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三種書法風格,展示出真正的飲冰室主人

2020-12-26 耿仁堅說書法

梁啓超(1873.2.23—1929.1.19)是清末民國時期,由道德文章而及書法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留下了很多手稿及楷書作品。其字具有典型的文人特質,乾淨工整文雅。

在翻閱他的書法作品,大致將其書法典型風格分為三種。

梁啓超楷書對聯

一、楷書相關的作品。

梁啓超的楷書作品,其基調是歐體,結構嚴謹,用筆工整。

不過歐體字結構字形過於拘束,最大只能寫成中楷,如寫成大字則失去了其清秀嚴謹,反而顯得結構鬆散清瘦沒有骨力,梁啓超採取的解決方法是借用張猛龍、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的筆意將歐字筆畫進行誇張以增加張力,至於張玄墓誌的舒緩梁啓超並沒有獲得。

然而,梁啓超的大字楷書對聯,還是顯得過於拘謹了,沒有大江東去之勢。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是梁先生的性格及行為風格所決定的,任何人逃不過自己的性情與胸襟。那麼,梁先生也是能夠以書法抒情的人了,能以書法寫出自己的胸襟已是難能可貴。

梁啓超楷書軸

由此,我們可以知曉梁先生其人的真正脾性及思想指向。其它的傳說解說都有待考究。這就是書如其人——人如其書。他的審美思想中尤重平整工穩(他臨的張遷碑亦是如此),而未能走向自然質樸。他的嚴謹透示出,他很難真正越過雷池一步,他的理性更不會使他像其師康南海先生的粗獷豪邁的書寫。

以楷書做基礎的一些碑拓題跋在行書楷書之間,儘管字小,但風格氣質相類。

梁啓超碑拓題跋

二、中年前的行書。

晚年行楷書多是以其楷書做基礎的,純大字行書作品所見甚少,翻閱了網上能找到的圖片多是贗品,筆力羸弱浮滑。即使偶爾看到的一張,也未必是其成熟期的作品,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支撐,也代表不了其真正的風格。

梁啓超字(二十世紀中國名人書法大成)

1997年王光英題字的《二十世紀中國名人書法大成》裡面載有的這張作品,用筆與中晚年不一樣,用筆自由灑脫,結字鬆散自然,筆力厚實,了無晚年書法的嚴謹拘束。這是典型的清進士及民國文人字,這是這個時期所獨有的用筆法——受制於清朝碑學思潮的用筆。當屬梁先生的字,如是造假,也得大功力有童子功才行,一個能寫字到這種程度的人他的人格決定不會造這種假。但不知是寫於什麼時間,文中的署款「秋雲仁兄」也未做考證,考證太耗力。這張字與其流亡日本寫給日本大隈重伯爵的信相似,此時,是戊戌(1898)變法失敗之後,此時梁先生26歲。那麼這張字多是中年之前寫的了。中晚年成熟期後再沒看到這類型的字了。

梁啓超寫給大隈重伯爵的信
梁啓超寫給大隈重伯爵的信nnu

另一張,收藏於劉海粟博物館的字,題款「海粟兄」,似有章草習氣在裡面,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支撐,不敢判斷,或許也是中年時期的泛泛之作,與其晚年嚴謹認真不同。

題劉海粟款的梁啓超字

三、小行書文稿信札。

歐陽詢得傳王羲之筆法,其子歐陽通亦當承之。然梁啓超所寫的是歐體的碑版,而非是其手跡之用筆法,從梁啓超傳世的字跡來看,他是以歐碑的手段來寫字,並聽從於時代的召喚,與清朝的崇碑弄潮兒一樣,以碑法入筆法,當然與嚴謹的二王一系的筆法不相干——從其手札中更可看得清楚。

梁啓超信札1
梁啓超信札2

這種文稿寫法,民國文人多如此,甚至難以辨別,與他們平常的大字寫法不一樣。這就所謂的「稿書」吧。民國文人寫小信稿文稿不太講究古法新法,信筆而書,多自然可愛。趙之謙、胡適、陳獨秀、魯迅等等的手稿都與其大字書法不一樣,近的啟功也是如此。而康有為、何紹基、林散之等專業書家手稿與大字書法基本保持一致。米芾說:「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又云:「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經生祖述,間有造妙者。」大字寫成小字的輕鬆流暢不易,小字寫成大字的氣勢與格局也更難。二者相通,方為大寫家也。

魯迅手稿
胡適手稿

至於其臨摹的作品多屬工整一路,未見風格。他臨寫的張遷碑,基本上全用自家法了,原來活潑拙樸的張遷碑給寫的工穩俊秀文雅了。其偶見的篆書屬凡凡之輩。

梁啓超臨張遷碑

耿仁堅/20200105

相關焦點

  • 清華學者希望梁啓超檔案留在清華或飲冰室
    清華學者希望梁啓超檔案留在清華或飲冰室 該批檔案中包括信札、手稿、書籍、家具等近千件,被稱為民間收藏的一批最大宗梁啓超檔案。  昨日,從這批檔案中精選出的近50件檔案在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舉行特展。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劉東指出,這批梁啓超檔案即將上拍,雖然清華不一定能保住這份檔案,但從其個人感情來說,希望這份檔案能留在清華或飲冰室(梁天津故居)。
  • 救救梁啓超的「飲冰室」 - 新聞中心
    東方網11月5日消息:兩層的花園式洋樓擠滿了近20戶人家;大廳被居民們分割為簡易廚房;庭院花園充斥著私搭私建的窩棚;牆體剝落、電線橫生、垃圾遍地……而這竟然就是曾經聞名中外的梁啓超「飲冰室」故居。據新華社報導,這座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子的「飲冰室書齋」,幾十年來從未做過較大整修。
  • 梁啓超和餘紹宋飲冰室談藝為歡
    王勇則   天津民族路44號和46號,是一個由兩座義大利風格小洋樓組成的院落,這就是梁啓超的飲冰室書齋。如今,這裡已被闢為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對外開放。駐足於當年的飲冰室前,我們可以體會到梁啓超在此著書立說、憂國憂民的思緒以及密謀倒袁、護國興邦那波瀾壯闊的歷史況味。
  • 閱讀梁啓超:飲冰室內外,活著的精神
    【文集】  飲冰室內外  《飲冰室合集》  作者:梁啓超  版本:中華書局 2015年4月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梁啓超的故居書齋「飲冰室」,語出《莊子·人間世》,亂世中憂國事而「內熱」,唯「飲冰」可解。1924年,梁家意式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成,「飲冰室」有了實體的依託,梁啓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  1929年梁啓超去世後,友人林志鈞以梁啓超自選的《飲冰室文集》和遺稿為基礎,又搜集梁啓超在各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在1932年編成《飲冰室合集》。
  • 夏日悶熱,去「飲冰室」體驗梁啓超的納涼之道!
    夏日悶熱,去「飲冰室」體驗梁啓超的納涼之道!但鄉村古鎮著實太遠,不如就在炎炎夏日,去梁啓超故居偷得浮生半日閒吧!梁啓超晚年的故居之一,便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和46號,環境優雅,交通便利。大家都說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這處隱居於市區、鬧中取靜的住所,承載了梁啓超晚年許多的靜謐時光。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梁啓超一生治學,可以稱之為清朝最優秀的學者,這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晚年靜心研習,筆耕不輟,堪稱我輩榜樣。
  • 已有《飲冰室合集》,為何還需要《梁啓超全集》?
    1962年1月8日,時任中宣部長、文化部黨組書記的周揚在與廣東社聯等單位的座談中說:「梁啓超的著作,解放後我們還未出版過,應挑選出版。」一個月後,吳晗召集人員討論《梁啓超集》整理、編輯工作遇到的問題。當時的不同意見是,侯外廬、左恭認為不必出全集,因為已有1936年出版的《飲冰室合集》了,相當完備,而且書也易得,不如出版選集。
  • 囊括梁啓超學術思想與研究成果的著作,《飲冰室合集》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啓超,這篇文章選自《飲冰室合集》。梁啓超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史學家,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被編輯成一套大部頭的著作叫《飲冰室合集》。這部合集包含兩大部分,分別是《飲冰室文集》和《飲冰室專集》,其中包含文章詩詞上千,學術專著上百。
  • 《飲冰室詩話》:梁啓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詩歌探索
    當時的詩歌革新也是經歷了很長的一段過程,經過龔自珍、黃遵憲等人的長期醞釀,梁啓超倡導發起的了「詩界革命」, 作為詩界革命主要提倡者,他的詩學思想對近代詩歌的發展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他不僅提出了自己的論詩標準:「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如之,然後成其為詩」,還將自己對中國近代詩歌革新的重要理論總結成書,這就是《飲冰室詩話》。
  • 天津訪梁啓超先生故居,飲冰室中感慨頗多,先生如高山令人欽佩
    在做學問上,梁啓超先生曾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文化造詣十分精深,而且學貫中西,在多個方面都是深入研究,一生的著述一千四百餘言,令人欽佩。梁啓超先生號飲冰室主人,其很多論述都是在飲冰室中完成,現今其飲冰室書齋依舊保存在天津,與先生曾經的居所一起成為瞻仰者流連的地方。
  • 梁啓超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天津「飲冰室」舉行
    中新社天津三月三十日電 (記者 孫志民)記者今天從南開大學獲悉,「梁啓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八月下旬在天津舉行。屆時,梁啓超故居「飲冰室」將接待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  梁啓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享譽海內外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
  • 因其內熱,所以飲冰.著名的《飲冰室文集》就誕生在這裡 |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
    梁啓超的著作眾多,合編為《飲冰室文集》。這本《李鴻章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看到「飲冰室」的名字,忽然想起前些年我們在天津曾參觀過的梁啓超紀念館。所以把之前的照片整理出來,回憶一下。梁啓超紀念館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梁啓超故居和飲冰室。故居經過修復,共設立了書房、起居室、家族紀念室等十二個展室,力求真實地還原了梁啓超當年居住的環境。
  • 探訪梁啓超故居:坐落意式風情街 「飲冰室」藏書驚人
    1912年,從日本回國的梁啓超,購買了天津義大利租界西馬路上的一片空地,他自己親自設計圖紙,兩年後的1914年,終於建成了意式風格的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故居主樓為水泥外牆,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的高臺階,梁家後人稱其為「老樓」。十年後,也就是1924年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的小樓才姍姍建成,這座小樓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梁啓超書齋「飲冰室」——梁家後人稱其為「新樓」。
  • 梁啓超在京完婚住所將保留 「飲冰室」不在京
    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昨日表示,梁啓超在京完婚住所將原址保留———  ■這就是梁啓超曾暫居過的粉房社區琉璃街115號院,與胡同裡其他大雜院並無區別■攝影/本報記者 鬱驍  針對某媒體報導「位於西城區粉房社區的梁啓超故居『飲冰室』面臨拆遷」一事,西城區政府新聞辦昨日表態,位於粉房社區琉璃街115號的新會會館為梁啓超赴京趕考、完婚的暫居場所,並非其故居「飲冰室」。
  • 【津彩河北 網絡書香】走進飲冰室
    本期,我們再次推開一幢位於河北區的建築大門,這座建築有著自己響亮的名字,它的主人,同樣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這座建築,名為飲冰室,它的主人名叫梁啓超。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
  • 走進天才學人梁啓超故居
    梁啓超,字卓如, 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茶坑村人,為清末戊戌維新運動主要倡導者與領導者之一,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梁啓超幼讀經史,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以其才思敏捷被譽為「神童」。1891年起,他在廣州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積極幫助康有為完成《孔子改制考》等著述。後來,他又跟隨康有為發動了震動中外的「公車上書」。
  • 飲冰室主人梁啓超
    梁啓超主要的身份有兩個:第一是學者,他翻譯西書辦理報刊和學堂開化民智,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制度,發起「史學革命」;第二是政治家,領導「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積極推行君主立憲的改良運動。梁啓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了三子思忠英年早逝,其他個子女個個都有所建樹——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梁思成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存,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次女梁思莊一生從事中國圖書館事業,四子梁思達專注中國經濟學研究,三女梁思懿和妹妹梁思寧主要從事社會活動,五子梁思禮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是國家航天事業的開拓者。
  • 北京稱梁啓超故居飲冰室面臨拆遷報導失實
    資料圖片記者潘之望攝新華網北京4月6日電 (記者殷麗娟)4月6日,有媒體報導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粉房社區的「梁啓超故居『飲冰室』面臨拆遷」。北京市西城區政府新聞辦公室認為此報導失實。北京市西城區政府新聞辦公室回應稱,梁啓超先生故居和書齋「飲冰室」位於天津,已於2002年修復,並於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博物館裡的記憶 | 百年飲冰室 滄桑語後人——尋訪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微信互動點評等你來)
    右邊的故居為兩層磚木結構白色樓房,建於1914年;左邊的「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小樓,建於1924年。梁家後人所說的新樓就是大名鼎鼎的飲冰室書齋,「飲冰」二字,語出《莊子·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梁啓超用此表達其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與焦灼。
  • 梁啓超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路46號
    梁啓超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啓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前樓為主樓,帶地下室。一、二層各有 9 間居室。整體建築分為兩部分,東半部為梁氏專用,有小書房、客廳、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屬住房。
  • 梁啓超故居「飲冰室」因不夠文物級別面臨拆遷
    (資料圖片)本報記者潘之望攝  西城區陶然亭粉房社區的3000戶居民,常年居於青磚灰瓦、雕梁畫棟的院落內,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知道,這些院落曾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各色會館,其中包括梁啓超曾居住的「飲冰室」。如今,該社區的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都披上了大大的「拆」字,而散落於兩條胡同中的30餘家會館,也有可能永遠湮沒在拆遷揚起的塵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