「機艙內實施垃圾分類」:僅限回程抵滬航段
    新京報訊(記者 李一凡 吳榮奎)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那麼起落上海的航班,是否也被納入垃圾分類的管理範圍?今日(7月3日),新京報記者從東方航空媒體聯絡人處得知,該司航班已開始在機艙內實施垃圾分類,機上垃圾交由乘務員分類,但僅限回程抵滬航段。東航回程抵滬航段已實施機艙內垃圾分類。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此前消息稱,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滬上垃圾分類邁入「硬約束」時代。
  • 分好類的垃圾去哪了?記者探訪上海垃圾分類處理「末端」
    7月4日,荔枝新聞實地探訪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這裡負責處理的是上海市浦東新區北片區的乾濕垃圾。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近千噸垃圾究竟去哪兒了?跟隨記者的鏡頭,揭開你對垃圾分類的終極困惑。
  • 兩個舊垃圾桶拼出酷炫「垃圾分類車」
    穿著花襯衫、配著小背心、挎著小背包,傅建強不僅穿著潮,推著自製的垃圾分類車,打掃起衛生來也是一絲不苟。記者彭紅霞戴著一頂遮陽帽,穿著一件花襯衫,配著一件小背心,還挎著一個小背包,市民之家的保潔員傅建強因為這一身搭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一名外地來的辦事群眾說:「哇!你們瀏陽人真是熱愛生活!」「聽朋友這麼一說,我由衷感到驕傲!」同來辦事的市民王先生,8月24日撥打了本報新聞熱線83830000,也想表揚一下保潔員傅建強。
  • 垃圾分類看看這些城市怎麼做臺北有這樣的"音樂垃圾車"
    除了上海,海內外眾多城市中,還有哪些地方垃圾分類做得好?記者昨採訪了幾位在揚的境外人士以及在外的揚州人,以更廣闊的視野,尋找垃圾分類的好經驗、好做法。韓國分類垃圾袋政府專供,遠低於市場價「20多年前,韓國就有了垃圾分類清理制度。」說起垃圾分類,有一件「小事」令韓籍企業家、揚州一洋製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秉喆記憶猶新。
  • 東航回應「機艙內垃圾分類」:限回程抵滬航段
    7月3日,記者從東方航空媒體聯絡人處得知,該司航班已開始在機艙內實施垃圾分類,機上垃圾交由乘務員分類,但僅限回程抵滬航段。新華社此前消息稱,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滬上垃圾分類邁入「硬約束」時代。
  • 北京倆月立案查處生活垃圾分類違法2936起,典型案例曝光
    記者了解到,自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在為期半年的時間裡,全市城管執法部門共檢查生活垃圾分類主體責任單位43.65萬家次,發現問題1.72萬家次,存在問題率為3.94%;立案查處涉及生活垃圾的違法行為27081起。房山、門頭溝、順義區執法檢查工作較為突出,人均立案處罰數排全市前列。
  • 垃圾運輸「神器」,溼垃圾運輸車輛,東風6.5方自裝卸式垃圾車
    隨著環衛作業要求的不斷提升,垃圾收集作業車輛應實際需要進行換裝升級,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對城區溼垃圾收集作業車輛進行全部更新為溼垃圾清運專用車。目前,程力專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一種船型上裝式的溼垃圾清運車,後車廂改進為形如船式的一體式裝載艙,艙體可以實現整體自動化傾倒,解決了長期困擾環衛清運作業車輛跑冒滴漏的頑症。
  • 垃圾車都分類了!您家的垃圾「分」了嗎?
    門頭溝區環衛中心的垃圾車換新裝啦!為推進我市垃圾分類工作順利開展,助力創城攻堅勝利打響,門頭溝區環衛中心在五一勞動節前夕,對部分垃圾清運車輛按照市垃圾分類工作部署要求,進行統一車身樣式噴塗作業,確保清運車輛與分類垃圾桶顏色配套,達到讓廣大市民易分辨、好監督目的。
  • 新華社駐外記者實地探訪:突破垃圾分類難點有哪些國際經驗可借鑑?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題:新華社駐外記者實地探訪:突破垃圾分類難點有哪些國際經驗可借鑑?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垃圾分類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在我國十幾年的推行過程中,不願分、不會分、不能有效回收等問題讓垃圾分類難以真正落地。
  • 分類過的垃圾是怎麼處理的,從你家裡出來後它將去哪裡?
    你可知道,垃圾自從離開你家後,去哪兒了?怎麼走?你知道嗎?2018年上海生活垃圾環衛處理量為900餘萬噸,日均處理量2.6萬噸。垃圾分類,好處多多:每焚燒1.04噸垃圾,可為1戶上海居民提供一年的用電量;1噸溼垃圾經過處理,等於0.3噸有機肥;回收1噸廢紙,可免於砍伐12棵大樹……我們每天倒掉的生活垃圾都去哪了?
  • 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如何區分 生活乾濕垃圾分類圖片標識
    新華社上海6月28日電 題:垃圾分類迎來「史上最嚴」,這些焦點你應當知道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杜康 楊有宗 周穎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7月1日起施行,社會公眾稱為迎來垃圾分類「史上最嚴」。在很多人看來,垃圾分類如何分?如果自己的分類不妥,很可能會被罰款。要求「定時定點」投放,如果錯過時間,又該怎麼辦?
  • 上海垃圾分類一周記:記者實地追蹤生活垃圾最後一站
    根據《條例》,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劃分為四大類:幹垃圾、溼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類垃圾從社區「源頭」開始管制,經過嚴格分類之後,最終分別趕往不同的「目的地」。社區垃圾乾濕分離社區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制的第一站,而乾濕分離是社區垃圾分類的第一步。4日,本報記者來到上海市中心城區靜安區南陽小區,發現這裡只有一位物業人員和一名保安在監督垃圾分類。
  • 《致愛麗絲》日均多「引」出20斤溼垃圾
    本報訊(記者 陳璽撼)「有垃圾要扔嗎?」 聽到街邊不遠處響起《致愛麗絲》的旋律,滬信口腔門診部的前臺姑娘「條件反射」地向店內深處問了一聲。得到肯定回答後,她跑向垃圾桶,提起垃圾袋,立馬跑到店門口等著。此時,浦錦街道的環衛保潔員魏厚兵正騎著電動車駛來,確認袋中垃圾分類正確後,對整包垃圾進行稱重並記錄,然後扔進幹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