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亞洲自殺率排名第二的國家,僅次於韓國。
今年11月,日本警察廳公布統計資料,指出日本在2020年10月有2,153起自殺事件,比去年十月上升了39.9%,也是日本自2015年5月開始,單月最多人自殺的一個月。也比截至10月底,因為感染新冠而死的人數還高(1,755人)。
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日本,男人不容易
長年以來,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就常常引起討論,且男性自殺率一直比女性還高。
造成這樣的原因包括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導致失業率大增後,有許多中年男性因此自殺,此外,超時加班、學校同儕壓力、獨居老人、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也是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據日本警察廳的統計,從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間,日本每年自殺人數平均約為22000人。而到了1998年,這個數字一下增至32863人,首次越過3萬人大關。
2003年,當日本在當年度出現3萬4,000人自殺並引起各界討論後,日本當局就推出許多自殺防治策略,從那之後,日本自殺人數就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在去年,日本自殺人數更是以2萬169人創下自1978年新低。
然而,一切卻在今年變了調。
自殺率 上半年還在下降
專家相信,自殺率的回升和疫情在今年對日本經濟、社會造成的衝擊息息相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事實上在今年1月到6月,日本自殺率還有下降的趨勢,直到今年7月才又開始攀升。
對此,精神病理學家上田千代子解釋道,這可能是因為在疫情爆發初期,要大家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情緒在人們之間建立起了「共同作戰」的集體心理,讓大家比較不會想到自己的事,再加上日本政府宣布「緊急事態宣言」後,許多學校、公司就開始遠距離上課、上班,反而讓有人際焦慮的人在第一時間鬆了口氣。
只是忽視了自己的狀況 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然而,打從疫情開始在日本蔓延,焦慮情緒可能就已經在人群之中蔓延。
由日本全國50個自殺諮詢熱線、約6,000名接線生組成的生命熱線聯盟指出,打從日本政府宣布「緊急事態宣言」後,打電話來求助的人就急速上升,電話中有的人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有人說自己的生意一落千丈,也有人談到家人染上了疫情讓他們也不想活。
到了這個時代,自殺情緒的傳播更延伸到網際網路上。現在網上會有各種自殺方式痛苦程度的詳細介紹。因為知道了某種輕鬆的自殺方式而導致某次自殺潮流的爆發,這種情況越來越常見,比如硫化氫中毒自殺每年就有1000多起。
根據日本警察廳的資料,可以看到2019年的每月自殺人數大概呈下降趨勢,2020年的自殺人數漲跌趨勢卻恰恰相反。
看似回歸正常的不正常
精神病理學家上田千代子相信,當積極共同防疫的心情遞減、公家補助的緩衝期過去後,這些有如未爆彈的情緒就會逐漸浮上檯面,並逐漸反應在自殺人數上。
她解釋道,隨著「緊急事態宣言」逐步鬆綁,整個社會雖然看起來回到先前繁忙的模樣,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這個時候,因為疫情被資遣的員工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卻又被各種帳單追著跑;有些從遠距工作要返回職場的人因為人際關係倍感焦慮;也有必須維持遠距工作的人因為缺乏社會互動感到抑鬱。
相繼出現的名人自殺
除此之外,這幾個月相繼出現日本名人自殺身亡的消息也可能帶來了影響,上田千代子指出,雖然日本媒體鮮少對這類事件多加著墨(不論是在談論方法或是動機上) ,但只要有報導就可能影響到自殺人數。
細部看這幾個月的自殺率變化,可能也隱含更多問題。
跟去年相比,女性在今年10月的自殺人數大幅上升。
女性自殺率飆升,可能是對世界的警告
以十月來說,男性自殺人數有1,306人,女性則有852人,前者跟去年十月相比上升21.7%,後者則上升了82.8%。
對於女性自殺率大幅攀升的情況,研究自殺與自殺防制學的早稻田大學教授上田路子指出,這可能是因為大多女性都是在餐廳、飯店、零售店擔任臨時工,當疫情來襲導致這些店家必須解僱人員時,從事臨時工的女性往往首當其衝,繼而面臨收入銳減的窘境。
此外,由於在日本社會,照顧小孩的責任往往是落在媽媽頭上,因此有些女性就算保住了工作,在防疫期間仍得時時擔心小孩的健康,這在無形中自然替她們增加了額外的心理負擔。
照顧孩子的責任、被資遣、家庭暴力,都可能是造成女性自殺人數高升的原因。
家庭暴力和性侵之下的日本女婿
設立24小時簡訊諮詢熱線「專屬於你的所在」的大空幸星指出,他們每天都會收到超過200個人來訊,而且大多人都是女性。
今年年初,他最常收到的訊息是母親表示照顧小孩帶給她多大的壓力、居家隔離是如何擾亂了自己的生活步調,有些人甚至坦言會想要殺掉自己的小孩;最近,除了失去工作、家庭財務拮据這些困擾以外,還存在著另一個問題:家庭暴力。
「我有收到訊息像是:『我被爸爸性侵了』或是『我的老公想要殺了我』,」大空幸星說道,他認為這類訊息之所以會在疫情爆發之後攀升,是因為在那之前,受暴女性可以「逃」到學校、辦公室、朋友家裡,但她們現在卻有更長時間被迫和加害者共處一室。
日本的性文化是導致女孩遭到父親的主要原因,日本直到現在都存在女兒和父親的共浴的現象,這和中國人「女大避父,男大避母」的觀念完全不同。
日本女性結婚以後通常待在家裡相夫教子,丈夫出去幹活養家,這是日本大男子主義的家庭現象。疫情爆發後,日本男性很多都失業或者事業不順利,心情回到家中後,就會對妻子和孩子實施暴力。
今年10月在生命熱線聯盟的辦公室裡,一名接線生正在忙碌著
當「這樣不太好」的價值觀存在
不過一如經濟學家澤田康幸談到這件事情時所言,政府在自殺防治上給予財務支持固然重要,但設法讓大家正視心理疾病可能是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澤田康幸這樣講並非空穴來風,一些自殺防制專家在談到相關議題時,均指出日本社會不分性別,總傾向要人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不論是坦言自己真的過得不好,或是想要尋求心理諮商,總會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經營觀念轉變很重要
正在經營簡訊諮詢熱線的大空幸星就指出,許多傳訊息來的人第一句話就是:「我知道這樣不太好,但我可以在這裡說說話嗎?」
曾經四度自殺的古林惠理子也對這樣的社會價值觀深有感觸,她說:「(日本人總覺得)和別人透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大家總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把什麼都吞下肚。」
「我們需要創造出一個文化,讓人們覺得表露出自己的脆弱、無助是沒有問題的。」
各界擔心,發生在日本的狀況,可能正發生在全世界。
日本是少數每個月都會統計自殺人數的國家
回過頭來說,日本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除了種種根源於社會的因素,面對日本這幾個月因為疫情導致自殺人數節節高升,也讓人們擔心這樣的狀況很可能是全世界的縮影。
日本是少數每個月都會統計自殺人數的國家,相比於大多國家可能幾年才做一次自殺率統計,日本的自殺人數變化很有可能即時反應了社會環境的變化。
專家擔心,疫情肆虐全球後所帶來的抑鬱氛圍、封城政策帶來的孤立感、對生計帶來的衝擊等等,都有可能讓因為精神健康所導致的傷亡事件加劇,而那些在社會結構中比較脆弱的群體也可能受到更多衝擊。
中國的自殺問題
中國因為人口基數龐大,自殺的數據統計一直比較混亂,農村地區的自殺情況很多無法統計,校園的自殺新聞一般會被校領導壓下來。
根據世衛組織2016年統計的平均每十萬人自殺人數,中國自殺率是十萬分之9.7,排在世界第69位,一共183個國家。
不過,新世紀以來中國自殺率顯著下降,男性自殺率超過女性。20年前在中國自殺者身上出現的獨特自殺率特點逐漸消失。取而代之是自殺率出現2-3個高峰:一個是農村20-25歲左右男性群體,另外是中老年農村男性。
我國分城鄉自殺率整體狀況(2015年)
近幾年,在網際網路上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中國的自殺事件,不過都是因為特殊情況才會引起關注,比如跳樓者砸死路人、情侶殉情等情況。
12月4日,安徽17歲女孩跳河自殺,警方嘗試施救未果,最終這位女孩在花季年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件事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責任在於誰我們今天暫且不談。然而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很冷漠的現象,就是有些居然嘲諷這位輕生的女孩,有些人甚至說出「要死,死遠點,不要連累別人」這樣的話。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社會還是缺乏對自殺者的關心,要知道,很多自殺的人是因為抑鬱症,嚴重的抑鬱症藥物都難以治療的。
每個生命都應該值得去尊重,人們可能會覺得簡單的問題比如霸凌就會導致自殺,但實際更為複雜。貧困的基礎上夾雜其它壓力,比如健康、人際關係、工作問題等,都可能成為自殺的導火索。
所以我們應該從根源上去解決自殺問題,多關心身邊的人,多愛護自己,而不是對那些悲慘的人進行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