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2020-12-14 求醫網

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時間: 2019-04-01 15:39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2019年3月30日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受邀參加,由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唐祖宣醫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唐祖宣學術...

摘要:

  2019年3月30日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受邀參加,由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唐祖宣醫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唐祖宣學術研究分會主辦,鄧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鄧州第三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暨國醫大師唐祖宣106部著作出版新聞發布會》。

  參加本次盛會的重要人員有南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阿穎;遼寧省撫順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臧紅;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原中央文獻出版社社長、現任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鄭德興;河南中醫管理局醫政處處長段瑞昌;南陽市中醫藥發展局局長劉玉斌;南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陳少禹;河南遠程教育雜誌社主編、光明中醫雜誌社主編楊建宇;鄧州市人大主任趙顯三等領導和國醫大師唐祖宣106部著作的主編和編委代表、武漢廣杏堂名老中醫楊俊林、國內外知名中醫藥專家學者代表、製藥企業代表以及新華社河南分社、健康報、河南日報等20餘家新聞媒體,共600餘人。

  鄧州是「醫聖」故裡,千百年受仲景思想文化薰陶,積累了大量簡、便、廉、驗療效獨特的土單驗方,成就無數醫林賢士。崇醫行醫,在這裡蔚然成風。會議當日中午,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楊俊林教授,參觀了醫聖張仲景展覽館。

  史料記載,東漢名醫張仲景是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寫成了理、法、方、藥齊備的傳世經典醫書《傷寒雜病論》,被後世尊奉為「醫中之聖」「萬世醫宗」。《傷寒雜病論》所載的醫方被稱為經方。在張仲景展覽館中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楊俊林教授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原中央文獻出版社社長、現任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鄭德興同志共同探討中醫發展史併合影留照。

  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楊俊林教授在會議期間與同行名老中醫進行了胃腸疾病的探討。楊俊林教授主張以五臟為中心,從《黃帝內經·靈樞》的「肝藏血、血舍魂」、《內經》的「胃不和則臥不安」、《靈樞·百病始生》的理論探討腸胃病,採用「臟腑聯合療法」治療腸胃病,臨床療效顯著,得到了同行名老中醫的高度認可與讚揚。會議當天北京中醫大學房山醫院的程紅傑主任,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何立剛等進行了學術報告。

  結語: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楊俊林教授受邀參加中國•鄧州第三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大會,本次會議以論壇的形式,廣納意見建議,集各位專家學者之力,在弘揚仲景學說、傳承發展仲景經方、提高廣大中醫工作者醫療水平、中醫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上有著匯聚和引領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600名醫雲集,仲景故裡話中醫
    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600名醫雲集,仲景故裡話中醫 時間: 2019-04-01 15:27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2019年3月30日,約600餘名國內外中醫專家學者共聚醫聖聖地——河南鄧州,參加《中國·鄧州第三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暨國醫大師唐祖宣...
  • 仲景故裡話經方 中醫抗疫薪火傳第八屆仲景論壇在南陽開幕
    10月17日,在新冠疫情進入秋冬季防控的關鍵時刻,以「仲景經方與新冠肺炎防治」為主題的第八屆「仲景論壇」在南陽開幕,國醫大師張大寧敲響開壇銅鑼。在本屆論壇上,以國醫大師石學敏、張大寧、唐祖宣為領銜的中醫藥學者,圍繞新冠肺炎的中醫藥防治,總結仲景經方在新冠肺炎抗疫中的應用經驗,就如何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特色優勢、如何提升張仲景經方的學術帶動力、文化輻射力、品牌影響力,使中醫藥在維護人類健康上發揮更大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人民英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向大會發來賀信。
  • 廣杏堂名老中醫——楊俊林
    廣杏堂名老中醫——楊俊林以治病救人為己任    傾盡一生做中醫楊俊林主任師從中醫名家,是袁氏中醫世家「傷寒派」的第四代傳人,他自幼誦讀醫書,對諸家著作,嫻熟於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潛心腸胃系統疾病的診治與研究50餘年,具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 仲景宛西製藥連線名中醫徐立然:中醫抗疫,心安不懼
    多地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巧用經方辨證施治。  近日,河南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徐立然教授受到人民日報主管下的《生命時報》聯合仲景宛西製藥的邀請,通過連線直播進行中醫藥健康科普,解讀中醫治未病、戰瘟疫的優勢,並指導大家運用中醫藥進行日常慢病管理。
  • ‖ 仲聖平臺2018第六期(總第22期)經方臨床實戰講座盛大開幕!
    仲聖平臺經方事業部總經理張保林先生主持秋祭大典醫聖仲景經方醫學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塗華新先生恭請聖像醫聖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問世不久,便遭戰亂而散失,幸賴西晉醫學家王叔和編撰整理而未被淹沒。自晉至宋,更是分合隱現,幸得孫思邈、林億、孫奇、高保衡諸家的整理刊刻,方能世代相傳,漸次光大;至明代趙開美刊刻《仲景全書》,更使得注家蜂起,明珠異彩……
  • 風引湯白話解 | 一針一藥
    風引湯說的就是這個場景。對於「熱癱癇」病名,後世醫家對「癱癇」病證之注釋眾說紛紜,見解不一。有醫者認為,「癱癇」就是「癲癇」;也有醫者認為,「癱癇」就是「癱瘓」;也有醫者對「風引湯」這一湯證存疑。到底臨床上有無「癱癇」這一病證?趙錫武老師說,經自己臨床驗證,方知「仲景撰書實事求是,絕無妄添枝葉之弊,若見諸臨床,方知仲景所論至真至確。」
  • 首屆中國中醫經方大會在河南鄭州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等承辦,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全國近160萬人次通過直播觀看大會視頻。  經方主要是指東漢醫家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裡記載的古醫方,所謂仲景方。經方是經典方的略稱,更是中醫學的標準方。經方是千古相傳的經驗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使用天然藥物的經驗結晶,是中醫學的規範和準繩。  「經方之所以為經方,就是因為古代醫生經常使用,是經過臨床驗證、可以重複療效的方劑,也就是能指導後世的『經典』方劑。」
  • 經筋療法知多少!
    經筋療法起源於《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經·經筋篇」,可用於治療各類內科、婦科以及骨傷科等疾病。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所連接的筋肉系統,故經筋是受靜脈支配的,即「脈引經氣」(楊上善《太素·經筋》注)。經筋連屬骨骼,不入臟腑,但其與靜脈相同,故間接與臟腑相連。
  • 中醫腫瘤科牛小培:中醫療法抗癌,請不要錯過中醫治瘤的最佳時機
    通經、化濁、消瘤 通經化濁消瘤療法是腫瘤專家牛小培主任經過數十年臨床經驗和研究獨創的最新療法,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差異,遵循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從疏通經絡、調暢氣血、調達五臟六腑疏洩功能,疏通機體瘀阻狀態,達到通經、化濁、消瘤三部曲的綜合診療體系。
  • 經方大師劉渡舟:我有「靜心方」,治心煩胸悶難入睡,張仲景所傳
    比如說吧,我們對於經方的研究,就太少了。 但是,仲景經方給我們的幫助,又太大了。 現在,我就給我的讀者朋友們,轉述一張醫案。這醫案,是我在中醫經方學習班上,從老師那裡聽說到的。我視若珍寶。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國著名經方臨床大家劉渡舟先生。
  • 仲景食品上市引「非議」:孫耀志單品神話不靈了?
    而隨著仲景食品IPO大幕的拉開,集三家上市公司於一身的「宛西系」商業帝國開始現出雛形,這瓶並不出彩的香菇醬背後的大佬孫耀志也悄然浮出水面,那麼攻入大健康、汽車零部件等涉獵頗廣的宛西系要打造的又是一個怎樣的香菇醬逆襲故事?
  • 治療常見嘔吐,仲景這32首方夠了
    仲景所列35首止吐方,重複者3首(吳茱萸湯、小柴胡湯、四逆湯),實有32首。治療常見嘔吐,這些方就夠了。(1)葛根加半夏湯——外邪內迫陽明而嘔逆。發汗解表,降逆止嘔。(2)小青龍湯——表實兼水飲而乾嘔。外解表寒,內消水飲。(3)五苓散——太陽蓄水重證,水逆而吐。化氣行水,兼以解表。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國際經方學院
    不過,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方人才後繼乏人,經方的普及推廣萎縮,經方在中醫臨床使用的比例日益下降,大大影響了中醫的臨床效果,也制約了中醫學術的發展。&nbsp&nbsp&nbsp&nbsp國際經方學院作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辦學特區,在成立後將大力開展國際教育、繼續教育、全日制教育等不同層次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同時將開展經方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普及推廣,讓經方進入社區、進入家庭,還方與民,藏方於民,最終達到經方惠民的目標。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其主治的範圍涉及了太陽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痙病,溼病,瘧病,中風病,歷節病,血痺病,虛勞病,咳嗽上氣病,胸痺病,心痛病,腹滿病,寒疝病,痰飲病,水氣病,黃疸病,嘔利病,陰狐疝病,婦人妊娠病,婦人產後病,婦人雜病等。
  • 【永遠的榜樣】系列報導之品牌故事——仲景藥業:縱觀歷史 著眼...
    張仲景(公元150-154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偉大的臨床醫學奠基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張仲景高尚的醫德和醫學上的貢獻,使他在中國醫學史上享有殊榮。
  • 臺灣使用經方的中醫診所
    編者註:臺灣的傳統文化比大陸保存的完整,臺灣還在使用繁體字,中醫傳承的也好,臺灣生產經方的藥廠就有好幾家,而大陸幾乎沒有生產經方的藥廠
  • 張仲景「打通陽氣」的經方!兩味藥,化解痰多、尿多、口水多
    後來,他找到了一名當代經方大家,姓趙,別的我不多說了。醫家診脈,發現右部寸關皆弱,舌苔百潤無苔,口淡,不咳,口中津液很多,食慾一般,覺得從前醫家從腎論治,從脾論治,都沒問題啊,怎麼就無濟於事呢?思來想去,他萌生一個想法——既然治腎、治脾都宣告無效,那咱們另闢蹊徑,治肺吧!肺是,嬌髒,養肺也是養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