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話說走完徽州古城、鬥山街、太白樓、漁梁壩和漁梁老街,已近下午2時,距離天黑還有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一段時間。在來安徽之前,就已從網上得知歙縣賣花漁村正在舉辦一個全國性的梅花攝影展,正好趁下午這段時間前往賣花漁村賞梅去~
賣花漁村又名洪嶺村,位於雄村鄉東側,北有瀹嶺下村,南為莊源村,東鄰坑口鄉瀹嶺塢、瀹坑,西靠夏坑村。距雄村鄉政府15公裡;距徽杭高速4公裡;距縣城15公裡,漁梁壩9.6公裡,從漁梁壩開車前往只需17分鐘,途經黃山東路、X006縣道。
過年了,一路上總是會遇見集市,紅紅火火的喜慶氣氛瀰漫在沿途村鎮的大街小巷。
這是傳說中的新安江嗎?我不能確定,但見兩岸樹木蔥蘢,白屋錯落有致,背靠青山,面臨江水,一派江南小景的氣象。
對這樣的枯樹、老屋,有種說不出的情愫深埋心底,它們總是會令我想起童年,仿佛曾經在哪裡遇見過。
通往賣花漁村的鄉道較窄,想要去賞梅的遊客還不少,前方堵車,看樣子一時半會兒也通不了。
與其在這兒等著浪費時間,不如掉頭改行新安江山水畫廊。當機立斷,說走就走~
從前往賣花漁村的這條路到深渡鎮,沿途就是新安江山水畫廊,從地圖上看約36公裡,途經S324省道和X003縣道,直走中途不停留大約47分鐘的車程。
新安江為錢塘江上遊的全稱,發源於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境內海拔1618.4米的五龍山主峰六股尖。
新安江的名字來源於古徽州(今歙縣),徽州自古以新安稱,徽州的徽文化又稱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文房四寶、徽菜等。
新安江既是古徽州文明的搖籃,又是徽州人民的母親河,更是徽商的發源地。在這裡,山是閉塞的屏障,水卻是開放的大門。曾經徽商就是從這裡出發,到外面的世界開拓出了一番歷史上不朽的事業。
如今,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新安江水運的作用已不再重要。但新安江水依然流動著,兩岸的風光依然明媚著,古村落、古民居依然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宛如一幅流動著的水墨畫延綿近百裡,行走其間,就如行走在畫中,新安江山水畫廊便由此而得名。
不是乘船行走新安江,而是駕車行駛在江岸蜿蜒起伏的山間公路上,隔著車窗,新安江山水畫廊就是一幅流動著的畫卷,比之乘船,更有一種畫在江上行,人在畫外遊的感覺,乘船你是畫中人,乘車你便是欣賞畫的人。
接近二月底,山路兩邊的油菜花開始盛開了。雖不似3月份油菜花盛開如海,但那鬱鬱蔥蔥的綠色間點綴著星星點點鮮嫩的黃,散發出的不是驚豔而是清新樸實的美感,比之令人興奮的視覺反映更喜這樣寧靜的心靈感應。
隔著行駛的車窗拍下的畫面或許不精細,立在油菜花間的電線桿、耷拉下來的電線或許使畫面顯得不完美,但我卻更喜這樣的真實。
如同面對妝容精緻的美女與不加雕琢粉飾的村姑,我更喜後者的自然天成與可親近,即使有星星點點的斑點裸露在臉上也會自信坦然地迎接陽光,也是大自然賦予她們有別於他人的特別之處吧,我看到的是它們真實的可愛。
喜歡隔著車窗拍風景,行駛中不知道前面會遇見什麼能夠抓拍到什麼,攝入鏡頭的都是轉瞬即逝的畫面,卻也是最真實的記錄,因為沒有為了取景更好看而刻意避開什麼,就如做人一樣,沒有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一個完美的自己而刻意偽裝什麼。
駕車遊新安江山水畫廊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走進沿途江邊的村莊看看,每一個小村莊幾乎都是有點年頭的古村落,看那馬路兩邊的古民居便可見得。
過年了,村民們都閒了下來,在自家門口的柿子樹下打打牌、聊聊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那個時代,慢生活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跡太深了,使我的內心總是不能適應如今城裡像是要與時光賽跑一樣的快節奏,隔一段時間我就想要逃跑,逃到與大自然節拍一致的鄉村裡。
新安江兩岸的村莊隔著江水遙遙相望,江邊停放著一隻只小船,它們是兩岸村民的交通工具,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翠翠和她的爺爺,我始終不敢去鳳凰古城,惟恐去了會叫我不再喜歡《邊城》,倒不如永遠停留在小說描述的想像裡,看到擺渡的小船總會聯想到裡面的情節,倒與地域無關了。
在江的這邊,望著江對岸的村莊與它們靜謐的倒影,仿佛時光真的停滯了,在鄉村,時光流逝地總是那麼慢,你不與它賽跑,它便會真的停下來等你,等你慢慢走來,一同用心體會這凝滯的歲月。
沿途偶遇不知名的小村鎮,在這裡看到的是當地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和生存狀態。
是誰曾經說過,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或許是吧,我們都活在圍城裡。不過,換一種說法或許會更快樂些:旅行就是從自家門口到別人家門口去看看,看看別人生活的地方和別的地方人們的生活。
不需要太多語言說明或解釋,畫面就是最直觀的言語。在自家門口或坐或蹲或立的老人們已經為我們傳遞出了某種信息,他們在慢慢老去。
在這樣的大山深處,偏僻的小山村裡,或許他們一輩子都不曾走出新安江,比之如今在網上盛傳的優雅地老去,或許他們根本不去想什麼優雅也不知道什麼是優雅。但從他們與世無爭、淡泊寧靜的生活中我卻讀出了某種有別於優雅的自然氣質與純淨,那優雅倒有些矯情、做作的意味了。就這樣默默地安靜地老去又有什麼不好呢?
新安江山水畫廊的美不僅僅在於山和水,還在於兩岸綠油油的蔬菜。
自然景觀與生活氣息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不是世外桃源勝似世外桃源,我愛上了這裡。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渡屏風裡。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李白在天寶十二載(753)秋後遊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時所作的這首《清溪行/宣州清溪》,雖是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託清溪的更清,但也可見新安江水之清,比清澈如鏡,更多了一層雲霧朦朧的美。
有渡船靠岸了,抱著孩子的小倆口是要回江對岸的娘家吧,這樣平實的生活畫面在旅途中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南方北方、城裡鄉下,親情都是一樣的,瀰漫在每一個你看見或者看不見的角落裡,平日裡我們總是會因為太平常了而視而不見,到了異地他鄉才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多年後,或許曾經遊覽過的美景會變得模糊,而這抱著孩子上渡船回娘家的小倆口的身影卻會越來越清晰,即使當時由於距離太遠又是在行駛的車中只拍下了模糊的背影。
過江對岸的村莊乘渡船,到遠一點的地方還有公交車,如今新安江的交通運輸非常便利,也不再閉塞,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新安江山水畫廊知名度的提高,旅遊業的興起,更為沿岸村莊帶來活力,但外來信息並未衝淡當地淳樸的民風。
這是一個比較適合養老的地方,等我們老了,就到這裡來租兩間房,江邊種一片菜地,閒來弄一隻扁舟,順流而下,飽覽新安江山山水水,想想都美美噠~
只是為什麼要等到老了呢?
鄉村的農閒時節,有大把的休閒時光,人們坐在一起,暖暖的陽光下其樂融融,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簡單。
在明媚的山山水水間過簡簡單單的生活,是不是許多城裡人奔波疲憊時想要的生活?而這樣簡單的生活需要的卻是並不簡單的勇氣。你有勇氣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或者正在追求的所有而來到這大山深處的小山村渡過餘生嗎?我沒有。
三潭枇杷(枇杷別稱盧橘)主要產地是新安江沿岸深渡鎮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故稱為三潭枇杷。
而之所以稱為「三潭」,是由於這三個自然村分別坐落在新安江上遊的三個大拐彎處,形成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三潭山巒環抱,冬暖夏涼,終年雲霧縈繞,雨量充沛,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潭枇杷栽培歷史悠久,已有800餘年,自古就揚名中外。其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水多,清香可口,並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
枇杷是老幼皆宜的益果,民間有「天上王母蟠桃,世上三潭枇杷」的贊語。到了新安江,別忘了帶枇杷回家哦~
江岸上小小的觀音亭寄託著新安江人對平安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祈盼,不需要太華麗的外在形式,有一顆虔誠的心就夠了。
又一隻渡船靠岸了,在等過江的乘客。
到了新安江,一定也要乘一回渡船擺渡過江,融入當地人們的生活,才能體會到這片土地的與眾不同。擺渡票價很便宜,如同乘坐公交車一樣,在新安江,渡船就是連接兩岸村莊的公交船。
坐在渡船上欣賞新安江的山山水水,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致,船行在山光水色間,如在畫中遊,帶給人的感受自是有別於駕車行駛在畫外。
由賞畫的人變成畫中人,視線或許有了局限,但身臨其境、心曠神怡的感覺卻是畫外人不能真切體會的。因此,到了新安江,不僅要做個畫外人,還要做一回畫中人~
新安江山水畫廊段江面並不是很寬,乘渡船還未盡興便到了對岸,感覺不到10分鐘的樣子,若要遊江盡興,看來必須乘坐遊輪了~
網上查遊輪每天有二班,早上8:30、下午12:30到渡口碼頭乘坐,可遊2—3小時,票價120元左右,網上提前一天預訂有優惠。我們錯過上船時間了,以後有機會再遊吧~
人在旅途,遇見與錯過總是如影相隨,取捨之間必有一得也必有一失,人生的不完美或許亦在於此吧,因其不完美,所以更要珍惜眼前所得。不管是何種景致,對於匆匆過客的我們來說,都將轉瞬即逝。
岸邊停靠著拉木材的小船,居住在新安江邊的人們出門便見江水,出行貨運皆靠船隻。
這些貨船,莫名地令我想起了上學時語文課本上收錄的葉聖陶先生所著的《多收了三五鬥》,這兩者之間好似沒什麼聯繫。要說有一點相似之處那就是課文裡提到的到萬盛米行去賣的大米也是裝在敞口船裡的,只是這裡不見了大米和舊氈帽,不見了由於米價大跌而帶來的一副副懊喪到無可奈何的神色。
我看到的是貨船靠岸後的閒適與安然。
如今小船之於新安江人就如汽車或電動車、自行車之於居住在內地的人們一樣,是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沒有的話就要乘坐渡輪過江,租船或委託別家的船隻運輸貨物了。
渡船、貨船安靜地停靠在岸邊,冬日裡溫暖的午後,遠處的青山白屋倒影在水面,大大的影子仿佛要伸到岸的這邊來。
我站在新安江邊,新安江水依然平靜如鏡,但卻不再清澈見底,遠遠近近得有垃圾飄浮在水面,新安江水的汙染著實令人堪憂。
一隻只私家小船安靜地停靠在江邊,由石板鋪成的臺階上去便是高高的岸。
岸邊的斜坡上也種了菜,足見勤勞的新安江人對土地寸土寸地地珍惜,也說明了新安江一帶耕地的匱乏。
上了岸便是三潭枇杷的產地之一——漳潭古村。
下一站:漳潭古村,再見!
上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