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
作者: 何樂舒
[ 海水稻種植在這幾年已陸續在沿海城市以及內陸鹽鹼地推廣鋪開,包括江蘇、浙江、廣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不過,要大面積在全國推廣,也面臨著一些阻礙。 ]
9月初的江門市臺山海宴鎮華僑農場裡,沿著鄉間小路一直走,目之所及,一大片掛著沉甸甸稻穗的海水稻在遠處與清澈的藍天相接。正值收穫時節,遠處還有兩臺收割機在忙碌工作。
「這裡的稻田都養著蝦和蟹,主要吃害蟲和秸稈底下的微生物,因此都特別鮮甜肥美,口感是不一樣的。」海水稻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一邊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海水稻的情況,一邊把稻田邊已經放置了一個小時的蝦籠收起來,活蹦亂跳的對蝦裝了滿滿一桶,其中還夾著幾隻臺山青蟹。
誰也想不到,這裡原來是一大片鹽鹼地。
2019年,廣東省臺山市海宴鎮與陳日勝教授在海宴華僑農場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利用750畝由鹽鹼地墾造出來的水田試種海水稻,主要開展海水稻的選育、試驗與示範等工作,晚造(即晚季作物)畝產超過450公斤。
今年早造,海水稻研究院已經實現海僑片區核心區種植海水稻面積約3000畝,試驗種植區種植海水稻面積約2000畝。經專家測產,該稻田總產量超1600噸,成品大米預計10月份上市銷售。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等因素影響,糧食安全問題熱受到關注。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
海水稻的種植及推廣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海水稻?為什麼該水稻具有耐鹽鹼的特性?其在全國大範圍推廣的可行性如何?作為最早發現「海水稻」植株並投入長期研究的專家,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江門臺山海宴鎮「海水稻」項目負責人陳日勝對此一一進行了解答。
有望解決土地鹽鹼化
海水稻是不是生長在海水裡的水稻?並非如此,海水稻的學名為耐鹽鹼水稻,是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陳日勝表示,含鹽量為0.5%至0.6%的土地是最適宜種海水稻的。
海水稻為什麼能耐鹽鹼?陳日勝解釋稱,耐鹽鹼的基礎來自「海稻86」。1986年,陳日勝與羅文烈教授考察湛江紅樹林,偶然發現了一株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便收下其種子進行選育。1999年形成花期一致的「海稻86」常規稻種。2000年,陳日勝及其團隊開始利用「海稻86」做親本進行雜交水稻育種,將最初的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根據我們的生物學分析,這是一種早期進化稻種,有12000年左右的歷史,但進化至今,基因基本沒有發生改變。其中的原因我們也在追查,有可能是因為這種水稻獨立長在南方海邊,沒有受到過其他水稻或者其他作物的花粉影響。」陳日勝說。
在海宴鎮的海水稻種植基地裡,除了海水稻,還種植著原有的香蕉樹和甘蔗。研究院團隊的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香蕉園和甘蔗園下半年也會拿來種植海水稻。在南方,比較耐鹽鹼的作物便是香蕉和甘蔗,但陳日勝表示,這裡種植的香蕉和甘蔗產量都不理想,因為高鹽分壓抑了植物生長。
在我國,土地鹽鹼化的現象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從前圍海造田,現在那些土地很多已經返鹽鹼,海水的鹽分從地下滲透進來。加上工業用水佔用了一部分原有的農業用水,造成農業淡水資源缺乏,沿海地區的耕地就變得沒有水進行衝洗,從而逐步鹽鹼化。」陳日勝表示,以前淮海地區圍海墾造水田2.1億畝,至今已經有5000萬畝鹽鹼化,佔了四分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測算,我國約有15億畝荒蕪鹽鹼地,利用好1億畝種植「海水稻」,即便畝產只有300公斤,也能產出300億公斤糧食,解決8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從近幾年的試驗情況來看,種植海水稻還有改良耕地和生態的效果。
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茅嶺鎮崬軍村是種植海水稻的村子之一。2019年的畝產是600斤,今年早稻的畝產為900斤。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臣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畝產更高,是因為種植海水稻后土壤得到改良。
值得一提的是,海宴鎮的試驗種植區從今年年初開啟了「稻蝦蟹共生」立體生態混養模式,7月份海水稻蝦蟹實現上市銷售。
「這種模式在我國歷史悠久,能夠形成生態的良性循環。一方面,海水稻可以吸附並分解稻田的有害藻類,平衡水質環境,減少蝦蟹疾病發生;另一方,蝦蟹能清除田中的雜草、吃掉害蟲,其排洩物可以肥田、促進水稻生長,實現土壤改良。」陳日勝說。
正是這樣的混養模式,讓種植人員省心不少。第一財經記者在種植基地只看到了兩臺收割機以及捉蝦蟹的村民。上述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由於水稻不打藥不施肥,需要的人力不多,上半年有些稻田還是用飛機播種的。
據了解,下半年,海宴鎮計劃將核心區海水稻種植面積擴至6000畝。
大面積推廣仍面臨阻礙
是否所有鹽鹼地都適合種海水稻?土地是否要先經過改良?成本是多少?
對此陳日勝表示,種植海水稻對土壤的要求比較簡單,只是看土質的肥力問題,比如土地是不是沙地、是否含有有機質等。研究團隊採樣分析後,可以指導當地的老百姓作相應的肥料改良,另外還有物理改造的部分,比如水利設施怎麼做等。如果土地鹽分太高,可能還需要洗地。但目前來看,鹽分一般不會過高。
至於土地改良的成本,陳日勝則表示,每個省都有具體的標準,也有相應的施工隊去做改良工作。同時,他也指出,如果改良做得還不夠到位,改良後的土地依舊沒法種海水稻。「土地的改良,每一個環節都很關鍵,比如排水的水利工程要做好,附近有怎樣的水資源,這些都需要搞清楚。」
海水稻種植在這幾年已陸續在沿海城市以及內陸鹽鹼地推廣鋪開,包括江蘇、浙江、廣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不過,要大面積在全國推廣,也面臨著一些阻礙。
首先,市場能不能開發起來?「與北方不同,江蘇以南一般都沒有直接賣給糧倉,而是要自己開發市場。種多少畝地,要看市場能銷售出去多少。」陳日勝透露,目前來看銷售情況良好,尤其是浙江和江蘇。一方面,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糧食安全,而海水稻不施肥不打藥;另一方面,市場靠近上海,需求較大。
其次,從生產端來看,是否有大倉庫儲存糧食?糧食儲藏不好會發黴變質,造成浪費。陳日勝表示,如果要在廣東臺山推廣,首先要建一個10萬噸的糧倉,需要投資一個多億,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事。
另外,種植面積也會影響推廣的效果。陳日勝說:「其實我們很早就推廣了,但主要是在北方推廣得比較快,南方還是比較少老百姓知道。南方多是散戶,種植面積小,很多農民都是自己一畝三分地去種植。」以臺山為例,當地種植戶多是散戶,種植出來的水稻一般先供家裡食用,剩餘再拿去市場上賣。另外,當地有不少土地都租給了廣西或者雲南的個體戶。
「每周都有村民來我這裡拿種子。當他們發現這樣的鹽鹼地也能種出水稻,都陸續找到我拿種子。去年有40萬斤種子,都賣出去了,當地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陳日勝表示,南方「小有小種」,雖然缺少成片的大面積耕地,但仍有推廣的可行性。他還建議要完善相關政策補貼。
前述防城港市崬軍村便是南方「小有小種」的典型例子。
「我從新聞上了解到海水稻,我們的農田受海水倒灌影響,鹽鹼地普通農作物不適合生長。」陳偉臣介紹說,崬軍村從2019年開始種植海水稻,向陳日勝拿了300斤種子,當年種了50畝。今年擴大規模,種植150畝。
在種植之前,陳日勝就曾到崬軍村指導村民種植海水稻。陳偉臣介紹,村子的土地基本沒有做過改良,滅荒後直接種植,種植效果良好。目前在廣西只有防城港種植。
今年,崬軍村種植的海水稻畝產達到900斤,現在剛種下的水稻已被預訂完,也是廣西扶貧產品。陳偉臣表示,這屬於高產了,他們這裡的普通水稻一般只有畝產600斤左右。
「村裡種海水稻後,集體經濟收入提高。沒種植海水稻前,村民合作社是沒有正常運轉的,每年收入只有出租水庫收入1.3萬元。2019年種植後,逐步提升到16萬元,可以帶動更多的村民和貧困戶脫貧致富。」據陳偉臣介紹,該村有一百多戶村民參與種植,其中貧困戶有16戶。
目前,海水稻正在茅嶺鎮大規模推廣種植,計劃以崬軍村為中心輻射周邊村,形成海水稻產業鏈。
緩緩駛過一片片稻田,有一片稻田種植著稀疏的水稻,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說,那是試驗田,如果某個品種試驗成功了,就會考慮大片種植。據了解,今年早造種植的海水稻品種就有7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