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1856年8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原籍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生於1856年8月9日(清朝鹹豐六年七月初九)南海縣佛山鎮。南拳流派洪拳名家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
十六歲時,黃飛鴻在廣州西關第七甫水腳開設武館,後在仁安街開設"寶芝林"醫館,門下弟子眾多,為名重一時的武術家。他先後被記名提督吳全美、劉永福聘為軍醫官、技擊總教習及廣東民團總教練,並隨劉永福在臺灣抗擊日軍。他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愛子遇害、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的寶芝林等毀於戰火、兒子失業等連串打擊。於1925年農曆3月25日(4月17日),黃飛鴻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享年68歲,埋葬於廣州白雲山墓園下。
黃飛鴻縱橫江湖數十年,憑著過人的勇敢、智慧和絕技,身經百戰,顯赫輝煌。成為中外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他力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其眾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寬和林世榮,女徒弟莫桂蘭、鄧秀瓊等最負盛名。其餘的門人,亦頗有聲譽,遍布粵港澳臺、東南亞各地。他生前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的風範,在武術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被世人廣為傳 .
香港拍的武打電影有超過一百套是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創下以同一題材拍攝最多電影的世界記錄。
黃飛鴻於公元1856年8月9日(清朝鹹豐六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鎮,跟隨其父黃麒英於佛山、廣州街頭賣藝。是故黃飛鴻自三歲開始習武,早得父親傳授,習得虎拳、鶴拳。又拜鐵橋三傳人林福成為師,學得鐵線拳;從宋輝鏜處又學得無影腳。
1868年 隨父在佛山、廣州、順德一帶賣武,其間以四象標龍棍勝武師鄭大雄左手釣魚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9年 在佛山豆豉巷賣武時遇鐵橋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隨林福成學藝近兩年,學成 「鐵線拳」和 「飛鉈」等絕技。
1872年 移居廣州,銅、鐵行工人集資為其設武館於第七甫水腳,飛鴻結束賣武生涯。
1873年 十七歲起留在廣州第七甫為銅、鐵行工人授武。
1874年 廣州三欄行(果欄、菜欄、魚欄)中人聘為行中武術教練。
1875年 在西樵官山墟一當鋪夜宿時遇賊人打劫,飛鴻一人擊退數十人,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隨後應邀到在石龍鄉授徒。
1876年 一洋人攜如牛犢大的狼狗在香港設擂向華人邀鬥,飛鴻不甘華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腳」擊斃惡犬,自此揚名香江。
1877年 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販彭玉攤擋被一惡棍強佔打傷,飛鴻路見不平相助,被對方同夥數十人持械圍攻,被飛鴻擊敗。
約1877年 另設館於廣州西關廻瀾橋附近教徒授藝兼醫刀傷跌打,三欄教席由梁寬代替。
1878年 在佛山平政橋鬥蟀場為盧九叔任"護草"(現場保鏢)時,飛鴻嚴懲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時。
1879年 娶妻羅氏,婚後三月羅氏病卒。
1882年 受聘廣州水師武術教練,並考取廣州將軍衙門「靖汛大旗手」一職。
1885年 記名提督吳全美聘飛鴻為軍中技擊教練,停辦廻瀾橋所設武館。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月餘後,吳全美去世,飛鴻辭去軍中技擊教練職務,在廣州仁安街設跌打醫館「寶芝林」。
1888年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黃飛鴻武藝高強、醫術精通,聘為軍醫官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向其贈「醫藝精通」木匾。
1894年 劉永福率領軍隊赴臺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飛鴻隨劉率九營福字軍抵臺,駐守臺南。
1895年6月 劉永福護臺失利,飛鴻離臺返粵,自此僅行醫不授武,「寶芝林」前榜:「武藝功夫,難以傳授;千金不傳,求師莫問。」
約1896年 續娶馬氏為妻,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卒。
約1902年 續納岑氏為妻,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1年8月 應劉永福邀聘,任廣東民團總教練。
1912年 魚欄夥記馬如燦(賣魚燦)遭歹徒勒索被毆,飛鴻見義勇為嚴懲歹徒,「義救賣魚燦」一事在羊城廣為傳頌。
1915年 續莫桂蘭為妾。
1918年 在廣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獵場任守。
1919年 精通武術的次子黃漢森遭妒,往廣西梧州渡任「護勇」時被「鬼眼梁」暗算慘死。受此打擊,飛鴻不再向其他兒子傳授武技。黃飛鴻
1919年4月9日 在廣州海珠戲院廣東省精武會成立大會上表演飛鉈。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鎮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於一炬,其長子漢林又告失業,因而憂鬱成疾。次年農曆三月廿五日(1925年4月17日),病逝於廣州城西方便醫院。
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 ,黃飛鴻並非廣東十虎之一,廣東十虎分別是:王隱林、黃澄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梁坤)。飛鴻3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即梁坤,廣東十虎之一)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黃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黃麒英謝世,黃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此外,黃飛鴻亦善於舞獅,有廣州獅王之稱。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攜黃飛鴻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武術成就黃飛鴻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師。清順治年間,鄭成功部將蔡德宗等五人潛至福建少林寺,與達宗等在高溪廟創立洪門會(天地會),洪門會流行的拳術稱為洪拳,含有紀念朱洪武,反清復明之意。至清中葉,廣東洪拳與劉、蔡、李、莫並稱為五大名拳。黃飛鴻的洪拳,一方面由陸阿採--黃泰--黃麒英所傳,一方面由鐵橋三--林福成所傳。黃飛鴻對洪拳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並以飛鉈入埕、採高青、五郎八卦棍、無影腳等絕技聞名,現傳下的要拳術套路有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主要器械套路有五郎八卦棍、子母刀、單刀、飛鉈、行者棒、瑤家大耙、形意簫、挑等。
嶺南武術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己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氣靜神閒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東南亞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歷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中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
寶芝林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裡設「寶芝林」醫藥館。福軍首領劉永福親為寶芝林題寫「技藝皆精」的匾額,並聘飛鴻為福軍技擊總教練,後隨劉到臺灣英勇殺倭。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幹,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不外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制、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恆久練習,有卻病延年之效。
這是林世榮宗師流傳下來的一洪拳,在香港推廣出去的,是由陸阿採流傳下來的洪拳,即陸阿採--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洪拳影響最為廣泛,其中:周星馳功夫戲中的洪拳大師:趙志凌則是林世榮的再傳弟子。
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進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傳此拳源出少林寺,
初少林毀於火,至善禪師避難到廣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絕技失傳,便於寺內授徒傳藝,陸阿採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傳,後傳於黃泰,泰傳黃麒英,麒英傳子黃飛鴻。又由黃飛鴻將其發揚,傳於梁寬、林世榮、陸正剛、陳殿標等。工字伏虎拳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恆久練習,不必站馬而腰馬自堅,不必打椿而橋手自勁,是學習其它拳術、器械的基礎。
因此,凡入黃飛鴻門下者,必先習此拳以穩健腰馬,堅勁橋手,正確步法。
虎鶴雙形拳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會貫通而創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嘴啄食)和「意」(如鶴的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閒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
虎鶴雙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鉤,手法有拋、掛、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馬步、虛步、獨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講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莊。
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柔並用,長短兼施,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五郎八卦棍相傳此棍法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五郎隨父徵契丹,後至五臺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棍。
晚清時,此棍法流傳至黃飛鴻手中,黃飛鴻將其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此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壓、敲、擊十四字為訣。風格樸實無華,結構嚴謹、威猛沉雄、利於實戰,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楊家槍法演變而來。所謂八卦,以法內有太極、兩儀、陰陽、四象等名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此法有六十四點。先擊四正,後擊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擊八方,每方八點,即八八六十四點
醫術黃飛鴻不僅武功超群,醫術亦相當精湛,其駁骨療傷之技,時稱一絕。光緒年中,在廣州仁安裡設「寶芝林」醫藥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上至將軍,下至百姓,功效顯著。黃飛鴻有一個叫伍銓萃的弟子,是文人出身,1892年中了進士,他曾經送給黃飛鴻兩句詩"寶劍騰霄漢,芝花遍上林」而黃飛鴻在創辦跌打醫館時就取了兩個開頭的字和最後一個字作為醫館的名稱。
寶芝林和黃飛鴻在醫治跌打損傷方面有一套,當今流傳的寶芝林傷科跌打酒(牛大力1兩,千斤拔1兩,半風荷 1兩,寬根藤1兩,田七5錢,金耳環5錢,以上諸藥浸酒1斤5兩,15天後可用)。相傳是由陸阿採所傳,而黃飛鴻本人也先後研製出大力丸、通脈丹等跌打藥,1888年,著名的黑旗軍統領劉永福受傷後多方醫治不愈,黃飛鴻治癒了他的傷病,黃飛鴻不但因此得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書寫的醫藝精通的牌匾,而且被劉永福聘請為軍醫官和技擊總教練。
寶芝林和黃飛鴻的醫術聲名在外和黃飛鴻本人的醫德也有很大關係,他不但不藏私,還向社會公開跌打涵浸泡方法和防暑涼茶驗方,希望有助於勞苦大眾。
舞獅舞龍舞獅是歷史悠久、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並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佛山南海是南獅的發祥地。南獅泛指流傳於南方的舞獅,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以廣東等地的舞獅最具代表性。南獅動作大而威猛,造型誇張浪漫,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和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弄,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等,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傳統的南獅技藝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採青」難度較高。採青有採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橋青等。其中採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為高難。後來發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樁上跳躍,一邊舞耍動作,直至將掛在樁上的「青」採下來。這些高難動作都需要技藝。
黃飛鴻將民間傳統藝術醒獅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的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由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於一體,形成新一派醒獅。
黃飛鴻獅藝表演項目有傳統鼓點表演(七星鼓或三星鼓)、現代醒獅表演(獅上高椿採蛇青、飛鴻八星陣等)傳統地獅表演或群猜表演(龍門表,竹梯青等)舞龍功夫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