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陰一些,有點下雨,也加上時間早,沒有什麼遊客,留影一張。
進門口左邊第一間是葉問堂。
葉問,詠春拳一代宗師,原名葉繼問,1893年出生於佛山,先後跟隨陳華順、梁璧學習詠春拳,技藝日益精湛。
佛山市收集和陳列了大量關於葉問宗師的珍貴資料與相片,以紀念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先生,弘揚佛山武術精粹。
1950年,葉問的香港身份證。
出葉問堂,左轉是一個碑廊。
古代宮、廟前用以視日影和拴牲口的豎石稱為碑。
秦時開始在石上鐫刻文字,作為紀念物或者標記,也用以刻文告,稱之為刻石。
漢以後這種形式廣泛被採用,並稱之為碑記。
佛山歷史上有過較多的碑記,據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記載,其中有關祖廟的碑記共十五篇。
但因日久失佚,有不少已經下落不明了。
此碑廊修建於1981年,其中的碑記都是從佛山不同的地方收集回來的,是研究佛山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為紀念著名武術家黃飛鴻,佛山市於2001年在祖廟北側建成開放了黃飛鴻紀念館。
紀念館的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嶺南古建築的傳統和氣派,保存了傳統民居的合院式建築規範,突出展現黃飛鴻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風韻。
紀念館主要展出黃飛鴻武術生涯的資料,並充分利用由小說、電影、粵劇、廣播、電視劇等各類文藝題材打造半個多世紀的「佛山黃飛鴻」品牌,豐富陳列內容。
紀念館依託黃飛鴻門人精湛的武術和獅藝,推出了展覽配套的黃飛鴻武術及醒獅表演,以增強展覽的動態效果。
醒獅場位於黃飛鴻紀念館外,每天在此為觀眾奉獻三場精彩表演。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舞獅中的南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
南獅造型誇張,顏色亮麗,其頭上扎有一角,威猛粗獷,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遠在明代初期,就已經有專門製作獅頭、獅被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
而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故過去在佛山鎮附近的墟集、村落,每當逄年過節,或遇有重大喜慶(如鄉人中舉、新建祠堂落成等),必有醒獅助興。
佛山石榜是佛山得名的歷史見證物。
石榜原鑲嵌於市內塔坡廟前的牆壁上,後由廣東省博物館徵集,現為國家的一級文物。
佛山原名季華鄉。
相傳東晉隆安二年398,曇摩耶舍尊者在本地塔坡崗弘揚佛法。
後尊者返國,寮破消逝。
至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此崗上,掘得晉時僧人留下的三尊小銅佛像。
由於當地人也稱崗為山,故鄉民認為塔坡崗乃佛家之山,於是建廟供奉,並在廟前立一石榜。
從此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作為全國唯一以佛命名的地級城市,1300多年來未經歷史變遷而更名。
經堂古寺鐵塔,塔通高,重近4噸。
塔呈方形,塔身分段鑄成,下段為蓮瓣臺,中段四側壁龕各藏銅佛一尊,壁龕上方鑄「釋迦文佛」銘文,上段飄簷四峙,有飛天、卷草等紋飾,塔尖立一株待放蓮花。
據鄉志記載,此塔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於佛山市內經堂寺的正殿,塔內供奉由東莞寶壇迎請的舍利子200餘顆。
後經堂寺歷經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大修及嘉慶四年(1799)重建,塔方成現今仿阿育王塔式。
清鹹豐四年(1854),經堂寺僧和尚能(鄺能)參加了由陳開、李文茂率領的紅巾軍起義,經堂寺曾經作為都督府來指揮作戰。
後紅巾軍起義失敗,經堂寺被焚,僅餘鐵塔巍然獨存。
藏珍閣展覽館坐落在祖廟南側,每年多個內容豐富、題材新穎的臨時展覽均在此舉辦。
我們到的時候在裝修,沒有能夠進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