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區農業主導產業的水稻種植業,近年來卻出現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的趨勢。上級部門是否可以加大對適度規模、集約化水稻種植的補貼力度和土地流轉獎補?」常州市新北區人大代表蘭紅娟提出的《關於加強對水稻種植扶持力度的建議》,引起了區領導的高度關注,被列為區委書記督辦的「一號建議」,並確定全區將力爭用5年時間每年水稻面積增加5000畝,「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提出建議的區人大代表是新北區西夏墅鎮東南村黨總支書記。2013年,西夏墅鎮東南村將650戶農戶的2000餘畝零散土地集中流轉至村委,並成立東南有機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優質稻米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合作社2000畝的優質水稻,500畝通過有機認證,1500畝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其「夏墅」牌大米榮獲「江蘇好大米」十大創優品牌、省「名優產品」等稱號。合作社積極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等開展合作,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示範。作為東南村的當家人,蘭紅娟從這種適度集約化、規模化的水稻種植模式中嘗到了甜頭。她也深刻感受到,由於水稻種植效益低,加上近年來農資產品價格上漲、糧食最低收購價下跌、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等因素,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大受影響,也引發了農村良田大量無序流轉。
有著多年農業農村工作經驗的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敏很快注意到這條建議,種植面積減少意味著糧食產量也在逐年下降。如何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為更好地督辦建議,區人大常委會會議審定,確定該建議為2020年重點建議,會議同時確定農業局為主要承辦單位。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敏就建議辦理向區委作了專題匯報,區委書記周斌在聽取匯報後高度重視,將建議列為區委書記督辦的「一號建議」,親自督辦,他認為該建議不僅是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國家戰略,也是推進全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為更深入了解問題所在,提出切實有效措施,區人大常委會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積極與承辦單位農業局溝通,區農業局通過深入實地調研走訪,發現基層普遍反映:水稻種植效益低、勞動力缺乏、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積極性不高,希望能增加水稻種植補償力度。
發現問題,接下來如何解決。農業局又趕赴蘇州、無錫進行學習,同時作為主辦單位,積極與財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多次協商水稻補貼政策,基本形成一致意見:一是開展水稻種植補償。一方面對實際種植水稻面積,另一方面對整村流轉入股農戶達到50%或流轉入股承包土地面積達到50%並做到分戶籤訂流轉入股協議的種植水稻的村進行獎勵。二是開展新增水稻種植面積補償。對原先種植草坪、苗木、林果等經濟作物以及水產養殖的田塊進行復耕,復耕後進行水稻種植的,按新增水稻種植面積給予一次性補償。據測算,新北區每年將要拿出3000萬元左右資金進行水稻種植補償。
9月11日下午,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北區委書記周斌帶隊督辦「一號建議」辦理工作。針對「一號建議」辦理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各部門和人大代表進行了充分交流,提出具體意見建議。最終會議確定了,承辦單位農業局不僅要落實好提出的辦理建議,更要提高標準,通過財政激勵、制度落實和嚴格執法,力爭用5年時間每年水稻面積增加5000畝,「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來,新北區人大常委會將高質量建議轉化為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實際舉措。堅持「內容高質量、辦理高質量」,2019年,新北區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區人大交區政府辦理建議74件,其中綜合經濟類13件,城建城管類39件,農業農村類11件,科教文衛體類9件,社會保障類2件,代表滿意74件,滿意率100%。2020年,新北區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區人大共交辦區政府辦理建議72件,目前,建議辦理正在有序推進中。(朱莉娜 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