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在圈內備受關注的「橫斷天路」(又稱「大橫斷」項目),不久前完成了路線勘測和信息採集工作,6月向公眾推出相關書籍和網站。這條由眾多民間學者、戶外愛好者共同探索出的中國第一條超2000公裡的步道,有著世界上其他長距離徒步線路都不具備的自然地理、生態生物和人文歷史資源。
開著車馳騁於公路,享受速度與美景,自駕遊已然成為許多人旅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家庭甚至將此作為選購汽車的標準。
但在旅行誕生之初,走路才是最本真和最原始的方式。相比在「移動堡壘」中的擦肩而過,這種用腳步丈量土地的方式雖然辛苦,卻可以更多地用眼睛欣賞、用心體會。
而國家步道的誕生與發展,正是為了滿足和提倡這種「慢步」旅行的方式。
國家步道
國家步道對於國人來說尚屬陌生,但對於經常到國外旅行的人來說,或許都曾特意或者偶然地走過那麼一兩次。
已經徒步山野8500公裡的徒步愛好者張諾婭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果要解釋何為國家步道,那麼首先要給「步道」下一個定義。「英文裡的單詞trail和步道的意思最近。它可以是村落與村落之間互通往來的『棧道』,比如尼泊爾大部分線路;可以是長距離交通運輸的『走廊』,如茶馬古道、河西走廊;也可以是單純作為景觀和旅遊目的的戶外設施,比如美國太平洋山脊;亦可是動物使用的game trail, 等等。」
與trail相近的另外一個單詞是route,一般指的是「野路、野徑」,泛指一個被少數戶外發燒黨探索過的大致路線,但是卻連結重要景色。張諾婭解釋說:「可以把route想像成『探線』,比如美國的大陸分水嶺和Sierra High Route、加拿大的Great Divide,甚至中國的大橫斷都可以算作route。」
美國有三條最老牌的超長國家級徒步步道,分別為3500公裡的阿巴拉契亞步道(AT)、4286公裡的太平洋山脊步道(PCT)、5000公裡的大陸分水嶺步道(CDT)。中國登山協會國家步道顧問韓憲平在採訪中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國家步道系統(National Trails System)在歐美國家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美國阿巴拉契亞國家步道在1968年通過國家步道國會立法法案之前的許多年,就有志願者組織投入建設了。在歐美國家語境中,國家步道屬於國家基礎設施,對於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為國民提供了休閒健身運動、欣賞大自然的便利條件。」
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亞差不多都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立法建設國家步道。
中國則是從2009年開始,由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登山協會領導建設的第一條「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竣工交付使用,至今已經有16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投入運營,另外還有許多在建項目。
「我國的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比較接近美國國家步道體系中休閒步道類型,曾在2013年國際步道論壇中獲得『步道健康獎』。」韓憲平說,「國家步道在經濟、教育、環境、生態、健身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及經濟效益,所以近年來各國都在紛紛加大建設力度。」
「大橫斷」
對圈內人來說,「大橫斷」是國內最佳的徒步路線之一。據報導,今年9~10月,將有來自國內外的8個越野跑團在長達2226公裡的橫斷天路創造中國首個超長步道的FKT(Fastest Known Time,通常表示一段路徑的已知最快時間)紀錄。
「大橫斷」公眾號如此介紹這條步道:「橫斷天路是中國首條類似於阿巴拉契亞山徑的國家步道系統。這條線從雲南大理出發,縱穿橫斷山腹地,直達甘肅合作市,全長2226公裡。線路穿越虎跳峽,進入俄亞大村,跨越稻城三神山,深入雅礱江秘境,並連續繞行貢嘎山、雅拉雪山、黨嶺、三奧雪山系列高峰,走過若爾蓋草原,向北直達迭部扎尕那。」
在張諾婭看來,大橫斷更符合route的概念,「主要因為這是一條民間策劃、由媒體和出版業推動的自下而上的線路,由眾多攝影師和驢友探線而成,選擇路線多,類似一個『走廊』。它還沒有被修繕為傳統意義上的小徑,但已經有了太平洋山脊小徑、阿巴拉契亞小徑等長距線路的雛形。」
韓憲平分析說,「大橫斷」有著獨特的地理、生物、文化優勢。橫斷山的主要地質特徵是板塊碰撞、應力作用形成的地球表面皺褶,崇山峻岭與大川峽谷並行聚集,構成了在150公裡內相同排列的獨龍江、高黎貢山、怒江、瀾滄江、雲嶺、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脈和大江形成的橫斷山脈的主體,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三江併流」高山峽谷自然景觀。「徒步圈裡常常這樣描述:左手第一階梯,右手第二階梯,橫斷山兼有印度洋、太平洋環流的氣候特徵和水系特徵。」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特點。「這裡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
三江併流地域山高谷深,氣候生物垂直分帶明顯,下部是乾熱河谷,向上逐漸演變成寒冷的雪山,地域內動植物多樣化極其明顯。這一地區佔中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韓憲平介紹說。
而從文化層面看,橫斷山區居住著28個民族,茶馬古道的南部起始就在這裡,還有「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二十四道拐」等。
起步階段
雖然大橫斷受到圈內認可,但並未真正獲得「國家步道」身份,對此,張諾婭提出自己的觀點。她認為目前大橫斷可以著手的就是讓這條走廊式的步道初級模式,逐步完善成一個可行的、徒步阻力較小的模型,帶動國內「驢友」的中堅力量,乃至世界著名的探險家去參與徒步。「要知道,阿巴拉契亞的第一個直通徒步者走完全程的時間是1942年;而阿巴拉契亞是在1968年才被定為國家步道的。如果策劃者要完全走一條自下而上的路線,僅僅提高它的知名度是不夠的。就像現在的產品設計,一切講究便捷。大橫斷要保持神秘性和難度,但如果能夠受「驢友」歡迎,並且在近幾年內就有人以不太痛苦的形式走完全程,就能起到它的聯通效果。」
在去年12月出版的《國家森林步道》中顯示,目前相關政府部門已經率先提出布設13條長距離國家步道的前期設想,路線將覆蓋小興安嶺、陰山、太行山、崑崙山、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全國著名山脈和重點森林區,橫斷山脈徒步線路也是其中之一。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呈現各種類型的地形地貌,有豐富的山地戶外資源。秦直道、秦馳道、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太行八徑等都是可開發的資源。韓憲平表示:「中國國家步道建設處於起步階段,在我看來最大的優勢條件在於豐厚的歷史文化積累,這是美國這樣年輕的國家無法相比的。」
《中國科學報》 (2017-06-02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