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

2020-12-13 中國張掖網

  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這是今年秋天剛剛收穫的,種了幾十年的地,用鹽水灌溉還是頭一回。」64歲的楊俊崇是實驗田中的管水員,忙了一整年,楊俊崇依然滿臉興奮。「一般的水稻早被齁死了,但這個新品種一點事兒都沒有。」楊俊崇用手輕輕撫摸著裝在玻璃器皿中的金黃色稻粒,仿佛它們是一顆顆金豆子。11月3日,在位於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國家耐鹽鹼水稻創新中心盤錦試驗站,記者見到了傳說中的「海水稻」。「海水稻」,學名耐鹽鹼水稻,是指能夠在一定鹽(鹼)度的鹽鹼地上生長的水稻。它適應能力強,不僅抗鹽鹼,還抗風、抗澇、抗病蟲害。

  遼寧盤錦位於北緯40到42度之間,跨中國最北海岸線,地處遼河入海口,有大面積的鹽鹼地資源。在此篩選、試驗種植高鹽鹼品種「海水稻」,將為東北地區高鹽鹼土地水稻的種植及利用探索出一條新途徑。2019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創建了「國家耐鹽鹼水稻試驗示範基地」,袁隆平親自命名的「北方耐鹽鹼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落戶盤錦,中國最北海岸線的這片退海之地有了新的歷史使命。

  楊俊崇說,盤錦雖然也是在鹽鹼地上種水稻,但絕大部分種植區域經過改良,水土中的鹽分含量已經不足1‰,一般的稻種是無法在高鹽分的水土環境中生長的。此次試驗基地篩選耐鹽鹼水稻品種209份、優質水稻品種100份、本域優質水稻品種12份進行繁育。

  試驗田選擇位於遼河入海口的130畝地,但自然條件下引入的海水對於培育6‰耐鹽鹼水稻來說,濃度仍然不夠。試驗站引進智能化設備,在試驗田附近打了一口含鹽量為22.4‰的深井。確保鹽水稀釋後濃度達到6‰再進行灌溉,保障篩選、繁育試驗的成功。

  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篩選出耐鹽鹼及優質水稻品種30餘份,其中科研難度最大的6‰耐鹽鹼水稻品種6份。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的遼寧中聚生態農業科技開發公司董事長張潛介紹說,耐鹽鹼水稻與普通水稻在外觀上相似,稻穗上的穗粒數少於普通水稻;口感上,耐鹽鹼水稻做出的米飯香氣濃鬱,緊緻有嚼勁。

  「這裡還養殖了河蟹」,張潛說,今年鹽水中的稻蟹結合試驗,成果喜人。不僅「海水稻」長勢旺盛,而且蟹的口味比普通稻田蟹更加鮮香,大幅提高了高耐鹽鹼水稻畝產收益的附加值。將來推廣種植,可實現當季「蟹」有效益,當年「稻」有收益,這是盤錦試驗種植「海水稻」產生的新收穫。

  張潛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今年6‰鹽水灌溉的稻田畝產水稻400公斤,養殖河蟹25公斤,僅這兩項收入就能達到2200元左右。耐鹽鹼水稻秸稈含鹽量非常高,內蒙古農科院對稻稈的30多項指標進行了化驗分析,發現含鹽秸稈強於優質牧草,是上好的綠色飼料添加劑。施藥量上與普通農田相比,耐鹽鹼水稻的施藥量減少60%,稻米的農藥殘留明顯低於普通稻米,米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化灘涂為良田,鹽鹼地裡稻花香」,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立下的錚錚誓言。「明年我們還會在8‰鹽水灌溉的稻種中做進一步的試驗」袁隆平院士團隊專家、國家雜交水稻中心科研處副處長彭玉林說,「『海水稻』在後期推廣中,會首先選擇盤錦大窪區新興鎮域內,再逐步輻射盤錦其他及周邊區域。」

  隨著土壤的改良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海水稻」的產量會逐年提高,從前一文不值的鹽鹼地會變成搶手的「香餑餑」。袁隆平院士說,「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其中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產值200至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5日09版)

 

 

編輯: 鄧瑞

最新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我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在盤錦試種成功
    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這是今年秋天剛剛收穫的,種了幾十年的地,用鹽水灌溉還是頭一回。」
  • 中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平均畝產超三百公斤
    光明日報11月5日消息,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畝產620公斤[組圖]
    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據測算,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 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近日,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中,高寒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正在試種。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的工作人員們將青海格爾木市大棚內培育的海水稻移栽到新開墾的鹽鹼地中,這也是海水稻在柴達木盆地首次進行試種植。經過五天時間的人工插秧,目前已完成兩畝多地的海水稻試種。袁隆平海水稻青島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員 張國東:試插秧一個是考驗秧苗對這個氣候的適應條件,再一個是看它返苗返青的情況,目前看它還在適應的階段,因為也是剛插完秧,它需要五到七天的適應階段。
  • 畝產350公斤 鹽鹼地上稻花香丨玉環:800畝「海水稻」試種成功
    這陣子,玉環市漩門三期3-2地塊試種的800畝耐鹽鹼水稻進入成熟收割期。在一片荒蕪的灘涂間,這片試驗田稻浪起伏、金黃一片,格外亮眼。「開割!」近日,隨著「海水稻」項目負責人柯榮光一聲令下,兩臺聯合收割機緩緩駛入稻田。一陣來回忙碌後,收割機再次回到田邊,將熱乎乎的穀粒「譁啦啦」地「吐」了出來。經過農技人員測算,這片耐鹽鹼水稻畝產最高達355公斤,喜獲豐收。
  • 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這是袁隆平團隊試種的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的水稻。而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擁有特殊的地理條件,可以試種海水稻。
  • 平湖首次試種的海水稻迎來大豐收
    9月4日,平湖首次試種的海水稻迎來了首批收割測產。經測算,此次收割的「玉香油佔」品種海水稻畝產380公斤,達到預期試驗目標。「海水稻」是不是生長在海水裡? 其實,「海水稻」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有人會問,鹽鹼地裡長出來的稻米,會不會吃起來口感不好?
  • 海水稻科研推廣迎來關鍵之年
    在本次的四地海水稻插秧活動中,最受關注的是青海格爾木市。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擁有特殊的地理條件,可以試種海水稻。在海拔2800米的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多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
  • 中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最高畝產達620.95公斤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 柴達木盆地核心區成功種出「海水稻」
    王海防 攝中新網西寧5月9日電 (孫睿 王海防 趙倩)記者9日從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官方獲悉,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成功種出「海水稻」,長勢喜人。海水稻又稱高寒耐鹽鹼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的水稻,還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
  • 袁隆平海水稻試種成功 脫粒後的海水稻長這樣
    測產專家和技術人員在稻田內收割海水稻。  脫粒後的海水稻長這樣。  自從袁隆平院士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並設立海水稻研發中心,青島就與海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年5月份海水稻插秧後,經過153天的生長期,終於等來了一場大考——收割測產。
  •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再創新紀錄!
    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表示,這個產量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 「海水稻」長在海裡嗎?鹹嗎?——「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新華社記者袁軍寶、潘林青、王子辰最高畝產620.95公斤!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首批耐鹽鹼水稻收割測評,試種的「海水稻」在產量上取得重大突破。「海水稻」是長在海裡的嗎?「海水稻」鹹嗎,口感如何?都是誰在照料這些「海水稻寶寶」?記者走進位於青島市李滄區的白泥地實驗基地,帶你了解這些關於「海水稻」的「趣事」。
  • 十萬畝海水稻測產豐收
    王海濱攝(新華社發)據新華社濟南10月16日電(記者吳書光)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山東青島、濰坊和浙江溫州三地進行海水稻產量測評,測評結果從畝產320公斤到739公斤不等。至此,10萬畝海水稻完成測產,產量喜人。
  • 海水稻首次種上青藏高原
    海水稻首次種上青藏高原 2020年06月09日 05:43:06 來源:新華社 記者 王豔   新華社西寧6月8日電 (記者 王豔) 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
  • 袁隆平團隊在杜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袁隆平團隊在杜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八十多個品種 均超出世界水稻平均產量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於2018年1月8日在杜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
  • "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瞄準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
    這是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首批試種的「海水稻」產量。「海水稻」是長在海水裡的嗎?它的口感如何?誰在照料這些「海水稻寶寶」?「海水稻」其實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據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介紹,耐鹽鹼水稻可以在海邊灘涂生長,是在「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裡」,但「海水稻」生長的地方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
  • 科技日報: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起秧,為插秧做準備。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 圖「網紅」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了全國大範圍試種。
  • 人民日報:海水稻還需闖幾道關?距離推廣有多遠?
    今年5月底,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在杜拜沙漠地區試種的海水稻經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測產,其中一個海水稻材料畝產超過500公斤。推廣種植前,需闖關試驗多重篩選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試驗基地的組織培養實驗室裡,一排排培養皿內種著水稻的幼苗,科研人員張繼雨一邊觀察水稻幼苗,一邊在記錄表上寫下這些幼苗的耐鹽鹼性狀。記者在這份記錄表上看到,在6‰鹽度下,有38份水稻材料試驗入組,測試其發芽率、生根率以及芽期耐鹽鹼能力。
  • 袁隆平團隊在杜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成功
    ,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於2018年1月8日在杜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這標誌著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此次在杜拜沙漠地區的試驗種植取得了階段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