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簡稱海稻,是一種耐鹽鹼的水稻品種。海水稻株高可達1.7米,抗海水倒灌,稻米呈紅色。海水稻並不是用海水澆灌,而主要是用淡水澆灌。
1、海水稻推廣種植的意義。
海水稻因其耐鹽鹼,能在鹽鹼地的灘涂生長。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2.8億畝可以用於海水稻生長。按畝產300~400公斤計算,可產糧近1000億公斤,可以滿足幾億人的糧食需求。海水稻並不是用海水灌溉,而且鹽鹼地的含鹽量必須低於1%,濃度過高容易減產或者顆粒無收。現在很多水稻專家都在研究海水稻,提高海水稻的耐鹽鹼度。以目前的技術,海水的含鹽量3%左右,而海水稻的耐鹽鹼度只有1%,還不能直接用海水灌溉。提高海水稻的耐鹽鹼度,能開發更多的鹽鹼地種植海水稻。目前海水稻的產量並不高,畝產三四百公斤,提高海水稻的產量也是任重道遠。
2、海水稻並不是袁隆平首先發現的。
說到水稻,我們常常會想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年袁老的海水稻,在各大媒體輪番報導,很多人更相信是袁老的功勞。提到海水稻,我們應該牢記一個人,他就是陳日勝。陳日勝長期在湛江研究推廣海水稻,時間長達三十多年。起初陳日勝研究的海水稻畝產只有100公斤,通過改良畝產達到300~400公斤。2016年10月,袁隆平的海水稻研究中心在青島落戶。隨著袁老加入海水稻的研究,海水稻的名氣迅速傳開。袁老在海水稻的研究和推廣也是功不可沒。
結語:目前的技術水平,海水稻只能在千分之六的鹽度灌溉水條件下正常生長,而海水的鹽度達到3%,離用海水直接灌溉海水稻的技術還是任重道遠。但按目前的海水稻技術,能開發2.8億畝鹽鹼地種植海水稻,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