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

2020-12-25 書畫觀賞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對於入職中書協的書法家,筆者並不是刻意的噴子,而是對中書協人員的書法水準有更高的期望值,當這樣的期望值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對中書協主席、中書協副主席、各個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理事等等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有失望感,正是基於這樣高期望、低滿意的觀感狀態,所以筆者對中書協的諸位書法大家常有「噴」的評論方式。這倒不是說中書協各位書法家的書法水平不達標,僅僅是筆者認為他們的書法沒有達到「國標」的水準吧。

比如隸書大家張建會先生的書法水準在平常的層面來講,的確已經是非常優秀的水平,但是筆者一但把這種優秀的書法水平與「中書協」掛起關聯來之後,又覺得這樣的書法水準距離中書協的「國標」高度還有一些距離,所以難免對張建會先生的書法作品又生出一些失望的觀感。這種「噴」書法的心態習氣,有時候筆者也是想克制,畢竟多說好話是好事。但是無論如何也克制不住,而克制不住的原因就是筆者太看重「中書協」三字的金質含量,總是認為書法家們入職此門,必然要有啟功大師的書法水準和能功配其職。誠然,筆者對中書協各路書法家的這種極高質量的期望值,也不是完全現實的想法吧。所以總也無法改掉遇到中書協書法家,就想噴一噴的言語衝動。

王學齡先生也是中書協門庭下的書法家,他在中書協行書委員會任副主任一職,書法地位有不低的層面,所以從任職來看,王學齡先生應該是功力比較突出的書法家。筆者開始一看王學齡的名頭來源於「中書協」噴上一通的想法又佔據了腦瓜子。但是,這回卻有異樣的感覺,因為筆者把王學齡先生的書法擺在眼前一看,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有找到理由!看看,他的書法基於碑帖兩門修養的全能,筆墨既有碑質的雄健,也有帖學的飄逸,可謂的筋骨健全,血肉兩通,富有氣韻,達到了蘇東坡論書法講究神韻、筋骨、血肉、氣脈的品質要求,的確寫得一手既有傳統風格,又有時代風韻的比較好的書法。面對王學齡先生的書法,想噴的初想,硬硬地被他書法不同一般的質觀形態所折服了,並沒有找到噴他書法的理由。

從書法修養的全面層次來看,王學齡先生有諸書皆修的全面功力,特別是楷書除了取法唐楷法度之外,還參意了比較多的魏碑質感,端正嚴謹,不失境界,沒有十年八年的書法磨礪,楷書要達到這種碑帖雙修的功力,是不太可能的。最令筆者感覺不俗的是,他的楷書是正經的書法味兒,而不是田蘊章楷書印刷體的模樣。田蘊章的楷書寫得很端正,但是模鑄的印象多一些,沒有太多的書法趣味。王學齡的楷書卻有著非常鮮明的書寫內涵,筆法的變化動態明顯,就是書法的品位。所以說,從書法趣味的角度來講,田蘊章的楷書要略輸王學齡的楷書一疇。當然,這僅是筆者進行比較的結果,不一定準確。因為有人或許更喜歡田蘊章的書法,而對王學齡的楷書不怎麼待見吧。書法一門,各有觀點,白菜青豆,各有所愛的原因吧。

除了楷書有功力,王學齡先生的行書也有不俗的造詣。特別是他作為中書協行書委員會的副主任,行書更應該是別人關注的重點吧。事實上,王學齡先生的行書書法的確寫得不錯,特別是章法清朗寬綽,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看來他的行書也是功隨五代,對楊凝式書法有著師鑑攻臨的修養。楊凝式書法作為破除唐法的一門源流,為宋代書法的意象開創了重要的引領價值,只是後世書法家對楊凝式的書法多有忽略罷了。所以王學齡先生的行書法取楊凝式的創作風格,具有復興古風的趨意主動,從這個層面來說,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更找不到理由了。不知愛好書法的朋友們,對王學齡行書有韭花帖清朗寬綽的風格印象,有什麼觀感?敬請留言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在書法中,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呢?
    楊凝式學唐代歐陽詢、顏真卿而有自家面目,是影響宋代「尚意」書風的先驅,《韭花帖》是非常突出是一個作品。章法看《韭花帖》。豎有搖擺,橫有參差錯落而上下平穩。如果說,唐代書法都比較注重法度,努力於標準化的美,那麼,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注重個性與自我心境的書法,而且又非常含蓄。為什麼《韭花帖》這個字數不多作品影響這麼大。這自然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
  • 楊凝式《韭花帖》及不同版本對比
    ——黃庭堅 這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讚揚五代時書法家「楊風子」——楊凝式的詩句,楊凝式經典代表作《韭花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共7行,63字。
  • 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楷書兜沙經 唐楷書兜沙經 唐他才華橫溢,特別擅寫詩歌,喜歡書法,但「素不喜尺牘,喜題壁」,在洛陽的十多年間,二百多所道院佛寺的牆壁已經被他寫得寥寥無幾。我亦生來有書癖,回入寺一回看。」但他當年所題寫的牆壁早已不復存在,他的其墨跡僅存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圖題跋》《神仙起居帖》《夏熱帖》數種。還有傳世刻本有《雲駛月暈帖》《步虛詞》。韭花帖 五代 楊凝式行楷書《韭花帖》最早收錄於《宣和畫譜》第十九卷。
  • 《韭花帖》,天下第五行書,被譽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蘭亭序》
    但人活世上總有應酬,楊凝式身居高位,哪怕他再怎麼裝瘋賣傻,也總免不了寫上一些信箋、題跋什麼的,這些偶然為之的作品被人保存下來,就成了名帖了。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楊凝之最規範的一幅帖子——《韭花帖》。進一步細說的話,得從幾個方面來講:首先從書體來看,《韭花帖》用的是行楷,既有楷書的莊正,又有行書的靈活機巧。其次,從筆法來說,《韭花帖》明顯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神韻。黃庭堅曾賦詩:「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 楊凝式《韭花帖》:蕭散簡遠,疏密有致,直追晉唐氣韻
    《韭花帖》結體欹側,布白疏朗,行氣貫通而舒朗空靈,給人以蕭散簡遠而天真爛漫之感,歷來為書家所推重。黃庭堅謂:「凝式如散僧入聖。」董其昌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 韭菜花與《韭花帖》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韭花帖》局部○高銘昱公元759年春,杜甫與老友久別重逢,被熱情款待,從而寫下名篇《贈衛八處士》,詩中感人的家常飯菜,體現出淳樸的友情。一千多年前,陝西華陰人楊凝式午睡醒來,腹中甚飢,恰逢有人饋贈韭菜花一盤,遂以其佐羊肉而食。羊肉至鮮,有了韭菜花的搭配,恰如錦上添花,相得益彰,便覺美味異常。大快朵頤之後,楊欣然提筆,回信表示感謝,信中有「當一葉報秋之際,乃韭花逞味之始」的佳句。其信筆一書,即成經典。這封簡訊,就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名的《韭花帖》。
  • 乾隆也有走眼的時候,收了一幅贗品《韭花帖》,還編進三希堂法帖
    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時候,收了一幅贗品《韭花帖》,還編進三希堂清代的帝王大都喜歡書法,但是能夠稱得上是發燒友的也只有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了,他不僅喜歡書畫,練習書法、繪畫,還有兩大愛好,一是喜歡收藏古代的名家字畫,二是喜歡在歷代名家字畫上題字蓋章
  • 無錫博物院探秘:溥儀盜出宮的《韭花帖》、墓葬出土的山形筆架
    在院方精選的15件候選藏品中,書畫、文房類文物就有5件,即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卷、元代倪瓚苔痕樹影圖軸、明代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明代朱元璋手諭卷、元代山形石筆架。其中,倪瓚和文徵明的畫以及朱元璋的手諭,本報此前有過詳細報導。本期「尋訪無錫寶藏」,本報為您解開天下十大行書之一的《韭花帖》和山形筆架的「身世」之謎。
  • 這位書法家被稱作「楊瘋子」,午睡餓醒吃韭花,創出書法大作
    書法史上,有很多珍品字畫,是在無意之中產生的,就如當年王羲之醉酒寫出了「天下第行書」《蘭亭序》,而後清醒之後,他按照記憶再去臨摹一遍,卻怎麼也寫不出那一遍的神採。那麼在唐末五代時期,也有一件書法史上的趣事,為人們津津樂道。
  • 一幅63個字的書法,與王羲之《蘭亭序》不相上下,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是有一幅書法和《蘭亭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幅書法高二十六釐米,寬二十八釐米, 一共有七行,六十三個字。就是這短短的一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還是書法家在午睡醒來之後所寫。
  • 蘭亭序乃第一行書,那第五行書是什麼?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那麼,我現在問你天下第四、第五行書的名字,你可能就啞口無言了。
  • 從楊凝式的《韭花帖》看古人是怎麼吃羊肉的
    如果沒有韭花醬,再鮮香的手把羊肉也會失色。1000年多年,有個人吃了這個韭花配羊肉之後,銘肌載切,特別寫了一封信對贈予者表示感謝。這就是被稱作第五大行書的,楊凝式的《韭花帖》。這個帖的墨跡,也就是清內府藏本目前收藏在無錫博物院。《韭花帖》講的是,初秋的某一天,楊凝式午睡醒來,腹中甚飢,恰逢好朋友差人送來一盤好吃的。這好吃的是什麼呢?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新一期展品展示東晉王羲之《奉橘帖》、蘇軾《楚頌帖》(拓本)、趙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書卷《答徐孝穆書》等二十餘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此次新展出的《奉橘帖》在唐代即知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跡的典故。
  •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如何練習硬筆行書?
    中國書法風格多樣, 千恣百態, 文雅精美的楷書, 生動流美的行書, 恣肆飄逸的草書……光芒閃爍, 世人傾慕。書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讓青年學生倍感自信和成功。一、從實用、藝術和個性化角度選擇行書進行教學鋼筆行書適合青年學生學習。
  • 博物精品:無錫市博物館藏楊凝式《韭花帖》(中)
    五代書家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他曾官至太子太保,人稱楊少師,亦稱「楊風子」,善於文詞,尤工行草書,出入顏、柳、歐陽詢,開啟宋人尚意書風之先河。無錫市博物館收藏的楊氏《韭花帖》⑥,行書,麻紙本,縱26、寬28釐米,共七行,六十三字。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則和楷書恰恰相反,行書在臨習古人墨跡時,帖的佔比遠遠大於碑的佔比,其一帖在明代之後保存的基本比較完整,更加的利於學習;其二是碑在雕刻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偏差,不易長久學習。說道這裡很多人就會反問《蘭亭序》不是學行書的最好的教程嗎?沒錯,蘭亭序卻是學習行書的好教程也是行書的最高成就。但是蘭亭序現存的是不是真跡一直都在爭論當中,再者就是蘭亭序不能只作為行書的唯一法帖。
  • 唐太宗的實踐與努力,行書入碑書法風格探源
    在書法的歷史上, 碑是先於帖而存在的, 這可以由書法的載體而得出結論。自商文字載於甲骨, 周則銘於鐘鼎古器, 還未聞有碑刻。雖據史載, 秦統一前已出現刻石, 如《石鼓文》《詛楚文》等, 卻未具有碑的形式特點, 所以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碑刻。
  • 新書丨《人美書譜》黃庭堅行書四帖
    但其在書法上同詩文一樣追求自己獨立的風格,中年取法於王羲之、顏真卿、楊凝式,草書參照張旭、懷素,最終自成一家。 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局部) 紙本草書 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行書中最有代表性者是他的大字,他的大字師法
  • 範笑歌寫的《賽龍舟帖》是否是楷、隸、行、草、篆五體書法結合?
    我網上簡單去了解了寫這個書法家,其楷書、行書、草書的確有一些造詣,但隸書和篆書則明顯偏弱。總體來說,算一個有著很強的創作欲、表達欲、探索欲的書家。在這幅字當中他的確做了不同書體融合的探索,但這種探索似乎很淺很表層,只是取但看百度百科不知道是別人捧還是自稱為「一代書法宗師」,那就有點過了,不是沒希望,但就目前還是有太長的路,其書寫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會產生奇蹟,也可能落於流俗。
  • 新年 願您如行書
    為防失聯,把「書法功課」設為星標「★」哦! 他從正書而來 化靜為動、化慢為快、化繁為簡 新年,願您如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