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近日,袁隆平團隊在新疆嶽普湖縣重度鹽鹼地試種的海水稻再獲豐收,畝產達548.53公斤。消息一出,立馬吸引了網友們的關注。花費大量研發成本在鹽鹼地種植海水稻,有何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嶽普湖縣試種海水稻再獲豐收
還記得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試種的300畝海水稻嗎?如今已經長成啦!
9月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48.53公斤/畝。
嶽普湖縣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乾旱少雨,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侵害,屬於重度鹽鹼地,被視為「農業的荒漠」。
三年前,袁隆平院士團隊將其作為全國首批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基地之一,種植了80畝海水稻。經過兩年試種,產量早已超出預估的300公斤/畝。
今年,袁隆平院士團隊又試種了300畝海水稻,再獲豐收。遙看當初300畝白茫茫的鹽鹼地,如今已成一片水田,前期插好的秧苗長勢喜人,預計將在10月迎來收割。
因為灘涂地和鹽鹼地中礦物多,所產稻米的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米豐富,尤其是蛋白質、胺基酸等含量很高,所以海水稻不僅口感不差,還很香。
聽到這一喜訊,網友們喜不自勝,紛紛讚嘆袁老是國之棟梁:
為什麼要研發種植耐鹽鹼水稻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袁老他們要放著合適的土地不種,花費大量的研發成本在鹽鹼地上種植水稻?這背後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遠。
一則,有利於提高糧食總產、保證口糧安全。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中國目前耕地面積僅為18億畝,佔全世界現有耕地面積7%左右,卻需要養活佔全世界20%多的人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約有3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可讓億畝荒灘變糧倉。袁老認為,如果中國能發展1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畝產達300公斤,可增加總產300億公斤。這樣一來,即便是遇到洪澇、地震,甚至是突發性疾病,我們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吃。
二則,有利於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鹽鹼地大多分布於貧困地區,在這裡發展水稻種植技術,有助於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
三則,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改善土壤的鹽鹼程度,保護生態環境。
鹽鹼地的土壤往往非常貧瘠,不利於農作物生長。水稻生長期間的水環境可對灘涂和鹽鹼地的可溶性鹽鹼起到淋溶降鹽作用。
水稻自身也具備降低鹽分的生物作用。海水稻在新疆一年長一茬,收割海水稻后土地鹽鹼情況會得到改善,可繼續種植其他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水稻秸稈還田還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改良鹽鹼地的一項有效措施。
新疆鹽鹼土地面積大,海水稻在新疆改造鹽鹼地價值巨大,前景廣闊,為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科研團隊點讚!文章最後,綠動君希望大家不忘像袁老這樣的先驅多年來的努力,從身邊事做起,珍惜糧食,杜絕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