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這是今年秋天剛剛收穫的,種了幾十年的地,用鹽水灌溉還是頭一回。」64歲的楊俊崇是實驗田中的管水員,忙了一整年,楊俊崇依然滿臉興奮。「一般的水稻早被齁死了,但這個新品種一點事兒都沒有。」楊俊崇用手輕輕撫摸著裝在玻璃器皿中的金黃色稻粒,仿佛它們是一顆顆金豆子。11月3日,在位於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國家耐鹽鹼水稻創新中心盤錦試驗站,記者見到了傳說中的「海水稻」。「海水稻」,學名耐鹽鹼水稻,是指能夠在一定鹽(鹼)度的鹽鹼地上生長的水稻。它適應能力強,不僅抗鹽鹼,還抗風、抗澇、抗病蟲害。
遼寧盤錦位於北緯40到42度之間,跨中國最北海岸線,地處遼河入海口,有大面積的鹽鹼地資源。在此篩選、試驗種植高鹽鹼品種「海水稻」,將為東北地區高鹽鹼土地水稻的種植及利用探索出一條新途徑。2019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創建了「國家耐鹽鹼水稻試驗示範基地」,袁隆平親自命名的「北方耐鹽鹼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落戶盤錦,中國最北海岸線的這片退海之地有了新的歷史使命。
楊俊崇說,盤錦雖然也是在鹽鹼地上種水稻,但絕大部分種植區域經過改良,水土中的鹽分含量已經不足1‰,一般的稻種是無法在高鹽分的水土環境中生長的。此次試驗基地篩選耐鹽鹼水稻品種209份、優質水稻品種100份、本域優質水稻品種12份進行繁育。
試驗田選擇位於遼河入海口的130畝地,但自然條件下引入的海水對於培育6‰耐鹽鹼水稻來說,濃度仍然不夠。試驗站引進智能化設備,在試驗田附近打了一口含鹽量為22.4‰的深井。確保鹽水稀釋後濃度達到6‰再進行灌溉,保障篩選、繁育試驗的成功。
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篩選出耐鹽鹼及優質水稻品種30餘份,其中科研難度最大的6‰耐鹽鹼水稻品種6份。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的遼寧中聚生態農業科技開發公司董事長張潛介紹說,耐鹽鹼水稻與普通水稻在外觀上相似,稻穗上的穗粒數少於普通水稻;口感上,耐鹽鹼水稻做出的米飯香氣濃鬱,緊緻有嚼勁。
「這裡還養殖了河蟹」,張潛說,今年鹽水中的稻蟹結合試驗,成果喜人。不僅「海水稻」長勢旺盛,而且蟹的口味比普通稻田蟹更加鮮香,大幅提高了高耐鹽鹼水稻畝產收益的附加值。將來推廣種植,可實現當季「蟹」有效益,當年「稻」有收益,這是盤錦試驗種植「海水稻」產生的新收穫。
張潛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今年6‰鹽水灌溉的稻田畝產水稻400公斤,養殖河蟹25公斤,僅這兩項收入就能達到2200元左右。耐鹽鹼水稻秸稈含鹽量非常高,內蒙古農科院對稻稈的30多項指標進行了化驗分析,發現含鹽秸稈強於優質牧草,是上好的綠色飼料添加劑。施藥量上與普通農田相比,耐鹽鹼水稻的施藥量減少60%,稻米的農藥殘留明顯低於普通稻米,米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化灘涂為良田,鹽鹼地裡稻花香」,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立下的錚錚誓言。「明年我們還會在8‰鹽水灌溉的稻種中做進一步的試驗」袁隆平院士團隊專家、國家雜交水稻中心科研處副處長彭玉林說,「『海水稻』在後期推廣中,會首先選擇盤錦大窪區新興鎮域內,再逐步輻射盤錦其他及周邊區域。」
隨著土壤的改良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海水稻」的產量會逐年提高,從前一文不值的鹽鹼地會變成搶手的「香餑餑」。袁隆平院士說,「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其中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產值200至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5日09版)
編輯: 鄧瑞
最新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