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韭花帖》:蕭散簡遠,疏密有致,直追晉唐氣韻

2020-12-25 石不言齋

《韭花帖》,紙本墨跡,高26釐米,寬28釐米,7行,63字,五代楊凝式書。

楊凝式《韭花帖》

此帖存世墨跡有多本,其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其二為臺灣蘭千山館藏本;其三為羅振玉百爵齋舊藏本(後佚),一般認為羅振玉藏本為真跡。

《韭花帖》結體欹側,布白疏朗,行氣貫通而舒朗空靈,給人以蕭散簡遠而天真爛漫之感,歷來為書家所推重。黃庭堅謂:「凝式如散僧入聖。」董其昌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一、楊凝式其人及《韭花帖》的主要內容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希維居士、癸巳人、關西老農、楊風子,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昭宗時進士,官秘書郎,後歷仕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

《舊五代史》載:「凝式長於歌詩,善於筆札,洛川寺觀藍牆粉壁之上題記殆遍。時人以其縱誕,有風子之號焉。」書學歐陽詢、顏真卿,上溯二王。其書在宋代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代表作除《韭花帖》外,有《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等。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楊凝式生活的時代,正是唐王朝走向滅亡繼之以五代戰亂的時期。時局動亂,朝代更迭,為求自保,楊凝式甚至要以「瘋病」求得免禍,「(後)晉時,以禮部尚書致仕,閒居伊洛之間,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責也。」

從楊凝式存世的書法作品看,楷書、行書、草書都有,且風格多有變化。這些帖的內容或者是關於健身養生的,或者是寫風花雪月,或者寫神仙道士,沒有一個是莊重嚴肅的,何以會如此呢?時世變亂,人間事不可說,也不值得掛心,所以,他只有到世俗以外的世界裡去尋求樂趣了。這使他的書法作品既奇逸縱邁少莊嚴,蕭散天真而暗合自然,直追魏晉氣韻。

蘇東坡云:「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事汩沒者。」

黃庭堅謂:「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又云:「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其後楊少師頗得仿佛,但少規矩,復不善楷書。然亦自冠絕天下後世矣。」

米芾言:「楊凝式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海嶽書評》),「凝式書天真爛熳,縱逸類顏魯公爭座位帖。」(《書史》)

《韭花帖》是楊凝式致友人的一通手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正感飢餓,恰逢友人來信,並饋贈韭花,充飢之後,作此信答謝。

「晝寢乍興,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飱。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饈。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

此札雖僅63字,而書法娟秀疏朗,文辭典雅,歷來備受讚賞。

劉墉《論書絕句》:「絕愛楊風草法奇,西臺晚出尚追隨。相門華組甘拋卻,五代完人更首誰。」

王文治《論書絕句》:「韭花一帖重璆琳,千古華亭最賞音。想見晝眠人乍起,麥光鋪案寫秋陰。」

李瑞清評:「楊景度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韭花帖筆筆斂鋒入紙,蘭亭法也,思翁以景度津逮平原,化其頓挫之跡,然終身不出範圍。」

啟功《論書絕句》:「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熱起龍蛇。壼公忽現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

二、《韭花帖》的傳承及書法藝術特色

《韭花帖》曾入宋宣和內府和紹興內府。元代為張晏所藏。明時旭項元汴、吳楨等遞藏。

據傳說,《韭花帖》入清內府後,乾隆時鑑書博士高士奇酷愛此帖,利用職務之便,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內府藏本,真跡則據為己有,直到他死後,流入民間,清末民初為羅振玉購得收藏,1945年失於長春寓所,至今下落不明。

羅振玉藏本
清內府本
蘭千山館藏本

《韭花帖》在書法史上被稱為天下第五行書,其書法藝術特色表現在:

1、疏雅有致的章法。《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歷代墨跡中少有的,布白極多而氣不散,格調甚為清雅。

2、 疏密生姿的結體。結構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應揖讓一任自然,如「乍、報、韭、切」等字之極收與「秋、伏、察」等字之極放形成鮮明對比。

3、輕重合度的用筆。《韭花帖》的用筆有一個特徵,就是起筆較重,形成字的首筆粗壯,與其餘筆畫相較,產生強烈的對比,頓挫起伏合度,方圓協調,隨性結字,逸態橫生。

陳忠康臨作
張羽翔臨作
於明詮臨作

相關焦點

  • 博物精品:無錫市博物館藏楊凝式《韭花帖》(中)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該手卷引首處有乾隆帝(1711—1799年)八字行楷:「楊少師韭花帖妙跡」,中間正上方鈐蓋「乾隆御筆」朱文印一方。
  • 楊凝式《韭花帖》及不同版本對比
    ——黃庭堅 這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讚揚五代時書法家「楊風子」——楊凝式的詩句,楊凝式經典代表作《韭花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共7行,63字。
  • 在書法中,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呢?
    楊凝式是五代書法家,官至少保太師,人稱「楊太師」。楊凝式學唐代歐陽詢、顏真卿而有自家面目,是影響宋代「尚意」書風的先驅,《韭花帖》是非常突出是一個作品。章法看《韭花帖》。豎有搖擺,橫有參差錯落而上下平穩。如果說,唐代書法都比較注重法度,努力於標準化的美,那麼,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注重個性與自我心境的書法,而且又非常含蓄。為什麼《韭花帖》這個字數不多作品影響這麼大。這自然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 韭菜花與《韭花帖》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韭花帖》局部○高銘昱公元759年春,杜甫與老友久別重逢,被熱情款待,從而寫下名篇《贈衛八處士》,詩中感人的家常飯菜,體現出淳樸的友情。一千多年前,陝西華陰人楊凝式午睡醒來,腹中甚飢,恰逢有人饋贈韭菜花一盤,遂以其佐羊肉而食。羊肉至鮮,有了韭菜花的搭配,恰如錦上添花,相得益彰,便覺美味異常。大快朵頤之後,楊欣然提筆,回信表示感謝,信中有「當一葉報秋之際,乃韭花逞味之始」的佳句。其信筆一書,即成經典。這封簡訊,就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名的《韭花帖》。
  • 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我亦生來有書癖,回入寺一回看。」但他當年所題寫的牆壁早已不復存在,他的其墨跡僅存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圖題跋》《神仙起居帖》《夏熱帖》數種。還有傳世刻本有《雲駛月暈帖》《步虛詞》。韭花帖 五代 楊凝式行楷書《韭花帖》最早收錄於《宣和畫譜》第十九卷。
  • 從楊凝式的《韭花帖》看古人是怎麼吃羊肉的
    如果沒有韭花醬,再鮮香的手把羊肉也會失色。1000年多年,有個人吃了這個韭花配羊肉之後,銘肌載切,特別寫了一封信對贈予者表示感謝。這就是被稱作第五大行書的,楊凝式的《韭花帖》。這個帖的墨跡,也就是清內府藏本目前收藏在無錫博物院。《韭花帖》講的是,初秋的某一天,楊凝式午睡醒來,腹中甚飢,恰逢好朋友差人送來一盤好吃的。這好吃的是什麼呢?
  • 無錫博物院探秘:溥儀盜出宮的《韭花帖》、墓葬出土的山形筆架
    在院方精選的15件候選藏品中,書畫、文房類文物就有5件,即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卷、元代倪瓚苔痕樹影圖軸、明代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明代朱元璋手諭卷、元代山形石筆架。其中,倪瓚和文徵明的畫以及朱元璋的手諭,本報此前有過詳細報導。本期「尋訪無錫寶藏」,本報為您解開天下十大行書之一的《韭花帖》和山形筆架的「身世」之謎。
  • 《韭花帖》,天下第五行書,被譽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蘭亭序》
    《韭花帖》說它規範,並不是說《韭花帖》中規中矩,跟印刷體一樣,而是指《韭花帖》用筆和緩、質樸沉著、結構端穩,與楊凝式其他作品相比,是少見的規規矩矩寫字的精品。進一步細說的話,得從幾個方面來講:首先從書體來看,《韭花帖》用的是行楷,既有楷書的莊正,又有行書的靈活機巧。其次,從筆法來說,《韭花帖》明顯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神韻。黃庭堅曾賦詩:「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對於入職中書協的書法家,筆者並不是刻意的噴子,而是對中書協人員的書法水準有更高的期望值,當這樣的期望值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對中書協主席、中書協副主席、各個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理事等等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有失望感,正是基於這樣高期望、低滿意的觀感狀態,所以筆者對中書協的諸位書法大家常有「噴」的評論方式。
  •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楊凝式的傳奇人生
    善文辭,尤工行草,得歐陽詢,顏真卿法,而加以縱肆,筆跡雄傑,結體新奇,有破方為圓,削繁就簡之妙,存世墨跡與刻本有《神仙起居法》、《夏熱帖》、《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新步虛詞》、《雲駛帖》等。另外,在董其昌的《容臺別集》中還記錄有《挽僧詩三首》、《合浦散》、《洛陽帖》和《乞花帖》,不過皆已散佚。
  • 這位書法家被稱作「楊瘋子」,午睡餓醒吃韭花,創出書法大作
    韭花帖在楊凝式的身上也發生過一件書法史上的奇聞,說是那一日,楊凝式正在午睡,忽然覺得腹中飢餓,輾轉反側之下,竟然被餓醒了。醒來之後,他正好發現了友人送來的一碗韭花,便端起來美美的飽餐了一頓,吃完之後,他深感於韭花的美味,便提筆寫下了一篇63字的感謝信,感謝友人送來了這麼美味的食物。這《韭花帖》全文如下:
  • 乾隆也有走眼的時候,收了一幅贗品《韭花帖》,還編進三希堂法帖
    《三稀堂法帖》石刻展館但是,即使是一位書法發燒友,收藏名家書畫作品無數的乾隆皇帝,也會有走眼的時候,收了一幅《韭花帖》的贗品,還把這幅贗品編進了他的書法收藏作品集《三希堂法帖》裡,結果被專家扒了出來,一致認為乾隆皇帝收了一幅贗品。
  • 俗語說:九月韭,佛開口,表達的什麼意思?吃韭菜有講究,看看吧
    俗語說:九月韭,佛開口,表達的什麼意思?吃韭菜有講究,看看吧「九月韭,佛開口」說的是秋天的韭菜好吃,就算佛也會想吃的,而且佛是不能吃韭菜的,更說明了韭菜的好吃。婆婆家門前有一塊空地,種了一畦韭菜,忽然就覺得門前的韭菜綠得盎然有味兒,用鐮刀輕割一把,那令人饞涎的味便在空氣中泛濫開來。忍不住捧起一把清綠,擇洗乾淨,用刀輕輕地切碎。瞬間廚房裡,便沁滿了韭的味道。與春季韭菜相比,秋天的韭菜可食用的部分更多,韭菜花、韭菜葉、韭菜莖都可以吃。
  • 【大美河南·佐餐之味】第四輯:韭花醬
    北方人愛吃韭菜韭菜包餃子、炒雞蛋拌豆腐、攤煎餅在北方人眼中韭菜怎麼吃怎麼好吃韭花醬的出現
  • 董振祥大師美食文化隨筆之二十九: 閩江流蜞炒韭菜花
    韭菜花天南海北的人們都有吃。但我一直認為韭菜花是做醬的,也就是韭花醬。汪曾祺曾寫過《韭菜花》「北京的韭菜花是醃了後磨碎了的,帶汁。除了是吃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調料外,就這樣單獨地當鹹菜吃也是可以的。熬一鍋蝦米皮大白菜,佐以一碟韭菜花,或臭豆腐,或滷蝦醬,就著窩頭、貼餅子,在北京的小家戶,就是一頓不錯的飯食。
  • 濟南市博物館藏《謝稚柳行書卷》:氣韻生動,一任自然
    濟南市博物館藏此作,為1979年夏日所書,章法布局疏密有致,用筆靈動飄逸,墨色濃淡互融,氣格古穆,有行雲流水般的美感,賞心悅目。整幅作品自然的分成四段,這樣處理避免每行雷同而少變化之嫌,又強化了整幅作品的節奏韻律之美。「十年不過西湖路」一行,「十年」「西湖路」兩組用筆牽連,中間二字未連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