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書法碑學與帖學的重要性

2020-12-10 墨年書法

書法,是一門承載歷史文化的藝術,它有著記載我國悠久歷史的傳承。從最開始的符號記載,再慢慢地形成了漢字。再到後來蒙恬發明了毛筆,把文字書寫在竹木或絹帛上,就有了書法。書法作品按歷史傳承分為碑學和帖學,什麼是碑學?如皇帝記載功績立碑,派人在石頭上刻寫文字,其文字很精美。這碑一直流傳至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書法價值,這就是碑,後人學習上面的書法,就是碑學。什麼是帖學?就是把書法作品,寫到絹帛上或紙上,形成了美妙的書法作品,後人用來臨摹學習,這就是帖學。

從八千年前,人們就開始了符號的交流,那時就是漢字的開始。再到六千年前的一些陶罐圖案的記載,使人們對文字理解又更近了一步。再到我們所了解的殷墟甲骨文,這是已經形成了完整獨立的字,這是文字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些文字被稱為是史前的書法。

從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國戰時期有多個國家,所以他們的對漢字書寫符號也是不一樣的,再到秦朝,這段時間發展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等一系列文字,為漢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到秦朝統一,統一天下,頒布法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命丞相李斯統一中國文字,後形成了秦篆。在我們的書法中常見的《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等等,就是那時留下的精美產物,我們所見到一些拓本,就是那時的文字記載。其用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後沿至西漢和東漢,主要簡化文字,後就有了漢隸,像我們所見《西狹頌》《乙瑛碑》就是那時候的優秀碑刻作品,同時也是書法理論發展的時期。但在那時候,還有一個就是簡帛,得以興盛。再到我們所談東漢末年分三國,有宣示表、薦季直表等等一些楷書作品的出現。這些很多都是屬於碑的範圍。也是我們現今學習的好臨摹範本。再到晉朝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出現,也是行草書盛行的時期。目前我們很多書法愛好者非常喜歡的一些行書手札範本。再到南北朝,以魏碑最為盛行。也是碑學的一個制高點。但這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出現了五胡十六國,戰亂非常多。

隨著隋朝統一中國,一直到唐朝,這是一個盛世,不論在經濟還是文化,都是封建文化的高峰,輝煌燦爛,出現了非常多的書法家,像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等等,留下了很多碑刻的書法作品和墨跡的書法作品。讓我們去學習。

再到宋朝的宋四家「蘇黃米蔡」,多以二王行書為主,既唐朝之後在書風上的一大變化,一直到元明清等等,留下許多的經典書法帖子,整個過程帖學非常多,也方便讓我們學習。但在清朝,隨著碑的作品出土漸多,一時眾多書家對碑的熱情劇增, 從而發展成主流。同時和帖學的書家,具有一定的辯駁。也各有所議,各學所長。

一直在現階段,隨著書法方面越來越多的碑以及一些墨跡的出現,帶給了我們更加方便對書法的學習範本,我們只需要在網上點擊搜索就能找到非常高清的圖片,或者在書店去買字帖。個人作為一個對書法的愛好者,通過在專業的網址上,下載了幾千張碑和墨跡的書法作品圖片,列印了將近三千張字帖,方便平常的臨摹。

對於碑學和帖學的重要性,我個人的觀點是,根據歷史時期不同,有呈現碑較多時期,一直到近代,也有很多帖學東西,但是我們要精於一種書體,然後去博覽眾長,碑學的東西我們也要學,帖學的東西更加細緻,也更貼近我們的創作。但在各朝代因表現工具的確實,更多記錄在碑刻上,簡帛有些不易保存,傳下來的相對少些,所以,在漢朝以前對碑的認識會比較深,在唐之後對帖的認識也不斷的完善。其次碑的立體表現力比較強,易風化腐蝕,帖的表現細節較為清晰,讓人更好地讀懂書法的一些技法。目前在我們國展中,有很多碑學的作品,也有很多帖學的作品。所以它們共同都很重要,在我國的書法愛好者中都有很大的一部分去探索。而我也是淺談下書法的表現形式,讓更多的人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書法文化。讓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好更繁榮。

相關焦點

  • 「碑學」、「帖學」、「碑學派」、「帖學派」自己學得是什麼書法
    今天來聊一聊「碑學」和「帖學」。很多朋友在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一直不太明白自己學習的字帖,到底是屬於「碑學」還是「帖學」,其實「碑學」和「帖學」都有兩種解釋。書法有雲第一種解釋:「碑學」和「帖學」的原意1、「碑學」的原意「碑學」的原本意思是指考訂和研究碑刻源流、時代、體制、製法、文辭內容、拓本真偽和書寫特點等的學問。
  • 清朝書法,在董書帖學風靡的情況下,為何碑學還能異軍突起
    這些人中,最早的一批人中,不缺從學帖學出身轉向碑學的人,例如帖學四大家: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姜宸英。其中除了姜宸英,其他三位大家都是在學書過程中有了碑學思想。碑學是借帖學的衰微之機而乘勢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從思想上厭惡已衰退了的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學,而從物質上又有了逐漸出土的大批碑誌造像等可供文人書家們研究、借鑑和學習的各種學習材料,碑學的興起就是很自然的了。經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助其瀾,始成巨流。
  • 書法自古碑帖兼學,為什麼清代要提出「碑學」?
    書法自古碑帖兼學,為什麼清代要提出「碑學」?碑學雖然是清代乾嘉年提出的概念,但是,事實上在漢唐時代已經是普遍盛行的書法學習方法。而帖學起碼唐代也已經盛行了。例如杜甫給外甥李潮的詩《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記載,說明唐代早已有用棗木刻制的書法帖子了。
  • 俞樾書法創作的第一階段:中正平和的帖學,才是俞樾心中書法正道
    『館閣體』可以敲開書法的大門,卻不能依靠它成為書法家。俞樾 致鄭文焯七言詩札俗媚,是『館閣體』的標籤。因此,『館閣體』甚至不是文人士大夫們間用以日常交往的合適媒介。『館閣體』可以保證使用者學會基本的帖學筆法,乃至運用精熟。
  • 書法反芻興碑學
    從唐代開始,帖學就以壓倒性優勢凌駕碑學,清朝的文字獄卻迫使一大批學 者遠遠地躲到漢魏,躲到先秦去尋樂子。如果沒有清廷的文化強壓,一定還會有別的原因促使他們這樣做。西周鐘鼎上的金文,刻石上斑駁的李斯小篆,近乎磨滅的石鼓,漢魏墓碑上無名氏留下的隸書,都被拂拭乾淨,藏於內閣,供人細細回味和讚嘆。
  • 碑學:涵義的生成
    至於「篆隸」,那是古體書法,當與碑學、帖學「鼎足而三」。[5]白謙慎先生對碑學的定義沒有涉及字體,但更見細緻,他分別從時間、書者身份、材質和風格四個方面對碑學的含義進行了封鎖——「指清代以後取法唐以前二王以外的金石文字,以求古樸稚拙意趣的書法。」
  • 明代帖學盛,「館閣體」興——淺談明朝書法特點及書法名家
    明代帖學盛,「館閣體」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書法的發展。明代書法,前期主要是繼承元代書風,中期,祝允明和文徵明書風佔主導地位,後期董其昌書風成為主流。董其昌號稱明代書法之集大成者,與邢侗、米萬鍾、張瑞圖並稱明末四大家。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書法史上這種變化從明季開始愈來愈明顯,而清季碑版書法是這一變化的極致形態,所謂非「正統」書法,無不是於此尋求突破創新,典型如明徐渭、清鄭燮書法(有「野狐禪」之嫌)。尤其是碑學,包括當代對歷史上民間書風(漢簡等)的吸收和借鑑,加大了點畫粗細、方圓的對比變化以及結體倚仄取勢的對比。再早始於宋代(蘇、黃、米)已有此跡象,以康有為的觀點(見《廣藝舟雙楫》),唐代即是分水嶺。當代這樣的書法比比皆是。
  • 尊碑抑帖,何紹基否定王羲之背後的「碑帖之爭」
    他宗法唐人,以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為重,尤其到了晚年又著重臨習顏真卿書法,這對何紹基的書法啟蒙產生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從何紹基的書法實踐中不難看到顏真卿對於他的影響。早年入手帖學是受家學的影響,同時科舉取士也影響了何紹基取法的對象。少年的何紹基書法觀還未形成,家庭與社會的書風引導為何紹基奠定了基礎,也影響著他個人書風的形成。
  • 無源沒有水無本沒有木,學書法當學「源」不學「流」
    中國書法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承的藝術,凡學書皆由古人那裡來,最基本的學習方式用一句最通俗的話說就是「依葫蘆畫瓢」,就是臨習,慢慢掌握它的寫法,說白了就是學會寫毛筆字,人人如此。但中國書法有五體,書體有演變順序,這就帶來了問題,習書從哪個書體開始,一直爭論不休。
  • 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之碑帖類,碑派、帖派、傳拓都是什麼意思
    起初碑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刻了文字,才是書法藝術中所稱的「碑」、「碑刻」。2.什麼是帖?帖的原義是指寫在帛上的字,書法中的帖是指凡晉、唐、宋人用真、行、草書作字,表現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稱之為帖。宋代有《淳化閣帖》《大觀帖》,清代有《三希堂法帖》,都是著名傳世法帖。當然歷代名家傳世墨跡也是法帖。
  • 遊壽與碑派蕭嫻和帖派高二適書法比較
    雖然沒有在學問上成為像遊壽一樣的大家,但是蕭嫻也能深刻地認識到文學修養對於書法創作來說極為重要,對文化的學習極為用功。無論是學者型書家還是純正的書法家,能在書法發展史上被後世所推崇,其必定是重視對文化涵養的學習。與帖派高二適之比較清代中期,碑學發展到它的黃金時期,從而使帖學的發展受到相對的抑制。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的學習和楷書有所不同,楷書在選擇碑帖的時候,碑的佔比往往比帖的佔比大一些。其一楷書在唐代發展到鼎盛,而唐代的很多的楷書作品到現在保存的基本是以碑為主的,其二是楷書的特點決定了學碑更加的直觀一些。
  • 書法為啥不能學「田楷」,聽聽專家怎麼說!
    中國書法史上的書法家學習當時人的字是一種極為流行的風潮,也極為常見,智永閉門三十年,有許多墨跡流傳於世,成為了眾人爭相臨摹的對象,初唐四大家更不必說了,歐陽詢、虞世南長期供職於國子監「國家最高書法培訓班」,地位極為尊崇,學其書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了。
  • 論學習書法的入帖與出帖
    論入帖與出帖《易》曰: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學書亦然。故欲談臨帖,須先選帖。人云亦云、恪守師規、盲目崇拜、先入為主等皆學帖之弊也!用筆貴活,用墨貴活,選帖亦貴活。如曹寶麟先生早年學聖教序,遲遲不得法,後受授業先生指點,改學米芾,堅持至今,蔚然成家。
  • 陳啟壯:論張裕釗「外方內圓」之碑骨帖姿
    「外方內圓」——結體方正、筆勢圓渾書法結體在書法要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結體是一件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整體印象,不同於線條的細節刻劃。歷代書家均重視書法結體的探索與實踐。張裕釗先生晚年的帖學回歸,即是從結體上的回歸,楷書結體回歸唐楷,行書結體回歸二王。
  • 她10幾歲以書法震驚康有為,成為現代書壇碑學大家
    蕭嫻作為現代書壇唯一一位以碑學著稱於世的女書家,其碑學淵源與清代碑學大師康有為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的獎掖、親炙有著不解的密切關係。蕭嫻出生於貴陽,幼年移居廣州,後舉家遷到上海。除「三石」外,給予蕭嫻最大影響的當然莫過於康有為書法。蕭嫻有一種觀點很有意味,也頗有重師尊道、執弟子禮的古風。她認為,入室弟子就要學老師的字,如不學老師的字,也就稱不上入室弟子。(大意如此)對於蕭嫻來說,她確實踐行了這一點,她一生書法基本沒有脫出「康體」的面目。
  • 學書法為何不從碑開始,而要以帖為基礎,知道這個少走點彎路
    引言在書法界,書法的樣式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碑,另一類是帖。這兩類書法,都是書法最直接的體現形式。而這兩類樣式在書法界的主宰一直是此起彼伏,在晚清時期碑文更勝一籌,風頭一時壓過帖文。筆者認為這與晚清的康有為推崇的書法應承襲魏碑的精華有很大的關係,他的影響後世的書法名著《廣藝舟雙楫》其實就是一部揚碑抑帖的力作。
  • 碑帖與書法的研究
    蔣吟秋 隸書六言對聯書法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書法為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不僅與國畫有著極為密 切的關係,又是表達思想不可缺少的手法。在唐以前書家 皆學碑,至唐太宗購募王右軍書,求《蘭亭序》而天下 靡然成風。歐褚之所臨摹,皆謂之帖。至宋太宗刻《淳 化閣帖》而更見大盛。及乎明清,益見流行。可見帖的 由來,主要由於擅書者有了一定修養,使書法廣為流 傳,故所書內容未必為書帖的主要原因,不過藉此文字 表現書法藝術供人學習之用。碑刻舉要 碑與帖既然都可作為書法範本,自應有所選擇。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原秦嶧山篆碑,立於嶧山書門。從內容和創作目的上來說,他就是一個為秦始皇歌功頌德的碑石書法,但是正因為這塊碑石的目的性,讓他在書寫風格上更有秦帝國的氣象,一種磅礴的、宏偉樸實的氣象。因為這塊碑石的書法,後世的人推李斯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人,他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第一位被人所記住的「書法家」。