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38萬畝小麥收割全面結束 水稻種植面積達58.3萬畝新增6000畝

2020-12-13 中國江蘇網

昨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上周隨著38萬畝小麥收割全面結束,水稻進入插秧期。無錫市水稻面積多年來縮減的態勢今年扭轉,預計較去年增加6000畝,達58.3萬畝。

在錫山區東港鎮東南村,今年新增的400多畝水稻田約80%已種上水稻。「去年以來區裡農業用地結構調整,主幹道兩側原先雜亂的葡萄棚、蔬菜地,以及到期後不再續租的苗木地、廢棄的蟹池等都整改成了水稻田。」村委副書記周峰說。這樣一改,農村面貌更齊整、敞亮,更利於改善生態環境、集中資源發展稻米產業。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說,新增的6000畝水稻田大多源於農業用地結構調整、佔補平衡項目復墾。

信息顯示,至昨日全市約30%的水稻田已完成插秧,好於預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李育娟介紹,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優質食味稻比重將首超50%,預計比去年增加約6萬畝,主要是南粳46、南粳3908、南粳5055、蘇香粳100以及寧粳8號等優質穩產品種。這類水稻生長期普遍達165天以上,比普通稻長10天左右,且米質軟、糯、香,抗病性較好。如今,諸多農業基地走出以量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而加大力度種植銷路更暢的優質稻。

機插秧面積今年佔比預計達80%以上。「以往不少散戶通過機械直接將稻穀撒在地裡,雖然省力,但田間易長雜草、成熟時遇到颱風容易倒伏,在『提高稻米質量才是出路』理念影響下,能保障高產穩產的機插秧被更多農戶採用,面積穩步增長。」市農業農村局人士說。目前我市配備的插秧機3200臺已紛紛奔赴田頭趕工,確保農戶搶抓農時,在15至20天內完成插秧。(小朱)

相關焦點

  • 灌南:我縣58萬畝優質水稻喜獲豐收
    我縣58萬畝優質水稻陸續收割,一幅金色的豐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水稻收割期間,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委託,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安排專家對我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核心示範方進行了實產抽測,結果顯示,我縣主打品種「南粳5718」的畝產為738.4千克/畝,「甬優2640」的畝產為771.8千克/畝,全縣平均畝產為771.8千克/畝,幾項數據均為全市第一。
  •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天成專合社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專合社流轉土地1300畝,主要用於糧食種植,其中,種植水稻300畝,預計年總產量15萬公斤,種植高粱800畝,預計年總產量24萬公斤,種植小麥200畝,預計年總產量6萬公斤。
  • 蘇州市新增現代農業園區5.38萬畝
    蘇州市新增現代農業園區5.38萬畝 發布日期:2019-02-18 16:58 來源:蘇州市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從「壓任務」向「領任務」轉變,闢出專門獎補資金加大支持力度,蘇州市高標準農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
  • 玉門市十萬多畝小麥開鐮收割
    又到一年豐收季,近日,玉門市10.6萬畝小麥進入成熟期,陸續開鐮收割,夏收大幕全面開啟。在花海鎮南渠村賈文輝的小麥地裡,伴隨著隆隆得轟鳴聲,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浪中歡快馳騁。不一會兒功夫,這個大傢伙就將金燦燦、圓鼓鼓的麥粒「吐」了出來。賈文輝麻利地裝載著收穫的糧食,看上去對收割和收成都很滿意。
  • 安慶:皖河農場公司1.53萬畝小麥已順利收割
    安徽網安慶消息 午收啟動以來,皖河農場公司科學調配、備足機械、做好保障、搶抓進度,確保油菜、小麥顆粒歸倉。皖河農場公司成立組織,加強責任,對各分公司收穫進度實行日報,對各單位營收情況進行指標分解考核,在全場公司形成了比學趕幫氛圍。
  • 【航拍秋收】江蘇句容:「萬畝良田」 開鐮收割 金色稻田奏響「豐收...
    這兩天,在位於句容南部赤山湖圩區的「萬畝良田」項目裡,沉甸甸的稻穗在太陽的照射下黃得發亮,一片片稻田隨風翻起金色的波浪。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塊塊稻田就收割完成了。據水稻種植大戶謝紀兵介紹,今年他共種植了12000多畝水稻,包括5000畝的雜交水稻和7000畝的粳稻,現在雜交水稻已經完全成熟,趁著這幾天天氣好,要搶在月底前把5000畝的雜交水稻全部收割完成。「現每天大概收到300畝,趁著這個天好的話,明天還要加收割機,基本上7臺收割機。」農戶們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但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常州新北區未來五年每年新增5000畝水稻種植面積
    「作為我區農業主導產業的水稻種植業,近年來卻出現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的趨勢。上級部門是否可以加大對適度規模、集約化水稻種植的補貼力度和土地流轉獎補?」常州市新北區人大代表蘭紅娟提出的《關於加強對水稻種植扶持力度的建議》,引起了區領導的高度關注,被列為區委書記督辦的「一號建議」,並確定全區將力爭用5年時間每年水稻面積增加5000畝,「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耐鹽鹼水稻面積預計達百萬畝
    胡耀傑 攝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0年在中國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面積預計達百萬畝中新網青島3月5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在5日舉行的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開工儀式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表示,今年在中國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的面積預計可達百萬畝。
  • 新疆奇臺百萬畝小麥開鐮收割 日收割量達10萬畝地
    新疆天山以北地區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期。新疆重要的糧食產區,昌吉州奇臺縣的百萬畝小麥開鐮收割。  隨著小麥陸續成熟,新疆奇臺縣西北彎鎮的柳樹河子村也開啟了每年最繁忙的豐收季。今年奇臺縣一共種植了104萬畝小麥,連片的麥田裡麥浪滾滾非常壯觀。
  • 全省小麥機收面積達632萬畝
    我省小麥自6月中旬開鐮收割以來,呈現機聲隆隆、跨區快速躍進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全省小麥「三夏」跨區機收作業已全面鋪開,累計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1.14萬臺,其中跨區作業小麥聯合收割機7900餘臺,機械化收穫面積632萬畝,機械化收穫率達到87.9%,創歷史新高。
  • 雙峰水稻機械作業面積50萬畝 佔水稻總面積87%以上
    湖南日報7月26日訊(記者 段雲行 通訊員 王玖華 王威群)「你看,昨天收割早稻,今天就插下晚稻了。」7月20日,正在指揮大型機械集團作戰的雙峰縣花門鎮盛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鄒求初,指著一車車收割的稻穀和一丘丘機插的禾苗,告訴記者。
  • 疫後重振,種糧面積增加5.79萬畝,預計增收1.78萬噸——鹹寧調集...
    (通訊員 聞斌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鵬 通訊員 馮偉 孫雙鳳11月8日,金色陽光灑在稻田上,鹹安區雙溪橋鎮雙溪橋村六組種植大戶劉衛兵拍了拍收割機,看著機器吐出最後一粒稻穀,笑著說:「今年是個豐收年!」今年,鹹寧市糧食播種面積297.48萬畝,比去年增加5.79萬畝。
  • 政府全產業鏈補貼30%,山東這個鎮計劃3萬多畝春小麥試行半託管
    郭屯鎮,位於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東北部,全鎮轄53個行政村,總人口3.17萬人,耕地面積5.67萬畝,一年兩季,年均種植小麥、玉米面積達4.15萬畝。在郭屯鎮政府工作人員走訪中了解到,目前一些農戶外出打工,加上土地種植收益低,將土地租賃流轉出去,但是價格偏低,一畝地才500元左右的租賃流轉費。
  • 皖河農場午皖河農場午收收完成夏種全面展開 確保萬畝糧食顆粒歸倉
    6月4日,安徽農墾皖河農場公司植保飛防隊正在大聯分公司進行無人機水稻飛播作業。「過去種田在地上,現在種地在天上。以前人工作業,一個人一天只能播種十幾畝,而一臺無人機一小時能播30多畝,省工省時還省力。」農技推廣站站長程大強告訴記者。這是皖河農場公司首次試驗推廣無人機飛播水稻。
  • 惠州沉香種植及天然分布面積達9萬畝
    金秋九月,走進位於博羅、惠東的沉香種植基地,放眼望去,層巒疊嶂、鬱鬱蔥蔥,在濃淡不一的青翠中,間雜著紅粉紫黃各色的點點山花,美不勝收;風一吹過,淡淡的沉香味更是沁人心脾…… 沉香是我國中藥史上的瑰寶,早在宋朝就有「沉香一片值萬錢」的說法。
  • 6.2萬畝,收割面積翻番!白洋澱蘆葦平衡收割拉開帷幕
    記者從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獲悉,為有效保護白洋澱生態環境,消除冬季澱區火災隱患,按照收割計劃安排,白洋澱2020-2021年度蘆葦收割工作已於近期拉開帷幕,預計收割蘆葦6.2萬畝。按照計劃,安新縣2020-2021年度計劃收割面積5萬畝,涉及安新鎮、端村鎮、大王鎮、趙北口鎮、劉李莊鎮、安州鎮、圈頭鄉等7個鄉鎮,預計2021年3月15日前完成收割任務。雄縣於2020年11月底至2021年2月份對七間房鄉1.2萬畝蘆葦實施試驗性平衡收割,主推收割方式為冰上收割和水下收割兩種,採取招投標的方式確定收割企業。
  • 40餘萬畝可養水面如何物盡其用?從0到2萬畝,這個地方小龍蝦產業...
    其中湖泊等大中水面積28.6萬畝,精養池塘面積10.2萬畝,適合稻蝦養殖稻田面積近30萬畝。為了實現蝦苗自給自足,方光成從去年開始便自己嘗試育苗,7月上旬選擇一定的田塊種植生長期短的早熟稻,提早收割,提早育苗,等到9月下旬收割水稻,水稻收割時留茬30cm,稻草還田,灌水並投放種蝦20公斤以上。到今年,方光成不僅實現了蝦苗的自給自足,還能賣一部分苗種給周邊的養殖戶,光今年就已經賣出了五千多斤苗種,苗種價格每斤25元左右。
  • 十年九旱滴水貴如油的地方能種水稻了,萬畝水稻豐收場景實在感人
    當地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玉米,農民非常想吃大米。前多年,也嘗試在黃河灘種植水稻,但是都失敗了。但是從2017年開始,這裡種植水稻成功了,去年黃河灘涂種植了3萬畝水稻,今年種植面積更大。這裡不僅能夠種植水稻,而且獲得了大豐收,每畝水稻產量達到了1600斤。農民望著成熟的一望無際的水稻,打心眼裡高興。
  • 洛陽372萬畝麥田已收割251萬畝 3至5天可全收完
    「往年每天能收70畝,今年一天最多收60畝。」陳應濤告訴記者,今年麥子麥穗沉,收割機作業速度明顯下降,現在連晚上他們都不敢停止作業,就連吃飯都是農戶做好送到地裡來的。「麥子熟了可不等人,能早點給大家都收完,我們心裡也高興,累點兒不算啥」。「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收入也高點,大家也都『不差錢』,都希望用機械,省了很大的勁,這也是為啥今年的收割機供不應求。」當地一村民笑著說。
  • 首次種在2800米高原 今年全國海水稻面積達10萬畝
    據張國棟介紹,高海拔意味著溫度較低,農作物的生長期非常短,海水稻6月插秧結束後,預計9月中下旬就停止生長。同時由於高原地區日照較強,當地土壤鹼度也非常強。「這算是一種極端狀態下的鹽鹼地類型,而且這類鹽鹼地在我國也有很大規模的分布面積,至少超過一千萬畝,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個條件下進行海水稻測試,如果品種選育成功,意味著在高海拔地區,這些水稻也能具備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