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2020-12-0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王志春團隊研製出 「脫鹼3號」複合調理劑改良蘇打鹽鹼土效果顯著。使用調理劑的試驗田每畝水稻產量達295.9公斤,是未使用調理劑試驗田的3倍多。

  鹽鹼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我國約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東北松嫩平原西部就有5595萬畝鹽鹼地,這裡的土地屬於蘇打鹽鹼地,土壤鹼化度高,土壤結構不良,養分有效性低,限制農業生產和植被生長。歷經十餘年研究,王志春團隊研製出了「脫鹼3號」複合調理劑,該調理劑適用於蘇打鹽鹼土,通過離子代換置換出土壤中的鈉離子,可快速降低土壤鹼化度、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產量的同時實現環保。

  2020年,團隊在黑龍江省肇源縣的重度鹽鹼地進行試種。不久前,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組成的測產組測產發現,使用調理劑的試驗田每畝水稻產量295.9公斤,沒有使用調理劑的每畝水稻產量91.53公斤,調理劑改土增產效果顯著。專家組認為,改良後的土壤不僅增加了產量,讓當地農民增收,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文章來源:山西農民報)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新模式來推進鹽鹼地治理 重度鹽鹼地有望變身「米糧川」
    新模式來推進鹽鹼地治理 重度鹽鹼地有望變身「米糧川」 2020-10-12 09:13:56 來源:科技日報 重度鹽鹼地,也能創造豐收的奇蹟?
  • 中科院鹽鹼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揭牌---中國科學院
    預備會上,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楊維才表示,鹽鹼地是我國寶貴的資源,包括鹽鹼土資源、鹹水資源和耐鹽生物資源,建設工程實驗室可以發揮中科院在鹽鹼地治理中的優勢,為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保障。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京對工程實驗室的成立背景、意義和籌建過程、發展定位以及發展計劃做了詳細匯報。
  • 科技,東營鹽鹼地上創奇蹟
    在5‰的鹽度下,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4個品種耐鹽水稻今年畝產量均達450公斤以上,實現了耐鹽水稻鹽度突破且取得高產!近日,從東營市鹽鹼地上傳來的消息,令人振奮不已。直接參與這項科研實驗的中國科學院傳統與發育生物研究所東營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林博士開心不已,他感嘆:「科技,正在這裡的鹽鹼地上創造奇蹟!」
  • 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稻米不鹹,鹽鹼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
    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稻米不鹹,鹽鹼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 朱穎/青島新聞網 2016-10-14 14:5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材鼎原土壤調理劑效果突出
    本報訊(記者高雲)近日,中材鼎原生態肥業有限公司工程師周凱、萬夫偉等前往山東萊蕪、河北滄州等地跟蹤記錄矽鈣鉀鎂型土壤調理劑的實驗效果。結果顯示,該產品不僅能夠改良土壤,還實現了大姜、玉米等作物的增產提質,受到代理商和農戶的一致好評。
  • 張建民:靠科技讓土壤增產增效(組圖)
    這就是由北京綠天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建民先生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及技術BGA土壤調理劑(曾稱BGA激活劑)。該產品的作用原理與經典植物營養理論完全不同,卻能夠在減少化肥、農藥施用的情況下,大幅度地使糧食增產,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產品品質,甚至把沙漠變成土壤。
  • 科學網—鹽生植物培育拯救鹽鹼地
    其中之一便是利用鹽生植物改良鹽鹼地。 在針對鹽生植物的長期研究中,田長彥和他的研究團隊深刻地體會到了科技創新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他們培育「吃掉」鹽分的鹽生植物,有望將大量鹽鹼地變成良田。其中,在大科學裝置的支持下,新品種蓖麻的產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有望提高我國蓖麻生產水平。
  • 黑青稞增產增效項目
    (一)豐產專用肥研發。重點圍繞黑青稞栽培過程中通常按照常規青稞施肥,未能突出針對黑青稞特點和當地土壤實際,造成施肥不增產甚至減產的問題,研發了黑青稞豐產專用肥料。  (二)鹽鹼改良技術研究。重點圍繞因土壤普遍出現鹽鹼化問題,嚴重影響黑青稞種子的出苗與正常生長的問題,通過不同新型土壤調理劑種類與水平的大田比較試驗,研發形成適應當地土壤特性的農田鹽鹼改良技術。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鹽鹼地不是不能改水田,主要是投入高、產量低、不掙錢。」肇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種植業務管理的工作人員何宏宇介紹,我國古代就有「水洗地」的治理方式,但容易出現爛苗,產量也很低,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 勝偉鹽鹼地生態草牧產業園丨打造草牧業「中國芯」
    ,製成生物有機肥,回收改良鹽鹼地土壤,整個循環實現農牧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產業園導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用數位化手段指導生產;依據環境監測大數據智能化精準管理;建成全國首個鹽鹼地科普展館,宣傳展示智慧農業創新成果。智慧引領,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發揮鹽鹼地未開發、無汙染的淨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生產鹽鹼地特色優質農產品,利用鹽生牧草對牛羊的養殖優勢,育繁高端核心種畜。
  •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辭職事件:如果工資提高,科研人員還會辭職嗎?
    這個不好說,因為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知曉中科院下屬合肥科研所為何那麼人辭職的根本原因,現在的都是推測,只是一個估計,現在只有國家的調查組將所有事件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公布於眾,我們才能夠知曉整件事情的答案。
  • 中科院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打造「佛山模式」
    中科院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打造「佛山模式」   截至目前,中科院佛山中心共引進中科院研發團隊36個,研發人員350多人,中科院有關研究所與佛山企業合作項目500多項,其中形成產品60多項、實現產業化30項,帶動產值300多億元人民幣。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前院長路甬祥表示,佛山中心的工作已走在全國的前列,值得向全國推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稱,中科院與佛山的合作是很好的選擇,是互利共贏。
  • 投資好幾億在鹽鹼地裡「打水漂」,這個「土老闆」到底圖啥?
    ▲2020年8月21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線上包裝大米。本報記者鄒大鵬攝(小標題)「百萬富翁」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鹽鹼地不是不能改水田,主要是投入高、產量低、不掙錢。」肇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種植業務管理的工作人員何宏宇介紹,我國古代就有「水洗地」的治理方式,但容易出現爛苗,產量也很低,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 中科院近百名編制科研人員同時離職的背後:沒有項目、沒有錢
    近兩年來國內開始對科技行業關注了起來,尤其是像華為這樣的行業巨頭遭到打壓之後,我們才終於開始明白晶片的重要性、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因此也有人建議應該好好扶持國內的高級人才、提高國內人才的待遇,這樣才能夠為未來打下好的基礎。可就是在這樣的時候,卻突然曝光了一條消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名科員人員集體離職。
  • 中科院啟動科研院所大重組 組建4大類科研機構
    院長自揭「短板」  創新能力有差距 原創成果不夠多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並發表講話,對中科院提出了「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要求。
  • 袁隆平團隊海水稻再獲豐收,為什麼要花大精力在鹽鹼地種水稻?
    9月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48.53公斤/畝。嶽普湖縣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乾旱少雨,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侵害,屬於重度鹽鹼地,被視為「農業的荒漠」。
  • 中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糧倉
    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據測算,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