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對於入職中書協的書法家,筆者並不是刻意的噴子,而是對中書協人員的書法水準有更高的期望值,當這樣的期望值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對中書協主席、中書協副主席、各個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理事等等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有失望感,正是基於這樣高期望、低滿意的觀感狀態,所以筆者對中書協的諸位書法大家常有「噴」的評論方式。這倒不是說中書協各位書法家的書法水平不達標,僅僅是筆者認為他們的書法沒有達到「國標」的水準吧。
比如隸書大家張建會先生的書法水準在平常的層面來講,的確已經是非常優秀的水平,但是筆者一但把這種優秀的書法水平與「中書協」掛起關聯來之後,又覺得這樣的書法水準距離中書協的「國標」高度還有一些距離,所以難免對張建會先生的書法作品又生出一些失望的觀感。這種「噴」書法的心態習氣,有時候筆者也是想克制,畢竟多說好話是好事。但是無論如何也克制不住,而克制不住的原因就是筆者太看重「中書協」三字的金質含量,總是認為書法家們入職此門,必然要有啟功大師的書法水準和能功配其職。誠然,筆者對中書協各路書法家的這種極高質量的期望值,也不是完全現實的想法吧。所以總也無法改掉遇到中書協書法家,就想噴一噴的言語衝動。
王學齡先生也是中書協門庭下的書法家,他在中書協行書委員會任副主任一職,書法地位有不低的層面,所以從任職來看,王學齡先生應該是功力比較突出的書法家。筆者開始一看王學齡的名頭來源於「中書協」噴上一通的想法又佔據了腦瓜子。但是,這回卻有異樣的感覺,因為筆者把王學齡先生的書法擺在眼前一看,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有找到理由!看看,他的書法基於碑帖兩門修養的全能,筆墨既有碑質的雄健,也有帖學的飄逸,可謂的筋骨健全,血肉兩通,富有氣韻,達到了蘇東坡論書法講究神韻、筋骨、血肉、氣脈的品質要求,的確寫得一手既有傳統風格,又有時代風韻的比較好的書法。面對王學齡先生的書法,想噴的初想,硬硬地被他書法不同一般的質觀形態所折服了,並沒有找到噴他書法的理由。
從書法修養的全面層次來看,王學齡先生有諸書皆修的全面功力,特別是楷書除了取法唐楷法度之外,還參意了比較多的魏碑質感,端正嚴謹,不失境界,沒有十年八年的書法磨礪,楷書要達到這種碑帖雙修的功力,是不太可能的。最令筆者感覺不俗的是,他的楷書是正經的書法味兒,而不是田蘊章楷書印刷體的模樣。田蘊章的楷書寫得很端正,但是模鑄的印象多一些,沒有太多的書法趣味。王學齡的楷書卻有著非常鮮明的書寫內涵,筆法的變化動態明顯,就是書法的品位。所以說,從書法趣味的角度來講,田蘊章的楷書要略輸王學齡的楷書一疇。當然,這僅是筆者進行比較的結果,不一定準確。因為有人或許更喜歡田蘊章的書法,而對王學齡的楷書不怎麼待見吧。書法一門,各有觀點,白菜青豆,各有所愛的原因吧。
除了楷書有功力,王學齡先生的行書也有不俗的造詣。特別是他作為中書協行書委員會的副主任,行書更應該是別人關注的重點吧。事實上,王學齡先生的行書書法的確寫得不錯,特別是章法清朗寬綽,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看來他的行書也是功隨五代,對楊凝式書法有著師鑑攻臨的修養。楊凝式書法作為破除唐法的一門源流,為宋代書法的意象開創了重要的引領價值,只是後世書法家對楊凝式的書法多有忽略罷了。所以王學齡先生的行書法取楊凝式的創作風格,具有復興古風的趨意主動,從這個層面來說,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更找不到理由了。不知愛好書法的朋友們,對王學齡行書有韭花帖清朗寬綽的風格印象,有什麼觀感?敬請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