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老農、虛白、癸已人、希維居士,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於晚唐昭宗時登進士第歷經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任少傅、少師,被世人稱之為「楊少師」。周顯德元年卒,終年82歲,世人稱他為「楊風子」。
楷書兜沙經 唐
楷書兜沙經 唐
他才華橫溢,特別擅寫詩歌,喜歡書法,但「素不喜尺牘,喜題壁」,在洛陽的十多年間,二百多所道院佛寺的牆壁已經被他寫得寥寥無幾。宋初李建中《題楊少師大字院壁》,詩中寫道:「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麝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回入寺一回看。」但他當年所題寫的牆壁早已不復存在,他的其墨跡僅存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圖題跋》《神仙起居帖》《夏熱帖》數種。還有傳世刻本有《雲駛月暈帖》《步虛詞》。
韭花帖 五代 楊凝式
行楷書《韭花帖》最早收錄於《宣和畫譜》第十九卷。該帖中的字險中有夷,似敲反正,古雅凝重而又不失自然生動。他的行草有著一股顏體之風,楷書來自歐體,採用活蘭亭的筆法,在晉唐時期書法基礎上又有所創新。他的特別之處是分行布白,就光這一點已經是史無前例了,字和字之間相差較遠,行和行的距離也較為寬鬆,就是這樣才造成一種疏朗通脫的新奇章法格局,從而讓人有一種從方正端嚴的唐楷中解脫出來的輕鬆感。這種章法在北宋直接影響了林逋、範仲淹等一些人。林逋、董其昌、米芾三家受其影響最大。1945年,羅氏在長春家中將其遺失,至今還未找到。孳本有兩種,一種曾入清內府,刻在《三希堂法帖》卷五上,今收藏於江蘇無錫市博物館;另一本經由清初高江村、清末表景福收藏,如今由臺灣人收藏。
神仙起居法帖 五代 楊凝式
草書紙本《神仙起居法帖》卷,傳世有兩本,真跡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蔡本收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此帖用筆虛實相生,起止分明,線條起伏跌宕而又流暢。
夏熱帖 五代 楊疑式
今已殘缺不全的《夏熱帖》,筆力剛勁矯健,筆勢比《神仙起居法帖》這一幅作品更為自然流暢。《夏熱帖》雄奇天驕,筆力沉著不遜於當時的徐季海、李北海。雖然有一些字如「長」「體」等尚有顏書的風格,但總的看已可稱「字字史無前例,筆筆卻有法度」。
雲駛月暈帖 五代 楊凝式
楊凝式的《盧鴻草堂圖題跋》用的書法主要是顏法,中鋒圓筆。在當時的名士對刻入《戲鴻堂帖》中的《新步虛詞》頗為讚賞。《書概》也曾說:「五代書,蘇、黃獨推楊景度。但現在觀其書尤傑者,例如《大仙帖》(即《新步虛詞》)非獨勢奇力強,其骨裡謹嚴,真令人無可尋間。此不必潔沾於摹顏擬柳,而顏柳之實已備矣。」《汝帖》中還有一些刻有楊凝式的文為「雲駛月暈,舟行岸移」的大字行書《雲駛月暈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