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

2020-12-11 央廣網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最高畝產達620.95公斤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據測算,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海水稻」不一般,稀釋海水來澆灌

走進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南側10餘畝試驗田,被整齊分成了12塊,總共種植了1000多份不同的水稻材料——技術人員解釋說,通過品種審定前,這些不同的水稻不能稱之為品種,只能稱之為材料。

其中,7號和8號試驗田中種植了312份具有較強耐鹽鹼性的「海水稻」材料,平時用3‰至6‰不同鹽度的鹹水澆灌。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最西側是一個海水調節池,周邊海水被引入調節池中,再加入一定比例淡水,配製出不同濃度的鹹水,專門用於灌溉7號和8號試驗田,從而模擬自然界中不同的鹽鹼地情況,測試不同材料的耐鹽鹼性,選育優秀品種。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鄒丹丹說,「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傳統水稻在較高鹽鹼濃度的水田裡無法正常生長結實。目前,這裡的「海水稻」已能在6‰鹽度的鹹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未來隨著相關研究進一步推進,期待新的海水稻材料能用更鹹更鹼的水進行灌溉。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由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眼下,這些「海水稻」進入成熟期,稻穗已經金黃。隨手捏開一粒稻穀,籽粒十分飽滿。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楊紅燕最近一直「泡」在試驗田中。「無論颳風下雨,我每天都會來這裡看苗情、測鹽分,記錄它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看著這些珍貴的『海水稻』長勢良好,我很有成就感。」楊紅燕說。

28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權威科研機構在青島舉行了「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和「鹽鹼地改良技術評測會」,對「海水稻」產量等相關技術成果進行評測。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原來的預期目標為300公斤,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揚州大學教授、「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測產組組長劉世平在經過「確定測產水稻材料」「收割」「數據測量」等多個步驟後,宣布了「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現場嘉賓和工作人員歡呼雀躍,「我們成功啦!」

此外,還有三個材料畝產測產突破了400公斤,分別為547.72公斤、490.47公斤、438.14公斤,都遠遠超過了原先預計的300公斤數值。

年近九十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通過視頻連線觀看了實測結果後,高興地對現場工作人員說:「這個成績非常好,如果用優良中差來評判,可以達到優了。」

「海水稻」真神奇,突破高產大難題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說,這次培育的「海水稻」實現了多個技術突破,最重大的技術突破在於可以用含鹽6‰的鹹水直接灌溉並且產量大幅提高,620.95公斤的畝產量,已超過了目前已知含鹽6‰鹹水中生長的「海水稻」最高產量。

「其實,『海水稻』本身並非新事物,高產高耐鹽的『海水稻』才是『稀罕物』。」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說,通常水稻品種的耐鹽度在3‰以下,在國內外的「半鹹水」地區也已發現了多種耐鹽度為3‰至12‰野生水稻資源,但普遍存在產量低、米質差、株葉形態不佳等缺點,多年來相關技術難題一直難以攻克,造成現有「海水稻」品種無法直接推廣。

袁隆平說,現有「海水稻」品種多為半野生狀態,畝產只有100公斤左右,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但如果畝產能提高到300公斤以上,農民種「海水稻」就划得來,種植積極性就會提高。

這次「海水稻」低產技術難關取得突破,離不開科學的技術路線。袁隆平作為「雜交水稻之父」,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以雜交路線為特色開展「海水稻」研究,最終取得了成功。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工程師張樹寅認為,把野生稻的耐鹽鹼基因鑑定出來,通過現代育種技術,與現有優質品種相結合,進行品種培育,特別是利用雜交水稻技術,培育出雜種優勢強、產量高、品質好、株型優、能夠產業化推廣的耐鹽鹼雜交水稻品種,這樣真正意義上的「海水稻」就研發成功了。

高產「海水稻」將使人類飯碗多了個重要支撐點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總部所在地,青島國際院士港16號樓的一樓大廳顯著位置掛著一張我國鹽鹼地分布圖。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鹽鹼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分布,鹽鹼度也各有不同。

這張鹽鹼地分布圖,就是袁隆平正在攻克的「堡壘圖」,而「海水稻」就是最好的武器。它不僅能改造鹽鹼地,而且能增加糧食總產量,對保證我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袁隆平說,全球有142.5億畝鹽鹼地,亞洲有48億畝,佔全球的1/3以上。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3億畝可以開發利用。這些鹽鹼地如果種上高產「海水稻」,糧食增產前景十分廣闊。

推廣「海水稻」還有更多好處。專家們認為,一是「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鹹水,能夠節約淡水資源;二是由於鹽鹼地中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三是「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鹼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目前,「海水稻」已走出青島邁向全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聯合國內多家科研單位,今年成立了國內首個耐鹽鹼水稻區試協作組,並首次制定了耐鹽鹼水稻相關審定標準,組織35個耐鹽鹼水稻品種(系)在全國23個區試點進行了區域試驗。

袁隆平團隊破解糧食安全問題的目標遠不止於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分「兩步走」的雄心勃勃的計劃。

第一步,要用3年時間,讓耐鹽鹼水稻的抗鹽鹼能力超過6‰且畝產300公斤以上;第二步,再用5年時間,實現稻作改良鹽鹼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並推動全球化發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

鹽鹼地裡稻花香,美麗的畫卷已展現在眼前……

(新華社記者 記者餘孝忠、徐冰、潘林青、袁軍寶、王子辰) 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

相關焦點

  • 我國今年首次大範圍試種海水稻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改良
    記者從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海南南繁基地從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選出176份優良品種,將在今年首次全國大範圍試種。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這176份我們會重點在全國主要鹽鹼地進行重點的、深入的(做)一些測試,爭取今年能夠拿出不低於一個可以在全國大範圍推廣,經過國家審定的一個品種。
  • 戈壁鹽鹼地成功試種海水稻
    戈壁鹽鹼地成功試種海水稻 每日甘肅網肅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通訊員 王永霞)近日,在酒泉市肅州區銀達鎮鹽鹼地上試種的200畝海水稻經過100多天的精心培育,迎來了收穫期。
  • 袁隆平團隊海水稻再獲豐收,為什麼要花大精力在鹽鹼地種水稻?
    近日,袁隆平團隊在新疆嶽普湖縣重度鹽鹼地試種的海水稻再獲豐收,畝產達548.53公斤。消息一出,立馬吸引了網友們的關注。花費大量研發成本在鹽鹼地種植海水稻,有何意義?一起來看看吧!嶽普湖縣試種海水稻再獲豐收還記得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試種的300畝海水稻嗎?如今已經長成啦!
  • 鹽鹼地上種水稻?海水稻首次紮根青藏高原,讓高原鹽鹼地變糧倉!
    鹽鹼地的利用一直是農業的大難題,畢竟植物難以生長,浪費又可惜。對於我國,有100萬平方公裡的鹽鹼地,要是按面積算,這幾乎相當於是一個衣索比亞的大小。不過,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現在在鹽鹼地上也能種水稻了。
  • 青島試種海水稻成功 屬於中度鹽鹼地
    青島試種海水稻成功 屬於中度鹽鹼地時間:2018-10-11 21:09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青島試種海水稻成功屬於中度鹽鹼地 新華網青島10月10日消息,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10日開始收割在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試種的海水稻,專家組現場對編號為1803的水稻材料進行測產
  •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耐鹽鹼水稻面積預計達百萬畝
    胡耀傑 攝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在中國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面積預計達百萬畝中新網青島3月5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在5日舉行的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開工儀式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表示,今年在中國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的面積預計可達百萬畝。
  • 畝產350公斤 鹽鹼地上稻花香丨玉環:800畝「海水稻」試種成功
    昔日鹽鹼灘,今秋米糧倉。這陣子,玉環市漩門三期3-2地塊試種的800畝耐鹽鹼水稻進入成熟收割期。在一片荒蕪的灘涂間,這片試驗田稻浪起伏、金黃一片,格外亮眼。「開割!」近日,隨著「海水稻」項目負責人柯榮光一聲令下,兩臺聯合收割機緩緩駛入稻田。
  • 袁隆平團隊在杜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袁隆平團隊在杜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八十多個品種 均超出世界水稻平均產量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於2018年1月8日在杜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
  • 袁隆平團隊在杜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成功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於2018年1月8日在杜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
  • 中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平均畝產超三百公斤
    遼寧盤錦位於北緯40到42度之間,跨中國最北海岸線,地處遼河入海口,有大面積的鹽鹼地資源。在此篩選、試驗種植高鹽鹼品種「海水稻」,將為東北地區高鹽鹼土地水稻的種植及利用探索出一條新途徑。2019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創建了「國家耐鹽鹼水稻試驗示範基地」,袁隆平親自命名的「北方耐鹽鹼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試驗站」落戶盤錦,中國最北海岸線的這片退海之地有了新的歷史使命。楊俊崇說,盤錦雖然也是在鹽鹼地上種水稻,但絕大部分種植區域經過改良,水土中的鹽分含量已經不足1‰,一般的稻種是無法在高鹽分的水土環境中生長的。
  • 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原標題: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王志春
  • 溫州等地試種海水稻 推廣後年增產糧食可養8千萬人
    海水稻開始產業化推廣研發海水稻,改造鹽鹼地,要經過品種小規模選育、區域試驗示範和產業化推廣三個階段。今天,六大類型鹽鹼地同時試種海水稻,這標誌著我國海水稻品種小規模選育已經成功,進入第三階段——產業化推廣。在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有2億畝可以通過種植海水稻,改造變成良田。
  • 科技,東營鹽鹼地上創奇蹟
    在5‰的鹽度下,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4個品種耐鹽水稻今年畝產量均達450公斤以上,實現了耐鹽水稻鹽度突破且取得高產!近日,從東營市鹽鹼地上傳來的消息,令人振奮不已。直接參與這項科研實驗的中國科學院傳統與發育生物研究所東營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林博士開心不已,他感嘆:「科技,正在這裡的鹽鹼地上創造奇蹟!」
  • 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作者: 何樂舒[ 海水稻種植在這幾年已陸續在沿海城市以及內陸鹽鹼地推廣鋪開,包括江蘇、浙江、廣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不過,要大面積在全國推廣,也面臨著一些阻礙。
  • 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近日,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裡長出了水稻。這是袁隆平團隊試種的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的水稻。
  • 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近日,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中,高寒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正在試種。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的工作人員們將青海格爾木市大棚內培育的海水稻移栽到新開墾的鹽鹼地中,這也是海水稻在柴達木盆地首次進行試種植。經過五天時間的人工插秧,目前已完成兩畝多地的海水稻試種。袁隆平海水稻青島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員 張國東:試插秧一個是考驗秧苗對這個氣候的適應條件,再一個是看它返苗返青的情況,目前看它還在適應的階段,因為也是剛插完秧,它需要五到七天的適應階段。
  • 【專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人才楊記磙:「海水稻,深圳造...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人才、「鹼稻中心」副主任、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記磙教授、祥祺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紅天博士等多位科學家與企業家攜手共同啟動「海水稻生態糧倉共建行動」,宣布將聯合各界精英,實施「億千百萬」計劃——力爭在十年內,修復改造1億畝鹽鹼和灘涂地,建設10個萬畝國家級海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國家新增耕地1000萬畝,帶動100萬農戶脫貧和就業,每年為國家增收500億斤優質海水稻米
  • 東營的鹽鹼地華麗變身大糧倉,德州、濱州也要治理
    「以前這裡都是鹽鹼地,從土裡返出來的鹽鹼花白花白的,根本沒法種地,有的地方連苗都發不出來,甚至草都不長。」種了20多年地的馬廣華對這裡記憶尤深。現在,他一點也不發愁了:土地有了土地的樣子,還能結出碩果,賣個好價錢,這裡可成了大糧倉!
  • 大慶荒廢的鹽鹼地什麼也種不了?袁隆平的海水稻送去答案
    東北,素來有「北大荒米糧倉」之譽,而且作為中國四大平原中面積最大的東北平原,無論是環境氣候土質土壤產量品質都不愧中國糧倉的美譽,可在這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也有一片鹽鹼地,就集中在大慶市。松嫩平原的耕地面積800萬公頃,其中鹽鹼地面積56.08萬公頃,佔到7%,大慶擁有水田150多萬畝,大部分土壤都含有鹽鹼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