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實踐與努力,行書入碑書法風格探源

2020-12-10 漢府古文化

在書法的歷史上, 碑是先於帖而存在的, 這可以由書法的載體而得出結論。自商文字載於甲骨, 周則銘於鐘鼎古器, 還未聞有碑刻。雖據史載, 秦統一前已出現刻石, 如《石鼓文》《詛楚文》等, 卻未具有碑的形式特點, 所以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碑刻。直到秦統一後的刻石, 如《嶧山》《泰山》《琅琊臺》等, 才正式以碑刻為名, 而其書體亦由前代的甲骨文、金文、大篆等變為了整齊劃一的小篆。

西漢碑刻絕少, 以至於歷代記錄大都可認為「前漢無碑」。陳《負暄野錄》認為是:「新莽惡稱漢德, 凡所在有石刻, 皆令僕而磨之, 仍嚴其禁, 不容略留。」其實西漢國祚短暫, 只是秦到漢一個過渡而已, 不多的碑刻經千年散失而所存無幾亦在情理之中。「分書刻石, 始於後漢」, 東漢是隸書碑刻的巔峰時期, 其體制、技藝、書法, 皆為後人之楷模。東漢碑刻以隸書為體, 是隸書書法藝術的極則, 隸書書法經漫長的衰退後, 直到清代金石碑刻學崛起, 才復興而起。

楷者, 隸之捷。鍾繇簡省隸法, 而成楷體, 被尊為「正書之祖」。鍾之真書在當時只以供簡帖, 不以入金石。而「真書入碑版之最先者, 在南則有晉、宋之小大『二爨』, 在北則有寇謙之《華嶽》《嵩高》二通, 然皆有分書體格。」。秦以篆入碑, 漢以隸入碑, 而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碑刻, 以真書入碑成為了新的發展趨勢。

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蕩, 南北地域書風始成。南朝禁碑, 簡牘流行, 繼承東晉流風;北朝重厚葬, 立碑樹傳, 又多佞佛造像, 刻石盛行, 上接東漢餘緒。以此南朝碑少, 風格亦不甚明顯。而北朝碑, 特別是北魏時期, 流傳至今有大量的碑版傳世, 雖以楷入碑為主, 而且藝術價值堪與漢碑相抗衡。「骨血峻宕, 拙厚中皆有異態。」 (康有為語) 到此, 「碑的體制與形式至此已定, 碑之藝術主體風格至此已成, 以分隸與楷書為主要書體的碑體流派至此已就。」

書法的作用, 「形於簡牘, 耀於金石」, 「後人雖相去千百齡, 得而閱之, 如揖其眉宇也。」作為保存文字的載體來說, 碑石雖不易於流轉, 金石之質卻比易朽簡牘保存得更為長久。所以, 古人刻碑大都為述德, 為銘功, 為紀事, 以立碑之舉, 讓後來者通過閱其文而知其事也。同時, 立者亦可通過立碑手段, 達到一定的利益與目的。所以歷代雖偶有禁碑之舉, 卻不能斷滅其風氣。一旦環境適合, 立碑風習, 便如初春之草滋生繁茂, 令人應接不暇。

而行書自後漢產生, 在魏晉帖的領域中流行, 卻未在碑的範圍有所作為。這與行書本身特點及書碑風尚有莫大的關係。行書「務從簡易, 相間流行」, 以流美為能, 自晉世以來的工書者, 多以行書名世, 鍾繇所擅的「行狎書」是也。二王續之, 行草更造其極。而碑刻之文, 以記功頌德為能事, 書法之風力追以方嚴整飭為主。秦為篆, 「其勢飛騰, 其形端儼」, 漢為隸, 「蟲篆既繁, 草藁近偽, 適之中庸, 莫尚於隸」。 (張懷瓘《六體書論》) 楷入碑, 「正則端莊重, 結密得體, 若大臣冠劍, 儼立廊廟」 (趙構《翰墨志》) 都是宜於入碑之書法。

直至而今, 楷書因其比篆隸便簡易識, 依然是入碑的首選。唐以前立碑便限於真楷篆隸了。唐代的張懷瓘還是認為行書只是「趨時適變」的產物, 「題勒方, 真乃居先。」行書能夠「趨時適變」, 並在帖的領域已達到高峰的同時, 在碑上卻不見其功。袁昂《古今書評》:「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 縱復不端正者, 爽爽有一種風氣。」從字面意思理解, 我們可以看出「不端正」的評價應是針對其行草書書法的風格而言的, 而行書的這種趨於飄逸流便的風格特點, 卻與歷代碑文習尚所要求的嚴謹風格互有牴牾。以此, 也最終造成了行書入碑未能發於唐以前, 雖在有唐一代大有發展, 亦不能與楷書入碑大流相抗衡。

但是, 我們看到, 唐代的行書入碑亦是在帖的範圍之外開拓了一片全新的領域。《聖教序》為保存王字方面, 作出了極大貢獻, 這是在王書真跡已失的情況下, 我們還可籍此略窺王之眉目。而《聖教序》的出現, 和隨後的李邕以行入碑而名世, 卻都離不開第一個真正用行書書體, 創作碑文的開創者——唐太宗的實踐與努力。

相關焦點

  • 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書風沉穩典雅,仰慕者眾多卻都不敢學
    除了在文學和政治上有一定威望,李邕在書法上亦有建樹。在唐代皆對二王亦步亦趨的大環境下,李邕學王羲之之法,又融合魏碑、隸書等筆法,成功以行書入碑,成為行書入碑第一人。李邕的行書入碑是書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將二王書風與魏碑融合,將隸書結體的融入,碑之風骨與帖之風韻的完美融合,終成一代巔峰人物。
  •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
    筆者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找到理由,他的行書有韭花帖的風格。王學齡先生也是中書協門庭下的書法家,他在中書協行書委員會任副主任一職,書法地位有不低的層面,所以從任職來看,王學齡先生應該是功力比較突出的書法家。筆者開始一看王學齡的名頭來源於「中書協」噴上一通的想法又佔據了腦瓜子。但是,這回卻有異樣的感覺,因為筆者把王學齡先生的書法擺在眼前一看,想噴王學齡的書法,卻沒有找到理由!
  • 書法自古碑帖兼學,為什麼清代要提出「碑學」?
    書法自古碑帖兼學,為什麼清代要提出「碑學」?碑學雖然是清代乾嘉年提出的概念,但是,事實上在漢唐時代已經是普遍盛行的書法學習方法。而帖學起碼唐代也已經盛行了。例如杜甫給外甥李潮的詩《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記載,說明唐代早已有用棗木刻制的書法帖子了。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于右任|以碑入草,大巧若拙
    于右任 行書七言聊 袖中異石未經眼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一生寫就大量詩文,皆有感時事,憂國憂民,抒修齊治平之理想抱負,呈磊落襟懷,示雅好清節。其又受新思想的影響,不固守封建說教,並身體力行投入革命。其詩文境界更為開闊豪邁,得詩文經學之滋養,其下筆自然能脫盡塵俗。
  • 梁啓超三種書法風格,展示出真正的飲冰室主人
    梁啓超(1873.2.23—1929.1.19)是清末民國時期,由道德文章而及書法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留下了很多手稿及楷書作品。其字具有典型的文人特質,乾淨工整文雅。在翻閱他的書法作品,大致將其書法典型風格分為三種。
  • 雅致的行書,入12屆書法國展,看作者如何「炫技」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山東聊城書法家趙書陣的行書作品入展。趙書陣是近些年在創作上成長很快的山東書家,一手蘊藉雅致的二王風格的行書,很能見功力。據其自己創作手記說,這件作品經過3次書寫才完成,以二王格調為基礎,再加上唐宋諸家的風格。從其作品中發映出來的效果看,也的確如此,字既有歐體的嚴整,又有米字的跌宕、蘇字的厚實,章法上疏密錯落,節奏上張弛有度,也能看出作者在書寫過程中,是很享受這種書寫狀態的。
  • 《桑梓集序碑》的書法風格
    《桑梓集序碑》的書法風格——黃偉浩丙戌仲秋,梁缺與賢士、摯友、族親等二十餘人在祖居哲寓舉行了一次具特別意義的活動,並將這次活動小記成文,以石刻之,名之曰《桑梓集序碑》或《梁缺碑他出生於廣東·羅定·素龍·上寧,從小就受到了父親的良好教育,且酷愛書法,而立之年,已出版過多本書法集。這次《桑梓集序碑》的書法藝術又推陳出新,是他思想與藝術不斷成熟的突出體現。它以行草書的形式結體,以碑刻的方筆為主,行筆如鐵,端重厚樸,拙中藏巧。構成碑味濃重的行草書風,吾稱之為:「碑韻行草。」《桑梓集序碑》的書法,或正或行,變奇設險,不拘形跡,信筆達意。
  • 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之碑帖類,碑派、帖派、傳拓都是什麼意思
    起初碑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刻了文字,才是書法藝術中所稱的「碑」、「碑刻」。2.什麼是帖?帖的原義是指寫在帛上的字,書法中的帖是指凡晉、唐、宋人用真、行、草書作字,表現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稱之為帖。宋代有《淳化閣帖》《大觀帖》,清代有《三希堂法帖》,都是著名傳世法帖。當然歷代名家傳世墨跡也是法帖。
  • 中書協理事薛夫彬,52幅行書字帖欣賞,網友:深得二王行書筆法
    前幾天一個粉絲留言給我說:「能不能推薦一些好入門的書法字帖,最好是行書」。其實在書法練習上我不大主張練習字帖,因為我們在研究發現,古代大多數的書法家都沒有臨帖的過程,才有了自成一體的經典之作。雖然這樣的例子是少數,但是確實也代表了古代書法發展的一個縮影。
  • 陳啟壯:論張裕釗「外方內圓」之碑骨帖姿
    尤以「帖姿承雅韻,碑骨任開張」的書法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延綿至今。筆者致力於張裕釗書道研究與專題收藏已近三十年,大量的收藏資料讓筆者獲得了第一手資料,也為筆者的張裕釗書道研究提供了真實、可信的直接證據。通過,對其研究,筆者發現:「在張裕釗書法流派中,『外方內圓』被符號化、技法化、程序化,顯然有失偏駁」。
  • 淺談書法碑學與帖學的重要性
    這碑一直流傳至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書法價值,這就是碑,後人學習上面的書法,就是碑學。什麼是帖學?就是把書法作品,寫到絹帛上或紙上,形成了美妙的書法作品,後人用來臨摹學習,這就是帖學。從八千年前,人們就開始了符號的交流,那時就是漢字的開始。再到六千年前的一些陶罐圖案的記載,使人們對文字理解又更近了一步。
  • 清代書法名家陳璚,行書《臨宋四家》真跡欣賞,行雲流水格韻古樸
    書法的各種字體對不同人的吸引是不一樣的,比如楷書很多人喜歡歐陽詢的,有的人喜歡顏真卿的,也有人喜歡柳公權的,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粉絲團體。這也不光是楷書,其他書體也是一樣的,我喜歡寫楷書,他就偏偏喜好寫行書,也是同源之理。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
  • 尊碑抑帖,何紹基否定王羲之背後的「碑帖之爭」
    王羲之書法眾所周知,王羲之的書聖地位自唐太宗時期確立,他的書法對後代諸多大家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都在王羲之結體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何凌漢作為儒家士大夫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對於「規矩」十分看重,字如其人,端正、嚴謹、肅穆等這些風格都在何凌漢的書風中得到體現。他宗法唐人,以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為重,尤其到了晚年又著重臨習顏真卿書法,這對何紹基的書法啟蒙產生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從何紹基的書法實踐中不難看到顏真卿對於他的影響。早年入手帖學是受家學的影響,同時科舉取士也影響了何紹基取法的對象。
  • 魏碑極品《中嶽嵩高靈廟碑》
    《中嶽嵩高靈廟碑》碑石風化嚴重,字跡駁落幾及全碑一半。此碑書法用筆無拘束,天趣拙樸,與《張遷碑》、《爨寶子》、《爨龍顏》神理相通、一脈相承。其結構真率古拙、大小不拘,頗見自然之趣,富野逸天成之功,為後世所重。康南海將其碑陰列為「神品」,稱碑陽書法「奇古」,碑陰書法「峻整」,並言「得其指甲,可無唐宋人矣」。
  • 書至初唐而極盛,唐朝的書法流傳千古,造就輝煌燦爛的大時代
    唐朝的書法在繼承魏晉之風後,有了全新的發展,不管是行書、草書、楷書等都得到了創新發展,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唐朝流行的書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文化發展,唐朝的書法也有三個時期,初唐、中唐、晚唐。在初唐時,書法基本上是繼承魏晉南北朝風格,以行書為主。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三大行書」之稱,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書是蘇東坡的《寒食帖》。《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裡程碑。
  • 鄉村探的殘碑,書法極為精美,應該是大家所做
    殘文內容耐人思索,書法也是極好。很有可能是唐明皇在四川,官方的一些大事刻記。而且出土地也是四川。絕對是不亞於雁塔聖教序褚遂良的書法,《書斷》稱:「少則服膺虞監,長則田還有車。者,即褚遂良父友虞世南,隋時曾與褚亮並官東宮學士,惟其書名未路褚遂良年尚幼稚。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整理 2020-12-29 09:11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