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2020年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在各地陸續啟動,此次活動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組織發起,與山東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等四地同期啟動插秧儀式,連同近期陸續插秧的內蒙古杭錦旗、新疆阿克陶、新疆嶽普湖、陝西延安南泥灣、山東東營、黑龍江鐵力、大慶等地,覆蓋了我國主要鹽鹼地類型,拉開了2020年海水稻十萬畝示範種植與產業化推廣序幕。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拓荒人計劃」發起者袁隆平院士視頻致辭,袁隆平院士表示,「海水稻從青島起航,今年在青島、濰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全國總計推廣海水稻10萬畝,開展鹽鹼地改造100萬畝,力爭在全國布局1000萬畝的鹽鹼地改造項目,為帶動全國改造一億畝打下堅實的基礎。」」2020年中華拓荒人海水稻插秧開始!「袁隆平院士話音一落,活動現場四地會場大屏實時顯示全國多地現場插秧的畫面,海水稻各地聯動插秧正式啟動。
智慧農業助力海水稻插上科技的翅膀
未來的農業將像工業一樣,利用信息技術對其進行定時、定量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根據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農業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在青島城陽上馬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一臺插秧機特別引人注目,既沒有操作員,也沒有駕駛員,正獨自在水田中工作著,一株株的秧苗整齊的插進水田中。這也無人插秧機首次在海水稻插秧中實驗應用。無人插秧機熟練的進秧、插秧,到了田埂還可以自動轉彎、掉頭,秧苗間距整齊,深度均勻。「一臺無人機一天可以完成50畝的作業面積,不僅效率高,而且作業標準化、程序化,質量更穩定,將來結合著智慧農業后土雲平臺在大面積的鹽鹼地上應用,優勢會更加明顯。」負責上馬基地種植管理的王亞菲說。 無人插秧機賺足了眼球。而在田間的智能傳感器則是幕後英雄,現代農業生產首先要掌握實時環境狀況和作物長勢,而布置在土壤、水源中的理化傳感器,智能氣象站,以及高杆上的智能圖像採集設備則是鹽鹼地稻作改良的神經系統,這些都是基於華為九天智慧農業全球聯合創新中心的「九天芯」研發的,而智慧農業的大腦就是「后土雲」,它更是深藏在機房中,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形成最優作業工藝, 指揮調度生產作業。「后土雲可是在鹽鹼地稻作改良智慧農業項目獲得2018年巴塞隆納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創新獎」,和青島城陽獲評「高交會中國標杆智慧城區獎」C位出道的」負責智慧農業業務張志勇不無得意的介紹說。今年在城陽上馬基地將打造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暨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同時將持續通過農業智能晶片、雲平臺等軟硬體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示範應用,推進「鹽鹼地改良+智慧農業」模式打造,激發海水稻全產業示範。
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落地濰坊
山東濰坊今年將著力打造5萬畝海水稻示範種植基地和海水稻大米及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生產、物流和品牌推廣產業基地,斥資50億元打造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日前正式奠基開工。位於濰坊寒亭區的禹王溼地周邊,今年示範海水稻5萬畝,將結合40多個村的合村並居工程,建成海水稻特色產業小鎮,未來將推廣種植海水稻10萬畝以上。今年將成立以袁隆平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稻米食味品質與深加工研究院,與華為合作建設全國海水稻種植與加工數字農品雲中心,打造海水稻產品行業領軍終端品牌「種福田」,構建海水稻產業生態圈,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通過產業興農、智慧興農構建新的經濟增長點。
海水稻種進了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青海省格爾木市,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南部,連通甘肅、新疆、西藏多個省份,平均海拔2800多米,在這裡開展的是鹽鹼地改良及高寒耐鹽鹼水稻試種。從播種到插秧,已經過去了30多天,育秧大棚中嫩綠的秧苗,看起來和常規的水稻品種沒有太大的區別,水田、秧苗和遠處的山形成了高原上新的風景線,據該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張國東介紹,今年是青島海水稻團隊第一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區做水稻種植實驗,通過對水稻耐鹽(鹼)試驗、耐寒試驗、耐旱試驗等方法,篩選和培育耐寒耐旱水稻品種,培育高原寒地「海水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促進青海農業現代化轉型,打造「鹽鹼地改良+海水稻種植+數位化農業」的新模式,為格爾木乃至青海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優質稻種。
海水稻將帶動千萬畝大河套片區鹽鹼地改良
海水稻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開展了海水稻千畝示範片插秧,隨著180多個海水稻品種材料落地河套地區,標誌著我國河套地區上千萬畝的原生及次生鹽鹼化土地,開始利用我國獨有的海水稻稻作改良技術,啟動規模化可持續改造。2020年,由杭錦旗人民政府與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共同成立的海水稻鹽鹼地改良河套分中心和產業化平臺公司將規劃打造十萬畝海水稻全產業鏈運營項目。集海水稻品種、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規模化種植運營、智慧農業、海水稻及其深加工產品品牌建設為一體,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海水稻產業運營的標杆項目。未來將以此項目為依託,帶動鄂爾多斯、內蒙古自治區乃至整合黃河河套地區的鹽鹼地稻作改良項目,力爭在十年內帶動形成大河套地區千萬畝鹽鹼地海水稻產業集群在杭錦旗落地,成為袁隆平院士億畝荒灘變良田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為千百年來的河套富庶之地再添新的良田。
2018年,青島市城陽區攜手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發起中華拓荒人計劃以來,將「開拓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多養活一億人」作為拓荒人的夢想,提出了「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的口號。經過近年來的辛勤耕作和持續發展,海水稻產業內涵不斷演進,由最終的耐鹽鹼水稻種業發展到鹽鹼地稻作改良產業,進而整合了華為的全線ICT技術,形成了以「九天芯」、「后土雲」為代表的的智慧農業產業,目前海水稻產業繼續向消費者領域邁進,將打造海水稻大米和米酒、黃酒、米飲、米稀、日化用品等深加工產業生態,不斷提升海水稻附加值,把海水稻由品種提升為產業,由產業拓展為行業,實現產業閉環和自身可持續發展,海水稻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新時代拓荒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將大大提高鹽鹼地利用率和鹽鹼地糧食產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解決全球飢餓問題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