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2020-12-25 肖影繪畫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老農、虛白、癸已人、希維居士,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於晚唐昭宗時登進士第歷經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任少傅、少師,被世人稱之為「楊少師」。周顯德元年卒,終年82歲,世人稱他為「楊風子」。

楷書兜沙經 唐

楷書兜沙經 唐

他才華橫溢,特別擅寫詩歌,喜歡書法,但「素不喜尺牘,喜題壁」,在洛陽的十多年間,二百多所道院佛寺的牆壁已經被他寫得寥寥無幾。宋初李建中《題楊少師大字院壁》,詩中寫道:「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麝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回入寺一回看。」但他當年所題寫的牆壁早已不復存在,他的其墨跡僅存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圖題跋》《神仙起居帖》《夏熱帖》數種。還有傳世刻本有《雲駛月暈帖》《步虛詞》。

韭花帖 五代 楊凝式

行楷書《韭花帖》最早收錄於《宣和畫譜》第十九卷。該帖中的字險中有夷,似敲反正,古雅凝重而又不失自然生動。他的行草有著一股顏體之風,楷書來自歐體,採用活蘭亭的筆法,在晉唐時期書法基礎上又有所創新。他的特別之處是分行布白,就光這一點已經是史無前例了,字和字之間相差較遠,行和行的距離也較為寬鬆,就是這樣才造成一種疏朗通脫的新奇章法格局,從而讓人有一種從方正端嚴的唐楷中解脫出來的輕鬆感。這種章法在北宋直接影響了林逋、範仲淹等一些人。林逋、董其昌、米芾三家受其影響最大。1945年,羅氏在長春家中將其遺失,至今還未找到。孳本有兩種,一種曾入清內府,刻在《三希堂法帖》卷五上,今收藏於江蘇無錫市博物館;另一本經由清初高江村、清末表景福收藏,如今由臺灣人收藏。

神仙起居法帖 五代 楊凝式

草書紙本《神仙起居法帖》卷,傳世有兩本,真跡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蔡本收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此帖用筆虛實相生,起止分明,線條起伏跌宕而又流暢。

夏熱帖 五代 楊疑式

今已殘缺不全的《夏熱帖》,筆力剛勁矯健,筆勢比《神仙起居法帖》這一幅作品更為自然流暢。《夏熱帖》雄奇天驕,筆力沉著不遜於當時的徐季海、李北海。雖然有一些字如「長」「體」等尚有顏書的風格,但總的看已可稱「字字史無前例,筆筆卻有法度」。

雲駛月暈帖 五代 楊凝式

楊凝式的《盧鴻草堂圖題跋》用的書法主要是顏法,中鋒圓筆。在當時的名士對刻入《戲鴻堂帖》中的《新步虛詞》頗為讚賞。《書概》也曾說:「五代書,蘇、黃獨推楊景度。但現在觀其書尤傑者,例如《大仙帖》(即《新步虛詞》)非獨勢奇力強,其骨裡謹嚴,真令人無可尋間。此不必潔沾於摹顏擬柳,而顏柳之實已備矣。」《汝帖》中還有一些刻有楊凝式的文為「雲駛月暈,舟行岸移」的大字行書《雲駛月暈帖》。

相關焦點

  • 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老農、虛白、癸已人、希維居士,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於晚唐昭宗時登進士第歷經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任少傅、少師,被世人稱之為「楊少師」。周顯德元年卒,終年82歲,世人稱他為「楊風子」。
  • 一幅63個字的書法,與王羲之《蘭亭序》不相上下,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是有一幅書法和《蘭亭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幅書法高二十六釐米,寬二十八釐米, 一共有七行,六十三個字。就是這短短的一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還是書法家在午睡醒來之後所寫。
  • 這幅書法只有63個字,被稱為十大行書之一,是楊凝式午睡醒來所寫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感到奇怪,一幅六十三個字的書法,究竟有什麼魅力,能和《蘭亭序》相提並論呢?這幅書法家就是五代時期楊凝式所寫的《韭花帖》,這幅書法也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五行書」,可見其造詣非淺。這幅書法確實是楊凝式在午睡醒來之後的作品,當時的楊凝式在午睡醒來之後,感到腹中飢餓,恰巧在這個時候,有人送來韭花,這讓楊凝式喜出望外,吃過之後,心情舒暢,於是執筆寫了這幅書法。
  • 楊凝式《韭花帖》及不同版本對比
    > 《楊凝式韭花帖》羅振玉藏本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黃庭堅 這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讚揚五代時書法家「楊風子」——楊凝式的詩句,楊凝式經典代表作《韭花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共7行,63字。
  • 《韭花帖》只有63個字,章法疏朗字形各異,與《蘭亭序》一脈相承
    在傳世書法之中,有一幅書法只有六十三個字,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那麼這幅書法究竟是何人書,又有何特點能讓後人對此稱讚不已呢?這幅書法是《韭花帖》,是五代時期楊凝式所寫。,開創了書法的新風氣,加上這幅書法在筆法上和章法上也區別於前人的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 楊凝式《韭花帖》:蕭散簡遠,疏密有致,直追晉唐氣韻
    《韭花帖》,紙本墨跡,高26釐米,寬28釐米,7行,63字,五代楊凝式書。《韭花帖》結體欹側,布白疏朗,行氣貫通而舒朗空靈,給人以蕭散簡遠而天真爛漫之感,歷來為書家所推重。黃庭堅謂:「凝式如散僧入聖。」董其昌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 此人吃韭花後寫了一幅書法,只有63個字,卻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以行書出名的書法家有很多,「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都是其中翹首,然而有一幅書法,是書法家在吃韭花後寫的,全文只有63個字,卻稱為「天下第五行書」,和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並列為「十大行書」之一。這幅作品就是楊凝式的《韭花帖》,這幅書法高二十六釐米,寬二十八釐米,總共七行,原本是一封信扎。
  • 在書法中,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呢?
    如果說,唐代書法都比較注重法度,努力於標準化的美,那麼,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注重個性與自我心境的書法,而且又非常含蓄。為什麼《韭花帖》這個字數不多作品影響這麼大。這自然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 奇人奇書:瘋子「楊凝式」和他的天下第五大行書《韭花帖》
    楊凝式的絕招只有一招——「裝瘋」。楊凝式遇到看順眼的皇帝,就出來當官,遇到看不上的皇帝,就「瘋言瘋語」,人們便以為他的「瘋病」又犯了,沒人和他計較,每次都全身而退!他因才華過人,很早就出名,他的詩文和書法,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名!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世稱「楊少師」。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門下侍郎楊涉之子。
  • 一幅63個字的書法,與王羲之《蘭亭序》不相上下,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是有一幅書法和《蘭亭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幅書法高二十六釐米,寬二十八釐米, 一共有七行,六十三個字。就是這短短的一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還是書法家在午睡醒來之後所寫。
  • 《韭花帖》,天下第五行書,被譽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蘭亭序》
    (接上期)楊凝式喜歡在牆上寫字,不喜歡在紙上寫,所以留下來的墨跡不多。但人活世上總有應酬,楊凝式身居高位,哪怕他再怎麼裝瘋賣傻,也總免不了寫上一些信箋、題跋什麼的,這些偶然為之的作品被人保存下來,就成了名帖了。
  • 天下十大行書第五|楊凝式《韭花帖》賞析
    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楊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太子太傅。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代表傳世墨寶,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五。《韭花帖》 共7行,63字,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
  • 楊凝式《韭花帖》及不同版本對比
    《楊凝式韭花帖》羅振玉藏本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黃庭堅 這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讚揚五代時書法家「楊風子」——楊凝式的詩句,楊凝式經典代表作《韭花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共7行,63字。
  • 博物精品:無錫市博物館藏楊凝式《韭花帖》(中)
    五代書家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他曾官至太子太保,人稱楊少師,亦稱「楊風子」,善於文詞,尤工行草書,出入顏、柳、歐陽詢,開啟宋人尚意書風之先河。無錫市博物館收藏的楊氏《韭花帖》⑥,行書,麻紙本,縱26、寬28釐米,共七行,六十三字。
  • 《韭花帖》只有六十三個字,造詣深厚,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
    《韭花帖》,楊凝式的行書代表作之一,白麻紙本, 縱26釐米,橫28釐米,7行,63字。曾著錄於《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石渠寶笈》等書,並刻入《戲鴻堂法帖》《三希堂法帖》 中。《韭花帖》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羔羊肉,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輕鬆愉快之興,頓注筆端。
  • 從楊凝式的《韭花帖》看古人是怎麼吃羊肉的
    如果沒有韭花醬,再鮮香的手把羊肉也會失色。1000年多年,有個人吃了這個韭花配羊肉之後,銘肌載切,特別寫了一封信對贈予者表示感謝。這就是被稱作第五大行書的,楊凝式的《韭花帖》。這個帖的墨跡,也就是清內府藏本目前收藏在無錫博物院。《韭花帖》講的是,初秋的某一天,楊凝式午睡醒來,腹中甚飢,恰逢好朋友差人送來一盤好吃的。這好吃的是什麼呢?
  • 楊凝式《韭花帖》:蕭散簡遠,疏密有致,直追晉唐氣韻
    《韭花帖》,紙本墨跡,高26釐米,寬28釐米,7行,63字,五代楊凝式書。《韭花帖》結體欹側,布白疏朗,行氣貫通而舒朗空靈,給人以蕭散簡遠而天真爛漫之感,歷來為書家所推重。黃庭堅謂:「凝式如散僧入聖。」董其昌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 解析《韭花帖》之中四個特點,才知道這幅書法高深的奧秘!
    ,但是這幅書法只有63個字,僅有7行,那麼這幅書法為什麼可以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呢?這幅書法是五代時期的書法家楊凝式所寫,這幅書法被後人稱為《韭花帖》,這幅書法是在楊凝式吃過韭花之後所寫,因此得名。當時的楊凝式在午睡醒來之後,忽然感到腹中飢餓,恰巧這個時候有人送來韭花,楊凝式感到可口,心情舒暢,所以執筆寫下這幅傳世名作。一個人在飢餓的時候,有人送來美味的韭花,可想而知此時作者的心情是多麼的好。
  • 在書法中,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呢?
    如果說,唐代書法都比較注重法度,努力於標準化的美,那麼,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注重個性與自我心境的書法,而且又非常含蓄。為什麼《韭花帖》這個字數不多作品影響這麼大。這自然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 這位「瘋子書法家」,因一碗韭花,寫出行書大作
    唐末五代時期,有一位行為乖張、憤世嫉俗的書法家,被世人稱為「楊瘋子」,他的書法遒勁豪放,遍學諸名家,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楊凝式。楊凝式之所以有「楊瘋子」這麼個綽號,其實是因為他「裝瘋」。他筆下有一行書大作,名為《韭花帖》,這幅作品乃是世上公認的「天下第五行書」,而且這幅作品的由來,也是頗有一番趣味。相傳,楊凝式正在午睡,結果睡夢之中肚子餓得受不了,醒來之後,看到了友人相贈的韭花,便趕緊拿過來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