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之碑帖類,碑派、帖派、傳拓都是什麼意思

2020-12-20 藝金睛

1.什麼是碑?

碑,原來是指豎在地上的石頭。作用有三個,一是設在皇宮中,用來觀日影,辨方向,測時刻;二是放在祠廟中,用來拴祭祀牲口;三是豎在墓穴邊,為葬禮引棺人墓,施與轆轤之用。起初碑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刻了文字,才是書法藝術中所稱的「碑」、「碑刻」。

2.什麼是帖?

帖的原義是指寫在帛上的字,書法中的帖是指凡晉、唐、宋人用真、行、草書作字,表現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稱之為帖。宋代有《淳化閣帖》《大觀帖》,清代有《三希堂法帖》,都是著名傳世法帖。當然歷代名家傳世墨跡也是法帖。

3.什麼是碑派?

碑派是清代出現的新興的書法藝術流派。它不是狹義地指對魏碑的學習研究,而是廣義地指清代書壇對唐朝以前文字,甲骨、鐘鼎、秦權、漢碑、瓦當、封泥、簡牘、六朝墓誌、造像等文字進行研究而形成的書派。早期碑學崇尚漢碑,傑出代表為鄭籃、朱彝尊、金農等人,到了清代中期阮元公開倡導碑學,《南北書派論》並著《北碑南帖論》後包世臣、。康有為推波助瀾,分別著有《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大力鼓吹碑學,使碑學之風大盛,師法對象由漢碑擴展到北碑及唐代以前的文字。

4.什麼是帖派?

帖派是相對碑學的出現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魏晉以後,以法帖為學習研究對象,以鍾繇、王羲之為宗的書派。北宋刻帖之風興起,對帖派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5.什麼是刻帖?

把歷代書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謂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歷代書法名作得以廣泛流傳。

6.什麼是《淳化閣帖》?

北宋淳化三年(992 年),宋太宗命侍書王著將歷代帝王、歷代名臣、歷代著名書家作品,彙編成十卷,用棗木摹刻,以澄心堂紙、李廷矽墨拓出制帖,被稱為《淳化閣帖》,此帖對後世影響極大。

7.什麼是《三希堂法帖》?

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乾隆命梁詩正將清宮內府所藏曆代法書編次摹勒,歷時三年刻成。自魏晉至明末共三十二卷。因乾隆收得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殉《白遠帖》三種墨跡,這三種墨跡也包括在刻帖內,所以就將刻帖稱為《三希堂法帖》。

8.什麼是傳拓?

傳拓也稱椎拓。把金石竹木器上的字畫用紙墨捶拓下來,便於廣泛流傳,叫做椎拓。

9.什麼是拓片?

已經從碑碣上捶拓下來的字畫稱為拓片。

10.《蘭亭序》是誰的書法作品?

風格特徵是什麼? 《蘭亭序》又稱們臨河序》《禊帖》等。序文描寫了紹興蘭亭聚會時流觴曲水的盛況以及作者王羲之的感慨。此帖書文並佳,充分體現了王羲之瀟灑俊爽、飄逸遒美的書風,世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跡據傳被唐太宗帶進棺中,現流傳於世的多為唐人雙鉤摹本。唐馮承素所摹《蘭亭序》貌神俱佳,因卷中有唐中宗李顯的 「神龍」印而名為《神龍本蘭亭序》。

11.《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集於什麼時代?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為唐代行書刻碑。唐太宗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記,釋懷仁集晉王羲之書,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鹹亨三年(672 年)立於今陝西西安。凡文三十行,行字不一。集字為碑始自懷仁,王羲之書跡大多賴此流傳。

12.《祭侄文稿》是誰的書法作品?

風格特徵是什麼?《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季明在 「安史之亂」中慘遭殺害而寫下的一篇祭文。其用筆遒勁、渾厚,結字大小相間,變化無端。用墨枯潤相間,天真爛漫。後世將《祭侄文稿》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13.《黃州寒食詩帖》是誰的書法作品?

風格特徵是什麼?《黃州寒食詩帖》是宋代書法家蘇軾用行書書寫的兩首自作詩。這件作品抒發了他被貶黃州的鬱悶心情。此帖點畫堅實肯定,蒼勁遒健,沉著凝重,筆勢奔放,如潮似海,跌宕恣肆,為傳世蘇書中的最佳作品,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後記:歡迎各位藝友來補充和探討。下一篇將為大家推出最後一彈,通讀100條, 掃掉書法盲之綜合類,恭候大家的關注和指教。

相關焦點

  • 遊壽與碑派蕭嫻和帖派高二適書法比較
    與碑派蕭嫻之比較民國時期以碑派為代表的女性書法家,談到遊壽,必定就會想到蕭嫻。沈鵬曾在《人民日報》中提到:「今天有不少女書法家不避堅信,在孜孜不倦地筆耕墨耘。江南的蕭嫻與北國的遊壽分別出自康有為、胡小石門下。」自此「南蕭北遊」的說法廣為流傳。
  • 學書法為何不從碑開始,而要以帖為基礎,知道這個少走點彎路
    引言在書法界,書法的樣式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碑,另一類是帖。這兩類書法,都是書法最直接的體現形式。而這兩類樣式在書法界的主宰一直是此起彼伏,在晚清時期碑文更勝一籌,風頭一時壓過帖文。碑與帖碑派書法與帖派書法,書法中的男人與女人關於這兩派書法的區別,很多書法大咖都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專業術語給予了深度解釋。
  • 「碑學」、「帖學」、「碑學派」、「帖學派」自己學得是什麼書法
    今天來聊一聊「碑學」和「帖學」。很多朋友在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一直不太明白自己學習的字帖,到底是屬於「碑學」還是「帖學」,其實「碑學」和「帖學」都有兩種解釋。書法有雲第一種解釋:「碑學」和「帖學」的原意1、「碑學」的原意「碑學」的原本意思是指考訂和研究碑刻源流、時代、體制、製法、文辭內容、拓本真偽和書寫特點等的學問。
  • 尊碑抑帖,何紹基否定王羲之背後的「碑帖之爭」
    然而就是這位當年以帖學入手,寫得一手工整館閣體的何紹基,在人到中年留下了他對王羲之「一傳特因天筆重,千秋誤盡學書人」的評價。這就奇怪了,何紹基這位帖學出身的人物為什麼要去否定王羲之的藝術價值?他這樣做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 淺談書法碑學與帖學的重要性
    書法作品按歷史傳承分為碑學和帖學,什麼是碑學?如皇帝記載功績立碑,派人在石頭上刻寫文字,其文字很精美。這碑一直流傳至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書法價值,這就是碑,後人學習上面的書法,就是碑學。什麼是帖學?就是把書法作品,寫到絹帛上或紙上,形成了美妙的書法作品,後人用來臨摹學習,這就是帖學。從八千年前,人們就開始了符號的交流,那時就是漢字的開始。
  • 初學毛筆字選擇「碑」還是「帖」
    在初學毛筆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選擇「臨碑」還是「摹帖」呢?首先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他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張猛龍碑碑(廣義上來說)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裡,碑解釋為「豎石也」,就是豎立在地上的石頭的意思
  • 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
    有人說,王羲之在書法中的崇高地位完全是唐太宗以一己之私好,憑帝王之尊而捧 抬起來的,事實並非如此。唐太宗為《晉書》王程之傳親作「傳論」,竟全然拋開史論的慣 例和傳中所述主要事跡,寫成時出.但筆勢已較前人流動。另有《三月廿四日帖》,章草意 趣較貫,但不能歸人章草。此二帖俱見於《澄清堂帖》等叢帖中。《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均為小揩書,刻本。
  • 北碑與南帖問題,一直是沒有答案的問題!
    明以前習字範本主要是帖。那時人們看到碑版不多,宋人黃庭堅詩,「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瘞鶴銘》是南朝蕭梁時代石刻,唐代中期顏真卿書《大唐中興頌》,字稍大。從這兩句詩證明,宋代蘇、黃、米、蔡等人都未曾見過每個字大到四十多釐米見方的《泰山金剛經》。
  • 清拓《欽定重刻淳化閣帖》完整本高清賞析
    博參諸家釋文依字旁列注,對其中互異之字附記考證於卷後。 此帖由御書處刻工佳手鉤刻摹刊至精。就其規模和質量來說均在明代諸家刻本之上。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帖石鐫成後高宗皇帝猶恐失散即將畢士安賜本(淳化閣帖》與重刻原石一起貯於圓明園淳化軒內,至今二者都無下落、可能毀於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圓明園之際,實為千古憾事。
  • 論學習書法的入帖與出帖
    竊以為值得商榷,帖學固自書寫得來,碑學亦源自書寫得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故本文所論,試將法帖分為如下三類:金石類、書寫類、摹搨類三種。如再細分則:金石類包含甲骨、鐘鼎、石鼓、石碑、摩崖、木版等;書寫類包含竹簡、絹本、紙本、題壁、書丹、榜書等;摹搨類包含:雙鉤響搨、單鉤摹寫、印刷等。
  • 碑學:涵義的生成
    褚、薛筆法,清虛高簡,若《伊闕石龕銘》《石浣序》《大周封禪壇碑》,亦何所惡?良以世所盛行,歐、虞、顏、柳諸家碑,磨翻已壞,名雖尊唐,實則尊翻變之棗木耳。若欲得舊拓,動需露臺數倍之金,此是藏家之珍玩,豈學子人人可得而臨摹哉?況求宋拓,已若漢高之劍,孔子之履,希世罕有,況宋以上乎?然即得信本墨跡,不如古人。
  • 歐陽詢:這一碑一帖,不是我寫的……
    《宣和書譜》論其正書為「翰墨之冠」,《舊唐書》本傳謂「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模焉」,應是寫實之論。 當時墓誌尚不流行題寫書丹者姓名,所以許多帶有歐體風格的墓誌書法,只要大致符合其活動年代,幾乎都歸在歐陽詢的名下。
  • 懷素《聖母帖》絢爛之極,復歸平淡
    《聖母帖》,既不似《論書帖》的圓穩古雅的平暢之筆,又不似《自敘帖》驟雨狂風似的飛舞之筆。放縱飄逸,兼而有之,寫來墨潤筆健,神採飛舞,精神照人。且其字態,大小參差,肥瘦筆調,隨意揮灑,均不逾字行的排列,與前兩帖相比,又別具風神。由此可見,懷素書法的風格並非千篇一律。
  • 書法欣賞 |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貼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為一封信札寫就的,其內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其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
  • 落小帖 - 落小帖 - 農村大眾數字報
    「落小帖」是民間婚俗中的「訂婚」程序。    切莫小看了這一紙小帖,它是男女雙方立下的「婚約」,在民間有著極高的約束力:落帖下聘的男方不得毀約不娶,回帖受聘的女方也不能毀約不嫁。    男女雙方同意結成秦晉之好後,即擇定吉日行「求」「允」之禮,俗為訂親。古婚嫁六禮中稱「納徵」、「下聘」。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
  • 訪碑、傳拓、考鑑,金石學研究三步曲
    同時,鑑於金石學載體以傳拓印刷品形式出現,隨著不同版本拓片,促進並加強了各地無緣經歷訪碑、椎拓這幾重學術境界。本文以歷代宦遊蜀道學人與「漢三頌」摩崖關係研究為主, 追憶並見證歷史上這段金石前緣。因身臨其境踏訪覽勝,往往是鞍馬勞頓或案牘勞形之餘精神調劑,由此喚起學術興奮,足以使認知、發現有所收穫、突破。同時,鑑於金石學載體以傳拓印刷品形式出現,故隨著不同版本(包括不同拓工、早晚拓制)拓片,或附帶學人研究結晶題跋拓本流通,促進並加強了各地無緣經歷訪碑、椎拓這幾重學術境界,卻有志於金石文本、史實、書法等方面求真、釋證學者間的交流,進而推動整個學科繁榮、進步。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
  • 李宗瑋:《鮮于璜碑》及碑文的傳拓
    大家知道,傳拓技法是中國特有的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術,始自唐代,在攝影技術未出現之前,利用傳拓技術,可以記錄文物的形狀、文字和圖形,以此流傳後世。我們看碑帖,有時也很關心碑帖的拓功。看到《鮮于璜碑》的拓功如此精到,當時我就比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