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博物館藏《謝稚柳行書卷》:氣韻生動,一任自然

2020-12-19 收藏家雜誌

藝術賞析

《謝稚柳行書卷》,畫心高34.8、寬135.8釐米,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謝稚柳行書卷

釋文:十年不過西湖路,霧散樓臺樹色新。依舊湖山飫眼碧,強支腰腳為登臨。回黃轉綠意匆忙,飫眼嬌紅雨一場。不為春歸悔輕別,秋叢倚仗賞嚴霜。遊西湖二詩,己未夏日,稚柳。

印:稚柳、謝(鳥蟲篆)、昌陽劉氏珍藏。

謝稚柳行書卷 局部

1978年初冬,西泠印社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首次舉辦全國書畫家、篆刻家雅集活動。謝稚柳、陳佩秋夫婦也應邀參加,並在杭州居留十日,其間遇到老友啟功,劫後重逢,如同隔世。某日,謝、啟二人在謝稚柳的弟子勞繼雄陪同下遊覽西湖,回首往事,備生感慨。後遊至殘橋附近時遇雨,謝稚柳即口佔七絕二首紀此遊事。

濟南市博物館藏此作,為1979年夏日所書,章法布局疏密有致,用筆靈動飄逸,墨色濃淡互融,氣格古穆,有行雲流水般的美感,賞心悅目。整幅作品自然的分成四段,這樣處理避免每行雷同而少變化之嫌,又強化了整幅作品的節奏韻律之美。「十年不過西湖路」一行,「十年」「西湖路」兩組用筆牽連,中間二字未連綿。「霧散樓臺樹」頓挑疾澀,緊密相連,從而形成節奏變化。「色新依舊」後二字連綿,「湖山眼」四字連綿有致,行筆輕如神仙起居,散淡飄逸,與前面三行形成明顯的疏密變化。後面幾行看似字字獨立,少了一些連綿筆意,「悔輕別秋」一行及後面一行,又有連帶,這樣在章法上與前面幾行有所呼應,整幅作品章法統一,又有虛實呼應。「悔」「叢」「霜」三字的枯筆處理十分精彩,與前面「湖山飫眼」四字,還有「強」「腳為」等字,墨色較淡的幾個字呼應有致,使整幅作品氣脈頓感暢達,大開大合,奔放縱逸。筆法精妙,提按使轉,虛實相間。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首先在線條質量上見功夫,墨色與氣息也是極為重要。謝稚柳在此幅作品中體現的非常完美。重墨處若枯木老藤,細筆遊絲處又如早春柳枝。風格是藝術成熟的標誌,也是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在謝稚柳書法中最能體現他書法高度的即是他的草書,草書作為書法門類中的一支奇葩,重審美的一大特徵是由筆畫的縈繞與連綿而生發的流動之美。謝稚柳的行草書看上去是不小心去安排,其實是一任自然,一揮而就,隨性而揮灑,他汲取各類藝術之精華加以自養,又注入到自身人格的血脈中。

師法晉唐,自成一家

謝稚柳早年師法陳洪綬,但從上世紀40年代後期,他的書法已開始漸變。尤其是他從50年代開始,以敏銳的眼光,卓越的見解,在古代書法研究上成果卓著。經他的研究,確認了柳公權《蒙詔帖》是珍品,將過去的假案徹底推翻;發現了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確認《論書帖》和《小草千文》為懷素真跡。1962年,他與張珩、劉九庵組成的中國書畫鑑定三人小組到遼寧省博物館巡鑑書畫,他目睹了《古詩四帖》原作,此帖是否為張旭所書一直是學術界和文物界爭執不休的懸案。謝稚柳仔細而切實地體察了其帖用筆的風格,研究其淵源,明確地指出了張旭草書「筆端逆折、鋒正勢圓」的用筆特點,以其書法本身的書寫情性為出發點,以草書的衍變歷史規律為證據,對這件作品進行了本質性的辯證析解和研究,從而強有力地廓清了《古詩四帖》在藝術上應有的不朽價值和崇高地位。謝稚柳也由此深深地被張旭的草書藝術所吸引,堅定了他探索草書藝術的意志。這正好與他的花鳥、山水畫風的日趨厚重、氣度日益博大而相輔相成。形成了秀逸之中見沉雄的獨特風格,愈老愈妙,自成一家。葉飛則認為謝稚柳其行草書最感人的是其韻律美,以作畫之理融入書中,不矯揉造作,一任自然而至「氣韻生動」。他將靈性與法度完美的統一,使法度活化,將傳統的積澱充分發揮出來。因而,面對著謝稚柳的書法,總有鷹擊長空的舒展和龍騰滄海的氣勢,大氣磅礴而又耐人尋味,呈露出天然造化、揮江自如的律動之韻。

謝稚柳行書卷 局部

劉香芝與「昌陽劉氏珍藏」

正如大家所見,濟南市博物館兩幅謝稚柳藏品中都蓋有:「昌陽劉氏收藏」印,此印即為劉香芝藏書畫印。昌陽,即萊陽境內的昌陽古城。劉香芝是一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前輩,早年他在故鄉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七七」事變後,參加八路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獻身於中國人民解放的偉大事業。劉香芝酷愛書畫藝術,熱心祖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多年來,他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工作之餘,懷著對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極端熱忱,孜孜以求,致力於歷代名人書畫的鑑藏,遇有名跡,不惜節衣縮食購求,所獲漸豐。1988年11月,劉香芝把珍藏的120件書畫,捐贈給濟南市博物館,所捐作品都蓋有「昌陽劉氏收藏」印。

謝稚柳的書畫藝術,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設色溫雅,用筆靈秀,曲盡其妙。晚年作畫用色用墨淋漓明暢,縱筆放達,墨彩交融。他的行草書,氣韻靈動,俊逸流美,尤其到了晚年,可謂人書俱老,書法線條質感豐厚,氣象萬千,縱恣飄逸而不失厚重。他把自己的豪邁、豁達的生命本色傾注於筆端,使人感到他的確是在用生命作畫。在長達7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孜孜不倦,幾十年如一日,留下了豐富的著述和書畫作品。而中國近代書畫史上,能集繪畫、書法、鑑藏、史論、詩詞於一身又融會貫通的大家,寥寥無幾,他以先天的才情、氣質,以及後天的勤奮與學養,成為現代海派的一位大家。書畫大師陸儼少曾經說過:「像謝先生這樣的人物,歷史上幾百年也出不了一個。」

文章來源:《收藏家》202001期《溫馨芬鬱 與古為徒——濟南市博物館藏謝稚柳書畫賞析》作者:顏詠梅

相關焦點

  • 謝稚柳何以鑑定《仁亭詩卷》為黃庭堅早期大字
    宋代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的赫赫名家,存世書法作品僅在少數博物館收藏,留存於民間的寥寥無幾。近日,被書畫鑑定大家謝稚柳生前題跋並認為是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的手卷——《仁亭詩卷》首次面世,並將於6月22日起在上海中心的朵雲軒預展對外展出。謝稚柳先生何以認定這一書法為黃庭堅早期書法大字呢?
  • 謝稚柳題跋黃庭堅《仁亭詩卷》
    原標題:謝稚柳題跋黃庭堅《仁亭詩卷》   《仁亭詩卷》   宋代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的赫赫名家,存世書法作品僅在少數博物館收藏,留存於民間的寥寥無幾。   謝稚柳先生見到《仁亭詩卷》,欣喜之餘,在1981年做了這篇細緻的長篇考證題跋。這首詩收入黃庭堅詩集,查考黃庭堅詩集宋代任淵的注釋,其中記載元豐七年(1084)黃庭堅時年40歲,來到山東德州德平做官,為山東平陰的張澄居士寫了三首詩,其中第一首《仁亭》,也就是這卷書法所寫的內容。
  • 畫家馮桂芝——氣韻生動 渾然天成
    藝術簡歷馮桂芝,字燦霞,天香齋女主人,現為中國華夏萬裡行書畫家協會會員。1972年生予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人。函授與文化部中國山水畫創作專項研修班,師承著名山水畫家任澤濤先生,著名畫家傅道君先生,作品多次獲獎,深受各界人士喜愛並收藏。
  • 1922年生人,跨世紀的藝術家,著名畫家謝稚柳夫人
    1952年 壬辰 30歲作《仿錢選八花圖卷》。錢選《八花圖卷》原為張珩所藏,50年代陳佩秋借臨兩本,其一酬贈張氏,另一今為香港藏家所得,潘泊鷹賦詩並題,款書為謝稚柳作。1953年 癸巳 31歲臨李嵩《花籃圖》。
  • 濟南市博物館簡介以及館藏精品鑑賞
    濟南市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隸屬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濟南市文物局)。創建於1958年12月,原館址在趵突泉公園內,現館址坐落於風景名勝旅遊景點千佛山公園西側(濟南市經十一路30號)。1998年被濟南市正式公布並授牌為濟南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山東省正式公布並授牌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 藏博物館裡的秋!
    ▲《秋郊飲馬圖》卷|元, 趙孟頫作|絹本,設色|縱23.6cm,橫59cm|故宮博物院藏清秋郊野,一唐裝圄官在池畔牧馬,紅色衣袍在大青綠的草坪映襯下顯得尤為奪目所率十匹駿馬均骨肉停勻,活躍多姿,它們或奔騰追逐,或徐步緩行,或俯首就飲,或引頸長鳴,意態生動。▲《鵲華秋色》卷(局部)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縱:28.4cm橫:90.2cm|臺北故宮藏
  • 氣韻生動!劉遜的山水畫
    觀賞劉遜的山水作品,立即感覺到「氣韻」二字的生成。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有言:「六法精髓,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竊觀自古奇蹟,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遊藝,探頤鉤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畫。
  •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作,短短四十字把景物描寫得氣韻生動
    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作,短短四十字把景物描寫得氣韻生動,將情感熔鑄於景物之中,渾然一體。真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足見詩人功力之深厚。前兩句描繪登樓所見較為具體的景物,也點出所在地點。城牆本是直的,怎言城與清江曲」呢?其實是清江一曲環抱城牆,筆直的城牆延伸在彎曲的淸江中曲與直相得益彰。這是詩人登樓所見的一個方向的景致。
  •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董其昌行書《小園賦》卷
    他的繪畫「集宋、元諸家之長, 行以己意, 瀟灑生動」, 被尊為「松江派」泰鬥。在崇禎四年 (1631年) 成書的《畫史匯要》中, 對他的繪畫有一個很高的評價:「山水樹石, 煙雲流潤, 神氣具足, 而出以儒雅之筆, 風流蘊藉, 宜為一代宗仰。」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不在其繪畫成就之下。
  • 謝稚柳《梅石雙清》亮相九歌春拍
    銘傑藏畫專場   聽濤齋藏重要中國書畫專場   中國書畫二   名貴珠寶與翡翠品鑑   北京九歌2017春文物藝術品拍賣會將於6月20日—22日在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酒店拉開序幕。中國書畫一作品來源於作者本人及海外回流。銘傑藏畫專場得自於世家多年珍藏。中國書畫二專場集聚了若干流傳有序曠世珍品。北京九歌17春拍經過半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可謂精品雲集,誠意之作,期待廣大藏友蒞臨賞鑑。
  • 怎樣畫牡丹才能氣韻生動豔而不俗 答案就在這
    國畫承載著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藝術,畫畫很簡單,但是想要畫好一幅國畫不容易,國畫講究氣韻,古代謝赫有六法,第一法則便是氣韻生動,只有做到氣韻生動,才能夠打動人。國畫牡丹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花鳥畫題材,看似簡單的構圖,想要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也是不容易的事情,用筆、設色、構圖都要有所講究,接下來教大家畫一幅氣韻生動的國畫牡丹圖。
  • 天津博物館上新「新安畫派」,蕭雲從《山水圖卷》全卷展出
    天津博物館上新「新安畫派」,蕭雲從《山水圖卷》全卷展出 天津博物館 2019-07-26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 黃庭堅《仁亭詩卷》,氣勢磅礴,雄健異常
    黃庭堅《仁亭詩卷》,行楷,縱33cm,橫235cm,謝稚柳題籤「北宋黃山谷書仁亭詩卷,壯暮堂妙跡。」據謝稚柳先生推斷此書法大約作於黃庭堅40多歲。這卷書法正是黃庭堅的典型書風,深受六朝名碑《瘞鶴銘》啟發,大字氣勢磅礴、雄健異常,突破了唐代書風的籠罩,為中國書法開闢了全新的疆土。
  • 徐悲鴻藏畫《八十七神仙卷》
    聽說她的父親曾在中國任公職多年,去世後,遺產歸馬丁夫人繼承,要出售的書箱就是遺產中的一部分。馬丁夫人的書箱滿滿四大箱,徐悲鴻對書籍的種類、年代、版本都沒有什麼研究,因而也就只是隨手翻翻。翻看了三大箱,突然發現一張畫,此畫雖有些破舊,但其畫技之好,讓徐悲鴻禁不住怦然心動,餘下的一箱,他連翻看的興趣也沒有了。這幅畫,馬丁夫人要價一萬大洋。
  • 松壽長青——欣賞一組名家筆下的松壽圖
    南宋,馬遠,《松壽圖》軸,絹本設色,縱122釐米,橫52.7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松壽圖》是馬遠典型的山水小景畫布局風格,描繪山崖一角,蒼松斜伸。一文人閒坐石臺之上,仰目遠眺,旁側一童子持杖侍立。臨溪疏竹叢生,遠山寥寥而成。山石用斧劈皴,松樹用筆奇崛。右下角行書「馬遠」單款,畫幅上端有宋寧宗趙擴行書七言詩:「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寶常欺石榻寒,不戀世間名與貴,長生自得一元丹。賜王都提舉為壽」。
  • 行書如何在橫向書寫方式下,達到傳統書法氣勢貫通的效果?
    以縱向的方式書寫漢字, 自然有流暢貫連, 一氣呵成之勢, 以橫向的方式書寫漢字則容易出現停頓中斷現象, 難成貫連之勢。尤其是行書與草書, 其既定的字形特點與筆畫形態均適應上下縱連, 變成左右橫連之後, 很多筆畫的承勢與連帶就必然中斷。尤其是行書的書寫, 如何在橫向書寫方式的既定前提下, 達到傳統書法所謂氣勢貫通的效果, 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 【被遺忘的大家】江兆申:以清人之筆墨 運宋人之丘壑 而澤時代之氣韻
    1968-1969,江兆申陸續發表了數篇研究唐寅的論文,後於1976年結集成冊為《關於唐寅的研究》一書,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後又多次再版,成為研究唐寅的重要參考。此書也使江兆申步入一流藝術史研究學者的行列。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任客座研究員一年,江兆申除研究之外,還到了美國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家中參觀,鑑閱了許多中國古代書畫,眼界大開,在古書畫鑑定方面又上了一個臺階。
  • 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於晚唐昭宗時登進士第歷經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任少傅、少師,被世人稱之為「楊少師」。周顯德元年卒,終年82歲,世人稱他為「楊風子」。韭花帖 五代 楊凝式行楷書《韭花帖》最早收錄於《宣和畫譜》第十九卷。該帖中的字險中有夷,似敲反正,古雅凝重而又不失自然生動。他的行草有著一股顏體之風,楷書來自歐體,採用活蘭亭的筆法,在晉唐時期書法基礎上又有所創新。
  • 常州博物館五一活動多多 清狀元錢維城畫作在展
    毗陵我裡——錢維城《蘇軾艤舟亭圖卷》歸鄉特展展覽時間:2020年4月29日至6月10日展覽地點:常州博物館一樓臨展廳此次展出的《蘇軾艤舟亭圖卷》由常州企業家劉燦放先生於2019年嘉德秋拍競得。錢維城《蘇軾艤舟亭圖卷》(局部)寄園師生藝文展——暨紀念謝稚柳先生誕辰110周年展覽時間:2020年4月28日—6月20日展覽地點:常州博物館一樓臨展廳寄園,坐落在常州東門外白家橋北,西鄰劉國鈞先生開辦的大成二廠
  • 遼博藏宋無款《白蓮社圖》不可歸於「張激」名下
    建國初期,張珩在《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卷四》記述此畫作者並非李公麟;後又出現旅美學者何惠鑑的「皆以別無佐證,聊存此以備一說」的假設,即認為此或為張激所畫。而後便有人把此畫定為張激所畫。按:《白蓮社圖》舊本有謝靈運張蓋入山及陶潛籃輿攜酒二段,此卷無之。以卷前紙特短,且畫意未全,當已佚失,非故欲存十六賢耳。」其後還記有關於對張激題跋分歧:「跋紙二,宋黃紙本,高同,長  公分。張激跋二則皆隸書,趙跋行書。此跋今為主要分歧之點。謝稚柳以為張趙二跋系從他卷移來,與此卷無涉。徐邦達、楊仁愷以為此卷即張激所作。餘據範惇記語,以為跋固與卷無涉,乃範氏錄入者。今並記諸說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