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碑、傳拓、考鑑,金石學研究三步曲

2020-12-20 網易財經
  《郙閣頌》拓本(局部)

兩宋以來,所有治學嚴謹的金石學家均經歷過踏勘考察、募工拓制及案頭考訂、鑑藏這幾道必由之路。同時,鑑於金石學載體以傳拓印刷品形式出現,隨著不同版本拓片,促進並加強了各地無緣經歷訪碑、椎拓這幾重學術境界。本文以歷代宦遊蜀道學人與「漢三頌」摩崖關係研究為主, 追憶並見證歷史上這段金石前緣。

陶喻之

中國金石學肇始兩宋,繁盛於清中晚期,向為傳統學術重要領域;而訪碑、椎拓和考鑑,乃該學科開展與發展基礎方法與研究手段,大抵兩宋以來所有治學嚴謹的金石學家,無不經歷過踏勘考察、募工拓制及案頭考訂、鑑藏這幾道必由之路。古代金石學之所以興盛,很大程度上跟飽學善鑑之士這種遊學歷練有關。因身臨其境踏訪覽勝,往往是鞍馬勞頓或案牘勞形之餘精神調劑,由此喚起學術興奮,足以使認知、發現有所收穫、突破。同時,鑑於金石學載體以傳拓印刷品形式出現,故隨著不同版本(包括不同拓工、早晚拓制)拓片,或附帶學人研究結晶題跋拓本流通,促進並加強了各地無緣經歷訪碑、椎拓這幾重學術境界,卻有志於金石文本、史實、書法等方面求真、釋證學者間的交流,進而推動整個學科繁榮、進步。本文以歷代宦遊蜀道學人與「漢三頌」摩崖關係研究為主, 追憶並見證歷史上這段金石前緣。

兩宋宦遊蜀道學人

與「漢三頌 」

在古代信息相對閉塞情況下,金石學發展常常與交通暢通成正比關係。唐末孫樵《興元(漢中)新路記》發現褒斜道北段西晉太康元年(280)《修棧道記》摩崖,就跟旅途椎拓、記錄有關。試想他若依舊沿古道南下而非由新路達漢中的話,以其好古之心,或許會對褒谷石門石刻也記錄在案,而這恰恰為今人所不甚了解。好在兩宋特別抗金期間,蜀道軍事地位大為凸顯,位於出入秦蜀沿線「漢三頌」摩崖因居地利優勢廣受注目,像並列「唐宋八大家」的金石學鼻祖歐陽修和受其獎掖的曾鞏,就分別通過當地宦遊朋儕獲得「三頌」拓本; 特別曾鞏所得東漢建寧四年(171)《西狹頌》和次年《郙閣頌》拓本,有確鑿證據表明來自宦遊興州(漢中略陽)地方官晁仲約奉送;而事後曾鞏對拓本認真校勘,甚至糾正了歐陽修將《西狹頌》本事主人公李翕誤為「李會」之訛。隨後,晁仲約還向到訪的墨竹畫家文同貺贈「地方文化特產」——《郙閣頌》拓本,文同《丹淵集》卷十七「梁洋詩」《拙詩六韻奉寄興州分判誠之蒲兄》遂有記錄:「乳柱石窟寺,不辨文字古。主人好事者,乃我詩酒侶」,自註:「郙閣漢銘。」

南宋北伐時期,秦嶺南麓出師部隊多軍旅文人,由此給沿途漢魏蜀道石刻研究帶來契機。時金石學家洪适為撰《隸釋》、《隸續》,曾致函山南前線蜀士員興宗「諮以川蜀兩漢碑墨之所出及古文奇字」。員氏《九華集》卷十二《答洪丞相問隸碑書》遂詳盡作答,如介紹《郙閣頌》「碑立于波,夷江對,至今猶儼然。」 可當初「回視漁關(《郙閣頌》原址上遊),不知其高几裡,皆終歲漕餉之所,浮水既不得平流,皆因地而淺深,自灩澦逆數至漁關之藥水,號名灘者六百有奇,石之虎伏獸奔者,又崎嶇雜亂於諸灘之間。米舟相銜,且盡犯險,率破大竹,為百丈之篾纜,有力者十百為群,皆負而進,灘怒水激,號呼相應。」 地處纖道要衝《郙閣頌》摩崖飽受逆水行舟縴繩磨損。紹定三年(1230),沔州(略陽)知州、山東臨沂田克仁赴治北原址訪碑,鑑於原刻「歲久昏蝕,殆不可讀」,遂以「開禧間得舊墨本於京口,勘之歐陽公《集古錄》、洪氏《隸釋》及郡志所載亡缺差少。來守是邦,因勒諸靈巖寺之石壁,以永其傳。」 同年,田還異地摹刻位於金源淪陷區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墓前宋哲宗御書「忠清粹德之碑」於治南靈巖寺, 足見他宦遊略陽前即癖好金石學且留意收藏有價值拓本。

相對《郙閣頌》摩崖所在地軍事和漕運位置緊要的嘉陵江航運,位於漢水支流褒水河谷漢中《石門頌》、《石門銘》等漢魏摩崖,因受東漢開鑿人工穿山隧洞——石門天然屏蔽,兼以自古為蜀道幹線——褒斜棧必經,景致壯麗,向為古人溯舟郊遊理想場所,故文同詩題曰《自斜谷第一堰沂舟上觀石門兩岸奇峰最為佳絕》;而其《寄褒城宰》詩「灩灩清波瀉石門,茂林高巘夾煙昏。何當畫舫載明月,共醉江心白玉盆」及自註:「物五鬥,詩溷滑可愛。故云江中有大白石穴,殼然如盆可撼」云云,即指今名列「石門漢魏十三品」摩崖之一「玉盆」。而石門隧洞及玉盆周圍山崖遍布留題,尤以兩宋題刻居多,有所謂「石門題名十八段」和「玉盆題名十二段」。故清倪蘭畹《石門道記》碑、潘矩墉《石門遊記》碑分別有「來遊題名幾滿,皆宋人手筆」和「漢魏頌銘左右列,獨無唐人遺蹟,南宋題名甚夥」之載。而在這些題名摩崖中就不乏以訪碑為目的者,諸如:「慶元丙辰(1196)暮春止餘三日,趙公茂、宋 志、張壽卿……同來觀漢刻,三酌於此。」「成都宋積之攝褒中令,廣漢章以初、彭城賈公肅……從公所約訪之,為石門之遊。……摩挲石門漢刻,酌酒修禊,於此盡醉而返……慶元丁巳夏四月……」「紀國趙彥吶敏若視堰修禊事,閬中龍隆之景南、普慈劉炳光遠……同徠。……登石門,拂古翰,從容瀹茗而去。寶慶丙戌(1226)前熟食五日。」

另據漢中南鄭縣令、山東臨淄晏袤釋識東漢永平六年(63)《大開通》(即《 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曰:「紹熙甲寅(1194)三月甲子,南鄭令晏袤以堰 至褒谷,獲此刻於石門西南險側斷崖中。先是癸丑夏秋積雨,苔蘚剝落,至是字畫始見。 法奇勁,古意有餘,與光武中元二年(57)《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建武、永平去西漢未遠,故字畫簡古嚴正,觀之使人起敬不暇。」而同時婁機《漢隸字源》跋《大開通》曰:「碑在興元(即漢中),紹熙甲寅帥章德茂得之於褒斜道中。」案,章德茂即乾道八年(1172)愛國詩人陸遊投筆從戎到漢中幕中朋僚章森, 紹熙五年三到漢中任郡守。因晏系其下屬,或因「實董其事」 治理確保軍屯山河堰水利工程而意外在上遊石門附近發現《大開通》,後以拓本相贈也未可知。尤以其隸書《山河堰落成記》,作《大開通》和西晉泰始六年(270)潘宗伯、韓仲元通閣道題名、三國曹魏景元四年(263)李苞通閣道題名釋文之舉等,似乎都表明他比章森更熟諳石門漢隸刻石。此外,近年新發現《西狹頌》所在地隴南成縣乾道八年《仙崖王公德政記》摩崖,不但隸書完全摹自《西狹頌》,且述前太守德政致降甘露本事,亦「與漢武都守李翕所紀頗同」;甚至鄰壁畫人託盤作承露狀及附楷書布局均與《西狹頌》之「五瑞圖」繪相仿佛。凡此,顯系書者、四川宦遊成縣令王康臨習轄境《西狹頌》漢隸而熟能生巧使然。

清代中葉宦遊蜀道學人

與「漢三頌」

清代宦遊蜀道學人跟「漢三頌」的關係,隨著乾隆、嘉慶時期金石學重興,已由單純訪碑、椎拓和著錄、收藏,發展到有鑑選地梳理庋藏等研究層面;對拓片要求已不滿足今拓,更追求舊拓、宋拓善本;著錄則不單抄存文字,更有類似攝影存檔的寫真;學人間交流趨於密切,研究深度較之歐、趙、晏袤時期更為專業,唯一不變的是從事相關研究者身份依然以富有學養宦遊學人為主。像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替漢中歷史名人墓碑隸書之餘,還以所得包括「漢三頌」在內約八百通三秦碑拓編纂《關中金石記》; 而嘉慶十九年(1814)略陽縣令山東諸城王森文編纂《石門碑釋》,堪稱事關漢中石門石刻群首部研究專著。

此著特點以拓本為據一一摹繪,從而保留石門石刻群當初面貌,而對《郙閣頌》研究更見深入,這自與其宦遊褒城特別略陽的業餘金石學探訪愛好有關。據回憶:「李君吉人宰褒城,餘委聽褒城訟,暇日李君為覓舟出城東門,溯褒水」訪碑,事畢,「舍舟入城覓拓工,增其價值,令加工遍拓,……因疏其顛末,以紀遊觀之獲;更依各碑行字、款式,別寫釋文一冊,以備嗜古者考證焉。」 另據時人陸紹文跋東漢永壽元年(155)《右扶風丞李君石刻考》載,同年秋,王還在石門隧洞西壁「石門」大字以南發現《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刻石。而《石門碑釋》所附《郙閣銘摩巖碑考》,則是次年春天逆水行舟訪《郙閣頌》原址後於「嘉陵舟中作」,同年夏再赴靈巖寺訪南宋田克仁異地仿刻《郙閣頌》摩崖後追記。足見王注重腳踏實地調查精神之可貴,亦難怪陸跋將他跟上述南宋嗜好漢隸的晏袤相提並論曰:「王春林大令搜剔得之(《李君表》);王之嗜古,亦晏南鄭之流與。」而由王為學縝密反觀于田仿刻《郙閣頌》左上角殘缺部位擅加補刻,書文俱陋卻標榜一手「重刻」的明萬曆年間略陽知縣申如壎拙劣之舉,後者委實胸無點墨,附庸風雅且掠田之美的好事者流, 故不贅述其添足始末。

王森文摹繪石門石刻似乎對稍後另一位山東諸城金石學家,嘉慶、道光年間陝西延榆綏道、四川按察使劉喜海以很大啟迪, 他於道光廿六年(1846)入蜀「訪碑……取道於五丁擔側(漢中金牛道)……持節西川」, 著錄反映蜀中歷代碑刻的《金石苑》,同樣以拓片摹寫而保留諸多至今散佚的四川石刻史料。儘管劉氏宦遊過陝南是否赴石門訪碑不得其詳,但他寓目、收藏多本東漢建和二年(148)《石門頌》卻有案可查。如上海博物館晚清書家李瑞清舊藏《石門頌》,即劉道光廿五年購於西安,次年秋裝裱於陝南商州。此外,上海博物館尚有劉舊藏《郙閣頌》、《石門銘》拓本等;另據朱翼庵《歐齋石墨題跋》載,劉還藏傳未經洗鑿絕舊本《石門頌》。

值得一提的是,《石門碑釋》問世,精鑑賞、居浙北海寧諸生蔣光煦於嘉興金石學家張廷濟處獲觀,道光廿七年「偶於舊書肆獲褒斜石刻,為王令《碑釋》所無者凡十餘紙」, 遂於翌夏追加縮摹附王本後,一併輯入其校刻《別下齋叢書》之《涉聞梓舊》,遂為石門石刻研究增添、保留一段史料。因抵今見諸王、蔣縮臨大部分摩崖,除「漢魏十三品」於上世紀60年代末被從原址切割整體搬遷漢中博物館陳列外,其他百餘種摩崖俱已沒於石門故址水庫,故王、蔣摹繪出版《石門碑釋》足為後世備考而功德無量。

同樣,鹹豐二年(1852)至五年,湖南籍書家何紹基任四川學政登臨連雲、金牛棧出入秦蜀,雖也不見他順道訪問石門石刻記錄; 但何專注《石門頌》拓本鑑藏卻是不爭的事實。據自跋一本繫於樂山知府署齋見「插架書帖甚富,瀏覽之餘,快為題記。見餘心賞是拓,臨別遂以持贈」。而同治二年(1863)追記已藏三本。又據其《東洲草堂金石詩》之《借鉤楊又雲繼振所藏〈婁壽碑〉即題碑後》有「林張二寶倘併到,何惜十指松煤黔」之詠,自註:「桂相國藏華山碑,張松屏藏宋拓《石門頌》,俱欲借鉤。」表達的是希望觀摩並摹宋拓本的迫切心願。而《朱時齋楊旭齋來看〈石門頌〉因追述癸未甲申舊遊……》、《〈石門頌〉者藉書園所藏舊拓共四幅流落散失陳晉卿得第四幅留置吾齋既而楊旭齋以首二幅來李子青以第三幅來遂成全璧餘於乙酉春得奚林和尚所藏〈石門頌〉……》詩,道及同寅共賞情趣,亦足見鑑藏精深之一斑。其實,限於主客觀、自然條件等無法設身處地訪碑、椎拓而改求舊拓、善本,一定意義上講,也應被視為金石學家另一番行為方式的訪碑、考察,同樣值得肯定。而何紹基對《石門頌》隸書的喜愛還表現在反覆揣摩臨摹上,抵今存世作品就有鹹豐十一、二年臨本。許是基於何藏、摹《石門頌》在同道間頗有名望,同治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後起金石學翹楚山東濰縣陳介祺致函另一位金石學家吳雲同時寄上《石門頌》拓本,特轉請閒居吳門的何題書金石詩。此外,何就《西狹頌》隸書也曾用功臨摹,據上海博物館清端方舊藏《西狹頌》跋,何既庋藏《西狹頌》舊拓,且曾臨書達上百通之多。

(未完待續)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亡國」與「亡天下」的金石學
    黃易(一七四四至一八〇二年),號小松,是書、畫、印俱佳的「西泠八家」之一,他是武梁祠畫像石刻的發現者,被稱作乾嘉訪碑第一人,是時人心中的「碑痴」。有趣的是,這位「中心人物」在金石研究上並沒有很大的成就,也不是翁方綱、畢沅那樣位高權重的學術領袖,然而正是他凝聚起乾嘉時期的金石共同體,通過自己的運作讓金石學不斷登上「時尚」舞臺。
  • 上古薦書丨蓬萊松風:黃易與乾嘉金石學(附武林訪碑錄)
    全書既注重在浩如煙海的清代史料中考證鉤玄,也注重採用當下文獻學與學術史研究的最新方法與成果,在保證內容的嚴肅性和學術性同時,兼顧了圖像資料的闡釋與文字的可讀性。附錄黃易佚著《武林訪碑錄》,系據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舊藏鈔配本點校。是書流傳極罕,原本又因破損庋藏於公家庫房百餘年,經作者多方聯繫申請修復,終得以重見天日,冀為黃易與金石學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資料。
  • 訪岱宗傳拓 第五代傳承人許修峰
    「傳拓,也是一種藝術創造。」許修峰先生在泰山鄉村文化博物館內傳拓《節孝碑》‍‍許修峰,非遺岱宗傳拓第五代傳承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漢畫學會會員,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創新創業導師,岱宗傳拓金石藝術中心、祥蓮靜苑金石拓片博物館負責人。
  • 李宗瑋:《鮮于璜碑》及碑文的傳拓
    《鮮于璜碑》因此而聲名遠播,享譽中外。我是在1982年剛剛創刊不久的《中國書法》上,看到《漢鮮于璜碑》拓本的影印件的。碑首有畫像,碑額為陽刻漢篆,上面寫著:「故漢雁門太守鮮于君碑」。碑陽、碑陰共有827個字。立碑年代是東漢延熹八年(165年)。整座石碑保存完好,除9字泐損難辨外, 通碑字跡清晰。
  • 看「古董局中局」了解拓碑
    //碑拓碑拓也叫墨拓。如果想把石碑上的文字原樣複製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墨拓,原理和雕版印刷很像。碑拓就是將白紙溼貼在碑面,與碑文凹凸嵌合,再在上面施墨,然後揭下紙來,碑文就算是原型拓下來了,所以拓片多是黑底白字。我們學習書法時經常使用的各種名家碑帖就是這樣來的。
  • 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之碑帖類,碑派、帖派、傳拓都是什麼意思
    1.什麼是碑?碑,原來是指豎在地上的石頭。作用有三個,一是設在皇宮中,用來觀日影,辨方向,測時刻;二是放在祠廟中,用來拴祭祀牲口;三是豎在墓穴邊,為葬禮引棺人墓,施與轆轤之用。起初碑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刻了文字,才是書法藝術中所稱的「碑」、「碑刻」。2.什麼是帖?帖的原義是指寫在帛上的字,書法中的帖是指凡晉、唐、宋人用真、行、草書作字,表現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稱之為帖。宋代有《淳化閣帖》《大觀帖》,清代有《三希堂法帖》,都是著名傳世法帖。當然歷代名家傳世墨跡也是法帖。
  • 【匠心】全形拓
    傳拓是一種古老的記憶與記錄方式,形式上有不容忽視的價值,但是隨著科技的記錄方式的不斷湧現,除了作為文物流傳被妥善收藏外,產生它們的傳拓手藝,卻在全形拓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最直接的範例傳拓手藝的專家屈指可數,而真正可以後繼者更是寥寥無幾。
  • 金石學和文人尚意書風影響下的北宋篆書流變:以北宋碑額為例
    清代由於統治者採取文化高壓政策,文人出於對政權統治的威懾,不敢反映社會、順應時代,因此,他們埋頭於整理上古文字和經典文獻,在書法上,篆書大放異彩,金石學興盛,眾多書法家以研究碑板石刻為能事,訪碑、尋碑、品碑、看碑成為當時文人的時尚,因此這一期篆書得以發展,出現了鄧石如等諸多篆書大家,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 陳麥青︱故宮本明拓《天發神讖碑》舊藏者「介侯」考辨
    故宮本明拓《天發神讖碑》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近世鑑藏名家朱翼盦(文鈞)先生家人捐贈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善本碑帖中,有三國吳《天發神讖碑》二種,其一為羅振玉舊藏並題為「海內第一本」的存世最舊拓「載」字未泐本,另一為明拓舊本,都是主人當年以「天璽雙碑館」自署的銘心之品。
  • 中國全形拓的歷史與發展
    「傳拓」一詞早已有之。那麼,傳拓這種技術方法,至少應在隋代已經產生,甚至更早。唐代以後,傳拓技術得到廣泛發展。唐人對傳拓技法不僅已經熟練掌握,還能拓出白黑分明的拓本。在宋代的三百年間,傳拓從未間斷,對古代名碑大量再翻刻、拓制,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批新帖出現,而刻帖內容形式多樣,使刻石拓墨技術有了顯著提高。同時,金石學的興起,促進了收藏古物、記錄古物和研究古物之風的形成。
  • 藝術尋根 | 訪碑:褒斜古道,石門何在?
    與上海博物陶喻之、邱慧蕾一行從上海抵西安鹹陽機場已是下午三點多,原計劃在西安休整一下,然而訪碑行程既緊,商量後感覺似無必要,建議直接到漢中早品石門,隨和的司機頗有陝西鄉黨的豪爽與熱情,滿口答應,於是上車遂不進市區直接向秦嶺方向開去。
  • 12月19日,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展鄭州展,在鄭州博物館開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首展鄭州展」將於2020年12月19日——2021年元月4日在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168號)開幕。名稱 :岣嶁碑 年代 :夏(傳)送展:辛渭 規格:210×86cm出處:湖南衡山縣雲密峰 拓制:佚名說明:岣嶁碑(禹王碑、
  • 山東曲阜孔廟訪碑之旅
    孔廟門票還是不太便宜的,記得當時包含孔府、孔廟、孔林三個地方孔府、孔廟、孔林這三個地方瀏覽的時間不長雖說碑刻也眾多,不過最想看到的還是「廟堂三巨製」乙瑛碑、禮器碑和史晨碑所以這幾個地方只是匆匆瀏覽,各種拍照片
  • ...做拓碑」——九江小學八裡湖校區三年級組廬山秀峰文化傳承之旅
    2018年11月9日一早,九江小學八裡湖校區三年級組全體師生懷著激動的心情乘車前往廬山秀峰,吟誦古詩,親身體驗製作拓碑,感受古人偉大的智慧。秀峰,因詩仙李白題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而著稱,自古就有「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峰」的美稱。
  • 他帶著碑拓赴日,給日本書壇吹來新風,歸國時買了萬卷古籍
    細究之下,楊守敬確乎有其自身的獨到之處,同時,也是中國晚清時期「尚碑」潮流的外溢效應。他一生有三條路可走:科舉做官、商業經營和治學著述。事實上,歷史讓他進入第三條路。楊守敬一生用力最勤之處不在臨池練字,而是包括碑帖研究在內的學問探求。4歲時,他父親咯血而死,家裡經營著兩個店鋪,不得不關掉一個。
  • 《景教碑》往事
    夾在熙熙攘攘的覓寶者中間,我開始走走停停,不時地彎下腰,看看瓦當,摸摸銅鏡。眼見逛了一圈兒,還未看到什麼可意之物。突然,一個地攤上的兩張發黃的拓片吸引了我,已經在西安碑林從事碑刻研究十餘年的我一眼就看出這是兩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左側,而且此碑左側早就靠於牆邊無法槌拓了。醒目的「後一千七十九年鹹豐己未,武林韓泰華來觀。幸字畫完整,重造碑亭覆焉。
  • 碑帖與書法的研究
    著有《滄浪亭新志》《吳 中藏書先哲考略》《文選書錄述要》《版本學答問》《蘇州景物詩選》《完書圖記》《秋廬雜詠》《秋廬吟稿》《隸書研究》《書法研究》等。 蔣吟秋在古稀之年為江蘇省徐州市鳳凰山撰寫「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碑文與題記」,首創簡化字入隸書寫,受到陳毅元帥的好評,並將蔣吟秋的 書法、周瘦鵑的盆景藝術與蘇州園林合稱為「蘇州三寶」。
  • 碑學:涵義的生成
    褚、薛筆法,清虛高簡,若《伊闕石龕銘》《石浣序》《大周封禪壇碑》,亦何所惡?良以世所盛行,歐、虞、顏、柳諸家碑,磨翻已壞,名雖尊唐,實則尊翻變之棗木耳。若欲得舊拓,動需露臺數倍之金,此是藏家之珍玩,豈學子人人可得而臨摹哉?況求宋拓,已若漢高之劍,孔子之履,希世罕有,況宋以上乎?然即得信本墨跡,不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