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董其昌 (1555—1636年) , 字玄宰, 號思白, 別署香光居士, 華亭 (今上海松江) 人。萬曆十七年 (1589年) 進士, 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福王時, 諡「文敏」, 後世亦稱董文敏。
據《明史》記載, 董其昌「天才俊逸, 少負重名」。他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 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和以題跋匯集為主要形式的理論著述, 是明朝晚期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他的繪畫「集宋、元諸家之長, 行以己意, 瀟灑生動」, 被尊為「松江派」泰鬥。在崇禎四年 (1631年) 成書的《畫史匯要》中, 對他的繪畫有一個很高的評價:「山水樹石, 煙雲流潤, 神氣具足, 而出以儒雅之筆, 風流蘊藉, 宜為一代宗仰。」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不在其繪畫成就之下。他長於形、草、楷諸體, 書法造詣極高, 與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邢侗、米萬鍾、張瑞圖並稱為「晚明四家」。「然三人者, 不逮其昌遠甚」, 故董在晚明書壇卓然而立, 無人能出其右。從整個書學史來說, 董其昌是帖學書法的集大成者, 是開宗立派的又一大家, 後人宗之者甚眾, 稱為董派。入清後, 董其昌的書法因康熙帝的推崇與偏愛, 聲名更加顯赫, 一時竟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盛況。可以說, 董氏秀逸淡遠的獨特書風, 在其身前身後都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
董其昌的書法初學顏真卿, 後追晉唐書法, 最終從傳統中脫化而出, 獨闢蹊徑, 自成一家。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言, 「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 又改學虞永興, 以為唐書不如魏晉, 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 自謂逼古, 不復以文徵明、祝希哲置之眼角, 乃於書家之神理, 實未有入處, 徒守格輒耳。比遊嘉興, 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 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 方悟從前枉自標評, 譬如香巖和尚, 一經洞山問倒, 願一生做粥飯僧, 餘亦願焚筆研矣。然自此漸有小 得, 今將二十七年, 猶作隨波逐浪書家。」
三年後, 他在跋《酣古齋帖》中又言:「予學書三十年, 不敢謂入骨三昧, 而書法至餘亦復一變, 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其解者。」46歲的董其昌經過30年不懈的書學探索, 廣博參取, 自立為家。30年的積累, 奠定了他書學大成的厚基。其後, 他的書學創作和研究進入了黃金時袌期, 直至暮年。
董其昌不僅有聰明穎悟的藝術天分, 而且「無日不執筆」, 一生勤於書作, 故而為後世留下了數量可觀的書法作品。行書《小園賦》便是其中之一。
庾信的《小園賦》
《小園賦》是南北朝文學家庾信的作品。庾信 (513—581年) , 字子山, 祖籍南陽新野 (今屬河南) , 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
庾信擅長詩歌、辭賦及駢文。辭賦方面的代表作是長篇史詩巨製《哀江南賦》, 除此之外, 《小園賦》、《竹杖賦》、《枯樹賦》、《傷心賦》等等, 都是世代傳誦的名篇。
《小園賦》是作者晚年羈留北周時寫下的作品, 文章著重抒發了作者屈身異國, 欲做隱士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賦的前半部分描寫小園的景色, 小園雖小, 卻充滿了恬淡平和的生活樂趣, 反映了作者渴望用隱居的方式來割斷現實生活帶給自己的煩惱與痛苦。賦的後半部分寫作者的「鄉關之思」, 描寫了作者國破家亡, 羈旅異國的悽思愁腸, 並在賦的結尾發出了令人心痛的無奈嘆息「諒天造兮昧昧, 嗟生民兮渾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